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预制楼梯间的临时防护爬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13900发布日期:2020-07-29 01:47阅读:665来源:国知局
用于预制楼梯间的临时防护爬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预制楼梯间的临时防护爬梯。



背景技术:

在装配式建筑中,对预制楼梯间进行施工时,上层结构临空处安全风险较大,传统的做法是从下层梯段上搭设双排防护脚手架及上下马道,在安装预制楼梯前必须提前拆除脚手架及上下马道后才能吊装,占用一定工序时间,且施工人员经常在脚手架上进行攀爬,存在安全隐患较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已开始使用临时钢爬梯,临时钢爬梯通常包括工字钢底座、支撑框架和爬梯,工字钢底座固定在楼梯间混凝土结构梁上,支撑框架与工字钢底座焊接,爬梯安装在工字钢底座和支撑框架之间。但是,由于楼梯间混凝土结构梁的间距有多种规格,通常为2.4~3.0米不同开间的楼梯间,这就需要制作不同宽度的工字钢底座,组成不同规格的临时钢爬梯,增加了成本,且临时用钢爬梯体积较大,不便于运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预制楼梯间的临时防护爬梯,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因需要制作不同规格的临时钢爬梯来适应不同混凝土结构梁的间距导致成本增加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预制楼梯间的临时防护爬梯,包括底层架体、支承结构架和爬梯,所述支承结构架安装在所述底层架体的上方,所述爬梯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底层架体和所述支承结构架之间;所述底层架体用于架设在楼梯间混凝土结构梁上,且所述底层架体为可伸缩结构,以适应不同的楼梯间混凝土结构梁的间距。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层架体包括矩形框架、调节杆和定位件,所述调节杆与所述矩形框架的短边侧滑动连接,所述调节杆用于架设在所述楼梯间混凝土结构梁上,所述定位件用于将所述调节杆固定在所述矩形框架的短边侧,以维持所述调节杆的伸出距离。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矩形框架的短边侧呈管状,所述调节杆能够插入所述矩形框架的短边侧,并沿所述短边侧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所述矩形框架的短边侧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孔,所述调节杆设置有多个第二定位孔,所述定位件能够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以将所述调节杆固定在所述矩形框架的短边侧中。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杆的与所述楼梯间混凝土结构梁的上表面接触的一端的下表面设置有支撑脚。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承结构架包括支撑架体和顶层架体,所述支撑架体位于所述底层架体与所述顶层架体之间,且所述底层架体和所述顶层架体分别与所述支撑架体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顶层架体的轮廓均呈矩形;所述支撑架体具有相对设置的梯段入口和楼层入口,所述梯段入口和所述楼层入口分别位于所述底层架体的相对的两个短边侧;

所述支撑架体包括四个立杆,四个所述立杆的下端分别与所述底层架体的四个角可拆卸连接,且四个所述立杆的上端分别与所述顶层架体的四个角可拆卸连接;

四个所述立杆分别为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第三立杆和第四立杆,所述第一立杆和所述第二立杆位于所述梯段入口所在的短边侧,所述第三立杆与所述第四立杆位于所述楼层入口所在的短边侧。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架体还包括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第三支撑组件和第四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位于所述第一立杆与所述第四立杆之间,且所述第一立杆和所述第四立杆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位于所述第二立杆和所述第三立杆之间,且所述第二立杆和所述第三立杆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组件位于所述梯段入口所在的一侧,且所述第三支撑组件与所述梯段入口所在的短边侧和所述第二立杆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撑组件位于所述楼层入口所在的一侧,且所述第四支撑组件与所述第三立杆和所述第四立杆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隔离栏杆,所述第一隔离栏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隔离栏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支撑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隔离栏杆用于将所述爬梯所在的一侧与所述底层架体的临空处隔开。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防护围栏,所述防护围栏安装在所述顶层架体的上方。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护围栏包括可拆卸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围栏组件、第二围栏组件、第三围栏组件和第四围栏组件,所述第一围栏组件位于第一支撑组件的上方,所述第二围栏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上方,所述第三围栏组件位于所述第三支撑组件的上方,所述第四围栏组件位于所述第四支撑组件的上方;

