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08191发布日期:2021-11-22 17:04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建筑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


背景技术:

2.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体、楼梯、阳台等),然后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
3.而在传统的装配模式中,墙体与墙体之间是直接通过拼接以及螺栓紧固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稳定性较差,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装配式建筑,能够提高的稳定性,增长使用寿命。
5.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包括:第一预制墙,所述第一预制墙包括第一墙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墙本体上的第一加强筋;第二预制墙,所述第二预制墙包括第二墙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墙本体上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墙本体与所述第一墙本体相对或相邻设置,且所述第二墙本体与所述第一墙本体配合形成有浇筑空间,所述第一加强筋以及所述第二加强筋均伸入于所述浇筑空间内;混凝土构件,所述混凝土构件设置于所述浇筑空间内,并与所述第一墙本体以及所述第二墙本体固定连接,且所述混凝土构件包裹所述第一加强筋以及所述第二加强筋。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装配式建筑,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7.上述的装配式建筑中,在第一预制墙与第二预制墙的装配过程中,先按照需求将第一墙本体与第二墙本体相对或相邻设置,并形成浇筑空间,然后将混凝土浇筑进该浇筑空间内,使得混凝土包裹第一加强筋以及第二加强筋,且混凝土与第一墙本体以及第二墙本体粘合,实现第一墙本体以及第二墙本体的固定。上述将第一预制墙以及第二预制墙装配固定的方式中,由于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混凝土在将第一墙本体以及第二墙本体粘合的过程中,还包裹住第一加强筋以及第二加强筋,在混凝土凝固成固体的混凝土构件后,可以使得整个体系的力学性能被改善,有利于装配式建筑的使用寿命。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墙本体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二墙本体上设置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限位配合。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装配式建筑还包括第三预制墙,所述第三预制墙包括第三墙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墙本体上的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一墙本体与所述第二墙本体相邻设置,所述第三墙本体与所述第一墙本体相邻设置,且所述第三墙本体与所述第二墙本体间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墙本体、所述第二墙本体以及所述第三墙本体共同配合形成所述浇筑空间,所述第三加强筋伸入所述浇筑空间内,所述混凝土构件还与所述第三墙本体固定连接并包裹所述第三加强筋。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墙本体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二墙本体上设置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限位配合;
11.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部以及与所述第一限位部连接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形成第一限位勾,所述第二限位件伸入所述第一限位勾中,并与所述第一限位部以及所述第二限位部限位配合;
