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搅拌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20667发布日期:2020-07-17 15:54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土搅拌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搅拌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减少加工搅拌时间的混凝土搅拌机。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大力发展建设,房建、市政建设领域发展速度尤其明显,快速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大量的混凝土材料,近些年来,我国对于混凝土的需求在大幅度提升,所以混凝土占据了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地位。

混凝土在加工成型之前需要进行搅拌加工,制备混凝土的大致原料包括有水泥、砂子、石子和一些外加剂,传统的搅拌设备包括有搅拌筒,搅拌筒顶部开有送料口,搅拌筒底部设有出料口,搅拌筒内设有搅拌片。搅拌加工时,需要将水泥、砂子、石子和一些外加剂按照一定的顺序送入搅拌筒内,再加入一定数量的水,之后位于搅拌筒内的搅拌片开始对水泥、砂子、石子和一些外加剂进行搅拌。

传统的这种加料方式,当把每种需要混合的材料加入到搅拌筒内之后,再通过搅拌片将加入的材料与其他已加入的材料进行充分混合,没有一个对加入的原料进行预混合的加工过程,这将会延缓对混凝土制备的搅拌过程,不利于对混凝土的高效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推出一混凝土搅拌机,用于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传统搅拌设备由于没有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预混合,进而造成混凝土制备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混凝土搅拌机,包括有立式的搅拌圆筒、固定在该搅拌圆筒上方的电机和连接在该电机输出端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穿设过搅拌圆筒顶部伸入到搅拌圆筒内且可相对搅拌圆筒转动,位于搅拌圆筒内的转动轴上从上至下安装有多根搅拌杆,该搅拌圆筒底部设有出料斗,所述搅拌圆筒顶部固定连通一个顶部开口的入料圆筒,该入料圆筒上穿设一根水平的且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第一转动杆,该第一转动杆两端均伸出入料圆筒外,位于搅拌圆筒上方的转动轴上固定套设一个第一伞齿轮,第一转动杆伸出入料圆筒的其中一端上固定连接有与第一伞齿轮啮合的第二伞齿轮,位于入料圆筒内的所述第一转动杆上固定连接有多根第一打散杆,以用于将送入入料圆筒内的搅拌原料打散混合。

