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人员安全的防火气承式膜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65966发布日期:2020-10-28 12:14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人员安全的防火气承式膜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防火及火灾下应急疏散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对气承式膜结构这一特殊建筑产品开发的以人员安全为防火设防目标的一体化结构(建筑)防火构造。



背景技术:

气承式膜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产品,其屋面膜面成型原理类似于吹气球,维持室内压力高于室外200pa~250pa使膜面保持正常使用条件下的设计形态,使用人员则位于这略高于大气压的环境中。

正是上述工作原理,使气承式膜结构需要具备必不可少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接合完整的膜面、支承膜面边界的周边基础、给室内补风的系统、人员正常进出使用的气密门和应急逃生的疏散门等。大量现有技术(申请号:cn200920310458.1、cn201821911573.x)都对这些组成部分做了系统的介绍。

当前气承式膜结构主要应用在工业建筑和民用体育训练建筑中。其中:工业建筑包括:储煤仓(申请号:cn201820249665.x、cn201720376964.5)、储粮仓、固体废物储存仓、无机工业原料储存仓等;民用体育训练建筑(设施)包括:室内足球、排球、乒乓球、滑雪场(申请号:cn201822250378.3),游泳馆(申请号:cn201821912267.8)等。

针对上述具体场所用途,现有技术又在膜面索网结构及其连接(申请号:cn201920159275.8)、膜面与基础墙支承面之间的锚固(申请号:cn201820715031.9)、场所内的除尘装卸需求(申请号:cn201720165071.6)、气密门的防漏气性能(申请号:cn201821807525.6、cn201920559942.1)、室内的排气排烟(申请号:cn201621282228.5)等方面进行了原创和改进。

气承式膜结构依靠室内空气超常压支承膜面形态的原理,注定在火灾下膜面结构会有坍塌风险。原因在于:一旦发生相较于室内空间较大的火灾,短时间内急剧升温的室内空气可能会使内部超压且升至700pa以上,将使膜面发生胀破或者火焰直接烧蚀膜面而产生孔洞;同时若火灾联动报警系统第一时间将疏散门联动开启或经逃生人员人为开启,则室内压力会瞬时降为常压,而现有工程的补风系统即便全负荷运行也难以维持膜面形态。相伴的,火灾产生的烟气将会随着不断起伏坍落的膜面被罩扣下降,以致威胁室内尚未疏散人员的安全。甚至在某些角落,恐慌的人员会被膜面压在地面且因难以举托起膜面和辨识方向而导致不能火场逃生。

同样,一旦发生相较于室内空间较小的火灾,打开疏散门将会得到与上述一样的膜面坍塌、烟气被罩扣下降的效果。而紧急情况下逃生人员打开疏散门的行为是无法管控的。即便全部人员都选择日常进出的气密门(旋转门)进行疏散,烟气同样会因为膜面未发生破损而在顶棚膜面下方蓄积并不断沉降以致侵害未能及时疏散的人员。

以上所述的火灾下人员安全问题可能在工业建筑中尚小,这是由于工业气承式膜结构建筑中大都为了解室内环境(逃生路径)的熟练操作工人,且人数有限,火灾下具备第一时间逃生的能力与可能。但在业态日益复杂、人数不断增长的民用公共建筑中(大型体育训练建筑、室内游乐园、规划展览馆),暴露的危险性就十分突出,亟需予以解决。

当前整体技术概况如下:

(1)以灭火来代替防火,

申请号:cn201821911573.x公布的技术将内膜与喷淋管网相连,拟实现控火灭火的目的;同时膜面包含防火层,拟实现缓解火灾蔓延的目的。

(1-1)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8)对建筑结构(膜面结构)采取被动防火设计,即考察膜面的火灾下坍塌失效时应是未受到喷淋系统启动影响的最不利火灾情况;

(1-2)从现有工程看,膜面在大风、大雪下的晃动变形可达1~2m,主水管与内膜层的固定连接将会扯坏膜面;

(1-3)现有的pvc膜材燃烧性能可达b1级,即离开直接烧蚀自身的火焰就会熄灭,所以增加防火层与否与缓解火灾蔓延并无必然联系。

类似的公开技术还有:cn201720917379.1、cn201720913993.0、cn201621280195.0;