12.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第二限位件以及所述第二墙本体朝向所述第三墙本体移动,所述第二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二限位部以及所述第一墙本体朝远离所述第二墙本体与所述第三墙本体的中间部位的方向移动。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墙本体上设置有第三限位件,所述第三墙本体上设置有第四限位件,所述第四限位件与所述第三限位件限位配合。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限位件包括第三限位部以及与所述第三限位部连接的第四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四限位部配合形成第二限位勾,所述第四限位件包括第五限位部以及与所述第五限位部连接的第六限位部,所述第五限位部与所述第六限位部配合形成第三限位勾,所述第二限位勾与所述第三限位勾相互勾连。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的装配式建筑还包括预制楼梯以及牵引紧固件,所述预制楼梯的侧部预埋有预埋件,所述第一墙本体设有贯穿所述第一墙本体两侧面的安装孔,所述第一墙本体的其中一侧面与所述预制楼梯的该侧部相对设置,并使所述安装孔与所述预埋件相对设置;
16.其中,所述牵引紧固件从所述安装孔远离所述预埋件的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孔,并与所述预埋件传动连接,所述牵引紧固件在与所述预埋件连接后,所述牵引紧固件还能够受控牵动所述预埋件朝靠近所述第一墙本体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预制楼梯与所述第一墙本体紧贴。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预制楼梯的该侧部设有预埋孔,所述预埋件固定设置于所述预埋孔内,且所述预埋孔与所述安装孔相对设置,所述牵引紧固件从所述安装孔远离所述预埋孔的一端依次穿设进所述安装孔以及所述预埋孔内,并与所述预埋件传动连接。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预埋件为具有螺纹孔的构件,所述牵引紧固件为螺栓,所述螺栓从所述安装孔远离所述预埋件的一端穿设进所述安装孔以及所述螺纹孔中。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预埋件为螺母或螺纹套管。
附图说明
20.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配式建筑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图1所示图形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预制墙与预制楼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
25.100、第一预制墙;110、第一墙本体;111、安装孔;112、定位孔;120、第一加强筋;
130、第一限位件;131、第一限位部;132、第二限位部;200、第二预制墙;210、第二墙本体;220、第二加强筋;230、第二限位件;240、第三限位件;241、第三限位部;242、第四限位部;300、第三预制墙;310、第三墙本体;320、第三加强筋;330、第四限位件;331、第五限位部;332、第六限位部;400、预制楼梯;401、预埋孔;410、定位柱;500、牵引紧固件;600、浇筑空间;700、楼梯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包括第一预制墙100、第二预制墙200以及混凝土构件(未示出)。
30.如图1、图2所示,第一预制墙100包括第一墙本体110以及设置于第一墙本体110上的第一加强筋120,第二预制墙200包括第二墙本体210以及设置于第二墙本体210上的第二加强筋220,第二墙本体210与第一墙本体110相对或相邻设置,且第二墙本体210与第一墙本体110配合形成有浇筑空间600,第一加强筋120以及第二加强筋220均伸入于浇筑空间600内,混凝土构件设置于浇筑空间600内,并与第一墙本体110以及第二墙本体210固定连接,且混凝土构件包裹第一加强筋120以及第二加强筋220。
31.可选的,第一加强筋120和/或第二加强筋220为钢筋。
32.其中,所述的第一墙本体110与第二墙本体210相对设置是指第一墙本体 110与第二墙本体210间隔相对设置,第一墙本体110与第二墙本体210之间形成浇筑空间600;所述的第一墙本体110与第二墙本体210相邻设置是指第一墙本体110与第二墙本体210呈l形布置,第一墙本体110与第二墙本体210的转角处形成浇筑空间600。
33.上述的装配式建筑中,在第一预制墙100与第二预制墙200的装配过程中,先按照需求将第一墙本体110与第二墙本体210相对或相邻设置,并形成浇筑空间600,然后将混凝土浇筑进该浇筑空间600内,使得混凝土包裹第一加强筋120 以及第二加强筋220,且混凝
