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与管线一体化的装配式墙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87397发布日期:2020-09-23 00:37阅读:5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结构与管线一体化的装配式墙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构件,具体涉及一种结构-管线装修一体化的装配式墙体。



背景技术: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相比现浇混凝土结构能够减少现场作业施工人员,提高效率,节能环保等。然而,在主体结构施工结束后,对建筑内部进行装修设计时,仍旧存在现场湿作业量大、施工工序复杂及管线等施工材料混乱等现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装配式建筑的接受度,尤其是,因水电管线布设问题限制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管线装修一体化的装配式墙体,解决了现有的装配式墙体存在上述不足之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结构-管线装修一体化的装配式墙体,包括主墙体结构和开关留置层墙体结构,其中,主墙体结构包括多层,多层主墙体结构上下依次叠放;所述开关留置层墙体结构设置有一层,且布置在主墙体结构的开关留置层;

所述主墙体结构包括多个主砌块,多个所述主砌块并列布置,且置于末尾的主砌块还拼接有一个辅助块;

所述开关留置层墙体结构包括多个u型砌块,多个所述u型砌块并列布置;且,置于末尾处的u型砌块还连接一个辅助块;

所述主砌块、辅助块和u型砌块上均设置有管线槽,且u型砌块上还设有开关暗盒空腔。

优选地,上下两层相邻的墙体结构采用错缝砌筑。

优选地,所述主砌块上端面的长边两侧均开设有第一孔洞,所述第一孔洞沿主砌块的竖向方向布置;所述主砌块的上下端面的长边两侧均布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主砌块端面的横向方向布置;所述第一凹槽的轴向方向与第一孔洞的径向方向重叠。

优选地,所述主砌块的上端面中间处还设置有两个第二孔洞,所述第二孔洞内放置有保温材料。

优选地,所述u型砌块的上端面的长边两侧均开设有第三孔洞,所述第三孔洞沿u型砌块的竖向方向布置;所述u型砌块的上下端面的长边两侧均布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沿主砌块端面的横向方向布置;所述第二凹槽的轴向方向与第三孔洞的径向方向重叠;

所述u型砌块的左右两侧壁分别开设有一个开口槽,所述开口槽的开设方向沿u型砌块的横向方向布置,且与第二凹槽的轴线互相垂直;

所述u型砌块的左右两侧壁分别开设有两个竖向凹槽,所述竖向凹槽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凹槽的端部连通,且竖向凹槽的轴线与开口槽的轴线互相垂直;所述两个相邻的u型砌块之间的开口槽对接连接,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放置有开关暗盒。

优选地,所述u型砌块的上端面中间处还设置有两个第四孔洞,所述第四孔洞内放置有保温材料。

优选地,所述辅助块的上端面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五孔洞,所述第五孔洞沿辅助块的竖向方向布置;

所述辅助块的上下端面的两侧均布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沿辅助块端面的横向方向布置;

所述第三凹槽的轴向方向与第五孔洞的径向方向重叠。

优选地,所述辅助块的上端面的中间位置还开设有一个第六孔洞,所述第六孔洞内放置有保温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结构-管线装修一体化的装配式墙体,通过砌块孔洞的设计,方便进行对位砌筑,实现竖向管线、水平管线与开关暗盒的铺设安装,操作简单,实现结构-管线一体化,而避免墙体开槽或者打孔对结构的损伤;本实用新型中的主砌块、辅砌块与u型砌块能够根据施工图纸需要进行任意砌筑,在满足工业化的基础上,可以实现用户个性化需求;本实用新型中竖向管线、水平管线及开关暗盒槽均在砌块砌筑时自然形成,因此,可实现使用过程中增加线路,只需将管线通过管线槽即可,而不用对墙体进行二次施工,如开槽等。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结构-管线装修一体化的装配式墙体主要用于装配式建筑室内隔墙的一种,尤其是厨房、卫生间等水电管线敷设较多的隔墙,此时所述的砌块为普通空心砌块;若在外墙结构上进行管线铺设时,所述的砌块为复合自保温砌块。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太阳能、天然气等管线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传统建筑一般采用现浇墙体而后在墙体上开槽的方式进行管线的铺设,为避免对墙体结构的破坏,因此提出结构-管线装修一体化的装配式隔墙。

附图说明

图1是装配式墙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装配式墙体1-1剖面示意图;

图3是主砌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u型砌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辅砌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相邻的u型砌块砌筑结构示意图;

图7是中主砌块的a-a剖面图;

图8是主砌块的b-b剖面图;

图9是主砌块的c-c剖面图;

图10是u型砌块的d-d剖视图;

图11是u型砌块的e-e剖视图;

图12是u型砌块的f-f剖视图;

图13是u型砌块的g-g剖面图;

其中,1、主砌块2、竖向通道3、开口槽4、空腔5、u型砌块6、水平通道7、辅助块8、第一凹槽9、第二孔洞10、第一孔洞11、竖向凹槽12、第三孔洞13、第二凹槽14、第四孔洞15、第三凹槽16、第六孔洞17、第五孔洞。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结构-管线装修一体化的装配式复合自保温砌块墙体,包括主墙体结构和开关留置层墙体结构,其中,主墙体结构包括多层,多层主墙体结构上下依次叠放;所述开关留置层墙体结构设置有一层,且布置在主墙体结构的开关留置层;

