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工程用加固型框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89943发布日期:2021-03-23 11:24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结构工程用加固型框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结构工程设备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结构工程用加固型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中,常常会用到支撑固定框架,其用于对未完成的房屋、桥梁等框架进行支撑固定,在施工建筑中应用范围极广同时对于施工安全的重要性极高。

然而一般用于支撑的固定框架结构较为固定,一般都是通过本身材料的结构强度对顶面进行支撑,但由于其一般的结构都是矩形,导致其整体的支撑强度其实并不突出,同时由于其装置的固定性较高,难以调节其支撑高度,导致其在应对不同高度的顶面时的适应性较低。

再者,由于一般的的固定框架结构固定性极高,在进行移动时只能通过人力推动整个架体进行移动,但由于架体的整体质量较大,在进行推动时,其下端持续与地面进行静摩擦,导致推动其移动时极为耗费人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工程用加固型框架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使用适应性低同时难以移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结构工程用加固型框架结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侧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下端通过两块支撑板与底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上侧设有两组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两根水平设置的螺纹杆,所述两根所述螺纹杆同轴固定连接,两根所述螺纹杆上均设有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两段所述螺纹上均螺纹套接有螺纹套筒,所述螺纹套筒上端转动连接有调节杆,两根所述调节杆上端转动连接有同一块顶板,所述顶板下端通过多根伸缩杆与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外侧设有用于驱动螺纹杆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底板与固定板之间设有装载板,所述装载板两端分别与两块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装载板下侧设有推动板,所述推动板下端固定连接有多根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下端固定安装有滚轮,所述推动板上端固定连接有齿条,所述齿条上端滑动贯穿装载板并延伸至装载板上侧设置,所述装载板上侧设有用于传动齿条运动的传动机构。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上端固定连接有两块固定条,所述螺纹杆转动连接于两块固定条之间。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盒,所述驱动盒固定连接于其中一块固定条远离固定板的侧壁上,所述螺纹杆靠近驱动盒的一端转动连接于驱动盒内侧壁,所述驱动盒内设有水平设置蜗杆,所述螺纹杆上对应蜗杆的位置均同轴固定套接有蜗轮,所述蜗杆与蜗轮啮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驱动盒外侧壁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蜗杆一端转动连接于驱动盒内侧壁,所述蜗杆另一端转动贯穿驱动盒侧壁并与第一电机输出端同轴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轮,所述传动轮与齿条啮合连接,所述装载板上端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传动轮同轴固定套接于第二电机输出端上。

优选的,所述底板与装载板之间固定连接有多根稳定杆,所述推动板滑动套设于多根稳定杆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结构工程用加固型框架结构通过设置顶板与调节杆,在需要通过顶板进行支撑固定时,启动第一电机输出端正向转动,此时第一电机输出端带动蜗杆转动,蜗杆的转动通过蜗轮传递到螺纹杆上,使得螺纹杆正向转动,而由于螺纹杆上设有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使得两个螺纹套筒向靠近彼此的方向运动,进而通过调节杆将顶板向上顶起,进而可通过顶板对上支撑面进行支撑,由于两根调节杆之间可形成三角形,进而可使得支撑强度更高,同时可上下移动的顶板使得其可适应各种高度不同的顶面,进而使得装置的整体适应工作能力更强;

2、该结构工程用加固型框架结构通过设置推动板与滚轮,在需要移动装置时,启动第二电机输出端正向转动,此时第二电机输出端带动传动轮正向转动使得传动轮啮合齿条,齿条被啮合之后推动推动板向下运动并将滚轮推动至底板下侧将装置顶起,此时即可通过推动装置进行便捷的移动,避免人力推动装置移动时静摩擦过大导致耗费人力过大,其可自由调节移动态以及固定支撑态的设计更为贴合实际使用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侧面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固定板;3、支撑板;4、螺纹杆;5、螺纹套筒;6、调节杆;7、顶板;8、伸缩杆;9、装载板;10、推动板;11、连接杆;12、滚轮;13、齿条;14、固定条;15、驱动盒;16、蜗杆;17、蜗轮;18、第一电机;19、传动轮;20、第二电机;21、稳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两种实施例:

