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体模板接缝处的封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05836发布日期:2020-08-05 00:39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墙体模板接缝处的封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墙体模板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墙体模板接缝处的封闭装置。



背景技术:

墙体,是建筑物的重要构件之一,其耗材、造价、自重和施工周期在建筑的各个组成构件中,往往占据重要的位置。在对墙体进行施工前,需要利用墙体模板进行支模,使墙体浇筑成型后,确保墙体的成型质量。

在对墙体进行支模时,采用多个墙体模板进行拼接的方式,以便浇筑完毕后,对墙体模板进行拆卸,然后重复利用这些墙体模板,节约了成本。采用墙体模板进行支模,具有操作方便,可根据现场的需要任意组装等优点。

上述现有技术中,在对墙体模板进行拼接时,由于相邻墙体模板之间经常会出现拼缝,在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浆液就会沿着这些拼缝向外漏浆,导致了接缝处出现接茬,平整度差等缺陷,影响了墙体的成型质量。在对这些拼缝进行维修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了施工周期和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墙体模板接缝处的封闭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相邻墙体模板之间出现拼缝,浇筑混凝土时,拼缝处容易出现漏浆,导致墙体的成型质量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墙体模板接缝处的封闭装置,包括第一墙体模板、第二墙体模板、第一木枋块、第二木枋块和第一连接件;

第一墙体模板与第二墙体模板相邻接,第一木枋块连接在第一墙体模板上,第二木枋块连接在第二墙体模板上;

第一木枋块与第二木枋块相邻接的位置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木枋块与第二木枋块相邻接的侧面设有第一限位槽,第二木枋块与第一木枋块相邻接的侧面设有第一限位块;

第一限位槽与第一限位块连接,实现第一木枋块的侧面与第二木枋块的侧面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木枋块与第二木枋块相邻接的侧面,在与第一限位槽相邻的位置设有第二限位块;

第二木枋块与第一木枋块相邻接的侧面,在与第一限位块相邻的位置设有第二限位槽;

第二限位块与第二限位槽连接,实现第一木枋块的侧面与第二木枋块的侧面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限位槽的数量为多个,第二限位块的数量为多个,每个第一限位槽与每个第二限位块间隔设置;

第一限位块数量为与第一限位槽的数量相对应的多个,第二限位槽的数量为与第二限位块的数量相对应的多个,每个第一限位块与每个第二限位槽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第二限位块上设有第一连接孔,第一限位块上设有第二连接孔;

第一连接件依次穿过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实现第一木枋块的侧面与第二木枋块的侧面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木枋块设有底部支撑端,底部支撑端抵接在第二木枋块的底部。

进一步的,底部支撑端设有第三连接孔,第二木枋块的底部设有第四连接孔;

第三连接孔、第四连接孔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的,第三连接孔的数量为多个,第四连接孔的数量为与第三连接孔相对应的多个,第二连接件的数量为与第四连接孔相对应的多个;

每个第二连接件穿过每个第三连接孔锁定在每个第四连接孔内。

进一步的,第一连接件设有第一固定端,第二连接件设有第二固定端;

第一固定端、第二固定端通过第三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木枋块上设有第五连接孔,第五连接孔内连接有第四连接件,第四连接件设有第三固定端;

第三固定端与第三连接件的末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墙体模板接缝处的封闭装置,第一墙体模板与第二墙体模板相邻接设置,以使两个墙体模板之间能够拼接;第一木枋块连接在第一墙体模板上,对第一木枋块的连接位置进行限定;第二木枋块连接在第二墙体模板上,对第二木枋块的连接位置进行限定;第一木枋块与第二木枋块相邻接的位置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固定,以利用第一连接件确保两个木枋块内侧面连接的位置牢固,从而确保两个墙体模板内侧面连接的位置牢固;在进行浇筑混凝土时,两个墙体模板内侧面的拼缝处不会出现漏浆的现象,使墙体的成型质量好,确保施工周期准时完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墙体模板接缝处的封闭装置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墙体模板接缝处的封闭装置安装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墙体模板与第一木枋块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墙体模板与第二木枋块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

100-第一墙体模板;200-第二墙体模板;300-第一木枋块;

