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墙板、复合幕墙板及其形成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990219发布日期:2021-07-23 21:01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幕墙板、复合幕墙板及其形成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幕墙板、复合幕墙板及其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墙体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承重、围护或分隔空间。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幕墙工业开始起步,幕墙板逐渐成为高档建筑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建筑材料。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越来越到广泛的应用。装配式建筑是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按预制构件的形式和施工方法分为砌块建筑、板材建筑、盒式建筑、骨架板材建筑及升班升层建筑。装配式建筑的大量建筑部品由车间生产加工完成,预制装配式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具有安装速度快、节水、节地、降低噪音、节材等诸多优点,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

然而,目前的幕墙板仍然存在强度不够,受力结构不稳定,防火和保温性能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幕墙板、复合幕墙板及其形成方法,加强幕墙板及形成的复合幕墙板的强度,提高受力结构的稳定性,从而形成强度高、防火和保温性能好的一体化幕墙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幕墙板,包括:多个框架单元,各所述框架单元具有中空结构,所述框架单元包括相对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第二侧部具有开口;其中,多个所述框架单元包括第一框架单元和第二框架单元,所述第一框架单元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框架单元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二框架单元的两端与相邻所述第一框架单元连接;混凝土层,位于各所述框架单元的第二侧部,且通过所述开口填充满各所述框架单元的中空结构。

可选的,所述框架单元的所述第二侧部具有一个或多个开口,所述开口呈封闭式,所述开口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侧部。

可选的,所述框架单元包括沿框架单元长度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框架单元的所述第二侧部具有一个开口,所述开口沿所述框架单元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

可选的,所述框架单元还包括:第三侧部和第四侧部,位于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之间,且所述第三侧部和所述第四侧部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部的侧边连接。

可选的,还包括:钢筋组网,所述钢筋组网连接在各所述框架单元的第一侧部上。

可选的,还包括:填充层,所述填充层填充在相邻所述第一框架单元之间以及相邻所述第二框架单元之间。

可选的,所述填充层包括第一保温层。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复合幕墙板,包括:上述幕墙板;内页墙;第二保温层,位于所述内页墙和幕墙板之间。

可选的,所述内页墙的材料为环保材料。

可选的,所述第二保温层包括浇筑聚氨酯保温层或保温板。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复合幕墙板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多个框架单元,所述框架单元包括第一框架单元和第二框架单元,所述第一框架单元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框架单元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第二框架单元的两端与相邻所述第一框架单元连接,形成框架组件;其中,各所述框架单元具有中空结构,各所述框架单元包括相对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第二侧部具有开口;在相邻所述第一框架单元之间以及相邻所述第二框架单元之间形成填充层;在各所述框架单元的第二侧部浇筑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还通过所述开口填充满各所述框架单元的中空结构;在各所述框架单元的第一侧部形成第二保温层和内页墙。

可选的,当所述第二保温层为浇筑聚氨酯保温时,在形成所述内页墙之后形成所述第二保温层。

可选的,当所述第二保温层为保温板时,在形成所述内页墙之前形成所述第二保温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幕墙板,通过在框架单元的第二侧部上设置开口,开口面向形成混凝土层的室外侧,混凝土层通过开口填充满各所述框架单元的中空结构,混凝土层与各框架单元刚柔相济,形成咬合,从而形成钢混结构,提高了所形成的幕墙板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幕墙板,包括上述形成钢混结构的幕墙板,有利于提高所形成的复合幕墙板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并且,内页墙和幕墙板之间具有第二保温层,进一步提高复合幕墙板的防火和保温性能,从而形成一体化的复合幕墙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幕墙板的形成方法,通过多个第一框架单元和第二框架单元的排列连接形成框架组件,在浇筑形成混凝土层时,混凝土层通过开口填充满各所述框架单元的中空结构,与框架组件浇筑成整体,形成钢混结构,提高了所述形成的幕墙板的性能,同时提升最终形成的复合幕墙板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至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幕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沿a1-a1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c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1沿b1-b1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复合幕墙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至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幕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沿a2-a2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d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图7沿b2-b2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复合幕墙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幕墙板,尤其是金属幕墙板因为其外观完美、品质优良、自重轻等优点逐渐成为高档建筑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建筑材料。传统的幕墙板包括金属框架,金属框架包括多个u型金属管槽,所述u型金属管槽的槽开口面向室内,与槽开口相反的一侧面向室外,后续会在u型金属管槽内填充木条等填充物以达到支撑效果,而在室外侧、即槽开口的相反一侧则会形成混凝土层。