(2)利用膜面排烟排气,

申请号:cn201711084775.1公布了一种在膜面设置排烟部件,以减少火灾下人员受到毒气伤害、增加人员视野、减缓明火蔓延速度的技术方案,分析发现:

(2-1)其所述的火灾下气膜内压大于外压,高温烟气从排烟部件溢出的情况,只存在于疏散门未打开时,一旦打开将不具备这种内压特征;

(2-2)同时现有工程中,一旦超过设定压力,补风系统将停止工作,所以排烟部件的开孔面积将直接决定这种内压特征的时长,但可以预见是很短暂的;

(2-3)明火的蔓延与燃烧物的特性及放置位置有关,烟气的排出将会有近地面的空气补充,所以对减慢明火蔓延速度不一定有效;

(2-4)火灾发生位置的不确定性,可能将火焰上方的膜面烧穿形成孔洞,而使排烟部件无效,况且排烟部件一旦随着膜面起伏坍落,将近乎完全无效。

可见该技术也实现不了确定性的减少人员受到烟气侵害的目标,且膜面开孔将加快坍塌速度而减少人员火灾逃生时间。类似的公开技术还有:申请号:cn201711086430.x;

(3)水保护膜面类技术,

申请号:cn201721571333.5公布了一种保证火灾下气膜建筑不致烧毁的技术方案,分析发现:

(3-1)现有工程中气承式膜结构净跨可达140m,顶点高度40余m,所述的“钢筋网衣”是何种结构而满足自身不会因自重而坍塌尚未可知;

(3-2)气膜本体及所包含的保温层覆盖在钢筋网衣上,且喷水端固定在钢筋网衣上,二者没有净距,如何向膜面保温层喷水,形成覆盖范围;

(3-3)如果钢筋网衣很牢固则在大风大雪天气增加了膜面被撕裂的可能,若不十分牢固则可能随着大风大雪天气引起的膜面晃动而(疲劳)坍塌;

(3-4)火灾发生的不确定性,存在大火烧蚀膜面的可能,此时喷淋保护膜面装置也无法解决膜面烧毁问题,若装置未能动作,则同样也可能被火焰烧毁坍塌。

可见该技术不但不具备实施可能性,还可能引起人员安全风险。类似的公开技术还有:申请号:cn201720917508.7、cn201420211006.9;

(4)防坍塌类技术,

申请号:cn201721239521.8公布了一种以索链连接围绕着游泳池的灯柱柱顶的气膜结构坍塌支撑技术,分析发现:

(4-1)该技术可能针对大风、大雪等极端恶劣天气下的气承式膜结构坍塌,针对火灾下的坍塌可能性较小,因为游泳池场所发生火灾可能性极小;

(4-2)该技术的场所限制性大,在含有大型堆煤机的储煤仓和室内足球场的体育训练设施等需要大净空的气膜场所中均无法使用;

(4-3)火灾下无防火保护的灯柱(金属竖向支撑件)、索链一旦受火坍塌(拉扯后连续坍塌),不但不能起到支撑膜面效果,还可能对人员造成附加伤害。

申请号:cn201721236162.0公布了一种以电机驱动自基座伸出的升降杆及可偏转至水平的支撑横杆的气膜结构坍塌应急支撑装置,分析发现该技术同样不针对火灾灾害,若应用于火灾条件,可以想到存在如下问题:

(4-4)由于火灾引起的气膜结构供电机组断电而无法工作;

(4-5)此类机构一般为金属材质构件,可能由于未采取防火保护而损坏倒塌,或面向火源的侧立面因热膨胀导弯曲致伸出卡主;

(4-6)近屋面的膜材由于接触高温烟气较常温下必然发生软化,后被支撑横杆刺穿或受周围悬垂膜面拉扯在支撑横杆处撕裂而加速坍塌,以致减少了人员疏散可用时间。

类似的公开技术还有:申请号:cn201621431347.2、cn201410255414.9、cn201420076525.9、cn201710308399.3。

总结以上现有技术可以发现:

(1)对于气承式膜结构防火的认识存在误区,混淆建筑防火与灭火,未顾及喷淋系统失效这一防火的最不利情况;