土与第一墙本体110以及第二墙本体210粘合,实现第一墙本体110以及第二墙本体210的固定。上述将第一预制墙100以及第二预制墙200装配固定的方式中,由于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混凝土在将第一墙本体110以及第二墙本体210粘合的过程中,还包裹住第一加强筋120以及第二加强筋220,在混凝土凝固成固体的混凝土构件后,可以使得整个体系的力学性能被改善,有利于装配式建筑的使用寿命。
3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装配式建筑还包括第三预制墙300,第三预制墙300 包括第三墙本体310以及设置于第三墙本体310上的第三加强筋320,第一墙本体110与第二墙本体210相邻设置,第三墙本体310与第一墙本体110相邻设置,且第三墙本体310与第二墙本体210间隔相对设置,第一墙本体110、第二墙本体210以及第三墙本体310共同配合形成浇筑空间600,第三加强筋320伸入浇筑空间600,混凝土构件还与第三墙本体310固定连接并包裹第三加强筋320。如此,在混凝土浇筑进浇筑空间600并冷凝成固体的混凝土构件后,第一墙本体 110、第二墙本体210、第三墙本体310以及混凝土构件配合形成t形结构。
35.如图2所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墙本体110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件 130,第二墙本体210上设置有第二限位件230,第一限位件130与第二限位件 230限位配合。如此,在第一预制墙100与第二预制墙200装配的过程中,可以先使第一限位件130与第二限位件230配合,实现第一墙本体110与第二墙本体 210的限位,方便定位。
36.进一步的,第二墙本体210上还设置有第三限位件240,第三墙本体310上设置有第四限位件330,第四限位件330与第三限位件240限位配合。如此,第一预制墙100、第二预制墙200以及第三预制墙300在装配过程中,可以先使第一限位件130与第二限位件230配合,实现第一墙本体110与第二墙本体210 的限位,然后再使第三限位件240与第四限位件330配合,实现第三墙本体310 与第二墙本体210的限位。如此,可以使第一预制墙100、第二预制墙200以及第三预制墙300整体被限位,以便后续浇筑过程的实施。
37.具体的,第一限位件130包括第一限位部131以及与第一限位部131连接的第二限位部132,第一限位部131与第二限位部132配合形成第一限位勾,第二限位件230伸入第一限位勾中,并与第一限位部131以及第二限位部132限位配合。第一限位部131用于限制第二限位件230以及第二墙本体210朝向所述第三墙本体310移动,第二限位件230用于限制第二限位部132以及第一墙本体110 朝远离第二墙本体210与第三墙本体310的中间部位的方向移动。
38.第三限位件240包括第三限位部241以及与第三限位部241连接的第四限位部242,第三限位部241与第四限位部242配合形成第二限位勾,第四限位件330 包括第五限位部331以及与第五限位部331连接的第六限位部332,第五限位部 331与第六限位部332配合形成第三限位勾,第二限位勾与第三限位勾相互勾连。第二限位勾与第三限位勾勾连后,可以限位第二墙本体210与第三墙本体310 彼此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
39.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30、第三限位件240以及第四限位件330 均为l形板,第二限位件230为直板。
40.如图1、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装配式建筑还包括预制楼梯400 以及牵引紧固件500。
41.如图3所示,第一墙本体110设有贯穿第一墙本体110的两侧面的安装孔 111,其中,第一墙本体110的两侧面是指第一墙本体110相对的两侧面(内墙面与外墙面);预制楼
梯400的侧部与第一墙本体110的其中一侧面相对,且预制楼梯400的该侧部预埋有与安装孔111相对设置的预埋件;牵引紧固件500 从安装孔111远离预埋件的一端穿设进安装孔111,并与预埋件传动连接;其中,牵引紧固件500在与预埋件连接后,牵引紧固件500还能够受控牵动预埋件朝靠近第一墙本体110的方向移动,以使预制楼梯400与第一墙本体110紧贴。
42.上述的装配式建筑中,第一墙本体110与预制楼梯400通过牵引紧固件500 以及预埋件进行组装,在组装的过程中,先将预制楼梯400具有预埋件的侧部与第一墙本体110的其中一侧面相对,并使安装孔111与预埋件相对。然后再将牵引紧固件500从安装孔111远离预埋件的一端穿设进安装孔111,并与预埋件连接,在牵引紧固件500与预埋件连接后,还可以通过控制牵引紧固件500牵动预埋件朝靠近第一墙本体110的方向移动,以使预制楼梯400与第一墙本体110 紧贴,且牵引紧固件500还用于在预制楼梯400与第一墙本体110紧贴时将预制楼梯400与第一墙本体110固定在一起,消除预制楼梯400与第一墙本体110 之间的间隙,避免出现漏水的现象。