所述顶层架体的上方设置有用于供所述第一围栏组件、所述第二围栏组件、所述第三围栏组件和所述第四围栏组件插入的插接部。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护围栏还包括第二隔离栏杆,所述第二隔离栏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围栏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隔离栏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围栏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隔离栏杆用于将所述梯段入口所在的一侧与所述顶层架体的临空处隔离。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层架体的下表面设置有插接配合部,当临时防护爬梯为两层时,位于上方的底层架体的插接配合部能够插入位于下方的顶层架体的插接部中;其中,防护围栏的数量为一个,所述防护围栏与位于上方的顶层架体的插接部连接;

位于上方的支承结构架的支撑架体还设置有临时防护栏杆,所述临时防护栏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立杆可拆卸连接,所述临时防护栏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组件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顶层架体的长边侧设置有架体外隔离组件,所述架体外隔离组件包括第一调节架和第二调节架,所述第一调节架与所述顶层架体的一个短边侧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架与所述顶层架体的相对的另一个短边侧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架与所述第二调节架之间设置有防护网。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调节架和所述第二调节架均包括悬挑横梁和绳索,所述悬挑横梁的一端与所述插接部的下端铰接,所述悬挑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绳索的一端连接,所述绳索的另一端与所述插接部的上端连接,所述绳索用于调节所述悬挑横梁与所述插接部之间的夹角;所述防护网安装在所述第一调节架的悬挑横梁和所述第二调节架的悬挑横梁之间。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活动爬梯,所述活动爬梯用于连接下层休息平台和所述底层架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预制楼梯间的临时防护爬梯,包括底层架体、支承结构架和爬梯,所述支承结构架安装在所述底层架体的上方,所述爬梯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底层架体和所述支承结构架之间;所述底层架体用于架设在楼梯间混凝土结构梁上,且所述底层架体为可伸缩结构,以适应不同的楼梯间混凝土结构梁的间距。

基于该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预制楼梯间的临时防护爬梯,底层架体为可伸缩结构,能够适应不同的楼梯间混凝土结构梁的间距。在使用时,先调节底层架体,使得底层架体能够架设在楼梯间混凝土结构梁上,然后将支承结构架安装在底层架体的上方,最后再将爬梯安装在底层架体和支承结构架之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用于预制楼梯间的临时防护爬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用于预制楼梯间的临时防护爬梯中的底层架体和支承结构架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用于预制楼梯间的临时防护爬梯的梯段入口侧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第一隔离栏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用于预制楼梯间的临时防护爬梯的楼层入口侧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架体外隔离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用于预制楼梯间的临时防护爬梯的左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底层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用于预制楼梯间的临时防护爬梯为两层时的示意图(防护围栏未示出);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活动爬梯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楼梯间混凝土结构梁;100-底层架体;200-顶层架体;300-爬梯;400-防护围栏;101-第一立杆;102-第二立杆;103-第三立杆;104-第四立杆;105-调节杆;106-第一加强梁;107-支撑钢板;108-加强筋;109-第一插接部;110-临时防护栏杆;111-悬挑横梁;112-绳索;113-防护网;114-安装杆;115-矩形框架的短边侧;116-第一横杆;117-第二加强梁;118-第二横杆;119-第二插接部;120-第一隔离栏杆;121-第一孔位;122-第二孔位;123-第三孔位;124-第四孔位;125-第一横向杆;126-第一竖向杆;127-第二横向杆;128-第二竖向杆;129-第三竖向杆;130-连接杆;131-第三横向杆;132-第一矩形框;133-第二矩形框;134-第一加强杆;135-第二加强杆;136-第一围栏组件;137-第二围栏组件;138-第一插杆;139-第二插杆;140-第三插杆;141-第四插杆;142-第五插杆;143-第六插杆;144-第一水平杆;145-第二水平杆;146-第二隔离栏杆;147-第一拉环;148-第二拉环;149-踏杆;150-支撑斜杆;151-第一连接钢板;152-第二连接钢板;153-扶手栏杆;154-弯钩;155-插槽;156-插片;157-插接配合部;158-紧固件;159-钢笆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预制楼梯间的临时防护爬梯300,包括底层架体100、支承结构架和爬梯300,支承结构架安装在底层架体100的上方,爬梯300可拆卸地安装在底层架体100和支承结构架之间;底层架体100用于架设在楼梯间混凝土结构梁10上,且底层架体100为可伸缩结构,以适应不同的楼梯间混凝土结构梁10的间距。

