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舱实验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85294发布日期:2021-12-15 05:44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舱实验室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集成实验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方舱实验室。


背景技术:

2.核酸检测的物质是病毒的核酸,核酸检测一般都是需要检测环境无污染,保持清洁,现有的核酸检测作业需要单独在一个室内进行作业,所有核酸检测流程需要设置多个作业空间,现有的核酸检测实验室一方面占用实验室空间大、施工周期长、造价高、使用灵活度低,同时操作流程较为繁琐,物品流向和人员流向没有分开,容易造成交叉污染,另一方面,物品传递效率低,同时现有的核酸检测实验室在使用时,地面容易受潮,且容易发生共振,造成实验室不稳,进而影响在实验室内的人员操作,因此,需要一种方便安装运输同时具有防潮、防共振、能够减小实验室污染且物品传递效率高的方舱实验室,以克服上述问题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方舱实验室,包括房体,所述房体包括地面层,所述地面层上方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试剂制备间、样本制备间、扩增间、设备间,所述试剂制备间、样本制备间、扩增间、设备间相邻位置处均设置有两个加强立柱,加强立柱对称分布在房体前后两侧,所述试剂制备间内部设置有第一更衣间,所述样本制备间内部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二更衣间、第三更衣间,所述扩增间内部设置有第四更衣间,所述第一更衣间、第二更衣间、第三更衣间、第四更衣间位于房体的同一侧,所述试剂制备间内部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工作台、第一实验台,所述样本制备间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二实验台、生物安全柜,所述扩增间内部设置有第三实验台,所述工作台、第一实验台、第二实验台、生物安全柜、第三实验台位于房体的另一侧,所述试剂制备间与样本制备间之间设置有第一传递窗,所述第一传递窗位于第一实验台和第二实验台之间,所述样本制备间与扩增间之间设置有第二传递窗,所述样本制备间外侧设置有第三传递窗,所述第三传递窗位于远离第二实验台的一侧。
4.进一步地,所述房体底部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用于调节房体水平度的调节组件。
5.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固定连接有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顶端外壁螺纹连接有用于承托房体的六爪卡盘,所述六爪卡盘顶部固定连接有用于连接房体的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外壁螺纹连接有连接螺母。
6.进一步地,所述地面层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水泥纤维板层、竹胶板层、钢板层。
7.进一步地,所述水泥纤维板层的厚度为15mm,所述竹胶板层的厚度为15mm,所述钢板层的厚度为4mm。
8.进一步地,所述房体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过墙套管。
9.进一步地,所述房体顶部外壁设置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为聚氨酯发泡保温层,保
温层的厚度为20mm。
10.进一步地,所述房体顶部外壁设置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吊装限位钩,多个吊装限位钩均设置在加强立柱正上方。
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试剂制备间、样本制备间和扩增间,操作人员能够在不同房间进行操作,减小交叉感染的可能,通过设置第一传递窗和第二传递窗,便于不同房间内的物品传递,提高物品传递效率,减少人员在各个房间流动,减小实验室被污染的可能性;通过设置第一更衣间、第二更衣间、第三更衣间、第四更衣间,能够保证各个房间清洁,减少人员进出时污染物带入房间;通过在地面层上铺设竹胶板层,能够起到防潮保温作用,通过铺设水泥限位板层能够减小产生共振的可能性,通过铺设钢板层,提高了地面层的强度;通过在房体顶部设置保温层,能够起到保温效果;通过设置加强立柱,能够提高房体的整体强度;通过设置调节组件,便于调节房体的水平度及高度。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的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图1中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6.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地面层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房体;2、试剂制备间;3、样本制备间;4、扩增间;5、设备间;6、第一更衣间;7、第二更衣间;8、第三更衣间;9、第四更衣间;10、工作台;11、第一实验台;12、第一传递窗;13、第二实验台;14、生物安全柜;15、第二传递窗;16、第三实验台;17、第三传递窗;18、加强立柱;19、吊装限位钩;20、调节组件;201、底座;202、调节螺栓;203、六爪卡盘;204、锁紧螺母;205、连接螺栓;206、连接螺母;21、过墙套管;22、地面层;221、水泥纤维板层;222、竹胶板层;223、钢板层;23、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9.实施例1
20.如图1

