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67474发布日期:2022-04-02 03:48阅读:97来源:国知局
扶手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扶手。


背景技术:

2.于扶手相对较长的情形或具有弯曲部的情形时,藉由将扶手分为多个扶手构件,并将该其连结从而形成扶手。扶手构件彼此的连结通常是将一方扶手构件插入至另一方扶手构件,于此状态下将扶手构件彼此固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根据此方法,可于扶手构件的边界部分不产生较大阶差而连结两扶手构件。
3.又,扶手构件彼此的固定是使用螺栓进行。具体而言,若在外侧的扶手构件形成插入孔,并且在内侧的扶手构件形成螺丝孔,将螺栓从插入孔插入而紧固于螺丝孔,则可将扶手构件彼此固定。
4.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8465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5.发明要解决的问题:然而,于上述扶手中,将一方扶手构件插入至另一方扶手构件而暂时设置两扶手构件时,若该些扶手构件的一方或双方偏离预定的绕轴角度,则有插入孔与螺丝孔的周向位置变得不一致,无法连结两扶手构件的担忧。此点不仅于新设置扶手的情形时如此,于更换扶手构件的情形时亦相同。
6.本发明鉴于以上事情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扶手,即使所连结的扶手构件的一方或双方偏离预定的绕轴角度地设置,也可连结两扶手构件。
7.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根据本发明一形态的扶手,具备:第一扶手构件,其具有于外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插入孔的外筒部;第二扶手构件,其具有于外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开口孔且插入至上述外筒部的内筒部;圆筒状的螺丝座,其沿周向能旋动地设于上述第二扶手构件的内筒部的内部,于外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螺丝孔;及至少一个连结螺栓,其贯通上述插入孔及上述开口孔,紧固于上述螺丝孔,连结上述第一扶手构件与上述第二扶手构件。
8.根据此构成,藉由在内筒部的内部旋动螺丝座,能够调整螺丝孔的周向位置。故而,即使所连结的扶手构件的一方或双方偏离预定的绕轴角度地设置,也能够使插入孔与螺丝孔的位置一致,结果能够链接两扶手构件。
9.发明效果: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提供一种扶手,即使所连结的扶手构件的一方或双方偏离预定的绕轴角度地设置,也可连结两扶手构件。
附图说明
10.图1是第一实施形态的扶手的分解图;图2是图1所示的扶手的分解剖视图;图3是第二实施形态的扶手的分解图;图4是图3所示的扶手的分解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1.(第一实施形态)首先,对第一实施形态的扶手100进行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形态的扶手100的分解图。又,图2是图1所示的扶手100的分解剖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扶手100具备第一扶手构件10、第二扶手构件20、螺丝座30及连结螺栓40。以下,对该些构成要素依序进行说明。
12.<第一扶手构件>第一扶手构件10是连结于第二扶手构件20的构件,且是使用者直接用手触摸的部分。本实施形态的第一扶手构件10具有主体部11及外筒部12。
13.主体部11具有管状的形状,占第一扶手构件10的大部分。主体部11的外径与下述外筒部12的外径相同。另一方面,主体部11的内径小于外筒部12的内径。因此,于第一扶手构件10的内部,于内径发生变化的轴向位置形成有阶差部13。
14.外筒部12位于第一扶手构件10的轴向端部。外筒部12具有筒状的形状,供下述第二扶手构件20的内筒部22插入。外筒部12于外周面形成有多个插入孔14。于本实施形态中,两个插入孔14形成于外筒部12。该些插入孔14相隔180度形成于外筒部12的周向。再者,插入孔14的数量并无特别限定,可为一个,亦可为三个以上。插入孔14的外侧部分是所谓的埋头孔,可容纳连结螺栓40的头部。
15.<第二扶手构件>第二扶手构件20为连结于第一扶手构件10的构件,且是使用者直接用手触摸的部分。本实施形态的第二扶手构件20具有主体部21及内筒部22。
