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高层建筑外墙的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09955发布日期:2020-07-07 14:45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高层建筑外墙的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预制墙体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装配式高层建筑外墙的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

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因为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

其中外墙在搭建时,需要将预制墙板一块块拼接起来,如图1所示,两个预制墙板接缝处会存在倒角面,从而形成一个沟槽,将预制墙板安装后,再通过施工人员在外部脚手架上,往沟槽中打上密封胶,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对于整体的连接接缝处打胶时,由于手工作业仍存在误差,在整体密封过程中,一旦有一处沟槽没有完全密封,也将会导致漏水,并且在使用过程中,预制墙板之间的间隙受天气影响也会发生变化,导致密封胶开裂,防水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装配式高层建筑外墙的防水结构,能够具有较好的防水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装配式高层建筑外墙的防水结构,包括预制墙体,所述预制墙体下侧具有向下凸起的挡水部,所述预制墙体上侧具有供挡水部嵌入的配合槽,所述挡水部一侧侧壁与所述预制墙体的外表面齐平;所述挡水部的另一侧侧壁为第一斜面,所述配合槽与第一斜面对应的侧壁为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之间的距离自下而上逐渐增大;所述预制墙体的上侧设置有与其形状适配的上导片,所述预制墙体的下侧设置有用于抵触在所述上导片上的下导片,所述上导片与所述下导片抵触后形成自下而上间距逐渐增大的储水腔,上下两块所述预制墙体之间且位于远离挡水部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密封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现有的封堵式防水进行改变,在使用过程中挡水部将会朝外设置,雨水在顺着墙面下流时,雨水可能会从挡水部与配合槽之间的间隙进入两个预制墙体之前,此时由于上导片抵触在下导片上,雨水将会通过毛细作用上流,从而进入至储水腔中,而由于间距逐渐增大雨水将不会再向上流动,从而阻止雨水进入,并且在受环境影响而形变时,预制墙体之间的间隙变化时,上导片与下导片能够随之形变还是能够形成原本的储水腔,从而能够具有较好的防水效果。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导片上表面设置有导气片,所述导气片上侧具有若干毛细水道,所述毛细水道沿所述预制墙体的宽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进入至储水腔内时,由于雨水不会同时将整个连接缝隙填充,从而保证一部分的毛细水道中不会存有水,使得储水腔内的气压与外界气压相同,从而便于雨水排出。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导气片上沿所述预制墙体宽度方向开设有与所述毛细水道顶部均连通的均流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在储水腔中进一步上升时,将会从通过均流槽进行水平流动,且将会从相邻的未进水的毛细水道中流出,继而进一步提高防水效果,也能分担防水压力。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左右两块所述预制墙体之间还设置有竖向挡板,所述预制墙体两侧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供所述竖向挡板两侧嵌入的安装槽,所述竖向挡板的下侧也抵触在所述导气片上,所述竖向挡板靠近所述挡水部的一侧具有若干导水槽,左右两块所述预制墙体之间且远离所述挡水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密封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还有可能进入至两块预制墙体之间,雨水将会沿着导水槽下流,且竖向挡板下侧也与导气片抵触,从而利用毛细作用将水吸进去,使得在整个宽度方向上都能进行防水。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竖向挡板上端与所述第二斜面适配,所述竖向挡板上端具有用于粘接在所述预制墙体上侧的水平段,且所述上导片下侧具有供所述竖向挡板嵌入的第一沉槽,所述竖向挡板嵌入后与上导片形成和第二斜面平行的平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竖向挡板能够通过水平段先挂设在预制墙体上侧且能够起到定位作用,且在安装时竖向挡板能够嵌入至上导片下侧,使得在安装时整体能够形成一平面从而将其贴在预制墙体上。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导片的两侧与所述竖向挡板具有重叠部分,所述下导片远离挡水部的一侧具有供竖向挡板一侧嵌入的第二沉槽,所述竖向挡板嵌入后与下导片形成和第二斜面平行的平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时,下导片将会压在竖向挡板上,从而使得其嵌入至第二沉槽中,将其压紧在导气片上,且能够使得下导片和竖向挡板一同被整体贴紧在导气片上。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导片可拆卸连接在预制墙体上,所述下导片上侧具有连接杆,所述预制墙体上开设有容置通槽,所述容置通槽沿预制墙体的宽度方向开设,所述容置通槽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杆的截面积,所述预制墙体上设置有用于驱使连接杆抵紧在所述容置通槽内壁上的固定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预制墙体中无法一体安装上下导片,而连接杆较长在安装时,可能会与容置通槽内壁接触并卡住,为了方便安装,将容置通槽的宽度增加,便于连接杆插入的方便性,当安装好后,通过固定件使得连接杆能够抵紧在容置通槽的内壁上,从而进行固定。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定件包括转动连接在容置通槽两端且位于容置通槽内的转动板、设置在容置通槽两端内壁上的固定筒,以及螺纹连接在固定筒内且端部用于抵触在转动板一端上的固定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连接杆插入后,将固定螺栓拧入至固定筒中,使得固定螺栓的端部抵触在转动板的一端上,使得其另一端抵紧在连接杆上从而驱使连接杆抵紧在容置通槽的内壁上,且不会破坏原本墙体的完整性,避免外露面进水的可能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转动板中部具有转动轴,所述预制墙体的侧壁上开设有供所述转动轴嵌入的转动槽,当所述转动轴嵌入至所述转动槽中时,所述转动板全部位于容置通槽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将转动板在安装时再嵌入至容置通槽内,转动轴能够在转动槽中进行转动,且当固定螺栓抵紧转动板的一端并拧紧时,将会使得转动板整体固定在容置通槽内,当两个预制墙体合拢后,将会被隐藏,不会破坏墙体外露面的完整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转动板的一端具有用于和所述连接杆抵触的橡胶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板在转动时,橡胶垫将会与连接杆抵触,由于橡胶垫存在形变空间,能够使得转动板在固定后保持对连接杆的固定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将现有的封堵式防水进行改变,在使用过程中挡水部将会朝外设置,雨水在顺着墙面下流时,雨水可能会从挡水部与配合槽之间的间隙进入两个预制墙体之前,此时由于上导片抵触在下导片上,雨水将会通过毛细作用上流,从而进入至储水腔中,而由于间距逐渐增大雨水将不会再向上流动,从而阻止雨水进入,从而能够具有较好的防水效果;

