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11687发布日期:2020-12-25 08:18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领域中技术的发展,建筑结构的形式也在变化着,从最古老的木质结构到后来的砖混结构,再到后来的混凝土结构,每次结构形式的更新都在推动建筑领域整体的发展,钢结构的出现对于建筑领域来说又是一次技术上的革新,钢材的特点是强度高、自重轻、整体刚度好、抵抗变形能力强,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在公共、民用建筑上。

一些钢结构建筑,比如厂房、别墅等,经常会用到高窗、高墙的钢结构形式,现有高窗高墙两侧只有几根竖向龙骨的墙体不稳定,结构比较单薄,容易发生晃动,会影响建筑的施工及后续的使用。

有鉴于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稳定、使用安全的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保护一种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包括墙体框架、设置于所述墙体框架内的窗体框架,还包括加固梁,所述加固梁包括第一加固梁,所述第一加固梁一端与所述墙体框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窗体框架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可以用于轻钢别墅的主体施工中,起到代替传统建筑钢筋、混凝土的作用,根据不同的施工设计要求,可以选用不同长度、形状、厚度的钢结构构件。所述窗体框架内的区域可以设置窗户,如玻璃窗等;所述窗体框架与墙体框架周围的部分可以挂设外墙板,由于所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一般纵向高度比较高,有时可达几层楼的高度,所以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加固梁将所述窗体框架与所述墙体框架连接,可以设置在位于窗体框架和墙体框架之间的区域内,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加固梁,所述多个第一加固梁中相邻的第一加固梁设置方向相反。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设置相邻的第一加固梁设置方向相反可以将第一加固梁的排列形状设置为类似英文字母w、m、或者v的形状,可以提高结构整体刚度和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墙体框架包括第一墙框柱、第二墙框柱、墙框上梁、墙框下梁,所述第一墙框柱上端与所述墙框上梁一端连接、下端与所述墙框下梁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墙框柱上端与所述墙框上梁另一端连接、下端与所述墙框下梁另一端连接;所述窗体框架包括窗框柱,所述窗框柱包括第一窗框柱和第二窗框柱,所述高墙高窗还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设置于所述第一墙框柱与所述第一窗框柱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墙框柱与第二窗框柱之间。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第一墙框柱、第二墙框柱、第一窗框柱、第二窗框柱、支撑柱可以设置为竖直方向,所述墙框上梁、墙框下梁可以设置呈水平方向,有时所述墙体框架和窗体框架的跨度会较大,此时设置支撑柱可以提高结构整体的刚度和承载力。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开设有第一孔,所述第一加固梁包括第一加固侧梁,所述第一加固侧梁能够穿过所述第一孔。

采用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所述支撑柱与加固梁的设置方式,所述第一孔的设置大小与形状与第一加固梁的型材相适配,第一孔还可以减轻结构整体自重。

优选地,所述加固梁还包括第二加固梁,所述第二加固梁一端与所述支撑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墙体框架连接;所述加固梁还包括第三加固梁,所述第三加固梁一端与所述支撑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窗体框架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提供了另一种所述支撑柱与加固梁的设置方式,不在支撑柱上开孔,采用将第二加固梁设置在墙体框架和支撑柱的跨度区域内,将第三加固梁设置在窗体框架和支撑柱的跨度区域内,提高了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窗框柱和/或第二窗框柱的上端与所述墙框上梁连接、下端与所述墙框下梁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将所述第一窗框柱和/或第二窗框柱直接与墙体框架连接,增强了结构刚度和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窗体框架还包括窗框梁,所述窗框梁包括窗框上梁和窗框下梁,所述窗框上梁和窗框下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窗框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窗框柱连接,所述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还包括一端与所述窗框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窗框梁连接的加强肋。

采用上述方案,当所述窗框上梁和窗框下梁的跨度较大时会造成承载能力有限,此时加强肋的设置可以增强结构的刚性和强度,从而在结构承受较大荷载时仍然可以保持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墙体框架和/或窗体框架的侧壁开设有用于连接的第一凹槽。

采用上述方案,当所述加强肋或者加固梁与墙体框架或窗体框架连接时,所述加强肋或者加固梁的两端在进行连接时往往会突出所述墙体框架或窗体框架侧壁表面,这在施工中对于内外、墙安装的精度有影响,所以第一凹槽的设置可以使加强肋或者加固梁的侧壁外表面与所述墙体框架或窗体框架在同一平面上,从而较少施工过程中的不便。