基于该结构,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预制楼梯间的临时防护爬梯300,底层架体100为可伸缩结构,能够适应不同的楼梯间混凝土结构梁10的间距。在使用时,先调节底层架体100,使得底层架体100能够架设在楼梯间混凝土结构梁10上,然后将支承结构架安装在底层架体100的上方,最后再将爬梯300安装在底层架体100和支承结构架之间。

本实施例中,爬梯300的下端与底层架体100固定连接,爬梯300的上端与支承结构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底层架体100包括矩形框架、调节杆105和定位件,调节杆105与矩形框架的短边侧115滑动连接,调节杆105用于架设在楼梯间混凝土结构梁10上,定位件用于将调节杆105固定在矩形框架的短边侧115,以维持调节杆105的伸出距离。

具体而言,矩形框架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短边侧,每个短边侧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调节杆105,调节杆105能够沿矩形框架的短边侧115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以调节短边侧和两个调节杆105的实际总长度,从而适应不同的楼梯间混凝土结构梁10的间距。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矩形框架的短边侧115指的是垂直于楼梯间混凝土结构梁10的一侧。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矩形框架的短边侧115呈管状,调节杆105能够插入矩形框架的短边侧115,并沿短边侧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矩形框架的短边侧115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孔,调节杆105设置有多个第二定位孔,定位件能够穿过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以将调节杆105固定在矩形框架的短边侧115中。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矩形框架采用方管焊接而成,短边侧的方管的两端分别从端部向内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定位孔,可选地,第一定位孔的数量为四个,例如,本实施例中,四个第一定位孔从短边侧的端部向内依次命名为第一孔位121、第二孔位122、第三孔位123和第四孔位124,第一孔位121、第二孔位122和第三孔位123中的相邻两者之间的间距大小相同,第四孔位124与第三孔位123之间的间距较大,当需要吊运底层架体100或将该用于预制楼梯间的临时防护爬梯300整体吊运时,可以将调节杆105缩进短边侧的方管中,并将定位件穿过第四孔位124和相应的第二定位孔,以将调节杆105固定在方管内部。可选地,第二定位孔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第二定位孔从调节杆105的位于方管内部的一端向另一端依次命名为第五孔位、第六孔位和第七孔位,第五孔位、第六孔位和第七孔位之间的间距与第一孔位121、第二孔位122和第三孔位123中的相邻两者之间的间距大小相等。参见图4所示,第一孔位121、第二孔位122、第三孔位123分别与第五孔位、第六孔位和第七孔位重合。

例如,以短边侧的方管的端部为起点,第一孔位121、第二孔位122、第三孔位123和第四孔位124可以分别设置在距端部255mm、355mm、455mm和700mm处;以调节杆105的位于方管内部的一端为起点,第五孔位、第六孔位和第七孔位可以分别设置在距该端50mm、150mm和250mm处。

通过设置多个第一定位孔和多个第二定位孔,能够适用于2.4~3.0米不同开间的楼梯间。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定位件为螺栓和螺母,根据施工的楼梯间的间距大小,将螺栓穿过相应的孔位,然后将螺母拧在螺栓上,从而保持调节杆105的伸出长度不变。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支撑脚。

具体而言,参见图3所示,支撑脚包括支撑钢板107和加强筋108,支撑钢板107焊接在调节杆105的与楼梯间混凝土结构梁10的上表面接触的一端的下表面,加强筋108焊接在调节杆105与支撑钢板107之间,加强筋108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加强筋108对称设置在调节杆105的两侧。这样的方式能够增强底层架体100的支撑强度和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和图9所示,矩形框架中设置有第一加强梁106,第一加强梁106的一端与矩形框架的一个短边侧固定连接,第一加强梁106的另一端与矩形框架的另一个短边侧固定连接,第一加强梁106与短边侧垂直。可选的,固定连接的方式为焊接。第一加强梁106与两个长边侧之间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横杆116,形成格栅,除爬梯300起步处一块外,其余均铺设钢笆片159。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2所示,支承结构架包括支撑架体和顶层架体200,支撑架体位于底层架体100与顶层架体200之间,且底层架体100和顶层架体200分别与支撑架体可拆卸连接。这样的方式便于对防护爬梯300进行运输。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顶层架体200的轮廓均呈矩形;支撑架体具有相对设置的梯段入口和楼层入口,梯段入口和楼层入口分别位于底层架体100的相对的两个短边侧;支撑架体包括四个立杆,四个立杆的下端分别与底层架体100的四个角可拆卸连接,且四个立杆的上端分别与顶层架体200的四个角可拆卸连接;参见图所2示,四个立杆分别为第一立杆101、第二立杆102、第三立杆103和第四立杆104,第一立杆101和第二立杆102位于梯段入口所在的短边侧,第三立杆103与第四立杆104位于楼层入口所在的短边侧。