上述幕墙板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u型金属管槽内的填充物支撑强度不够,在室外侧形成的混凝土层与金属框架的连接强度也不够强,导致形成的幕墙板整体强度不够,受力稳定性不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幕墙板、复合幕墙板及其形成方法,幕墙板包括多个框架单元,框架单元具有中空结构,框架单元包括相对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且在第二侧部具有开口,多个框架单元分别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排布、连接形成框架组件,混凝土层位于各个框架单元具有开口的第二侧部,且通过开口填充满各所述框架单元的中空结构,混凝土与框架单元形成咬合,从而形成钢混结构,并且混凝土层和框架单元的连接性更好,使得所形成的幕墙板的强度大幅度提高,以及受力结构的稳定性更好。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有益效果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1至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幕墙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沿a1-a1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c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1沿b1-b1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复合幕墙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2为省略了混凝土层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参考图1至图5,所述幕墙板10包括:多个框架单元100,各所述框架单元100具有中空结构101,所述框架单元100包括相对的第一侧部102和第二侧部103,所述第二侧部103具有开口104;其中,多个所述框架单元100包括第一框架单元105和第二框架单元106,所述第一框架单元105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所述第二方向y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x,所述第二框架单元106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所述第二框架单元106的两端与相邻所述第一框架单元105连接;混凝土层200,位于各所述框架单元100的第二侧部103,且通过所述开口104填充满各所述框架单元100的中空结构101。

本实施例中,所述框架单元100包括长边侧和短边侧,所述框架单元100的延伸方向定义为长边侧的延伸方向,即所述框架单元100的长度方向。

所述框架单元100包括沿框架单元100长度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架单元105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所述第二框架单元106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所述第二框架单元106的短边侧连接在所述第一框架单元105的长边侧上,所述第一框架单元和所述第二框架单元106共同搭建形成框架组件120,各所述第一框架单元105和各所述第二框架单元106的第一侧部102为面向建筑物室内的一侧,第二侧部103为面向建筑物室外的一侧。

参考图4,本实施例中,所述框架组件120的四周还具有封口条121,所述封口条121呈c型结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封口条121的材料为不锈钢。

本实施例中,所述封口条121的作用在于,第一,使得在所述第二侧壁103浇筑混凝土层时不需要使用模板;第二,使形成的幕墙板在运输过程中不容易受到损坏;第三,在幕墙板与幕墙板之间连接时,使接口处封胶的相溶性较好。

本实施例中,所述框架单元100的中空结构101从所述框架单元100的第一端贯穿至第二端,所述开口104与所述中空结构101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框架单元100的材料为不锈钢。

本实施例中,各所述框架单元100的第二侧部103具有开口104,且开口104朝向室外一侧,混凝土层200也形成于室外一侧、即各所述框架单元100的第二侧部103,在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层时,由于所述开口104与所述框架单元100的中空结构101连通,混凝土同时从开口104浇筑到框架单元100的中空结构101内,框架组件120整体与混凝土层浇筑成一体,形成咬合,从而形成钢混结构,提高了强度和受力模型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102包括长边和短边,所述长边位于所述框架单元100的长边侧,所述短边位于所述框架单元100的短边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框架单元100还包括:第三侧部107和第四侧部108,位于所述第一侧部102和所述第二侧部103之间,且所述第三侧部107和所述第四侧部108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部102的侧边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侧部107和所述第四侧部108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部102的长边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107和所述第四侧部108还分别与所述第二侧部103的长边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侧部107与所述第四侧部108相互平行,且均垂直于所述第一侧部102和所述第二侧部103;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侧部107和所述第四侧部108也可以不平行地连接在第一侧部102的长边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框架单元100的所述第二侧部103上具有一个或多个开口104,所述开口104呈封闭式,所述开口104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侧部102。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部103上具有多个开口104,所述开口104呈椭圆形,所述开口104间隔分布在所述第二侧部103上,各所述开口104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侧部102。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部103上也可以只有一个开口104,所述开口104暴露出部分所述第一侧部102。