(2)公布的防火技术措施违背气承式膜结构的结构成型特点,使技术措施不具有可行性或者可靠性有待商榷,特别是采取某些措施还可能对人员疏散造成附加的安全风险;

(3)公布的技术措施部分缺乏防火针对性,部分实际应用限制较多,甚至还存在无必要而引发浪费的情况;

(4)未提出直接针对气承式膜结构建筑内火灾下人员安全问题的防火技术措施,部分技术注意到火灾下的人员安全,但拟通过间接的技术手段,即保护膜面这一财产安全目标,实际效果可能南辕北辙,例如:采用水保护膜面火灾下完整的技术;

(5)即便不讨论现有防火技术措施的可行性与可靠性,亦可发现现有技术仅关注排烟或仅关注膜面坍塌,没有把气承式膜结构整体视为一个特殊的建筑产品,只观一隅,硬性套用现行技术标准,缺乏系统的解决气承式膜结构防火问题的技术方案;

(6)即便将现有技术累加也无法可靠的解决气承式膜结构内人员火灾下的安全问题,而核心在于解决气承式膜结构防火问题的目标理念不明确;

(7)未有采用防烟技术措施保护气承式膜结构建筑内人员火灾下安全的现有技术案例。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的状况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人员安全的防火气承式膜结构。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对气承式膜结构防火认识的误区,未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建筑产品;未有以人员安全为防火设计核心问题,顺应气承式膜结构的结构特点,成系统的针对提出使人员在火灾下免受膜面坍塌扣压与火灾烟气侵害的技术措施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能够将气承式膜结构视为一种特殊的建筑产品,从特殊建筑结构防火设计的角度,以人员安全为防火设计核心目标,针对其内部人员火灾下应急疏散的问题给予系统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完全不是现有技术解决人员安全问题理念、技术细节的累加,而是提出了考虑如下要素的技术方案:(1)尽量保持火灾下膜面的完整性,即不于膜面预制排烟孔,减少漏气延缓火灾下膜面的坍塌以不被火焰烧蚀形成破孔,实现获得尽可能长的疏散可用时间;(2)以防烟代替排烟,即为人员提供疏散至室外前的临时防烟避难区,彻底解决使用排烟手段也不能一定避免的人员免受火灾烟气侵害问题;(3)考虑了现有技术忽视的人员可能直接受到火焰辐射侵害的问题;(4)对当前工程一般采用的基础墙进行重新设计,增加挑檐以获得“防烟基础墙”,一体化的设计在尽可能减少成本的同时解决了现有支护技术措施在火灾下缺乏可靠性的问题。方案整体实现了人员免受膜面扣压与火灾烟气、焰体辐射侵害的目标。同时本技术方案对于大风、大雪等极端恶劣天气下的人员应急疏散也是有效的。特别的为解决气承式膜结构这一特殊建筑产品在防火设计方面与现行处方式规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创新思路。

应用本技术方案获得的气承式膜结构产品解决了火灾下膜面坍塌、高温烟气、焰体辐射对室内人员安全的威胁,以创新的技术手段从人员安全的角度提供了气承式膜结构防火设计与火灾下应急疏散的方案,为相关消防标准的制修订、工程实践中的消防设计及改造、人员应急疏散与演练提供了借鉴。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人员安全的防火气承式膜结构,包括气膜屋面、地面、气密门和疏散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烟基础墙、挡烟垂幔ⅰ、挡烟垂幔ⅱ、送风系统、水冷却系统、水冷却系统、避难区指示标识、避难区照明指示标识、疏散引导标识;

在所述地面上围建平面呈矩形且连续的防烟基础墙作为气膜屋面的支承结构,连续的防烟基础墙面向室内设有一圈连续的水平挑檐,及安装有至少一个气密门和至少一个疏散门,沿水平挑檐前端面的上部,设有一圈避难区照明指示标识,沿水平挑檐前端面的中部,间隔的固定有数块挡烟垂幔ⅰ,在每块挡烟垂幔ⅰ矩形幔帘ⅰ固定部位对应的背面粘贴一条热熔贴ⅰ,每条热熔贴ⅰ的芯部电阻丝ⅰ包裹于外周的热熔胶凝表皮ⅰ中;