16.主体部21具有管状的形状,占第二扶手构件20的大部分。主体部21的外径与第一扶手构件10的外径相同,但大于内筒部22的外径。因此,于第二扶手构件20的外部,于外径发生变化的轴向位置形成有外阶差部23。另一方面,主体部21的内径小于内筒部22的内径。因此,于第二扶手构件20的内部,于内径发生变化的轴向位置形成有内阶差部24。
17.内筒部22位于第二扶手构件20的轴向端部。内筒部22插入至第一扶手构件10的外筒部12。内筒部22具有筒状的形状,于外周面形成有多个开口孔25。于本实施形态中,与插入孔14相同的两个开口孔25形成于内筒部22。该些开口孔25相隔180度形成于内筒部22的周向。
18.本实施形态的开口孔25的直径大于第一扶手构件10的插入孔14的直径,且大于后述的螺丝座30的螺丝孔31的直径。例如,开口孔25的直径为螺丝孔31的直径的1.5倍以上2倍以下。再者,于本实施形态中,开口孔25的剖面形成为圆形,但开口孔25也可为沿内筒部22的周向延伸的长孔。又,开口孔25还可沿周向延伸至上述两个开口孔25相连的程度。
19.于内筒部22的外周面形成有一个挡止孔26。本实施形态的挡止孔26于内筒部22的周向位于两个开口孔25中间。于该挡止孔26插入有制动件27。本实施形态的制动件27即所
谓的开口销。制动件27的外侧端部位于内筒部22的外周面上,内侧端部位于较内筒部22的内周面更靠径向内侧。又,于内筒部22的内周面中较开口孔25靠近轴向外侧处,遍及内筒部22的内周面全周形成有卡环槽28。
20.<螺丝座>螺丝座30是位于第二扶手构件20的内筒部22内部的构件。螺丝座30具有圆筒状形状,可于内筒部22的内部沿周向旋动。于螺丝座30形成有与插入孔14相同数量的螺丝孔31。于本实施形态中,与插入孔14相同的两个螺丝孔31形成于螺丝座30。该些螺丝孔31相隔180度形成于螺丝座30的周向。
21.于螺丝座30的外周面形成有一个卡止孔32。本实施形态的卡止孔32于螺丝座30的周向位于两个螺丝孔31中间。如上所述,于第二扶手构件20的挡止孔26插入有制动件27,但制动件27贯通挡止孔26,制动件27的内侧端部位于卡止孔32内。藉此,若螺丝座30旋动一定角度以上,则制动件27卡止于卡止孔32,此后的旋动受到限制。也就是螺丝座30的旋动被限制于既定范围内。
22.于螺丝座30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狭缝33。狭缝33形成于螺丝座30的周向的两个螺丝孔31中间且与卡止孔32对向的位置。本实施形态的狭缝33从螺丝座30的轴向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但也可仅形成于螺丝座30的轴向的一部分。又,螺丝座30上还可形成槽而代替狭缝33。
23.<连结螺栓>连结螺栓40是用以连结第一扶手构件10与第二扶手构件20的螺栓。扶手100具备与插入孔14相同数量的连结螺栓40。连结螺栓40从第一扶手构件10的外侧插入至插入孔14,贯通第二扶手构件20的开口孔25,并紧固于螺丝座30的螺丝孔31。连结螺栓40即所谓的埋头螺钉,头部容纳于插入孔14的外侧部分。
24.<组装顺序>本实施形态的扶手100的构成要素如上所述。该扶手100按以下的方式组装。
25.首先,从第二扶手构件20的主体部21的相反侧,将螺丝座30插入至内筒部22。然后,将卡环29插入至内筒部22的卡环槽28。藉此,螺丝座30朝向内筒部22的轴向内侧的移动受到内阶差部24限制,螺丝座30朝向内筒部22的轴向外侧的移动受到卡环29限制。也就是内阶差部24及卡环29作为限制螺丝座30朝向轴向移动的卡止部而发挥功能。
26.然后,将螺丝座30的卡止孔32与内筒部22的挡止孔26的周向位置对准,于此状态下将制动件27插入至挡止孔26。此时,使制动件27的内侧端部位于螺丝座30的卡止孔32的内侧。
27.然后,将第二扶手构件20的内筒部22插入至第一扶手构件10的外筒部12。此时,内筒部22的梢端面与第一扶手构件10的阶差部13接触,并且将内筒部22插入外筒部12直至外筒部12的梢端面与第二扶手构件20的外阶差部23接触。藉此,插入孔14、开口孔25、及螺丝孔31的轴向位置一致。
28.然后,将连结螺栓40从第一扶手构件10的外侧插入至插入孔14,贯通第二扶手构件20的开口孔25,且紧固于螺丝座30的螺丝孔31。藉此,连结第一扶手构件10与第二扶手构件20。再者,由于螺丝座30于内筒部22的内部旋动,因此即使第一扶手构件10及第二扶手构件20的一方或双方偏离预定的绕轴角度,也可使插入孔14与螺丝孔31的周向位置一致。
29.(第二实施形态)然后,对第二实施形态的扶手200进行说明。图3是第二实施形态的扶手200的分解图。又,图4是图3所示的扶手200的分解剖视图。于第一实施形态及第二实施形态中,螺丝座30及连结螺栓40的构成相同,但第一扶手构件10及第二扶手构件20的构成不同。
30.以下,以第二实施形态的第一扶手构件10及第二扶手构件20为中心进行说明。再者,关于图3及图4中图示的构成要素中在第一实施形态内存在对应构成要素者,标注与对第一实施形态的构成要素标注的符号相同的符号而省略一部分说明。