所述主墙体结构包括多个主砌块1,多个所述主砌块1并列布置,且置于末尾的主砌块1还拼接有一个辅助块7。

所述开关留置层墙体结构包括多个u型砌块5,多个所述u型砌块5并列布置;且,置于末尾处的u型砌块5还连接一个辅助块7。

所述主砌块1、辅助块7和u型砌块5上均设置有管线槽,且u型砌块5上还设有开关暗盒空腔。

所述主砌块1和u型砌块5的大小一致,所述辅助块7的尺寸小于主砌块1的尺寸。

上下两层相邻的墙体结构采用错缝砌筑,避免直接砌筑形成的通缝,造成结构破坏。

所述主砌块1上端面的长边两侧均开设有第一孔洞10,所述第一孔洞10沿主砌块1的竖向方向布置。

所述主砌块1的上下端面的长边两侧均布置有第一凹槽8,所述第一凹槽8沿主砌块端面的横向方向布置。

所述第一凹槽8的轴向方向与第一孔洞10的径向方向重叠。

上下叠放的两个主砌块1之间的第一凹槽8之间对接连接,形成用于放置水平管线的水平通道。

所述主砌块1的上端面中间处还设置有两个第二孔洞9,所述第二孔洞9内放置有保温材料,形成复合自保温砌块。

所述u型砌块5的上端面的长边两侧均开设有第三孔洞12,所述第三孔洞12沿u型砌块5的竖向方向布置。

所述u型砌块5的上下端面的长边两侧均布置有第二凹槽13,所述第二凹槽13沿主砌块端面的横向方向布置。

所述第二凹槽13的轴向方向与第三孔洞12的径向方向重叠。

上下叠放的两个u型砌块5之间的第二凹槽13之间对接连接,形成用于放置水平管线的水平通道。

所述u型砌块5的上端面中间处还设置有两个第四孔洞14,所述第四孔洞14内放置有保温材料,形成复合自保温砌块。

所述u型砌块5的左右两侧壁分别开设有一个开口槽3,所述开口槽3的开设方向沿u型砌块5的横向方向布置,且与第二凹槽13的轴线互相垂直。

所述u型砌块5的左右两侧壁分别开设有两个竖向凹槽11,所述竖向凹槽1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凹槽13的端部连通,且竖向凹槽11的轴线与开口槽3的轴线互相垂直。

所述两个相邻的u型砌块5之间的开口槽对接连接,形成空腔4,所述空腔4内放置有开关暗盒。

所述竖向凹槽11用于放置管线。

所述辅助块7的上端面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五孔洞17,所述第五孔洞17沿辅助块7的竖向方向布置。

所述第五孔洞17用于放置竖向管线。

所述辅助块7的上下端面的两侧均布置有第三凹槽15,所述第三凹槽15沿辅助块7端面的横向方向布置。

所述第三凹槽15的轴向方向与第五孔洞14的径向方向重叠。

所述第三凹槽15用于放置水平管线。

所述辅助块7的上端面的中间位置还开设有一个第六孔洞16,所述第六孔洞16内放置有保温材料,即为复合自保温砌块。

主砌块在墙体砌筑中的作用有:

(1)参与整片墙体的砌筑,形成结构层;

(2)通过上下两层主砌块交错砌筑时,由第一孔洞10形成的竖向通道即为竖向管线槽,用于竖向管线的通过。

(3)通过上下两层主砌块交错砌筑时,由上下两块砌块上下面的第一凹槽8相互搭接形成的水平通道即为水平管线槽,用于水平管线的通过。

u型砌块在墙体中的作用主要为:

(1)主要作用:通过左右相邻u型砌块开口槽3的砌筑形成的空腔结构4,即为管线线端留置处与开关暗盒安装处,避免传统墙体装修过程中现场开槽安装开关暗盒等。

(2)其次作用:因u型砌块结构形式为主砌块形式的改进,因此可实现主砌块的相应作用。

辅砌块在墙体中的主要作用为:

(1)因为主砌块与u型砌块在墙体砌筑过程中采用交错砌筑,因此会形成边角位置大小不足以主砌块或u型砌块的放置,因此设计辅砌块,结构形式与主砌块相似,尺寸小于主砌块。优选地,尺寸为主砌块的一半。

工艺流程

1.工厂按照图纸进行主砌块、u型砌块及辅砌块的预制生产;

2.工厂按照图纸进行主砌块、u型砌块及辅砌块及管线的砌筑所用砂浆可根据墙体所适用地区进行选择。具体参照《砌体工程中、小型砌块墙体砌筑施工工艺标准》。

3.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吊装、固定;

4.墙体线端接线处理以及开关安装。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计砌块孔型,形成竖向管线槽、水平管线槽与开关暗盒槽,不仅使砌块自重减轻,同时实现了结构-管线一体化,避免在墙体上开槽或打孔对墙体造成的损伤。本实用新型施工工序简便,缩短了工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法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