4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预制楼梯400的侧部设有预埋孔401,预埋件固定设置于预埋孔401内,预制楼梯400的该侧部与第一墙本体110的其中一侧面相对,且预埋孔401与安装孔111相对设置,牵引紧固件500从安装孔111远离预埋孔 401的一端依次穿设进安装孔111以及预埋孔401内,并与预埋件传动连接。
44.具体的,预埋件通过焊接或粘合的方式与预埋孔401的孔壁固定连接,通过将预埋件设置于预埋孔401内,可以实现预埋件的预埋,避免预埋件对预制楼梯 400与第一墙本体110紧密贴合产生干涉。
45.可选的,预埋孔401可以在预制楼梯400通过模具浇灌形成的时候形成,也可以通过后期在预制楼梯400上通过钻头或其他工具形成;安装孔111可以在第一墙本体110通过模具浇灌形成的时候形成,也可以通过后期在第一墙本体110 上通过钻头或其他工具形成。
46.具体到本实施例中,预埋孔401在预制楼梯400通过模具浇灌形成的时候形成,安装孔111在第一墙本体110通过模具浇灌形成的时候形成。如此,可以保证预埋孔401在预制楼梯400上的位置更加准确,且安装孔111在第一墙本体 110上的位置更加准确,以便安装孔111与预埋孔401的对准。
47.进一步的,预埋件为具有螺纹孔的构件,牵引紧固件500为螺栓,螺栓从安装孔111远离预埋件的一端穿设进安装孔111以及螺纹孔中。由于预埋件固定地预埋在预制楼梯400内,且螺栓从安装孔111远离预埋件的一端穿设进安装孔 111以及螺纹孔,当螺栓穿设进螺纹孔后,螺栓的螺栓头与第一墙本体110远离预制楼梯400的一面相抵,且通过旋转螺栓,即可牵动预埋件朝靠近第一墙本体 110的方向移动,以使预制楼梯400与第一墙本体110紧贴。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48.具体的,预埋件为螺栓或螺纹套筒,安装孔111为通孔,预埋孔401为盲孔。
4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预制楼梯400的侧部预埋有多个预埋件,多个预埋件沿预制楼梯400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墙本体110设有多个贯穿第一墙本体110的两侧面的安装孔111,预制楼梯400的该侧部与第一墙本体110的其中一侧面相对,且多个安装孔111与多个预埋件一一对应地相对设置,牵引紧固件 500为多个,多个牵引紧固件500一一对应地
穿设于多个安装孔111中,并与多个预埋件一一对应地传动连接。
50.如此,通过多个牵引紧固件500一一对应地对多个预埋件进行牵引,可以进一步提高预制楼梯400与第一墙本体110之间的贴合度,避免预制楼梯400与第一墙本体110之间出现间隙。
51.具体的,预制楼梯400的一侧部设有10个预埋孔401,且每个预埋孔401 内具设置有一个预埋件,第一墙本体110设有10个贯穿第一墙本体110的两侧面的安装孔111,预制楼梯400具有该10个预埋孔401的侧部与第一墙本体110 的其中一侧面相对,且10个预埋孔401与10个安装孔111一一对应地相对设置。牵引紧固件500为10个,每个牵引紧固件500对应于1个预埋孔401、1个安装孔111以及1个预埋件,且10个牵引紧固件500一一对应地穿设于10个安装孔 111以及10个预埋孔401中,并与10个预埋件一一对应地传动连接。
52.进一步的,多个预埋件呈直线排布,且多个预埋件的排布方向与预制楼梯 400的斜向一致。第一墙本体110上的多个安装孔111的排列方式与多个预埋件的排列方式一致,且多个安装孔111与多个预埋件一一对应地相对设置。
5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预制楼梯400预埋有预埋件的侧部还设置有定位柱 410,第一墙本体110设有定位孔112,定位柱410穿设于定位孔112内,以使预制楼梯400与第一墙本体110定位配合。如此,在预制楼梯400与第一墙本体 110预拼接的过程中,可以将定位柱410穿入到定位孔112中,实现预制楼梯400 与第一墙本体110的定位,以使安装孔111与预埋件相对。
5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墙本体110靠近预制楼梯400的侧面为光滑面,预制楼梯400靠近第一墙本体110的侧面为光滑面。如此,可以使得第一墙本体 110与预制楼梯400紧密贴合在一起,防止缝隙的出现。
55.具体的,第一墙本体110以及预制楼梯400均采用在模具里灌注水泥等其他原材料的方式制成,如此,通过使得模具的型腔的腔壁光滑,即可使得第一墙本体110靠近预制楼梯400的侧面为光滑面,且预制楼梯400靠近第一墙本体110 的侧面为光滑面。
56.如图1所示,进一步的,装配式建筑还包括楼梯平台700,楼梯平台700与第一预制墙100以及第二预制墙200连接。
57.需要说明的是,对应于下层楼梯的第二预制墙200可以设有门洞。
58.如图1

3所述,上述的装配式建筑中,可以使得整个体系的力学性能被改善,有利于装配式建筑的使用寿命。并且可以消除预制楼梯400与第一墙本体110 之间的间隙,避免出现漏水的现象。
5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6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