实施例一:

一种结构工程用加固型框架结构,包括底板1,底板1上侧设有固定板2,固定板2下端通过两块支撑板3与底板1固定连接,支撑板3上侧设有两组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两根水平设置的螺纹杆4,两根螺纹杆4同轴固定连接,两根螺纹杆4上均设有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需要注意的是,固定板2上端固定连接有两块固定条14,螺纹杆4转动连接于两块固定条14之间,两段螺纹上均螺纹套接有螺纹套筒5,螺纹套筒5上端转动连接有调节杆6,两根调节杆6上端转动连接有同一块顶板7,顶板7下端通过多根伸缩杆8与固定板2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固定板2外侧设有用于驱动螺纹杆4转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盒15,驱动盒15固定连接于其中一块固定条14远离固定板2的侧壁上,螺纹杆4靠近驱动盒15的一端转动连接于驱动盒15内侧壁,驱动盒15内设有水平设置蜗杆16,螺纹杆4上对应蜗杆16的位置均同轴固定套接有蜗轮17,蜗杆16与蜗轮17啮合连接,值得一提的是,驱动盒15外侧壁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18,蜗杆16一端转动连接于驱动盒15内侧壁,蜗杆16另一端转动贯穿驱动盒15侧壁并与第一电机18输出端同轴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顶板7与调节杆6的设置,在需要通过顶板7进行支撑固定时,启动第一电机18输出端正向转动,此时第一电机18输出端带动蜗杆16转动,蜗杆16的转动通过蜗轮17传递到螺纹杆4上,使得螺纹杆4正向转动,而由于螺纹杆4上设有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使得两个螺纹套筒5向靠近彼此的方向运动,进而通过调节杆6将顶板7向上顶起,进而可通过顶板7对上支撑面进行支撑,由于两根调节杆6之间可形成三角形,进而可使得支撑强度更高,同时可上下移动的顶板7使得其可适应各种高度不同的顶面,进而使得装置的整体适应工作能力更强。

实施例二:

底板1与固定板2之间设有装载板9,装载板9两端分别与两块支撑板3固定连接,装载板9下侧设有推动板10,推动板10下端固定连接有多根连接杆11,连接杆11下端固定安装有滚轮12,推动板10上端固定连接有齿条13,齿条13上端滑动贯穿装载板9并延伸至装载板9上侧设置,值得一提的是,底板1与装载板9之间固定连接有多根稳定杆21,推动板10滑动套设于多根稳定杆21上。

本实施例中,装载板9上侧设有用于传动齿条13运动的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轮19,传动轮19与齿条13啮合连接,装载板9上端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20,传动轮19同轴固定套接于第二电机20输出端上。

本实施例中,推动板10与滚轮12的设置,在需要移动装置时,启动第二电机20输出端正向转动,此时第二电机20输出端带动传动轮19正向转动使得传动轮19啮合齿条13,齿条13被啮合之后推动推动板10向下运动并将滚轮12推动至底板1下侧将装置顶起,此时即可通过推动装置进行便捷的移动,避免人力推动装置移动时静摩擦过大导致耗费人力过大,其可自由调节移动态以及固定支撑态的设计更为贴合实际使用情况。

工作原理:需要通过顶板7进行支撑固定时,启动第一电机18输出端正向转动,此时第一电机18输出端带动蜗杆16转动,蜗杆16的转动通过蜗轮17传递到螺纹杆4上,使得螺纹杆4正向转动,而由于螺纹杆4上设有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使得两个螺纹套筒5向靠近彼此的方向运动,进而通过调节杆6将顶板7向上顶起,进而可通过顶板7对上支撑面进行支撑。

需要移动装置时,启动第二电机20输出端正向转动,此时第二电机20输出端带动传动轮19正向转动使得传动轮19啮合齿条13,齿条13被啮合之后推动推动板10向下运动并将滚轮12推动至底板1下侧将装置顶起,此时即可通过推动装置进行便捷的移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