400-第二木枋块;500-第一连接件;301-第一限位槽;

302-第二限位块;303-第一连接孔;304-底部支撑端;

305-第三连接孔;306-第五连接孔;307-第四连接件;

308-第三固定端;401-第一限位块;402-第二限位槽;

403-第二连接孔;404-第四连接孔;405-第二连接件;

406-第二固定端;407-第三连接件;501-第一固定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墙体模板接缝处的封闭装置,包括第一墙体模板100、第二墙体模板200、第一木枋块300、第二木枋块400和第一连接件500;

第一墙体模板100与第二墙体模板200相邻接,第一木枋块300连接在第一墙体模板100上,第二木枋块400连接在第二墙体模板200上;

第一木枋块300与第二木枋块400相邻接的位置通过第一连接件500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第一墙体模板100的内侧面与第二墙体模板200的内侧面相邻接设置;第一木枋块300采用两个铆钉直接固定在第一墙体模板100上,第二木枋块400采用两个铆钉直接固定在第二墙体模板200上;第一木枋块300的内侧面与第二木枋块400的内侧面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500锁紧固定,确保第一墙体模板100的内侧面与第二墙体模板200的内侧面之间连接的位置牢固;浇筑混凝土时,通过第一木枋块300与第二木枋块400之间的连接位置,确保第一墙体模板100与第二墙体模板200之间的连接位置牢固,不会出现漏浆的现象,确保墙体的成型质量,浇筑成型后,无需再次施工维修,确保施工周期,节省了施工时间。

进一步的,第一木枋块300与第二木枋块400相邻接的侧面设有第一限位槽301,第二木枋块400与第一木枋块300相邻接的侧面设有第一限位块401;

第一限位槽301与第一限位块401连接,实现第一木枋块300的侧面与第二木枋块400的侧面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第一木枋块300的内侧面设置第一限位槽301,第一限位槽301为向内凹陷的方形凹槽;如图4所示,在第二木枋块400的内侧面设置第一限位块401,

第一限位块401为向外凸起的方形凸块;方形凹槽与方形凸块卡合连接,以确保第一木枋块300的内侧面与第二木枋块400的内侧面之间连接稳固,从而确保第一墙体模板100的内侧面与第二墙体模板200的内侧面之间贴合的牢固,两个墙体模板的拼缝处不会出现漏浆的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槽301的形状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弧形凹槽、三角形凹槽、不规则形凹槽等中的任意一种,第一限位块401的形状为与第一限位槽301的形状相适应的弧形凸块、三角形凸块、不规则形凸块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第一木枋块300与第二木枋块400相邻接的侧面,在与第一限位槽301相邻的位置设有第二限位块302;

第二木枋块400与第一木枋块300相邻接的侧面,在与第一限位块401相邻的位置设有第二限位槽402;

第二限位块302与第二限位槽402连接,实现第一木枋块300的侧面与第二木枋块400的侧面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第一木枋块300的内侧面,与第一限位槽301相邻的位置设置第二限位块302,第二限位块302为向外凸起的方形凸块;如图4所示,在第二木枋块400的内侧面,与第一限位块401相邻的位置设置第二限位槽402,第二限位槽402为向内凹陷的方形凹槽,方形凹槽与方形凸块卡合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槽301与第一限位块401卡合连接,第二限位块302与第二限位槽402卡合连接,以确保第一木枋块300的内侧面与第二木枋块400的内侧面之间连接稳固,从而确保第一墙体模板100的内侧面与第二墙体模板200的内侧面之间贴合的牢固,两个墙体模板的拼缝处不会出现漏浆的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限位块302的结构与第一限位块401的结构相同,第二限位槽402的结构与第一限位槽301的结构相同。

进一步的,第一限位槽301的数量为多个,第二限位块302的数量为多个,每个第一限位槽301与每个第二限位块302间隔设置;