进一步地,在所述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还包括连接加强带。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连接加强带可以采用钢制连接加强带,设置在结构的连接点部位,比如所述加固梁与墙体框架或窗体框架的连接部位或者所述窗框上梁与所述窗框柱的连接部位等,当结构中各构件的连接方式仅采用铆钉或者螺钉等连接方式时,对侧向的剪力抵抗有限,所述连接加强带可以提高结构刚度、增强稳定性。所述连接加强带可以设置为板状,采用螺钉或者铆钉等连接方式固定在连接部位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加固梁,解决了墙体框架和窗体框架的连接问题及稳定性差的问题,提高了结构整体刚度和强度;通过所述支撑柱的设置,解决了窗体框架和墙体框架之间因跨度大产生的不稳定问题,提高了结构整体承载能力;所述第一孔的设置解决了第一加固梁的连接问题,还减轻了结构整体自重;所述第一凹槽的设置解决了结构连接部位处不平整的问题;所述加强带的设置解决了连接部位不稳定的问题,提高了结构的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柱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际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通过上述附图标记说明,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更加清楚的理解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11-第一墙框柱,12-第二墙框柱,13-墙框上梁,14-墙框下梁,21-第一窗框柱,22-第二窗框柱,23-窗框上梁,24-窗框下梁,31-第一加固梁,311-第一加固侧梁,312-第一加固顶梁,32-第二加固梁,33-第三加固梁,4-支撑柱,41-第一孔,5-加强肋,6-第一凹槽,7-连接加强带。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在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房屋的主体结构也在进行变化,钢结构由于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整体刚度好、抵抗变形能力强的特点,广泛的应用于民用、共用等建筑中;钢结构别墅尤其是轻钢别墅的主体施工中经常会涉及高窗高墙等结构。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参考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保护一种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包括墙体框架、设置于所述墙体框架内的窗体框架,还包括加固梁,所述加固梁包括第一加固梁31,所述第一加固梁31一端与所述墙体框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窗体框架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具有高窗的高墙由于高窗洞口较大、高墙的纵向跨度较大,而在所述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既要作为楼板的承重结构又要作为外墙的连接结构,所以对于钢结构的承压性有着较高的要求,通过在所述墙体框架可窗体框架之间设置第一加固梁31,既解决了墙体框架和窗体框架之间的连接,又有效地提高了承压能力和稳定性,从而保证在前期施工和后续的居住使用过程的安全性,所述第一加固梁31与墙体框架或窗体框架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螺钉或者铆钉的连接方式,所述。

参考图2所示,所述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加固梁31,所述多个第一加固梁31中相邻的第一加固梁31设置方向相反。

采用上述方案,相邻的第一加固梁31设置方向相反可以将多个第一加固梁31的设置形状为类似英文字母w或者m、n的形状,这样相对于其它方式可以提高钢结构的荷载承受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承压能力和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示,所述墙体框架包括第一墙框柱11、第二墙框柱12、墙框上梁13、墙框下梁14,所述第一墙框柱11上端与所述墙框上梁13一端连接、下端与所述墙框下梁14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墙框柱12上端与所述墙框上梁13另一端连接、下端与所述墙框下梁14另一端连接;所述窗体框架包括窗框柱,所述窗框柱包括第一窗框柱21和第二窗框柱22,所述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还包括支撑柱4,所述支撑柱4设置于所述第一墙框柱11与所述第一窗框柱21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墙框柱12与第二窗框柱22之间。

采用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窗体框架和墙体框架的结构,所述支撑柱4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增大钢结构的承载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结构的稳定性,支撑柱4数量可以为两根,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墙框柱11与所述第一窗框柱21之间和所述第二墙框柱12与第二窗框柱22之间;为保障所述钢结构的稳定性,所述第一墙框柱11、第二墙框柱12、第一窗框柱21、第二窗框柱22、支撑柱4可以采用竖直设置,所述墙框上梁13、墙框下梁14可以采用水平设置。

参考图2、图3、图4所示,所述支撑柱4开设有第一孔41,所述第一加固梁31包括第一加固侧梁311,所述第一加固侧梁311能够穿过所述第一孔41。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第一孔41开设的形状、大小、数量与所述第一加固侧梁311相适配,所述第一孔41的开设既可以为所述第一加固侧梁311的设置提供通道,还可以起到减轻结构自重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5所示,所述加固梁还包括第二加固梁32,所述第二加固梁32一端与所述支撑柱4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墙体框架连接;所述加固梁还包括第三加固梁33,所述第三加固梁33一端与所述支撑柱4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窗体框架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第二加固梁32、第三加固梁33的连接可以采用螺钉或者铆钉的连接方式连接,可以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参考图2所示,所述第一窗框柱21和/或第二窗框柱22的上端与所述墙框上梁13连接、下端与所述墙框下梁14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所述第一窗框柱21和第二窗框柱22的长度,将所述墙体框架和所述窗体框架进行连接,使结构更加稳定,可以采用将第一窗框柱21与第二窗框柱22的长度和第一墙框柱11与所述第一窗框柱21的长度设置相同,再生产或者运输、施工中都能提供极大的方便。

参考图2所示,所述窗体框架还包括窗框梁,所述窗框梁包括窗框上梁23和窗框下梁24,所述窗框上梁23和窗框下梁2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窗框柱2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窗框柱22连接,所述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还包括一端与所述窗框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窗框梁连接的加强肋5。

采用上述方案,当所述窗框上梁23和窗框下梁24的跨度较大时会造成承载能力有限,此时加强肋5的设置可以增强结构的刚性和强度,从而在结构承受较大荷载时仍然可以保持稳定性,第一加固梁31还包括与窗框上梁23和墙框上梁13连接的第一加固顶梁312,以增强结构稳定性。

参考图5所示,所述墙体框架和/或窗体框架的侧壁开设有用于连接的第一凹槽6。

采用上述方案,当所述加强肋5或者加固梁与墙体框架或窗体框架连接时,所述加强肋5或者加固梁的两端在进行连接时往往会突出所述墙体框架或窗体框架侧壁表面,这在施工中对于内外、墙安装的精度有影响,所以第一凹槽6的设置可以使加强肋6或者加固梁的侧壁外表面与所述墙体框架或窗体框架在同一平面上,从而较少施工过程中的不便。

参考图5所示,在所述轻钢窗体及墙体结构还包括连接加强带7。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连接加强带7可以采用钢制连接加强带,设置在结构的连接点部位,比如所述加固梁与墙体框架或窗体框架的连接部位或者所述窗框上梁23与所述窗框柱的连接部位等,当结构中各构件的连接方式仅采用铆钉或者螺钉等连接方式时,对侧向的剪力抵抗有限,所述连接加强带7可以提高结构刚度、增强稳定性。所述连接加强带7可以设置为板状,采用螺钉或者铆钉等连接方式固定在连接部位处。

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