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86330发布日期:2021-11-03 11:07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


背景技术:

2.现行的保温装饰一体化板一般都是由底层、保温夹心层和饰面材料组成。而水泥基保温复合一体板主要是由水泥基卷材与岩棉、硬泡聚氨酯、苯板类保温材料及无机背衬材料通过聚氨酯在线热压发泡复合成型,具有施工简单,工期短,保温隔热性能好,系统稳定性好等特点,水泥基卷材和芯材之间通过在线热压复合或者冷粘复合成一体板。然而,现有水泥基保温复合一体板主要是以岩棉等a级防火材料做保温芯材,保温材料比较单一,芯材选型较为局限;且未见双面水泥基的复合一体板。因此,现阶段急需开发新的保温芯材来部分替代现有的较单一的岩棉芯材作为备选芯材,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保暖效果和力学强度。
3.cn111663737a公开了一种外墙保温装饰一体板及其板面喷漆,包括装饰板,所述装饰板通过饰面材料、保温材料以及面板由外到内依次组合而成,所述保温材料为模塑聚苯板、挤塑聚苯板、聚氨酯泡沫板以及岩棉中的其中一种,所述面板为铝板、镀铝锌钢板、硅酸钙板以及薄陶瓷中的其中一种,所述饰面材料为氟碳膜。该一体板采用模塑聚苯板等作为保暖材料,这些保暖材料存在一定的可燃风险,且抗老化性和稳定性较差,因而安全稳固性不佳。
4.cn205330056u公开了一种多复式超薄陶瓷保温一体板,包括保温基层和天然石材层,所述保温基层与天然石材层之间设置装饰面板层,所述保温基层为柔质保温基材,所述装饰面板层为复合轻骨料混凝土板或压力纤维水泥板或无机保温砂浆板,该保温一体板采用柔质保温材料作为一体板的芯层,保温效果受到局限且力学强度较差,同时该保温一体板各层之间的粘结强度有待提高。
5.因此,目前亟待开发一种具有抗火焰冲击能力和优异的保温性能的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所述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具有优异的抗火焰冲击能力和优异的保温性能,有效保障板材各项物理性能指标。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所述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包括依次层叠的水泥基背衬层、陶瓷纤维保温芯层和水泥基饰面层。
8.在本实用新型中,以水泥基卷材作为背衬层和饰面层,以陶瓷纤维板作为保温芯材。其中陶瓷纤维板为高密度的硅酸铝,陶瓷纤维板相比于一般材料具有更好的保温效果和防火阻燃性能,防火等级高,能够很好地克服有机材料怕明火和易老化的致命弱点,性能稳定,安全稳固性好,可与建筑物同寿命;同时选择能够陶瓷纤维板作为保温芯材,还提升
现有保温装饰一体板芯材选型上的丰富度,改变目前过度依赖岩棉的现状,一定程度的减少了矿产资源的开采。
9.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水泥基背衬层的厚度为0.5

1mm,例如可以是0.5 mm、0.6mm、0.7mm、0.8mm、0.9mm、1mm等。
10.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陶瓷纤维保温芯层的厚度在20mm以上,例如可以是20mm、25mm、30mm、35mm、40mm、45mm、50mm、55mm、60mm、 65mm、70mm、75mm、80mm、85mm、90mm、95mm、100mm等。
11.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水泥基饰面层的厚度在12mm以下,例如可以是12 mm、11mm、10mm、9mm、8mm、7mm、6mm、5mm、4mm、3mm、2mm、 1mm、0.8mm、0.6mm、0.4mm、0.2mm等。
12.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水泥基背衬层和陶瓷纤维保温芯层由第一pir聚氨酯粘结层粘结。
13.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pir聚氨酯粘结层的厚度为1.0

1.5mm,例如可以是1.0mm、1.1mm、1.2mm、1.3mm、1.4mm、1.5mm等。
14.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陶瓷纤维保温芯层和水泥基饰面层由第二pir聚氨酯粘结层粘结。
15.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pir聚氨酯粘结层的厚度为1.0

1.5mm,例如可以是1.0mm、1.1mm、1.2mm、1.3mm、1.4mm、1.5mm等。
16.本实用新型所述pir聚氨酯可由市售购得如;德国巴斯夫化学公司(牌号: m20s或m50等);德国拜尔(中国)有限公司出售的(牌号:44v20等);美国亨斯曼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牌号:5005或5888等);烟台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牌号:pm400或pm200等)。
17.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水泥基背衬层、陶瓷纤维保温芯层和水泥基饰面层间均由一定厚度的pir聚氨酯粘结层粘结,本实用新型中所述pir聚氨酯指的是由聚酯多元醇和异氰酸酯合成得到的聚酯型聚氨酯,其粘结性能优异、防火阻燃性能良好,运用改性pir优异的热合交联能力及陶瓷纤维芯材保温芯材的抗火焰冲击能力和优异的保温性能,有效保障板材各项物理性能指标。
1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1)本实用新型所述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具有优异的抗火焰冲击能力和优异的保温性能,有效保障板材各项物理性能指标。
20.(2)本实用新型所述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的芯材导热系数为0.038 w/(m
·
k)以下,拉伸粘结强度为0.12