第一限位块401数量为与第一限位槽301的数量相对应的多个,

第二限位槽402的数量为与第二限位块302的数量相对应的多个,每个第一限位块401与每个第二限位槽402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第一木枋块300的内侧面设置三个第一限位槽301、两个第二限位块302,一个第一限位槽301与一个第二限位块302间隔设置;在第二木枋块400的内侧面设置三个与第一限位槽301相对应的第一限位块401、两个与第二限位块302相对应的第二限位槽402,一个第一限位块401与一个第二限位槽402间隔设置;每个第一限位槽301与每个第一限位块401卡合连接,每个第二限位块302与每个第二限位槽402卡合连接,采用多个第一限位槽301、第一限位块401、第二限位块302、第二限位槽402的结构,确保第一木枋块300的内侧面与第二木枋块400的内侧面之间连接稳固,从而确保第一墙体模板100的内侧面与第二墙体模板200的内侧面之间贴合的牢固,两个墙体模板的拼缝处不会出现漏浆的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槽301、第一限位块401的数量,第二限位块302、第二限位槽402的数量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设置为更多个。

进一步的,第二限位块302上设有第一连接孔303,第一限位块401上设有第二连接孔403;

第一连接件500依次穿过第一连接孔303、第二连接孔403,实现第一木枋块300的侧面与第二木枋块400的侧面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第二限位块302上设置第一连接孔303,第一连接孔303为螺纹孔;如图4所示,在第一限位块401上设置与第一连接孔303相对应的第二连接孔403;第一连接件500为螺杆件,螺杆件穿过第一连接孔303锁紧在第二连接孔403内,完成对第一木枋块300的内侧面与第二木枋块400的内侧面之间的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第一木枋块300设有底部支撑端304,底部支撑端304抵接在第二木枋块400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在第一木枋块300的底部设置底部支撑端304,底部支撑端304为向外凸起的条形凸块;第一木枋块300的内侧面与第二木枋块400的内侧面卡接后,底部支撑端304直接抵接在第二木枋块400的底部,对第二木枋块400的底部位置形成支撑锁定;并且底部支撑端304的右侧面与第二木枋块400的右侧面平行设置,确保第二木枋块400的右侧面受力平衡。

进一步的,底部支撑端304设有第三连接孔305,第二木枋块400的底部设有第四连接孔404;

第三连接孔305、第四连接孔404通过第二连接件405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在底部支撑端304设置第三连接孔305,第三连接孔305为螺纹孔;如图1、图2、图4所示,在第二木枋块400的底部设置第四连接孔404,第四连接孔404为螺纹孔;第二连接件405为螺杆件,螺杆件穿过第三连接孔305锁紧在第四连接孔404内,以将底部支撑端304锁定在第二木枋块400上。

进一步的,第三连接孔305的数量为多个,第四连接孔404的数量为与第三连接孔305相对应的多个,第二连接件405的数量为与第四连接孔404相对应的多个;

每个第二连接件405穿过每个第三连接孔305锁定在每个第四连接孔404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底部支撑端304与第二木枋块400之间通过多个第二连接件405锁定,确保底部支撑端304与第二木枋块400之间的连接位置牢固。

进一步的,第一连接件500设有第一固定端501,第二连接件405设有第二固定端406;

第一固定端501、第二固定端406通过第三连接件407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件500的下端设置第一固定端501,第一固定端501为连接在螺杆件下端面的方形抵接块;在第二连接件405的下端设置第二固定端406,第二固定端406为连接在螺杆件下端面的方形抵接块;在第一固定端501、第二固定端406的水平方向均设置螺纹孔,第三连接件407为螺杆件,螺杆件的中间位置、右端位置依次穿过两个螺纹孔,对两个固定端进行锁定,确保两个木枋块的下端面锁定力均衡。

进一步的,第一木枋块300上设有第五连接孔306,第五连接孔306内连接有第四连接件307,第四连接件307设有第三固定端308;

第三固定端308与第三连接件407的末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五连接孔306是在第一木枋块300的底部设置的螺纹孔,第四连接件307为螺杆件,螺杆件螺纹连接在螺纹孔内;在螺杆件的下端设置第三固定端308,第三固定端308为方形抵接块,在方形抵接块的水平方向设置螺纹孔,第三连接件407的左端位置穿过第三固定端308的螺纹孔,对第三连接件407的左端位置进行锁定,确保两个木枋块的下端面通过第三连接件407的三个受力点保持平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