在相邻的两块挡烟垂幔ⅰ之间的水平挑檐前端面的下部,固定有挡烟垂幔ⅱ,在每块挡烟垂幔ⅱ矩形幔帘ⅱ固定部位对应的背面粘贴一条热熔贴ⅱ,每条热熔贴ⅱ的芯部电阻丝ⅱ包裹于外周的热熔胶凝表皮ⅱ中;

逆时针旋转挡烟垂幔ⅰ配重轴头ⅰ,将矩形幔帘ⅰ竖直向上缠绕于配重轴头ⅰ外表面上,直到热熔贴ⅰ高度处,将位于配重轴头ⅰ上的矩形幔帘ⅰ与热熔贴ⅰ粘贴在一起;

逆时针旋转挡烟垂幔ⅱ配重轴头ⅱ,将矩形幔帘ⅱ竖直向上缠绕于配重轴头ⅱ外表面上,直到热熔贴ⅱ高度处,将位于配重轴头ⅱ上的矩形幔帘ⅱ与热熔贴ⅱ粘贴在一起;

数块挡烟垂幔ⅰ和数块挡烟垂幔ⅱ竖直向下完全展开时,每块挡烟垂幔ⅰ矩形幔帘ⅰ的两条竖边分别搭接覆盖在与其相邻的挡烟垂幔ⅱ矩形幔帘ⅱ的竖边上;

所述送风系统的送风总管固定在一圈基础墙下部与水平挑檐的交角处,间隔的设置在一圈水平挑檐底面的数根水平送风支管一端,分别与送风总管垂直连接,数根水平送风支管另一端依次通过送风弯头、竖直送风支管和一个送风喷口连接组成一套送风支路,送风喷口能够竖直向下喷送风;

所述水冷却系统的供水总管固定在一圈水平挑檐的上表面,间隔设置的数根水平供水支管的一端与供水总管垂直连接,数根水平供水支管的另一端依次通过供水弯头、竖直喷头和一个喷头连接组成一套水冷却支路,喷头的喷射方向倾斜向下,喷射的范围至少覆盖矩形幔帘ⅰ和矩形幔帘ⅱ的上部至中上部;沿一圈配重轴头ⅰ和配重轴头ⅱ下部对应的地面上设有蓄水沟,所述蓄水沟的透水盖(8-1)盖在沟体的上方且上表面与地面等高;

沿蓄水沟内圈的地面上设有一圈避难区指示标识,一圈避难区指示标识上表面与地面等高;

沿蓄水沟外圈的地面上间隔设有数个疏散引导标识,数个疏散引导标识上表面与地面等高;

所述气膜屋面设置在防烟基础墙上部,气膜屋面的边缘固定在基础墙上部的基础墙顶端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防火构造及操作方法具有顺应气承式膜结构的结构特点、角度创新、针对性强、可靠性高、造价较低、适应的建筑业态多样、适应的灾害种类多样、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通过防烟基础墙的设计为防止火灾下膜面坍塌扣压人员提供了可靠的支护,增加了不同灾害下的适用性。

通过防烟基础墙、挡烟垂幔ⅰ、挡烟垂幔ⅱ与地面的联合围合,形成了火灾下人员临时避难空间,通过挡烟垂幔ⅰ与挡烟垂幔ⅱ完全展开后竖边的搭接覆盖,形成了阻止烟气侵入临时防烟避难区的第一道屏障。

通过挡烟垂幔ⅰ和挡烟垂幔ⅱ的设计使室内人员免受火焰热辐射的侵害,加之与水冷却系统的联合使用,增加了这一效用的可靠性,而针对水冷却系统设计的可选操作,降低了抗御火灾的成本。

通过送风系统的设计,使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气承式膜结构内部补风更加均匀,刚进入室内的人员或刚运动完毕的人员可以享受暖风或凉风的吹拂,火灾条件下增加送风量后以防烟的方式形成了阻止烟气侵入临时防烟避难区的第二道屏障,避难区内人员能够呼吸新鲜的室外空气。