具体地,参见图2所示,顶层架体200设置有第二加强梁117,第二加强梁117的一端与顶层架体200的一个短边侧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梁117的另一端与顶层架体200的另一个短边侧固定连接,第二加强梁117与短边侧垂直。可选的,固定连接的方式为焊接。第二加强梁117与顶层架体200的两个长边侧之间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二横杆118,形成格栅,爬梯300正上方所对应的位置留出空间,以便于工人从爬梯300上到顶层架体200上,在顶层架体200的临空处的格栅上铺设钢笆片159。钢笆片159通过铁丝绑扎在格栅上。

本实施例中,矩形框架的四角各设置有第一插接部109,四个立杆的下端分别插入四个第一插接部109中,并用紧固件158固定。可选地,第一插接部109为方管。

可选地,四个立杆的长度方向均与矩形框架所在平面垂直。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架体还包括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第三支撑组件和第四支撑组件;第一支撑组件位于第一立杆101与第四立杆104之间,且第一立杆101和第四立杆104分别与第一支撑组件固定连接;第二支撑组件位于第二立杆102和第三立杆103之间,且第二立杆102和第三立杆103分别与第二支撑组件固定连接;第三支撑组件位于梯段入口所在的一侧,且第三支撑组件与梯段入口所在的短边侧和第二立杆102固定连接;第四支撑组件位于楼层入口所在的一侧,且第四支撑组件与第三立杆103和第四立杆104固定连接。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横向杆125和第一竖向杆126,第一横向杆125的一端与第一立杆101垂直且固定连接,第一横向杆125的另一端与第四立杆104垂直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向杆126与第一横向杆125固定连接,第一竖向杆126与第一立杆101平行。可选地,固定连接的方式为焊接。第一横向杆12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横向杆125平行。这样的方式使得第一支撑组件、第一立杆101和第四立杆104能够作为整体进行运输。

第二支撑组件包括第二横向杆127和第二竖向杆128,第二横向杆127一端与第二立杆102垂直且固定连接,第二横向杆127的另一端与第三立杆103垂直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竖向杆128与第二横向杆127固定连接,第二竖向杆128与第二立杆102平行。可选地,固定连接的方式为焊接。第二横向杆127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横向杆127平行。这样的方式使得第二支撑组件、第二立杆102和第三立杆103能够作为整体进行运输。

第三支撑组件包括第三竖向杆129、连接杆130和两个第三横向杆131,第三竖向杆129的一端与梯段入口所在的矩形框架的短边侧115可拆卸连接,第三竖向杆129与连接杆130平行,两个第三横向杆131将第三竖向杆129和连接杆130固定连接在一起,两个第三横向杆131平行。这样的方式使得第三支撑组件能够作为整体进行运输。在安装时,连接杆130与第二立杆102通过紧固件158连接。

第四支撑组件包括第一矩形框132和第二矩形框133,第三立杆103和第四立杆104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杆134,第一加强杆134与矩形框架的楼层入口所在的短边侧固定连接,第一矩形框132的一个宽度边与第三立杆103通过紧固件158连接,第二矩形框133的一个宽度边通过紧固件158与第四立杆104连接,第一矩形框132的另一个宽度边和第二矩形框133的另一个宽度边均通过紧固件158与第一加强杆134连接。这样的方式使得第一矩形框132和第二矩形框133能够拆开,分别进行运输。矩形框架的两个短边侧也设置有第一插接部109,第三竖向杆129的下端和第一加强杆134的下端能够分别插入对应的短边侧上的第一插接部109中。

与其它整体焊接而成的临时爬梯300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预制楼梯间的临时防护爬梯300通过多个部分的可拆卸连接,在拆卸后体积只有实际使用时外轮廓体积的1/7左右,大大减少项目间的调运费,促使其它项目从主观上愿意使用本成品,增加周转次数,减少费用,适用范围广。

