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结构及模板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27681发布日期:2021-06-18 20:18阅读:73来源:国知局
固定结构及模板框架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固定结构及模板框架。



背景技术:

随着铝模板在国内的迅速推广,越来越多的建筑选择使用铝模板进行施工。在模板框架的构建中,需要将多个模板相互拼接以形成特定的模板系统。而现有连接两模板的方式通常都是采用销钉、销片来连接,当两模板上开设的孔位出现偏差而导致无法使用销钉销片连接时,需要在其中一块模板上开设与另外一块模板相对应的孔位,其增加了施工难度,降低了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无需在模板上开孔即可连接两模板的固定结构及模板框架。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固定结构,包括:连接件,包括相互固定的延伸部和卡持部;所述延伸部包括第一板和设于所述第一板同一侧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板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开设有相对应的安装孔;卡持件,可滑动连接于所述滑槽内;推动件,可移动地插设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所述安装孔内,并可推动所述卡持件在所述滑槽内向靠近所述卡持部的方向移动。通过移动推动件而改变推动件插设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安装孔内的位置,以推动卡持件在滑槽内向靠近卡持部的方向移动,直至卡持件配合卡持部将多个工件夹紧。上述结构简单、仅需移动推动件即可完成多个工件的夹紧,减少了工艺流程,增加了夹紧效率。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动件具有斜面和竖直面,所述斜面抵持于所述卡持件,沿所述推动件的插设方向,所述斜面到所述竖直面的垂直距离依次减小。通过在推动件上设置斜面,以在竖直移动推动件时,竖直面保持水平位置不变,斜面在水平位置越来越靠近卡持部,从而推动卡持件在滑槽上向靠近卡持部方向移动。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面到所述竖直面的最大垂直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的长度大于所述安装孔的长度。通过使第一距离的长度大于安装孔的长度,以防止在卡持件和卡持部固定工件时,推动件从安装孔处掉落的问题。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持部与所述卡持件之间形成用于卡持工件的卡持空间。通过在卡持部和卡持件之间形成卡持空间,以使工件固定于卡持空间内。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持部包括第二板、第三侧壁第四侧壁和两个第一卡持块,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设于所述第二板上靠近所述延伸部的侧面,两个所述第一卡持块分别设于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上。通过在第二板上设置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并在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上设置第二卡持块,以使卡持部通过两个第一卡持块固定于工件上的两个孔位内,进一步增加了工件固定的稳固性。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沿垂直所述第一板的方向,所述卡持部的厚度等于所述延伸部的厚度。通过将卡持部的厚度减小至与延伸部的厚度一致,以减少材料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持部与所述延伸部之间形成用于卡持工件的卡持槽。通过在卡持部与延伸部之间形成卡持槽,以在固定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时,先将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放置于卡持槽内,以防止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在固定时晃动的问题。

一种模板框架,包括第一模板、第二模板和上述所述的固定结构;所述卡持部卡持于所述第一模板上,所述卡持件卡持于所述第二模板上。通过将上述固定结构引用至模板框架中,以实现两模板之间的固定。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模板开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模板开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所述卡持部部分伸入所述第一连接孔内,所述卡持件部分伸入所述第二连接孔内。通过将卡持部部分伸入第一连接孔内,并将卡持件部分伸入第二连接孔内,以固定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以在第一模板上的第一连接孔和第二模板上的第二连接孔错位时,卡持部部分伸入并抵持于多个第一连接孔内,卡持件部分伸入并抵持于多个第二连接孔内,以避免需要在第一模板或第二模板上开设与第一连接孔或第二连接孔相对应的孔位才能固定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的繁琐操作,简化了固定步骤,提高了固定效率。

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孔之间的孔间距为第二距离,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孔之间的孔间距为第三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所述第三距离。通过将上述固定结构应用至开设有不用孔间距的第一模板及第二模板上,以在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固定时,防止由于因多个第一连接孔之间的孔间距与多个第二连接孔之间的孔间距不同而导致第一模板、第二模板错孔而无法固定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固定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实施例中固定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三实施例中模板框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固定结构100