通过热熔贴ⅰ和热熔贴ⅱ的设计使发现火灾后挡烟垂幔ⅰ和挡烟垂幔ⅱ能够快速开始舒展。

通过弹性外套ⅰ和弹性外套ⅱ采用阻燃弹性材料,可以防止挡烟垂幔ⅰ和挡烟垂幔ⅱ展开过程中其内部的配重杆ⅰ和配重杆ⅱ造成人员受伤,通过配重杆ⅰ和配重杆ⅱ的设计,可以防止挡烟垂幔ⅰ和挡烟垂幔ⅱ不能够完全展开。

通过避难区照明指示标识的设计,可使室内人员了解临时防烟避难区的分布和为人员进入临时防烟避难空间提供照明。

通过避难区指示标识的设计,使室内人员能够较为安全、快速的在指引下进入临时防烟避难区来等待疏散至室外。

通过疏散引导标识的设计,使临时防烟避难区内的人员能够较为安全、快速的通过气密门或疏散门疏散至室外。

通过采用带有自动超压泄压装置的疏散门避免了一旦发生相较于室内空间较大的火灾可能带来的膜面超压破坏。

通过疏散过程中及时判断火情,尽可能使用气密门疏散的操作要点,减少了膜面坍落的可能及延长了膜面坍落的时间,增加了人员疏散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总之,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定制化的气承式膜结构产品防火设计以及对当前的气承式膜结工程进行防火改造,并且提供了火灾等灾害下的人员应急疏散方案,解决了火灾下膜面坍塌和烟气、焰体辐射威胁使用人员安全的问题,并兼顾其它灾害。同时可为相关消防标准的制修订提供参考,迎合了当前气承式膜结构在“全民健身”、“雾霾防治”大背景下的蓬勃发展趋势,具有巨大的社会公共安全、灾害应急管理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竖向剖面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挡烟垂幔未展开状态的竖向剖面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挡烟垂幔展开状态的局部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送风系统的竖向剖面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水冷却系统的竖向剖面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防烟基础墙及相关组件沿建筑室内周边闭合环形设置的水平剖面俯视图;

图7为图6a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防烟基础墙沿气密门、疏散门一定范围内设置的水平剖面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基于人员安全的气承式膜结构防火构造,包括气膜屋面1、地面7、气密门12、疏散门13,还包括防烟基础墙2、挡烟垂幔ⅰ3、挡烟垂幔ⅱ4、送风系统5、水冷却系统6、蓄水沟8、避难区指示标识9、避难区照明指示标识10、疏散引导标识11。

防烟基础墙2包括基础墙上部2-1、基础墙下部2-2、面向室内的水平挑檐2-3和连接基础墙上部2-1、基础墙下部2-2和水平挑檐2-3的节点2-4,基础墙顶端面2-1-1为基础墙上部2-1的顶面,水平挑檐前端面2-3-1为水平挑檐2-3的外伸末端立面。

挡烟垂幔ⅰ3包括幔帘ⅰ3-1、配重轴头ⅰ3-2、热熔贴ⅰ3-3,配重轴头ⅰ3-2包括位于芯部的配重杆ⅰ3-2-1和包裹于外周的弹性外套ⅰ3-2-2;

热熔贴ⅰ3-3包括位于芯部的电阻丝ⅰ3-3-1和包裹于外周的热熔胶凝表皮ⅰ3-3-2。

挡烟垂幔ⅱ4包括幔帘ⅱ4-1、配重轴头ⅱ4-2、热熔贴ⅱ4-3,配重轴头ⅱ4-2包括位于芯部的配重杆ⅱ4-2-1和包裹于外周的弹性外套ⅱ4-2-2;

热熔贴ⅱ4-3包括位于芯部的电阻丝ⅱ4-3-1和包裹于外周的热熔胶凝表皮ⅱ4-3-2。

送风系统5包括一根送风总管5-1、数根水平送风支管5-2、数个送风弯头5-3、数根竖直送风支管5-4、数个送风喷口5-5。

水冷却系统6包括一根供水总管6-1、数根水平供水支管6-2、数个供水弯头6-3、数根竖直供水支管6-4、数个喷头6-5。

蓄水沟8包括透水盖8-1、沟体8-2。

在地面7上围建平面呈矩形且连续的防烟基础墙2作为气膜屋面1的支承结构,将气膜屋面1的边缘固定在基础墙上部2-1的基础墙顶端面2-1-1上,构成本发明气承式膜结构主体。

