一种地铁车站轨顶风道下料孔封堵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31167发布日期:2020-07-04 01:04阅读:6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铁车站轨顶风道下料孔封堵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铁车站施工领域,具体是一种地铁车站轨顶风道下料孔封堵结构。



背景技术:

在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轨顶风道施工属于二次结构施工,在主体结构中板施工时会间隔一定间距预埋120mm~200mm的pvc管,作为轨顶风道混凝土浇筑的下料孔,现有施工中针对轨顶风道的下料孔一般不作处理,或者简单的采用水泥砂浆封堵。由于轨顶风道正下方是高速运行的列车和高压线,如果不封堵或者封堵效果不好,便会导致下料孔漏水现象,渗漏水便会通过轨顶风道上的通风孔滴到运营的地铁上和地铁上的高压电缆上,特别是正对通风孔的下料孔,漏水会直接滴到运营的地铁上和地铁上的高压电缆上,会影响地铁列车得运行甚至会出现严重事故,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直接采用水泥砂浆封堵,其混凝土结合不太牢固,很容易出现封堵的水泥砂浆有掉落风险,给高速运行的地铁列车造成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地铁车站轨顶风道下料孔封堵结构,该封堵结构既可以解决新老混凝土结合的牢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避免料孔封堵位置渗漏水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一种地铁车站轨顶风道下料孔封堵结构,其下料孔置于车站中板内,其特征在于:该封堵结构是去除下料孔的中预埋管之后进行施工,其具体结构包括紧贴孔壁的防水涂料层、置于下料孔下端孔口的混凝土支撑架、填充在下料孔中的混凝土填充层和孔口挡板,所述混凝土支撑架是由多根支撑杆组成,每个支撑杆一端倾斜插入孔壁内,另一端置于下料孔下端孔口的中心位置,且多根支撑杆之间的夹角相等,所述孔口挡板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下料孔的下端孔口,并将混凝土支撑架完全遮挡;所述防水涂料层是直接采用防水涂料在下料孔的孔壁涂刷多次后形成防水涂层,所述混凝土填充层是在孔壁涂刷防水涂料层后从下料孔上端孔口向孔内填充混凝土形成的填充层。

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混凝土支撑架是由三根膨胀螺栓组成,三根膨胀螺栓从下料孔下端孔口中心向孔壁倾斜插入,且三根膨胀螺栓的螺帽端均置于下料孔下端孔口中心点。

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防水涂料层是采用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涂刷至少三次形成的防水涂层。

本实用新型较优的技术方案:所述孔口挡板采用防锈钢板制成。

本实用新型是将下料孔中的pvc管直接拆除后再进行封堵,并通过防水涂料层使新旧混凝土面更好得结合,通过膨胀螺栓作为混凝土浇筑的支撑点,在浇筑完成后通过钢板进行封口,本实用新型可以确保下料孔封堵混凝土的稳定性和新老混凝土结合面的不渗漏水性,排除高速运行列车的事故隐患,整个施工过程可以在轨道风道内进行,其整个结构施工简单、方便,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下料孔封堵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混凝土支撑架的平面图。

图中:1—下料孔,2—防水涂料层,3—混凝土支撑架,3-1—支撑杆,4—混凝土填充层,5—孔口挡板,6—膨胀螺栓,7—车站中板,8—地铁车站轨顶风道,9—侧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1至图3均为实施例的附图,采用简化的方式绘制,仅用于清晰、简洁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以下对在附图中的展现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具体方案,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地铁车站轨顶风道下料孔封堵结构,具体如图1所示,其下料孔置于车站中板7内,地铁车站轨顶风道8置于中板7下方,其特征在于:该封堵结构是去除下料孔的中预埋管之后进行施工,其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紧贴孔壁的防水涂料层2、置于下料孔1下端孔口的混凝土支撑架3、填充在下料孔1中的混凝土填充层4和孔口挡板5。所述混凝土支撑架3如图3所示,是由三根支撑杆3-1组成,其支撑杆3-1直接采用膨胀螺栓,方便施工,每个支撑杆3-1一端倾斜插入孔壁内,另一端置于下料孔1下端孔口的中心位置,三个支撑杆3-1之间形成的夹角均为120°。如图2所示,所述孔口挡板5采用防锈钢板,防锈钢板通过膨胀螺栓6固定在下料孔1的下端孔口,并将混凝土支撑架3完全遮挡;所述防水涂料层2是直接采用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在下料孔1的孔壁至少涂刷三次在形成防水涂层,所述混凝土填充层4是在孔壁涂刷防水涂料层2后从中板上部的下料孔上端孔口向孔内填充混凝土形成的填充层。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施工过程进行说明,该施工结构位于某个车站施工项目,该项目的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轨顶风道施工属于二次结构施工,在主体结构中板施工时会间隔一定间距预埋120mm~200mm的pvc管,作为轨顶风道混凝土浇筑的下料孔,在车站中板7施工完成后,通过预埋的pvc管进行轨顶风道的混凝土浇筑工作,在轨顶风道浇筑完成后,便会留下很多直径为150mm左右的下料孔。由于轨顶风道上面会留有很多通风孔,其通风孔的直径一般较大,如果下料孔不作处理或者简单的采用水泥砂浆封堵,很容易出现渗水现象,其渗水便会直接从通风孔流入轨顶风道下方的列车顶部和电缆上,特别是正对通风孔的下料孔,渗水会更加严重,渗水会对列车带来安全隐患。为了解决上述隐患,该项目的发明人采用本申请中的封堵结构对下料孔进行封堵,其具体封堵过程如下:

(1)施工工人通过地铁车站轨顶风道8的通风孔进入地铁车站轨顶风道内,先将预埋在车站中板7中的pvc管剔除,并清洗干净;

(2)在下料孔1的下端孔口侧壁安装三个夹角为120°得膨胀螺栓,确保新混凝土得稳定性;

(3)再次清洗下料孔侧壁后,在下料孔侧壁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涂刷三遍;

(4)最后用不锈钢板将下料孔底部封堵,然后从车站中板7上部用微膨胀混凝土分层对下料孔进行填充。

该施工项目采用本实用新型中的封堵结构,通过剔除预埋在中板中的pvc管,确保新老混凝土能够更好得结合,防水涂料层采用水泥基结晶防水涂料,可以和旧的混凝土很好结合能生长能延伸到旧的混凝土里边,然后在下料孔侧壁安装三个夹角为120°得膨胀螺栓,并通过不锈钢钢板进行封底,确保新混凝土得稳定性。经过封堵后的下料孔并未出现漏水现象,而且整个结构施工简单、方便,成本低廉。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