2.并且在受环境影响而形变时,预制墙体之间的间隙变化时,上导片与下导片能够随之形变还是能够形成原本的储水腔,且能够保持相应的防水效果;

3.在安装连接杆时,由于容置通槽的截面积大于连接杆,能够使得下导片较为方便地安装,且能够通过转动板将连接杆安装在预制墙体内;

4.可不用在预制墙体外侧通过脚手架进行密封处理,只需在室内将第一密封件与第二密封件进行安装固定,便于施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爆炸示意图,用于展示导气片与上导片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是导气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另一个视角的爆炸示意图,用于展示竖向挡板与预制墙体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6是下导片与预制墙体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7是转动板与容置通槽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预制墙体;110、挡水部;111、配合槽;112、第一斜面;113、第二斜面;114、上导片;115、导气片;116、毛细水道;117、均流槽;120、下导片;121、储水腔;122、第一密封件;130、竖向挡板;131、安装槽;132、导水槽;133、第二密封件;134、水平段;135、第一沉槽;136、第二沉槽;140、连接杆;141、容置通槽;142、让位槽;150、固定件;151、转动板;152、固定筒;153、固定螺栓;154、转动轴;155、转动槽;156、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装配式高层建筑外墙的防水结构,参照图1,包括预制墙体100,预制墙体100在组合时呈阵列设置,每个预制墙体100下侧具有向下凸起的挡水部110,预制墙体100上侧具有供挡水部110嵌入的配合槽111,挡水部110一侧侧壁与预制墙体100的外表面齐平,即当上下两个预制墙体100拼接在一起时外露面与内面均为平面。

参照图2、图3,挡水部110的另一侧侧壁为第一斜面112,配合槽111与第一斜面112对应的侧壁为第二斜面113,第一斜面112与第二斜面113之间的距离自下而上逐渐增大,即两者之间呈v型。预制墙体100的上侧设置有与其形状适配的上导片114,上导片114通过密封胶粘附在预制墙体100上。同时上导片114上表面还粘接有导气片115,导气片115上侧具有若干毛细水道116,毛细水道116沿预制墙体100的宽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导气片115上沿预制墙体100宽度方向开设有与毛细水道116顶部均连通的均流槽117(参照图4)。

参照图2,预制墙体100的下侧设置有用于抵触在导气片115上的下导片120,上导片114与导气片115抵触后形成自下而上间距逐渐增大的储水腔121,上下两块预制墙体100之间且位于远离挡水部110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密封件122,预制墙体100的边沿均具有倒角斜面,第一密封件122嵌入至两个倒角斜面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122可为氯丁橡胶条,也可为另外的具有密封效果的密封材料,将第一密封件122嵌入后再涂覆上密封胶。