连续的防烟基础墙2面向室内设有一圈连续的的水平挑檐2-3,及安装有至少一个气密门12和至少一个疏散门13。

沿水平挑檐2-3前端面2-3-1的上部,设有一圈避难区照明指示标识10,沿水平挑檐2-3前端面2-3-1的中部,间隔的固定有数块挡烟垂幔ⅰ3,在每块挡烟垂幔ⅰ3矩形幔帘ⅰ3-1固定部位对应的背面粘贴一条热熔贴ⅰ3-3,每条热熔贴ⅰ3-3的芯部电阻丝ⅰ3-3-1包裹于外周的热熔胶凝表皮ⅰ3-3-2中;

在相邻的两块挡烟垂幔ⅰ3之间的水平挑檐2-3前端面2-3-1的下部,固定有挡烟垂幔ⅱ4,在每块挡烟垂幔ⅱ4矩形幔帘ⅱ4-1固定部位对应的背面粘贴一条热熔贴ⅱ4-3,每条热熔贴ⅱ4-3的芯部电阻丝ⅱ4-3-1包裹于外周的热熔胶凝表皮ⅱ4-3-2中。

将挡烟垂幔ⅰ3的矩形幔帘ⅰ3-1上短边的一面固定于2-3的水平挑檐前端面2-3-1的中1/3高度范围内,且将矩形幔帘ⅰ3-1在该范围内的上短边背面粘贴热熔贴ⅰ3-3的一面;

挡烟垂幔ⅰ3矩形幔帘ⅰ3-1固定部位的对边与等长的配重轴头ⅰ3-2的弹性外套ⅰ3-2-2水平连接;逆时针旋转配重轴头ⅰ3-2,将矩形幔帘ⅰ3-1缠绕在其外表面,竖直向上直到水平挑檐前端面2-3-1的中1/3高度范围内,且将位于配重轴头ⅰ3-2上的矩形幔帘ⅰ3-1与该范围内的热熔贴ⅰ3-3的另一面粘贴。

将挡烟垂幔ⅱ4的矩形幔帘ⅱ4-1上短边的一面固定于水平挑檐2-3的水平挑檐前端面2-3-1的下1/3高度范围内,且将矩形幔帘ⅱ4-1在该范围内的上短边背面粘贴热熔贴ⅱ4-3的一面;

挡烟垂幔ⅱ4矩形幔帘ⅱ4-1固定部位的对边与等长的配重轴头ⅱ4-2的弹性外套ⅱ4-2-2水平连接;逆时针旋转配重轴头ⅱ4-2,将矩形幔帘ⅱ4-1缠绕在其外表面,竖直向上直到水平挑檐前端面2-3-1的下1/3高度范围内,且将位于配重轴头ⅱ4-2上的矩形幔帘ⅱ4-1与该范围内的热熔贴ⅱ4-3的另一面粘贴。

沿着水平挑檐前端面2-3-1的长度方向,若干个挡烟垂幔ⅰ3与若干个挡烟垂幔ⅱ4相邻交替布置,且保证数块挡烟垂幔ⅰ3和数块挡烟垂幔ⅱ4竖直向下完全展开时,每块挡烟垂幔ⅰ3矩形幔帘ⅰ3-1的两条竖边分别搭接覆盖在与其相邻的挡烟垂幔ⅱ4矩形幔帘ⅱ4-1的竖边上。

送风系统5的送风总管5-1固定于所述基础墙下部2-2与水平挑檐2-3的交角处;送风系统5的水平送风支管5-2固定于水平挑檐2-3的底面;

一根水平送风支管5-2的一端与一个送风弯头5-3、一根竖直送风支管5-4和一个送风喷口5-5依次连接组成一套送风支路,且水平送风支管5-2的另一端垂直连接于送风总管5-1,同时保证送风喷口5-5能够竖直向下喷送风;

水冷却系统6的供水总管6-1固定于水平挑檐2-3的末端上表面。

一根水平供水支管6-2的一端与一个供水弯头6-3、一根竖直供水支管6-4和一个喷头6-5依次连接组成一套水冷却支路,且水平供水支管6-2的另一端垂直连接于供水总管6-1,同时保证喷头6-5的安装位置比水平挑檐2-3的底面稍高、与水平挑檐前端面2-3-1有足够水平距离、喷射方向倾斜向下、喷射范围至少覆盖所述矩形幔帘ⅰ3-1或和矩形幔帘ⅱ4-1的上部至中上部。

