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低降板梁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11494发布日期:2020-12-25 08:17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低降板梁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轻钢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低降板梁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轻钢结构建筑的不断普及,轻钢结构建筑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接触及使用轻钢结构建筑的人员种类和受众也在不断增多,为了满足使用人员的各类实用需求,在建造过程中所使用的建筑工艺也在不断更新。

对于家庭居住为主要目的的轻钢别墅及轻钢公寓中,合理处理卫生间、厨房等湿区对相邻近干区的影响,是保证使用人员居住体验的重要保证。在目前轻钢结构建筑的现有技术中,已经能够合理的处理上述问题,其采用的常用技术手段为对卫生间、厨房、阳台等湿区区域与相邻干区的楼面梁进行降板处理,以防止湿区中的水进入干区造成影响,但是在现有技术中的连接方式存在一定缺陷,采用上述方式处理干湿区,需要对干湿区连接处的上导龙骨进行切除腹板处理,这样会直接导致湿区部分仅靠龙骨翼缘与竖向龙骨侧向连接,且降板梁高低梁连接部分高梁上还需要连接墙体,而墙体作用在高梁上的荷载会全部压在降板梁的下导梁上,这样不仅导致下导梁的受力过大,也使承力结构单一,进而造成高低降板梁连接结构不稳定,影响轻钢结构建筑的正常使用。

因此,本领域亟需一种高低降板梁连接结构。

有鉴于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更好使用价值的高低降板梁连接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项技术问题。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低降板梁连接结构,所述高低降板梁连接结构包括上导梁,及与上导梁相配合且相连接的下导梁,所述高低降板梁连接结构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上导梁及下导梁相连接,所述固定件用于使上导梁与下导梁稳固连接,所述固定件与上导梁及下导梁可拆卸,所述固定件设置有多个。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有效加固下导梁与上导梁间稳固连接,加强下导梁的机械强度,有效提高高低降板梁的承力荷载强度,其次,上述结构简单,能够有效降低加固下导梁与上导梁所用的成本,使高低降板梁更加稳固,提高高低降板梁的安全性能。

优选地,所述上导梁包括第一上梁、第一下梁,及与第一上梁及第一下梁相连接的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设置在第一上梁及第一下梁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柱设置有多个。

进一步地,所述上导梁还包括固定支撑柱,所述上导梁及下导梁通过固定支撑柱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撑柱与固定件相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有效提高上导梁的机械强度,保证上导梁的工作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下导梁包括第二上梁、第二下梁,及与第二上梁及第二下梁相连接的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设置在第二上梁及第二下梁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柱设置有多个。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上梁上还设置有固定连接孔,所述固定连接孔用于连接固定支撑柱。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连接孔与固定支撑柱的顶端相配合且相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上梁与第一上梁相连接,所述第二下梁与第一下梁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下梁与第一下梁一体成型。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有效提高下导梁的机械强度,保证下导梁的工作稳定性,其次,上述结构也能够有效提高上导梁与下导梁间连接的稳定性,提高高低降板梁的实用寿命,及工作质量。

优选地,所述固定件设置有两个,且对称设置在高低降板梁两侧。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固定件与上导梁及下导梁间连接的稳固程度,优化了高低降板梁的机械结构,并提高机械强度。

优选地,所述固定件还包括主固定板及龙骨固定板,所述主固定板与龙骨固定板相配合,所述龙骨固定板与第二下梁及第一下梁相连接,所述主固定板与龙骨固定板及固定支撑柱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龙骨固定板上设置有龙骨固定翼及连接凸块,所述龙骨固定翼用于固定件与第二下梁及第一下梁间稳固连接,所述连接凸块用于龙骨固定板与主固定板间稳固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龙骨固定翼设置在龙骨固定板侧面的顶部,所述连接凸块设置在龙骨固定板顶端。

进一步地,所述主固定板上设置有板槽,所述板槽与龙骨固定板相配合,且所述板槽用于主固定板与龙骨固定板间稳固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板槽设置在主固定板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板槽内还设置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与连接凸块相配合,所述龙骨固定板及主固定板间通过连接槽与连接凸块稳固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高低降板梁承重过大,且上导梁的的荷载会全部压在下导梁上,导致下导梁的受力过大,以及高低降板梁内部机械结构简单,承力单一的技术问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加固下导梁与上导梁间稳固连接,加强下导梁的机械强度,有效提高高低降板梁的承力荷载强度;

2.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降低加固下导梁与上导梁所用的成本,使高低降板梁更加稳固,提高高低降板梁的安全性能;

3.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提高下导梁的机械强度,保证下导梁的工作稳定性,其次,上述结构也能够有效提高上导梁与下导梁间连接的稳定性,提高高低降板梁的实用寿命,及工作质量;

