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T梁养护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05262发布日期:2021-12-15 08:03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T梁养护支架的制作方法
一种t梁养护支架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t梁养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t梁养护支架。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公路和桥梁工程建设中,t梁应用十分广泛。通常的t梁采用先预制后安装的施工办法,以应对快速施工的要求。但是t梁预制完成后,其所采用的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对温度、湿度变化特别敏感,特别是由于t梁的表面积较大,厚度方向尺寸也较大,因此形成t梁的混凝土水分与温度散失梯度变化很大,如果养护工作不当或者不及时,t梁表面容易出现局部开裂的现象,影响混凝土的成型质量与受力。
3.在t梁养护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工参与,不同的t梁每次喷淋养护的周期不同,且基本都是靠工人定期或不定期养护,需要的养护人员数量较多,并且容易出现喷淋时长不达标、喷淋时间周期过长、养护不充分等问题。采用自动化设备进行喷淋可以解决喷淋时长以及周期的稳定性,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大或减小喷淋周期,但是自动化喷淋一旦设置不全面容易出现养护死角。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t梁养护支架,可以提高t梁养护的自动化程度,同时还能避免出现养护死角。
5.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t梁养护支架,用于成对设于t梁的左右两侧,每个t梁养护支架包括底托、立于所述底托上且上部朝向t梁侧延伸的侧架、设于所述侧架的t梁侧的侧撑机构以及若干喷头;遮挡层可同时覆设于所述侧架的顶部和侧部,所述侧架的顶部、所述侧撑机构上均设有朝t梁喷水的喷头,所述侧撑机构沿靠近和远离t梁侧的方向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底托上,用于将吸水布压紧在t梁的侧部。
7.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遮挡层为防晒网、保温层的至少一种。
8.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侧撑机构包括下支梁和压紧架,所述下支梁朝向t梁侧倾斜设置,所述压紧架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下支梁的顶部,以在转动过程中改变所述压紧架与t梁侧部的夹角。
9.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压紧架呈框体结构,包括相互垂直的横梁和纵梁,所述横梁和/或纵梁上设有若干用于朝向t梁的侧部喷水的第一喷头组。
10.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位于所述压紧架上部的所述横梁上设有若干用于朝向t梁的翼部的底部喷水的第二喷头组。
11.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下支梁包括可转动地连接的第一梁和第二梁,所述第一梁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底托上,所述第二梁与所述压紧架转动地连接,在第二梁相对于第一梁转动的过程中,所述压紧架与t梁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12.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底托包括承重块和自所述承重块朝t梁侧延伸的导
轨,所述侧架设于所述承重块上,所述侧撑机构的底部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导轨内。
13.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t梁养护支架还包括设于所述侧架顶部的压块,所述压块用于悬于t梁的上方,并在高度方向上移动以改变与t梁顶部的距离。
14.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侧架包括设于所述承重块上的立架、与所述立架的上部转动连接的摆动架以及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立架、所述摆动架上的气缸,所述压块设于所述摆动架底部;在所述气缸工作的过程中,所述摆动架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摆动,以将所述压块压紧在t梁的顶部。