蓄水沟8的透水盖8-1盖在沟体8-2的上方且上表面与地面7等高。

避难区指示标识9安装于地面7,上表面与地面7等高,位于非水平挑檐2-3的水平投影覆盖区域且与蓄水沟8有适宜的水平距离。

避难区照明指示标识10安装于水平挑檐2-3前端面2-3-1的上1/3高度范围内。

疏散引导标识11安装于地面7,上表面与地面7等高,位于水平挑檐2-3的水平投影覆盖区域内且与蓄水沟8有适宜的水平距离。

进一步连续的防烟基础墙2作为支承结构,平面可为椭圆形、圆形或任意多边形。

进一步水平挑檐2-3底面与地面7的净距在2.0m~3.0m范围内,且大于气密门12和疏散门13的高度。

进一步矩形幔帘ⅰ3-1和矩形幔帘ⅱ4-1采用a级防火、防水、隔热材料,可以是ptfe类膜材。矩形幔帘ⅰ3-1竖边搭接覆盖在相邻矩形幔帘ⅱ4-1竖边上的宽度不小于0.1m。

进一步当矩形幔帘ⅰ3-1和矩形幔帘ⅱ4-1完全展开时,配重轴头ⅰ3-2和配重轴头ⅱ4-2与地面7的净距在0.5m~0.7m范围内,配重轴头ⅰ3-2包括位于芯部的配重杆ⅰ3-2-1和包裹于外周的弹性外套ⅰ3-2-2,配重轴头ⅱ4-2包括位于芯部的配重杆ⅱ4-2-1和包裹于外周的弹性外套ⅱ4-2-2。

进一步疏散门13配有自动超压泄压装置。

进一步防烟基础墙2由基础墙上部2-1、基础墙下部2-2、面向室内的水平挑檐2-3连接于节点2-4构成,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带有防火保护的金属结构,水平挑檐2-3满足1.0h耐火极限要求,且保证节点2-4不先发生破坏。

进一步喷头6-5可采用水幕喷头或水雾、细水雾喷头。

进一步避难区指示标识9和疏散引导标识11中的方向指示功能均采用带有方向、示意标识的自发光带实现。

进一步配重杆ⅰ3-2-1和配重杆ⅱ4-2-1采用金属圆棒。

进一步弹性外套ⅰ3-2-2、弹性外套ⅱ4-2-2采用阻燃弹性材料。

进一步热熔胶凝表皮ⅰ3-3-2、热熔胶凝表皮ⅱ4-3-2采用pvc材料。

进一步相邻的水平送风支管5-2的间距在0.8m~1.2m范围内。

进一步送风喷口5-5在水平挑檐2-3外伸长度的一半位置。

进一步由防烟基础墙2、挡烟垂幔ⅰ3、挡烟垂幔ⅱ4与地面7围合形成的临时防烟避难空间。

进一步避难区指示标识9、疏散引导标识11及地面7属于临时防烟避难区的部分日常应确保不堆放杂物及被覆盖。

进一步当防烟基础墙2围成的平面呈矩形时,其短边长度不宜超过60m;平面呈圆形时,其直径不宜超过80m。

一种基于人员安全的气承式膜结构防火构造的操作方法,

一、发生火灾的情况下:

第一步、判断已发生火灾;

第二步、立即为电阻丝ⅰ3-3-1和电阻丝ⅱ4-3-1通电,热熔胶凝表皮ⅰ3-3-2、热熔胶凝表皮ⅱ4-3-2受热熔化,旋转收纳于配重轴头ⅰ3-2上的矩形幔帘ⅰ3-1与热熔贴ⅰ3-3脱离,旋转收纳于配重轴头ⅱ4-2上的矩形幔帘ⅱ4-1与热熔贴ⅱ4-3脱离,数块挡烟垂幔ⅰ3和数块挡烟垂幔ⅱ4在配重轴头ⅰ3-2和配重轴头ⅱ4-2的作用下竖直下落至完全展开,沿防烟基础墙2的水平挑檐2-3前端面2-3-1与地面7一同构成了围绕建筑周边一圈的火灾下人员临时防烟避难空间。此时,挡烟垂幔ⅰ3的矩形幔帘ⅰ3-1竖边搭接覆盖在相邻挡烟垂幔ⅱ4的矩形幔帘ⅱ4-1竖边上,形成了阻止烟气侵入临时防烟避难区和阻止火灾焰体辐射伤害人员的第一道屏障;