0.15mpa,抗冲击性为3

10j,燃烧性能为 a级。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的结构示意图;
22.其中,1为水泥基背衬层、2为陶瓷纤维保温芯层、3为水泥基饰面层。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的结构示意图,由图1 所示,所述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包括依次层叠的水泥基背衬层、陶瓷纤维保温芯层和水泥基饰面层。
25.实施例1
2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所述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包括依次层叠的0.6mm厚的水泥基背衬层、40mm厚的陶瓷纤维保温芯层和8mm厚的水泥基饰面层;所述水泥基背衬层和陶瓷纤维保温芯层由1.2mm 厚的第一pir聚氨酯粘结层粘结,所述陶瓷纤维保温芯层和水泥基饰面层由1.2 mm厚的第二pir聚氨酯粘结层粘结。
27.实施例2
2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所述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包括依次层叠的0.5mm厚的水泥基背衬层、20mm厚的陶瓷纤维保温芯层和5mm厚的水泥基饰面层;所述水泥基背衬层和陶瓷纤维保温芯层由1.0mm 厚的第一pir聚氨酯粘结层粘结,所述陶瓷纤维保温芯层和水泥基饰面层由1.5 mm厚的第二pir聚氨酯粘结层粘结。
29.实施例3
3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所述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包括依次层叠的0.7mm厚的水泥基背衬层、30mm厚的陶瓷纤维保温芯层和6mm厚的水泥基饰面层;所述水泥基背衬层和陶瓷纤维保温芯层由1.5mm 厚的第一pir聚氨酯粘结层粘结,所述陶瓷纤维保温芯层和水泥基饰面层由1.0 mm厚的第二pir聚氨酯粘结层粘结。
31.实施例4
3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所述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包括依次层叠的0.6mm厚的水泥基背衬层、40mm厚的陶瓷纤维保温芯层和8mm厚的水泥基饰面层;所述水泥基背衬层和陶瓷纤维保温芯层由1.2mm 厚的第一pur聚氨酯粘结层粘结,所述陶瓷纤维保温芯层和水泥基饰面层由1.2 mm厚的第二pur聚氨酯粘结层粘结。
33.实施例5
3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所述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包括依次层叠的0.6mm厚的水泥基背衬层、40mm厚的陶瓷纤维保温芯层和8mm厚的水泥基饰面层;所述水泥基背衬层和陶瓷纤维保温芯层由1.2mm 厚的pir聚氨酯粘结层粘结,所述陶瓷纤维保温芯层和水泥基饰面层由1.2mm 厚的pur聚氨酯粘结层粘结。
35.对比例1
36.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所述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包括依次层叠的0.6mm厚的水泥基背衬层、40mm厚的岩棉芯层和8mm 厚的水泥基饰面层;所述水泥基背衬层和岩棉芯层由1.2mm厚的第一pir聚氨酯粘结层粘结,所述岩棉芯层和水泥基饰面层由1.2mm厚的第二pir聚氨酯粘结层粘结。
37.对比例2
38.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所述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包括依次层叠的0.6mm厚的水泥基背衬层、40mm厚的聚氨酯泡沫板和8mm厚的水泥基饰面层;所述水泥基背衬层和岩棉芯层由1.2mm厚的第一pir 聚氨酯粘结层粘结,所述岩棉芯层和水泥基饰面层由1.2mm厚的第二pir聚氨酯粘结层粘结。
39.性能测试
40.将上述实施例1

5和对比例1

2提供的保温装饰一体板分别按性能测试要求进行性能检测,测试标准按照参考jg/t287《保温装饰板外墙外保温系统材料》进行,具体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41.表1
[0042][0043]
本实用新型所述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的芯材导热系数为0.038w/(m
· k)以下,拉伸粘结强度为0.12

0.15mpa,抗冲击性为3

10j,燃烧性能为a级。说明本实用新型利用陶瓷纤维芯材保温芯材,并结合pir优异的热合交联能力,使得本实用新型所述双面水泥基保温装饰一体板具有优异的抗火焰冲击能力和优异的保温性能,有效保障板材各项物理性能指标。
[0044]
申请人声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任何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