15.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t梁养护支架还包括滑动梁和设于所述滑动梁上的第三喷头组,所述滑动梁沿t梁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垂直于其长度方向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摆动架上,所述压块固定在所述滑动梁的底部。
16.本实用新型通过在t梁的左右两侧成对设置t梁养护支架,每个t梁养护支架上分别设置有对应t梁的左右侧、顶部位置的喷头,成对的t梁养护支架既可以作为喷头的固定支架,也可以作为遮挡层的铺设骨架,从而避免阳光直射和温度影响造成预制t梁表面的局部开裂现象,无需重复收放喷淋管道,提高了t梁养护的自动化程度,也彻底地避免了养护死角,可以很好地保证混凝土的成型质量和受力特性。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t梁养护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t梁养护支架的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托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摆动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设置”、“设有”、“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2.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4.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6.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t梁养护支架,t梁养护支架可成对设于t梁100的左右两侧,t梁100的每侧均连续或间隔地布置有若干t梁养护支架。每个t梁养护支架包括底托1、立于底托1上且上部朝向t梁侧延伸的侧架2、设于侧架2的t梁侧的侧撑机构3以及若干喷头。两侧的侧架2组成跨越t梁100的门型的骨架,遮挡层可同时覆设于侧架2的顶部和侧部,从而将t梁100遮挡于其中,遮挡层可以是防晒网,可以防止太阳光直射造成水汽蒸发过快引起局部开裂,也可以是保温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水分保持的效果,遮挡层也可以是防晒网与的保温层的组合。
27.t梁100预制完成后,可以将吸水布200覆盖在t梁100的表面,为实现t梁100的水分的及时补给,侧架2的顶部、侧撑机构3上均设有朝t梁100喷水的喷头,通过朝吸水布200喷水,可以保持t梁100表面的湿度。而侧撑机构3可以沿靠近和远离t梁侧的方向(如图2所示的水平方向)可滑动地设置在底托1上,用于将吸水布200压紧在t梁100的侧部,从而保证吸水布200下方的下垂部位也与t梁100贴紧,为t梁100侧部补充水分。吸水布200可以是土工布,多块条状的土工布在宽度方向上拼接,从而将t梁100覆盖于其中。
28.如图2,每侧的侧撑机构3包括下支梁31和压紧架32,下支梁31朝向t梁100倾斜设置,压紧架32可转动地连接在下支梁31的顶部,以在转动过程中改变压紧架32与t梁100侧部的夹角。压紧架32与下支梁31的转动配合方式可以采用锁紧螺钉同时穿过压紧架32与下支梁31的连接处,当压紧架32旋转到位后拧紧锁紧螺钉即可。
29.优选地,压紧架32的转动轴平行于t梁100的长度方向,由于压紧架32的倾斜角度可调,因此,当t梁100具有一定的横坡时,通过调节压紧架32的转动角度,可以使其与t梁100侧面平行地将吸水布200平整地压紧在t梁100侧面。
30.压紧架32呈框体结构,包括相互垂直的横梁321和纵梁322,横梁321和纵梁322上设有若干用于朝向t梁100的侧部喷水的第一喷头组p1。在有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仅仅横梁321或纵梁322上设有朝向t梁100的侧部喷水的第一喷头组p1。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还在横梁321上设有若干用于朝向t梁100的翼部的底部喷水的第二喷头组p2,即第二喷头组p2朝上喷水,第一喷头组p1朝水平方向喷水,这些第一喷头组p1、第二喷头组p2的喷水方向可以完全覆盖t梁100的侧面和翼部,从而实现侧面无死角养护。而侧架2的顶部的喷头可以朝t梁100的顶部喷水,借助吸水布200可以将水分蔓延至t梁100的所有部位。
31.下支梁31包括可转动地连接的第一梁311和第二梁312,第一梁311可滑动地设置在底托1上,第二梁312与压紧架32转动地连接,在第二梁312相对于第一梁311转动的过程中,压紧架32与t梁100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同样地,第一梁311和第二梁312的转动配合方式可以采用锁紧螺钉同时穿过第一梁311和第二梁312的连接处,当第二梁312旋转到位后拧紧锁紧螺钉即可。
32.这样,下支梁31可以朝向t梁100移动,受t梁100底部的凸出墩的限制,当底部的第一梁311移动至极限位置无法继续移动时,则第二梁312可以相对于第一梁311转动而朝向t梁100倾斜,以适应t梁100底部的凸出墩的形状,而压紧架32则可以通过相对于第二梁312旋转而贴紧t梁100的侧面,当贴紧度不够时,则可以通过再次旋转第二梁312和第二梁312