连接件10

延伸部11

第一板111

滑槽1111

第一侧壁112

第二侧壁113

安装孔112a、113a

卡持部12

第二板121

第三侧壁122

第四侧壁123

第一卡持块124

卡持件20

卡持空间20a

卡持槽20b

第二卡持块21

推动件30

斜面31

竖直面32

第一距离a

模板框架200

第一模板40

第一连接板41

第一连接孔411

第二模板50

第二连接板51

第二连接孔511

第二距离b

第三距离c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顶”、“底”、“上”、“下”、“左”、“右”、“前”、“后”、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固定结构,包括连接件,包括相互固定的延伸部和卡持部;所述延伸部包括第一板和设于所述第一板同一侧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板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开设有相对应的安装孔;卡持件,可滑动连接于所述滑槽内;推动件,可移动地插设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所述安装孔内,并可推动所述卡持件在所述滑槽内向靠近所述卡持部的方向移动。

上述提供的固定结构通过移动推动件而改变推动件插设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安装孔内的位置,以推动卡持件在滑槽内向靠近卡持部的方向移动,直至卡持件配合卡持部将多个工件夹紧。上述结构简单、仅需移动推动件即可完成多个工件的夹紧,减少了工艺流程,增加了夹紧效率。

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模板框架,包括第一模板、第二模板和上述所述的固定结构。所述第一模板包括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模板包括第二连接板,所述卡持部抵持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卡持件抵持于所述第二连接板。

上述提供的模板框架通过将上述固定结构引用至模板框架中,以实现两模板之间的固定。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固定结构100,包括连接件10、卡持件20和推动件30。连接件10包括相互固定的延伸部11和卡持部12,延伸部11包括第一板111和设于第一板111同一侧的第一侧壁112和第二侧壁113。第一板111开设有滑槽1111,第一侧壁112和第二侧壁113开设有相对应的安装孔112a、113a。卡持件20可滑动连接于滑槽1111内。推动件30可移动地插设于第一侧壁112的安装孔112a和第二侧壁113的安装孔113a内,并可推动卡持件20在滑槽1111内向靠近卡持部12的方向移动。

上述方案通过移动推动件30而改变推动件30插设于第一侧壁112和第二侧壁113上安装孔内的位置,以推动卡持件20在滑槽1111内向靠近卡持部12的方向移动,直至卡持件20配合卡持部12将多个工件夹紧。上述结构简单、仅需移动推动件30即可完成多个工件的夹紧,减少了工艺流程,增加了夹紧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工件为模板件,但显然并不限于此,如在另一实施例中,工件还可为其他具有平板结构并需要在平板处固定的结构等。

为了便于推动件30带动卡持件20移动,推动件30具有斜面31和竖直面32,斜面31抵持于卡持件20。沿推动件30的插设方向,斜面31到竖直面32的垂直距离依次减小。以在沿推动件30的插设方向移动推动件30时,竖直面32保持水平位置不变,斜面31在水平位置越来越靠近卡持部12,从而推动卡持件20在滑槽1111上向靠近卡持部12方向移动。

为了防止在卡持件20和卡持部12固定工件时,推动件30从安装孔处掉落,斜面31到竖直面32的最大垂直距离为第一距离a,第一距离a的长度大于安装孔的长度。以在移动推动件30而带动卡持件20移动从而配合卡持部12将工件夹紧时,推动件30仍能卡持在延伸部11上,而不会出现推动件30从安装孔处掉落的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安装固定结构100,及便于将推动件30从固定结构100处抽出以分离工件,卡持部12垂直延伸部11,卡持部12与卡持件20之间形成用于卡持工件的卡持空间20a,固定结构100将工件固定于卡持空间20a内。在固定两工件时,将卡持部12伸入工件内,以使延伸部11凸伸出工件外,以防止推动件30在插入或抽出延伸部11时,推动件30与工件干涉。

为了便于将工件固定于卡持空间20a内,卡持部12设有第一卡持块124,卡持件20设有第二卡持块21。第一卡持块124和第二卡持块21分别卡持工件上相互背离的两侧面。在工件上存在孔位时,通过第一卡持块124和第二卡持块21伸入并固定于工件上的孔位,以防止工件在固定时晃动的问题。