4.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高低降板梁承重过大,且上导梁的的荷载会全部压在下导梁上,导致下导梁的受力过大,以及高低降板梁内部机械结构简单,承力单一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高低降板梁连接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导梁及固定件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下导梁及固定件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件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龙骨固定板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主固定板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主固定板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通过上述附图标记说明,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更加清楚的理解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1、上导梁;11、第一上梁;12、第一下梁;13、第一支撑柱;14、固定支撑柱;2、下导梁;21、第二上梁;211、固定连接孔;22、第二下梁;23、第二支撑柱;3、固定件;31、主固定板;311、板槽;3111、连接槽;32、龙骨固定板;321、龙骨固定翼;322、连接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低降板梁连接结构,所述高低降板梁连接结构包括上导梁1,及与上导梁1相配合且相连接的下导梁2,所述高低降板梁连接结构还包括固定件3,所述固定件3与上导梁1及下导梁2相连接,所述固定件3用于使上导梁1与下导梁2稳固连接,所述固定件3与上导梁1及下导梁2可拆卸,所述固定件3设置有两个,且对称设置在高低降板梁两侧。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有效加固下导梁2与上导梁1间稳固连接,加强下导梁2的机械强度,有效提高高低降板梁的承力荷载强度,其次,上述结构简单,能够有效降低加固下导梁2与上导梁1所用的成本,使高低降板梁更加稳固,提高高低降板梁的安全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件3与上导梁1及下导梁2间通过螺钉相连接。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上导梁1包括第一上梁11、第一下梁12,及与第一上梁11及第一下梁12相连接的第一支撑柱13,所述第一支撑柱13设置在第一上梁11及第一下梁12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柱13设置有多个,所述上导梁1还包括固定支撑柱14,所述上导梁1及下导梁2通过固定支撑柱14相连接,所述固定支撑柱14与固定件3相连接。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有效提高上导梁1的机械强度,保证上导梁1的工作稳定性。

如图1-图3所示,所述下导梁2包括第二上梁21、第二下梁22,及与第二上梁21及第二下梁22相连接的第二支撑柱23,所述第二支撑柱23设置在第二上梁21及第二下梁22之间,所述第二支撑柱23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上梁21上还设置有固定连接孔211,所述固定连接孔211用于连接固定支撑柱14,所述固定连接孔211与固定支撑柱14的顶端相配合且相连接,第二上梁21与第一上梁11相连接,所述第二下梁22与第一下梁12相连接,所述第二下梁22与第一下梁12一体成型。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有效提高下导梁2的机械强度,保证下导梁2的工作稳定性,其次,上述结构也能够有效提高上导梁1与下导梁2间连接的稳定性,提高高低降板梁的实用寿命,及工作质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上梁11、第一下梁12、第一支撑柱13、第二上梁21、第二下梁22、第二支撑柱23及固定支撑柱14均采用c形钢。

如图2-图5所示,所述固定件3还包括主固定板31及龙骨固定板32,所述主固定板31与龙骨固定板32相配合,所述龙骨固定板32与第二下梁22及第一下梁12相连接,所述主固定板31与龙骨固定板32及固定支撑柱14相连接,所述龙骨固定板32上设置有龙骨固定翼321及连接凸块322,所述龙骨固定翼321用于固定件3与第二下梁22及第一下梁12间稳固连接,所述连接凸块322用于龙骨固定板32与主固定板31间稳固连接,所述龙骨固定翼321设置在龙骨固定板32侧面的顶部,所述连接凸块322设置在龙骨固定板32顶端。

如图5-图7所示,所述主固定板31上设置有板槽311,所述板槽311与龙骨固定板32相配合,且所述板槽311用于主固定板31与龙骨固定板32间稳固连接,所述板槽311设置在主固定板31底部,所述板槽311内还设置有连接槽3111,所述连接槽3111与连接凸块322相配合,所述龙骨固定板32及主固定板31间通过连接槽3111与连接凸块322稳固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高低降板梁承重过大,且上导梁1的的荷载会全部压在下导梁2上,导致下导梁2的受力过大,以及高低降板梁内部机械结构简单,承力单一的技术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主固定板31采用钢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主固定板31的厚度为1.0-1.5mm,长度为390mm-410mm,宽度为240mm-26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主固定板31及龙骨固定板32通过连接槽3111与连接凸块322嵌合相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加固下导梁2与上导梁1间稳固连接,加强下导梁2的机械强度,有效提高高低降板梁的承力荷载强度;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降低加固下导梁2与上导梁1所用的成本,使高低降板梁更加稳固,提高高低降板梁的安全性能;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提高下导梁2的机械强度,保证下导梁2的工作稳定性,其次,上述结构也能够有效提高上导梁1与下导梁2间连接的稳定性,提高高低降板梁的实用寿命,及工作质量;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高低降板梁承重过大,且上导梁1的的荷载会全部压在下导梁2上,导致下导梁2的受力过大,以及高低降板梁内部机械结构简单,承力单一的技术问题。

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