使压紧架32更靠近t梁100,从而利用按压面将吸水布200平整地贴紧在t梁100侧面。
33.结合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底托1采用分离式结构设计,底托1包括承重块11和自承重块11朝t梁侧延伸的导轨12,侧架2设于承重块11上,侧撑机构3的底部滑动地设置在导轨12内。
34.承重块11可以形成为中空腔体110的注塑件,具有注水口111、出水口112以及设于顶部的插槽113,其底部凹陷,凹陷处凸设有限位柱114。通过自注水口111朝中空腔体110内注水,承重块11则可具有较大的质量而不易倾覆,通过出水口112可以更换内部的废水。
35.导轨12具有供第一梁311的底部嵌入并滑动的滑槽,滑槽的一端具有插孔120,另一端具有限制第一梁311脱出的阻挡部,通过将导轨12具有插孔120的一端插入承重块11的底部凹陷内,并使限位柱114插设于插孔120内,可以实现承重块11与导轨12的可拆卸式组装,组装完成后,承重块11的底部将导轨12压紧在地面上。通过将侧架2的底部插设于插槽113内,即可利用承重块11、导轨12共同作为侧架2的支撑座。
36.如图3,导轨12形成为具有两条沿其长度并排延伸的限位槽,第一梁311的底部相应地凸设有两个限位块,每个限位块分别可滑动地设置在一条限位槽内,每条限位槽的外侧壁和两条限位槽之间的隔板上均开设有贯穿的锁定孔121,第一梁311的两个限位块上均开设有通孔,当第一梁311滑动到位后,可以通过锁紧件同时穿过限位槽和限位块上的通孔即可实现第一梁311在导轨12上位置的锁定。
37.考虑到吸水布200往往需要拼接才能满足t梁100的宽度尺寸,因此,吸水布200的拼接处往往会在铺设中或使用中翘起而产生缝隙,因此,本实施例的t梁养护支架还具有设于侧架2顶部的压块4,压块4用于悬于t梁100的上方,并在高度方向上移动以改变与t梁100顶部的距离。
38.具体地,侧架2包括设于承重块11上的立架21、与立架21的上部转动连接的摆动架22以及两端分别连接在立架21、摆动架22上的气缸23,压块4设于摆动架22底部。在气缸23工作而伸缩的过程中,摆动架22则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摆动,从而可以将压块4压紧在t梁100的顶部,实现对吸水布200的拼接缝的压紧。立架21的顶部优选是朝向t梁100倾斜设置,使得遮挡层可以良好地贴紧在侧架2顶部。立架21的上部还朝t梁伸出有气缸座20,气缸23底部固定在气缸座20上,顶部与摆动架22铰接,从而在伸缩过程中调节摆动架22的倾斜角度,以适应t梁100的高度。
39.t梁养护支架还具有滑动梁5和设于滑动梁5上的第三喷头组p3,第三喷头组p3可以对拼接缝隙周围的区域进行补水,其喷头方向可以是朝上,朝上喷出的水再朝四面八方落下,不会直接朝向下方的吸水布200直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补水的均匀性。
40.又考虑到在实际操作中,吸水布200的拼接缝并不能非常准确地固定在同样的位置,本实施例的滑动梁5沿t梁100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垂直于其长度方向(图2所示左右方向)可滑动地设置在摆动架22上,压块4固定在滑动梁5的底部,使得滑动梁5可以在吸水布200的宽度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适应不同的拼接缝位置。而压块4凸出于摆动架22底面,当摆动架22旋转时,滑动梁5下方的压块4则对准t梁100顶部的吸水布200,将相邻两个吸水布200同时压紧在t梁100上。
41.具体如图4所示,摆动架22的自由端开设有平移空间,平移空间内设置有平移缸221和平移座222,平移缸221的活塞杆端部连接平移座222,平移座222形成为具有容纳部位
的槽体,滑动梁5的两端分别放置于两端的平移座222的槽体内,从而实现与摆动架22的装配,在平移缸221的工作过程中,平移座222在平移空间内移动,即可驱动滑动梁5在摆动架22上平移。
42.本实施例中,优选t梁100上方的第三喷头组p3朝上喷射,第一喷头组p1朝向t梁100的侧壁喷射,第二喷头组p2子下方朝上方的t梁100的翼部的底面和侧面喷射,从而可以更好地避免喷淋死角,吸水布200的顶部、侧部被平整地覆盖在t梁100的各个部位,遮挡层又可同时覆设于侧架的顶部和侧部,将t梁100遮挡于其中,可以实现保温和保湿,无论在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都可以对预制t梁进行保护。
4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t梁的左右两侧成对设置t梁养护支架,每个t梁养护支架上分别设置有对应t梁的左右侧、顶部位置的喷头,成对的t梁养护支架既可以作为喷头的固定支架,也可以作为遮挡层的铺设骨架,从而避免阳光直射和温度影响造成预制t梁表面的局部开裂现象,无需重复收放喷淋管道,提高了t梁养护的自动化程度,也彻底地避免了养护死角,可以很好地保证混凝土的成型质量和受力特性。本实用新型还可实现对于预制t梁上吸水布的不同拼接缝位置的压紧,从而可以很好地满足实际施工需求。
44.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