本实施例中的紧固件158可以为螺栓和螺母。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架体还包括第二加强杆135,第二加强杆135的位置与第一竖向杆126的位置对应,第二加强杆135与第一竖向杆126分别位于爬梯300的两侧,第二加强杆135的一端与第一加强梁106可拆卸连接,第二加强杆135的另一端与第二加强梁117插接。具体地,第一加强梁106的上表面也设置有第一插接部109。第二加强杆135的下端能够插入第一加强梁106上的第一插接部109,并用紧固件158固定。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用于预制楼梯间的临时防护爬梯300还包括第一隔离栏杆120,第一隔离栏杆120的一端与第三支撑组件可拆卸连接,第一隔离栏杆120的另一端与第四支撑组件可拆卸连接,第一隔离栏杆120用于将爬梯300所在的一侧与底层架体100的临空处隔开。

通过设置第一隔离栏杆120,能够防止工人进入底层架体100的临空处,减少安全隐患。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三竖向杆129和第一加强杆134分别设置有插槽155,第一隔离栏杆12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插片156,插片156能够插在插槽155中。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用于预制楼梯间的临时防护爬梯300还包括防护围栏400,防护围栏400安装在顶层架体200的上方。

当施工楼层模板没完全铺设完,会存在安全隐患,通过设置防护围栏400,能够起到安全围档放入作用,提高施工安全性。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防护围栏400包括可拆卸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围栏组件136、第二围栏组件137、第三围栏组件和第四围栏组件,第一围栏组件136位于第一支撑组件的上方,第二围栏组件137位于第二支撑组件的上方,第三围栏组件位于第三支撑组件的上方,第四围栏组件位于第四支撑组件的上方;顶层架体200的上方设置有用于供第一围栏组件136、第二围栏组件137、第三围栏组件和第四围栏组件插入的插接部。

可选地,插接部为中空管体,本实施例中,顶层架体200的上方设置的插接部命名为第二插接部119,第二插接部119为方管,方管与顶层架体200固定连接,方管的数量为六个,顶层架体200的四个角各设一个方管,顶层框架的两个短边侧各设一个方管,其中,四个角处的方管的一端用于与防护围栏400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四个立杆连接,两个短边侧上的方管只要能够与防护围栏400连接即可。

可选地,从矩形框架的下表面到第二插接部119的顶端之间的距离与待施工楼层的高度大致相等。

本实施例中,第三围栏组件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插杆138、第二插杆139、第三插杆140以及与第一插杆138、第二插杆139和第三插杆140垂直焊接在一起的第一水平杆144,可选地,第一水平杆14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水平杆144平行间隔设置,其中一个第一水平杆144与第一插杆138、第二插杆139和第三插杆140的上端焊接,另一个第一水平杆144焊接在第一插杆138、第二插杆139和第三插杆140的两端之间的位置。第一插杆138的下端插入与第一立杆101对应的方管中,第三插杆140的下端插入与第二立杆102对应的方管中,第二插杆139的下端插入顶层架体200的相应的短边侧上的方管中,并分别用紧固件158固定。

第四围栏包括第四插杆141、第五插杆142和第六插杆143,第四插杆141的下端插入与第四立杆104相应的方管中,第五插杆142与第六插杆143通过两个第二水平杆145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五插杆142与第二水平杆145的一端焊接,第六插杆143与第二水平杆145的另一端焊接。第五插杆142的下端插入顶层架体200的另一个短边侧上的方管中,即第五插杆142的位置与第二插杆139的位置相对应。第六插杆143的下端插入与第三立杆103相应的方管中。

本实施例中,第一围栏组件136和第二围栏组件137均为矩形框,第一围栏组件136的两个短边侧分别与第一插杆138和第四插杆141固定连接,第二围栏组件137的两个短边侧分别与第三插杆140和第六插杆143固定连接,可选地,固定连接的方式为通过螺栓螺母连接。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防护围栏400还包括第二隔离栏杆146,第二隔离栏杆146的一端与第三围栏组件连接,第二隔离栏杆146的另一端与第四围栏组件连接,第二隔离栏杆146用于将梯段入口所在的一侧与顶层架体200的临空处隔离。