5所示,一种方舱实验室,包括房体1,房体1包括地面层22,地面层22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水泥纤维板层221、竹胶板层222、钢板层223,水泥纤维板层221的厚度为15mm,竹胶板层222的厚度为15mm,钢板层223的厚度为4mm,通过在地面层22上铺设竹胶板层222,能够起到防潮保温作用,通过铺设水泥限位板层能够减小产生共振的可能性,通过铺设钢板层223,提高了地面层22的强度,地面层22上方从左至右依次设有试剂制备间2、样本制备间3、扩增间4、设备间5,设备间5用于安装送风设备及其它电器机组,通过设置试剂制备间2、样本制备间3和扩增间4,操作人员能够在不同房间进行操作,减小交叉感染的可能;试剂制备间2、样本制备间3、扩增间4、设备间5相邻位置处均安装有两个加强立柱18,为提高房体1整体强度,在房体1两侧也安装有加强立柱18,加强立柱18暗装在房体1内,加强
立柱18对称分布在房体1前后两侧,通过设置加强立柱18,能够提高房体1的整体强度;
21.试剂制备间2内部设有第一更衣间6,样本制备间3内部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二更衣间7、第三更衣间8,其中第二更衣间7用于穿无菌防护服,第三更衣间8用于脱无菌防护服,扩增间4内部设置有第四更衣间9,第一更衣间6、第二更衣间7、第三更衣间8、第四更衣间9位于房体1的同一侧,通过设置第一更衣间6、第二更衣间7、第三更衣间8、第四更衣间9,能够保证各个房间清洁,减少人员进出时污染物带入房间。
22.试剂制备间2内部从左至右依次设有工作台10、第一实验台11,样本制备间3从左至右依次放置有第二实验台13、生物安全柜14,扩增间4内部放置有第三实验台16,工作台10、第一实验台11、第二实验台13、生物安全柜14、第三实验台16位于房体1的同一侧,试剂制备间2与样本制备间3之间安装有第一传递窗12,第一传递窗12位于第一实验台11和第二实验台13之间,样本制备间3与扩增间4之间设置有第二传递窗15,通过设置第一传递窗12和第二传递窗15,便于不同房间内的物品传递,提高物品传递效率,减少人员在各个房间流动,减小实验室被污染的可能性,样本制备间3外侧设置有第三传递窗17,第三传递窗17位于远离第二实验台13的一侧,第三传递窗17的设置,便于外界物品的传送。
23.房体1底部安装有多个均匀分布用于调节房体1水平度的调节组件20,调节组件20的调节高度范围为110

140mm,调节组件20包括底座201,底座201顶部固定连接有调节螺栓202,调节螺栓202顶端外壁螺纹连接有用于承托房体1的六爪卡盘203,六爪卡盘203底部设置有锁紧螺母204,锁紧螺母204与调节螺栓202螺纹连接,六爪卡盘203顶部固定连接有用于连接房体1的连接螺栓205,连接螺栓205外壁螺纹连接有连接螺母206,通过设置调节组件20,便于调节房体1的水平度及高度。
24.为方便调节房体1位置,在房体1左右两侧均预留有过墙套管21,当调节房体1位置时,采用钢管插入过墙套管21,能够通过钢管对房体1施加辅助力,便于移动房体1。
25.为保证房体1的保温性能,在房体1顶部外壁设置有保温层23,保温层23设置在房体1顶部及沿侧墙下翻0.5m处,保温层23为聚氨酯发泡保温层23,保温层23的厚度为20mm。
26.为方便吊装房体1,在房体1顶部外壁固定安装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吊装限位钩19,多个吊装限位钩19均设置在加强立柱18正上方。
27.本实施例中第一实验台11、第二实验台13、第三实验台16,台面均为双层不锈钢实验台。
2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9.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术语“包括”或者任何其它类似用语旨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
列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设备/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还包括这些过程、物品或者设备/装置所固有的要素。
31.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