31.第二实施形态的第一扶手构件10与第一实施形态的扶手构件10同样地,具有主体部11及外筒部12。不过,主体部11具有圆柱状形状而非管状,沿相对于外筒部12的中心轴垂直的方向延伸。再者,于图3及图4中,仅图示主体部11中的外筒部12附近的部分,除此以外则省略图示。
32.于主体部11的内部,从外筒部12的内周面连续的内周面延伸,藉由该内周面形成有空腔部51。又,于主体部11的外周面形成有直至与空腔部51相连的连通孔52。于该连通孔52插入有固定螺栓53,固定螺栓53紧固于下述延长部61的螺丝孔62。再者,连通孔52的外侧部分即所谓的埋头孔,固定螺栓53即所谓的埋头螺钉。
33.第二实施形态的第二扶手构件20与第一实施形态的第二扶手构件20同样地,具有主体部21及内筒部22。不过,主体部21的内径与内筒部22的内径相同。另一方面,卡环槽28位于主体部21与内筒部22的边界附近。再者,于图3及图4中,仅图示主体部21中的内筒部22附近的部分,除此以外省略图示。
34.又,第二实施形态的第二扶手构件20具有延长部61。延长部61具有筒状的形状,从内筒部22朝向轴向外侧延伸。延长部61的前端封闭,于圆形梢端面的中央形成有螺丝孔62。又,延长部61的内径小于内筒部22的内径,于内径发生变化的位置形成有内阶差部24。
35.第二实施形态的扶手200的构成要素如上所述。该扶手200按以下方式组装。首先,将螺丝座30插入至第二扶手构件20的内筒部22。不过,螺丝座30从主体部21侧插入。其后,将卡环29插入至内筒部22的卡环槽28。然后,将螺丝座30的卡止孔32与内筒部22的挡止孔26的周向位置对准,于此状态下将制动件27插入至挡止孔26,使制动件27的内侧端部位于螺丝座30的卡止孔32的内侧。
36.然后,将第二扶手构件20的内筒部22及延长部61插入至第一扶手构件10的外筒部12及空腔部51。并且,将连结螺栓40从第一扶手构件10的外侧插入至插入孔14,贯通第二扶手构件20的开口孔25,且紧固于螺丝座30的螺丝孔31。最后,将固定螺栓53从第一扶手构件10的外侧插入至连通孔52,紧固于延长部61的螺丝孔62。藉此,连结第一扶手构件10与第二扶手构件20。
37.(作用效果等)如上所述,扶手100、200,具备:第一扶手构件10,其具有于外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插入孔14的外筒部12;第二扶手构件20,其具有于外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开口孔25且插入至外筒部12的内筒部22;圆筒状的螺丝座30,其沿周向可旋动地设于第二扶手构件20的内筒部22的内部,于外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螺丝孔31;及至少一个连结螺栓40,其贯通插入孔14及开口孔25,紧固于螺丝孔31,连结第一扶手构件10与第二扶手构件20。
38.根据此构成,藉由在内筒部22的内部旋动螺丝座30,能够调整螺丝孔31的周向位
置。故而,即使所连结的扶手构件10、20的一方或双方偏离预定的绕轴角度地设置,也能够使插入孔14与螺丝孔31的位置一致,结果能够链接两扶手构件10、20。
39.又,扶手100、200具备多个连结螺栓40,于第一扶手构件10形成有多个插入孔14,于螺丝座30形成有与插入孔14相同数量的螺丝孔31,多个连结螺栓40分别从对应的插入孔14插入且贯通开口孔25而紧固于螺丝孔31,于螺丝座30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狭缝33或槽。
40.此构成中,藉由连结螺栓40,螺丝座30于多个周向位置向径向外侧被拉伸。此时,由于在螺丝座30形成有狭缝33或槽,因此螺丝座30以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形式变形。其结果,螺丝座30的外周面密接于内筒部22的内周面,可将螺丝座30牢固地固定于内筒部22。
41.又,如上所述,第二扶手构件20的内筒部22具有将螺丝座30的旋动限制于既定范围内的制动件27。
42.根据此构成,藉由螺丝座30过度旋动,能够防止螺丝孔31的周向位置大幅度偏离开口孔25的周向位置而无法把握螺丝孔31的位置的情况。再者,于上述实施形态中,制动件27位于螺丝座30的卡止孔32的内侧,但也能以位于狭缝33内侧的形式配置制动件27。
43.又,第二扶手构件20具有限制螺丝座30朝向轴向移动的卡止部24、29。
44.根据此构成,能够省略或简化扶手100、200的组装时的螺丝座30的轴向的位置调整。
45.符号说明:10:第一扶手构件12:外筒部14:插入孔20:第二扶手构件22:内筒部24:内阶差部25:开口孔27:制动件29:卡环30:螺丝座31:螺丝孔32:卡止孔33:狭缝40:连结螺栓100:扶手200:扶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