本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层200采用劲性混凝土,具有更好的韧性,抗风压效果更好,从而提高形成的幕墙板10的性能。

当所述混凝土层200采用劲性混凝土时,所述框架组件120还包括:钢筋组网109,所述钢筋组网109连接在各所述框架单元100的第一侧部102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筋组网109包括沿着第一方向x分布的若干根钢筋以及沿着第二方向y分布的若干根钢筋;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只包括沿第一方向x分布的若干根钢筋,或者只包括沿着第二方向y分布的若干根钢筋。

所述钢筋组网109可以防止开口104张开,从而提高形成的框架组件120的强度。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层200也可以采用高强混凝土。

参考图2,当所述混凝土层200采用高强混凝土时,所述框架组件120也可以不包括钢筋组网。

本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层200覆盖各所述框架单元100的第二侧部103,即覆盖所述框架组件120面向室外的一侧,同时通过所述开口104填充满所述框架单元100的中空结构101,使得所形成的幕墙板10的强度和性能得到提高,所述混凝土层200和所述框架组件120刚柔相济,形成钢混结构,防止了所述混凝土层200开裂的问题,从而提升了形成的所述幕墙板10的质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幕墙板10还包括:填充层300,所述填充层300填充在相邻所述第一框架单元105之间以及相邻所述第二框架单元106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架单元105和所述第二框架单元106将框架组件120分割为多个栅格,所述填充层300填充在所述栅格内,不需要额外的连接件或者胶水将其固定在所述栅格内,从而减少了连接件或者胶水的使用,节约制造成本,同时由于减少胶水等的使用,使得最终形成的幕墙板10更具有环保性,减少了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

本实施例中,所述填充层300包括第一保温层。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温层为保温板,采用保温板的目的在于使形成的幕墙板10轻质化,更有利于在建筑装配过程中使用;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温层也可以是其他保温材料。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温层的目的在于增强所述幕墙板10的性能,即防水、防火、保温的能力。

所述第一保温层可以采用单层结构,也可以采用叠层结构。

相应的,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复合幕墙板。

参考图6,图6的剖视方向与图5的剖视方向一致,所述复合幕墙板包括:上述幕墙板10;内页墙20;第二保温层30,位于所述幕墙板10和所述内页墙2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页墙20采用单层的结构,所述内页墙20采用环保材料,一方面是为了保护环境,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住户的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页墙20采用alc板;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内页墙20还可采用发泡混凝土板,发泡陶瓷板,陶土板等其中一种或者多种叠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页墙20采用所述alc板的原因在于:该材料不仅具有好的保温性能,也具有较佳的隔热性能。当采用合理的厚度时,不仅可以用于保温要求高的寒冷地区,也可用于隔热要求高的夏热冬冷地区或夏热冬暖地区,满足节能标准的要求。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保温层30位于幕墙板10与内页墙20之间,进一步加强了形成的复合幕墙板的保温性能。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保温层30的材料为聚氨酯,所述聚氨酯材料自带粘性,不需要额外的连接件或者胶水将其与幕墙板10以及所述内页墙20连接,满足环保的需求。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保温层30也可以采用保温板。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复合幕墙板的形成过程。

首先参考图1,提供多个框架单元100,所述框架单元100包括第一框架单元105和第二框架单元106,所述第一框架单元105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所述第二框架单元106沿所述第二方向y延伸且沿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将所述第二框架单元106的两端与相邻所述第一框架单元105连接,形成框架组件120。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框架单元106的短边侧与所述第一框架单元105的长边侧连接。