第三步、同时立即启动避难区照明指示标识10,为人员进入临时防烟避难空间提供照明和避难区分布位置示意;

第四步、同时立即满负荷运行风机增加送风系统5的送风量,风通过水平挑檐2-3底面的一圈送风总管5-1、数根水平送风支管5-2、数个送风喷口5-5向临时防烟避难空间内加强喷送风,以防烟的方式形成了阻止烟气侵入临时防烟避难区的第二道屏障,避难区内人员能够呼吸新鲜的室外空气;

第五步、进一步判断火情及室内使用人数情况,

当火灾增长缓慢、火焰高度较低、燃烧物总量不大但产烟量较大、室内使用人数较少时,立即执行第六步,视情况执行第八步;

当火灾增长迅速、火焰高度较高、燃烧物总量较大、室内使用人数较多时,立即执行第七步、第八步;

第六步、立即通过避难区指示标识9引导室内人员向气密门12周围的临时防烟避难区聚集,确保人员先全部进入临时防烟避难区,再按照疏散引导标识11经由气密门12疏散至室外;

第七步、立即通过避难区指示标识9引导室内人员同时向气密门12和疏散门13周围的临时防烟避难区聚集,确保人员先全部进入临时防烟避难区,再按照疏散引导标识11经由气密门12或疏散门13疏散至室外;

第八步、同时立即启动水冷却系统6,高压水通过水平挑檐2-3顶面的一圈供水总管6-1、数根水平供水支管6-2和数个喷头6-5,喷射覆盖在矩形幔帘ⅰ3-1和矩形幔帘ⅱ4-1的上部至中上部,并在矩形幔帘ⅰ3-1和矩形幔帘ⅱ4-1表面均匀覆盖的流淌,沿配重轴头ⅰ3-2和配重轴头ⅱ4-2滴入地面7上的蓄水沟8内,以冷却降温的方式形成了阻止火灾焰体辐射伤害人员的第二道屏障。

二、发生大风、大雪撕裂气膜屋面的情况下:

第一步、判断气膜屋面已发生局部撕裂;

第二步、立即启动避难区照明指示标识10,为人员进入临时防烟避难空间提供照明和避难区分布位置示意;

第三步、立即满负荷运行风机增加送风系统5的送风量,风通过水平挑檐2-3底面的一圈送风总管5-1、数根水平送风支管5-2、数个送风喷口5-5向临时防烟避难空间内加强喷送风;

第四步、立即通过避难区指示标识9引导室内人员向就近的临时防烟避难区聚集;

第五步、若临时防烟避难区围绕建筑室内周边呈闭合环形,如图6所示,则确保人员先全部进入临时防烟避难区,再通过疏散引导标识11引导室内人员全部经由气密门12疏散至室外;

若临时防烟避难区仅在气密门12和所述疏散门13周围一定范围内设置,未沿建筑室内周边连成闭合环形,如图8所示,则确保人员先全部进入临时防烟避难区,再通过疏散引导标识11引导室内人员分别经由其附近的气密门12或疏散门13疏散至室外。

图8在地面7上围建平面呈矩形且首尾接续的防烟基础墙2和一般基础墙14作为气膜屋面1的支承结构,防烟基础墙2在装有气密门12和疏散门13的矩形边上一定长度范围内设置,矩形边上的其余长度范围内设置一般基础墙14,将气膜屋面1的边缘固定在对应的基础墙上部2-1的基础墙顶端面2-1-1及一般基础墙14的顶面上。临时防烟避难区的设置范围与防烟基础墙2相同,其挡烟垂幔ⅰ3、挡烟垂幔ⅱ4、送风系统5、水冷却系统6、蓄水沟8、避难区指示标识9、避难区照明指示标识10、疏散引导标识11的构造同临时防烟避难区围绕建筑室内周边呈闭合环形设置的情况。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