本实施例中,第二隔离栏杆146的一端与第二插杆139可拆卸连接,第二隔离栏杆146的另一端与第五插杆142可拆卸连接。具体而言,第二插杆139和第五插杆142设置有插槽155,第二隔离栏杆146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插片156,插片156能够插入插槽155中。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隔离栏杆146也可以与第二插杆139和第五插杆142焊接。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底层架体100的下表面设置有插接配合部157,参见图10所示,当临时防护爬梯300为两层时,位于上方的底层架体100的插接配合部157能够插入位于下方的顶层架体200的第二插接部119中;其中,防护围栏400的数量为一个,防护围栏400与位于上方的顶层架体200的插接部连接;位于上方的支承结构架的支撑架体还设置有临时防护栏杆110,临时防护栏杆110的一端与第一立杆101可拆卸连接,临时防护栏杆110的另一端与第三支撑组件可拆卸连接。

具体而言,插接配合部157为方钢,方钢焊接在矩形框架的下表面,方钢的数量和设置位置与顶层架体200上的用于与防护围栏400连接的第二插接部119的数量和设置位置相适应。

如果楼梯预制件供应不及时,临时防护爬梯300有搭两层的情况,此时,将临时防护栏杆110安装在位于上方的支承结构架的支撑架体上,具体地,临时防护栏杆110的两端设置有插片156,第一立杆101和第三竖向杆129设置有用于供插片156插入的插槽155。可选地,临时防护栏杆11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临时防护栏杆110平行。

通过设置临时防护栏杆110,能够对进入二层爬梯300入口的工人起到保护作用,提高施工安全性。

同时,还需要将位于上层的支撑架体中的第一隔离栏杆120拆除,以保证工人经过位于上层的底层架体100的临空处转到二层爬梯300的入口。

如果不出现两层楼梯预制件没安装的情况,可直接将放置在楼梯间结构梁上的底层架体100、支承结构架以及防护围栏400整体吊运到所需楼号去使用。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顶层架体200的长边侧设置有架体外隔离组件,架体外隔离组件包括第一调节架和第二调节架,第一调节架与顶层架体200的一个短边侧连接,第二调节架与顶层架体200的相对的另一个短边侧连接,第一调节架与第二调节架之间设置有防护网113。

考虑到结构楼层施工时有缝隙,为了提高安全性,本实施例在顶层架体200的两个长边侧均设置了架体外隔离组件。在使用时,第一调节架与第二调节架之间固定有安装杆114,用铁丝将防护网113绑扎在安装杆114上。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调节架和第二调节架均包括悬挑横梁111和绳索112,悬挑横梁111的一端与插接部的下端铰接,悬挑横梁111的另一端与绳索112的一端连接,绳索112的另一端与插接部的上端连接,绳索112用于调节悬挑横梁111与插接部之间的夹角;防护网113安装在第一调节架的悬挑横梁111和第二调节架的悬挑横梁111之间。

架体外隔离组件在正常使用时呈水平状态,如楼梯间梁墙施工时操作间距不够,可收紧绳索112,使架体外隔离组件靠近围栏。具体而言,悬挑横梁11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拉环147,顶层架体200的四角处的第二插接部119的上端设置有第二拉环148,绳索112的一端系在第一拉环147上,绳索112的另一端系在第二拉环148上,当需要调节悬挑横梁111的倾斜角度时,解开第二拉环148上的绳索112,向上拉动绳索112即可。

可选地,悬挑横梁111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安装孔沿悬挑横梁1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安装杆114的数量为两个,安装杆114穿过安装孔,并用卡销固定。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和图8所示,爬梯300包括多个踏杆149和两个支撑斜杆150,多个踏杆149与固定连接在两个支撑斜杆150之间,支撑斜杆150设置有扶手栏杆153,支撑斜杆150的下端设置有第一连接钢板151,支撑斜杆150的上端设置有第二连接钢板152,第一连接钢板151通过紧固件158与底层架体100的相应的第一横杆116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钢板152通过紧固件158与第二加强杆135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1所示,用于预制楼梯间的临时防护爬梯300还包括活动爬梯300,活动爬梯300用于连接下层休息平台和底层架体100。

活动爬梯300的底端支承在休息平台上表面,活动爬梯300的顶端具有弯钩154,弯钩154钩于底层平台的梯段入口所对应的短边侧。

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预制楼梯间的临时防护爬梯300分成多个可拆卸的部分,便于装拆和运输,并可在多幢楼间重复周转使用,且在未及时安预制预制砼楼梯间时,能组装成二层或以上的梯间围护和上下层交通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