本实施例中,各所述框架单元100具有中空结构101,各所述框架单元100包括相对的第一侧部102和第二侧部103,所述第二侧部具有开口104。

本实施例中,各所述框架单元100的第一侧部102面向室内,第二侧部103面向室外。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部103上的开口104呈封闭式,暴露出部分第一侧部102。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在各所述框架单元100的第一侧部102上形成钢筋组网109,所述钢筋组网109包括若干沿第一方向x平行分布的钢筋以及沿第二方向y平行分布的钢筋。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形成钢筋组网。

继续参考图1,在相邻所述第一框架单元105之间以及相邻所述第二框架单元106之间形成填充层300。

所述填充层300为第一保温层,形成第一保温层后,所述第一保温层有利于提高形成的复合幕墙板的保温性能。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温层为保温板。

参考图3和图5,在各所述框架单元100的第二侧部103浇筑形成混凝土层200,所述混凝土层200还通过所述开口104填充满各所述框架单元100的中空结构101。

本实施例中,所述框架单元100的第二侧部103的开口104呈封闭式,所述开口104的四周都被所述第二侧部103包围,所述框架单元100内的混凝土层被所述框架单元100的第一侧部102、第二侧部103、第三侧部107以及所述第四侧部108所包围。

所述框架组件120、填充层300以及所述混凝土层200形成所述幕墙板10。

本实施例中,由于混凝土层109具有流动性,在浇筑混凝土层时,会从开口104建筑到框架单元100的中空结构101内,从而形成钢混结构,提高幕墙板10的强度和受力稳定性。

参考图6,形成幕墙板10后,在各所述框架单元100的第一侧部102形成第二保温层30和内页墙20。

当所述第二保温层30为浇筑聚氨酯保温层时,在形成所述内页墙20之后形成所述第二保温层30。

具体的,包括:将形成好的所述幕墙板10与梁结构连接,所述内页墙20卡在上下两个梁之间,与幕墙板10之间具有所述中空层;然后向所述中空层内浇筑聚氨酯,形成浇筑聚氨酯保温层,聚氨酯材料本身具有粘性,连接所述幕墙板10和所述内页墙20,从而形成所述复合幕墙板。

当所述第二保温层30为保温板时,在形成所述内页墙20之前形成所述第二保温层30。

具体的,包括:将形成好的所述幕墙板10与梁结构连接,通过胶水将所述保温板连接在所述框架组件120面向室内的一侧,将形成好的所述幕墙板10与梁结构连接,然后将所述内页墙300卡在上下两个梁之间,所述内页墙300与所述保温板连接。

第二实施例

图7至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幕墙板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7沿a2-a2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d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11是图7沿b2-b2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复合幕墙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7和图8为省略了混凝土层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区别点仅在于框架单元100的结构不一样,其他内容均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图7至图12,本实施例中,所述框架单元100的所述第二侧部103具有一个开口104,所述开口104沿所述框架单元100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所述开口104呈开放式。

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口104呈开放式时,由于所述开口104贯穿所述框架单元1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开口104的两端没有所述第二侧部103,所述框架单元100内的混凝土层被所述框架单元100的第一侧部102、第二侧部103、第三侧部107以及所述第四侧部108所包围。

本实施例中,所述框架组件120还包括钢筋组网。

在其他实施例中,参考图8,所述框架组件120也可以不包括钢筋组网。

参考图12,图12的视图方向与图11的视图方向一致,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复合幕墙板,包括:上述幕墙板10;内页墙20;第二保温层30,位于所述幕墙板10和所述内页墙20之间。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框架单元100的结构不同,其余内容均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相应的,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复合幕墙板的形成过程。

本实施例中的复合幕墙板的形成过程与第一实施例一致,区别仅在于幕墙板10中框架单元100的结构不同,本实施例中的开口104呈开放式,从框架单元100的第一端贯穿至第二端,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从整个开口104中浇筑到框架单元100的中空结构101中。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