工作原理:开启所述电机,所述电机将带动转动轴转动,转动轴带动位于搅拌圆筒内的搅拌杆转动,进而能够对进入到搅拌圆筒内的制备材料进行混合搅拌,同时位于所述转动轴上的第一伞齿轮将通过啮合的第二伞齿轮带动所述第一转动杆转动,进而该第一转动杆带动第一打散杆转动,将制备混凝土的原料可以同时从所述入料圆筒顶部的开口送入到所述入料圆筒内,此时进入到入料圆筒内的原料将在重力作用下下落并经过多根所述第一打散杆,多根该第一打散杆将加入的原料进行打散预混合,从而经过预混合的原料在重力作用下进入到所述搅拌圆筒内,进而被位于搅拌圆筒内的多根搅拌杆搅拌混合,实现对混凝土的搅拌制备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借助所述第一伞齿轮、第二伞齿轮进而可带动第一转动杆转动,该第一转动杆转动将带动固定在第一转动杆上的第一打散杆转动,第一打散杆转动进而可以对同时加入到入料圆筒内的原料进行打散混合,从而该过程实现了对加入原料的预混合,从而经过预混合的原料进入到所述搅拌圆筒内,进而能够有效地减少所述搅拌杆对预混合后原料的搅拌制备时间,大大提高了对混凝土的搅拌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搅拌圆筒1、电机2、转动轴3、搅拌杆4、出料斗5、抽拉板6、支腿7、入料圆筒8、第一转动杆9、第一伞齿轮10、第二伞齿轮11、第一打散杆12、第二转动杆13、第三伞齿轮14、第二打散杆15、第四伞齿轮16、连接杆17、环形槽18、防护罩19、支撑杆20、固定杆21、轴承2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混凝土搅拌机,包括有立式的搅拌圆筒1、固定在该搅拌圆筒1上方的电机2和连接在该电机2输出端的转动轴3,所述转动轴3穿设过搅拌圆筒1顶部伸入到搅拌圆筒1内且可相对搅拌圆筒1转动,位于搅拌圆筒1内的转动轴3上从上至下安装有多根搅拌杆4,该搅拌圆筒1底部设有出料斗5,出料斗5适配有用于启闭出料斗5的抽拉板6,且该搅拌圆筒1底部周向均匀固定连接四根支腿7,所述搅拌圆筒1顶部与电机2之间固定连接一根对电机2进行支撑的支撑杆20,所述搅拌圆筒1顶部固定连通一个顶部开口的入料圆筒8,该入料圆筒8上穿设一根水平的且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第一转动杆9,该第一转动杆9两端均伸出入料圆筒8外,伸出入料圆筒8外且靠近入料圆筒8侧壁的第一转动杆9上均固定套设有轴承22,以用于防止所述第一转动杆9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位于搅拌圆筒1上方的转动轴3上固定套设一个第一伞齿轮10,第一转动杆9伸出入料圆筒8的其中一端上固定连接有与第一伞齿轮10啮合的第二伞齿轮11,位于入料圆筒8内的所述第一转动杆9上固定连接有多根第一打散杆12,以用于将送入入料圆筒8内的搅拌原料打散混合。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入料圆筒8内设有一根竖向且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第二转动杆13,该第二转动杆13一端与对应的入料圆筒8周向内壁之间设有用于定位第二转动杆13的定位机构,该第二转动杆13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伞齿轮14,该第二转动杆13上固定有多根水平的第二打散杆15,位于入料圆筒8内的第一转动杆9上固定套设与第三伞齿轮14啮合的第四伞齿轮16,该种方式增设了所述第二转动杆13和第二打散杆15,能够进一步对送入入料圆筒8内原料的充分混合,提高预混合效率,从而利于减少所述搅拌杆4的搅拌时间。所述定位机构包含多根均匀固定在第二转动杆13同一周向外壁上且水平的连接杆17和一个开设在入料圆筒8周向内壁上且与连接杆17对应的环形槽18,连接杆17一端与第二转动杆13固定连接,连接杆17另一端滑动地设于环形槽18内且可沿环形槽18轮廓滑动。该种方式不仅结构简单,利于降低制作成本,并且多根所述连接杆17在转动过程中同样能够起到对送入入料圆筒8内的原料进行打散混合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对送入材料预混合的混合程度,进而进一步减少所述搅拌杆4的搅拌时间。所述入料圆筒8内固定一个将第三伞齿轮14和第四伞齿轮16罩护在内的防护罩19,该防护罩19外壁与入料圆筒8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杆21,所述第一转动杆9和第二转动杆13均穿过防护罩19侧壁且可相对防护罩19的侧壁转动。该防护罩19能够进一步防止送入入料圆筒8内的原料留置在所述第三伞齿轮14和第四伞齿轮16的轮齿内,进而确保第三伞齿轮14和第四伞齿轮16的正常运转。

所述搅拌圆筒1下部呈向下缩口的锥形结构,位于转动轴3下部的多根搅拌杆4长度尺寸均顺应搅拌圆筒1下部锥形结构的径向尺寸而逐渐减小,所述出料斗5与搅拌圆筒1下部锥形结构的缩口连通,将搅拌圆筒1下部设为向下缩口的锥形结构,利于在重力作用下将混凝土排出所述搅拌圆筒1,同时将位于转动轴3下部的搅拌杆4长度尺寸设为能够适配搅拌圆筒1下部锥形结构的径向尺寸,能够充分提高搅拌杆4对混泥土的搅拌效率,进一步减少搅拌时间。

工作原理:开启所述电机2,所述电机2将带动转动轴3转动,转动轴3带动位于搅拌圆筒1内的搅拌杆4转动,进而能够对进入到搅拌圆筒1内的制备材料进行混合搅拌,同时位于所述转动轴3上的第一伞齿轮10将通过啮合的第二伞齿轮11带动所述第一转动杆9转动,进而该第一转动杆9带动第一打散杆12转动,同时位于第一转动杆9上的第四伞齿轮16转动,将带动啮合的第三伞齿轮14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二转动杆13转动,该第二转动杆13转动将带动位于第二转动杆13上的第二打散杆15转动。

将制备混凝土的原料可以同时从所述入料圆筒8顶部的开口送入到所述入料圆筒8内,此时进入到入料圆筒8内的原料将在重力作用下下落并依次经过多根所述第二打散杆15、第一打散杆12,多根该第二打散杆15和多根第一打散杆12将加入的原料进行打散预混合,从而经过预混合的原料在重力作用下进入到所述搅拌圆筒1内,进而被位于搅拌圆筒1内的多根搅拌杆4搅拌混合,当混凝土搅拌制备完成之后,通过抽拉所述抽拉板6即可将制备完成的混泥土从搅拌圆筒1中排出,自此实现对混凝土的搅拌制备过程。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