雨水进入至两个预制墙体100之间的间隙后,将会通过毛细水道116向上运动,并且将会被储存在储水腔121中,此时由于必然有毛细水道116中没有雨水,从而使得储水腔121中的气压与外界保持一致,而储水腔121中的水上升之后,也将会通过均流槽117流向至相邻的毛细水道116中,从而分担防水压力。

参照图3、图5,而左右两块预制墙体100之间还设置有竖向挡板130,预制墙体100两侧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供竖向挡板130两侧嵌入的安装槽131,竖向挡板130的下侧也抵触在导气片115上。竖向挡板130靠近挡水部110的一侧具有若干导水槽132,左右两块预制墙体100之间且远离挡水部11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密封件133,与第一密封件122一样,第二密封件133在本实施例中可为氯丁橡胶条。

为了使得竖向挡板130能够安装在预制墙体100上,竖向挡板130上端与第二斜面113适配,竖向挡板130上端具有用于粘接在预制墙体100上侧的水平段134,且上导片114下侧具有供竖向挡板130嵌入的第一沉槽135,竖向挡板130嵌入后与上导片114形成和第二斜面113平行的平面。同时下导片120的两侧与竖向挡板130具有重叠部分,下导片120远离挡水部110的一侧具有供竖向挡板130一侧嵌入的第二沉槽136,竖向挡板130嵌入后与下导片120形成和第二斜面113平行的平面。预制墙体100在安装时,竖向挡板130能够和下导片120一同贴在预制墙体100上侧,并且下导片120能够将竖向挡板130抵紧在导气片115上。

参照图6,由于预制墙体100在制作时,下导片120是无法一同制作出来的,故需要将下导片120可拆卸连接在预制墙体100上,上导片114上侧具有连接杆140,连接杆140的长度与预制墙体100的宽度相同。预制墙体100上的侧壁上开设有容置通槽141,容置通槽141沿预制墙体100的宽度方向开设,且容置通槽141下侧还开设有供下导片120穿出的让位槽142。为了减小连接杆140在安装时与容置通槽141内壁卡住的可能性,容置通槽141的宽度大于连接杆140的截面积。

参照图6、图7,同时预制墙体100上设置有用于驱使连接杆140抵紧在容置通槽141内壁上的固定件150,固定件150包括转动连接在容置通槽141两端且位于容置通槽141内的转动板151、设在容置通槽141两端内壁上的固定筒152,以及螺纹连接在固定筒152内且端部用于抵触在转动板151一端上的固定螺栓153。同样的转动板151也无法一体制作在预制墙体100上,故在转动板151中部具有转动轴154,且预制墙体100的两侧侧壁均开设有供转动轴154嵌入的转动槽155,当转动轴154嵌入至转动槽155中时,转动板151全部位于容置通槽141中,转动板151转动不会影响两个预制墙体100的拼接。同时为了保持抵紧的效果,转动板151的一端安装有橡胶垫156,在转动时,将会抵在连接杆140上。

在安装下导片120时,先将连接杆140传入至容置通槽141中,使得下导片120也穿入让位槽142中。然后将转动板151安装,使得转动轴154嵌入至转动槽155中,然后将转动板151转动一点后,将固定螺栓153拧入至固定筒152内,此时固定螺栓153的端部抵触在转动板151上,驱使转动板151带有橡胶垫156的一端抵紧在连接杆140上,从而使得连接杆140抵紧在容置通槽141内壁上,继而将下导片120进行固定。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预制墙体100在进行安装时,将下导片120安装好,将竖向挡板130的上端通过水平段134安装在预制墙体100的上侧,同时使得竖向挡板130两侧嵌入至第二沉槽136,两者压紧后,预制墙体100能够使得下导片120、竖向挡板130能够抵触在导气片115上,并且保持毛细水道116的打开。

当雨水进入至两个预制墙体100之间时,雨水将会通过毛细水道116上升,并且进入至储水腔121中,而随着雨水增加,雨水将会通过均流槽117流动至相邻的且没有雨水的毛细水道116中,从而使得雨水不会进入至室内,并且在受环境影响而形变时,预制墙体100之间的间隙变化时,上导片114与下导片120能够随之形变还是能够形成原本的储水腔121,从而能够具有较好的防水效果。

并且在做密封工作时,只需在室内将第一密封件122与第二密封件133进行安装即可,不需要在建筑物外侧通过脚手架进行处理。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