为了固定特定开孔的工件,卡持部12包括第二板121、第三侧壁122和第四侧壁123。第三侧壁122和第四侧壁123设于第二板121靠近延伸部11的侧面。且第二卡持块21有两个,两个第二卡持块21分别设于第三侧壁122和第四侧壁123上。通过在第三侧壁122和第四侧壁123上分别设置第二卡持块21,以在工件上存在两个间距与第三侧壁122和第四侧壁123相等的孔位时,两个第二卡持块21伸入并固定于工件上的孔位内,进一步增加了工件固定的稳固性。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2,实施例二的固定结构100与实施例一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实施例二中,沿垂直于第一板111的方向,卡持部12的厚度等于延伸部11的厚度并小于实施例一中延伸部11的厚度,以在能将工件卡紧的前提下,减小连接件10沿垂直于第一板111的方向的厚度,从而减少连接件10材料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需要说明的是。

进一步地,卡持部12与延伸部11之间形成用于卡持工件的卡持槽20b。以在工件固定前,先将工件的待固定部位套设于连接件10上的卡持槽20b内,防止工件在固定时脱落的问题,从而增加了工件的固定效率。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3,本申请的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模板框架200,包括第一模板40、第二模板50和上述的固定结构100。第一模板40包括第一连接板41,第二模板50包括第二连接板51,卡持部12抵持于第一连接板41,卡持件20抵持于第二连接板51。

上述方案通过将固定结构100引用至模板框架200中,以实现两模板之间的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模板会分为标准模板和非标准模板,现有的模板固定方式在第一模板40和第二模板50固定时,需要将第一模板40和第二模板50上的孔位对齐,并使用销钉和销片穿过对齐的孔位以将第一模板40和第二模板50固定。而在需要将两个不同型号的模板固定时,由于孔间距不同,会导致模板在特定位置固定时出现孔位对应不上的问题,此时,需要在第一模板40或第二模板50上开设新的孔位,以将第一模板40和第二模板50固定。而新开孔会增加加工工艺,且导致开孔的模板变为非标准模板。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41开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411,第二连接板51开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511。卡持部12可部分伸入并固定于第一连接孔411内,卡持件20可部分伸入并固定于第二连接孔511内,以将第一模板40和第二模板50固定。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多个第一连接孔411之间的孔间距为第二距离b,多个第二连接孔511之间的孔间距为第三距离c,第二距离b大于第三距离c。在第一连接板41上开设的多个第一连接孔411和第二连接板51上开设的多个第二连接孔511对应不上时,通过设置与多个第一连接孔411对应的卡持部12,设置与多个第二连接孔511对应的卡持件20,并将卡持部12部分伸入并固定于第一连接孔411内,将卡持件20部分伸入并固定于多个第二连接孔511内,以压紧第一模板40和第二模板50,从而使得第一模板40和第二模板50不受孔位精度的限制,避免需要在第一连接板41或第二连接板51上开设与第一连接孔411或第二连接孔511相对应的孔位才能固定第一模板40和第二模板50的繁琐操作,简化了固定步骤,提高了固定效率。

本申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案的操作流程如下:当第一连接板41上开设的多个第一连接孔411与第二连接板51上开设的多个第二连接孔511错位时,首先,将第一模板40和第二模板50搭建于指定位置,并使第一连接板41和第二连接板51接触。

然后,将卡持部12上的两个第一卡持块124伸入并抵持于第一连接板41上两个相对应的第一连接孔411内。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推动件30,推动件30随着宽度的增加逐渐抵持卡持件20,卡持件20在滑槽1111内向靠近卡持部12的方向移动,直至卡持件20上的第二卡持块21伸入并抵持于第二连接板51上的第二连接孔511内,从而实现第一模板40和第二模板50的固定连接。

最后,在需将第一模板40和第二模板50分离时,沿竖直方向向上抽出推动件30,并将推动卡持件20在滑槽1111内沿远离第二连接板51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二卡持块21脱离第二连接孔511,取出第一模板40和第二模板50,完成第一模板40和第二模板50的分离。

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申请,而并非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只要在本申请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申请的公开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