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纵肋叠合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591132发布日期:2021-06-22 17:07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一种纵肋叠合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预制墙板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纵肋叠合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设计理念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设计发展方向。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具有节约劳动成本,减少施工现场噪声粉尘污染、缩短工期、产品质量控制较好、生产效率高、材料利用率高等优点,在建筑领域被广泛应用。在现有装配式剪力墙的安装过程中,需要通过现场浇筑的方式实现上下剪力墙的竖向连接。

目前,公开号为cn111663794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纵肋叠合剪力墙用墙体调平机构,包括预埋在纵肋叠合墙板顶部的调平螺栓和底部的调平组件,所述调平螺栓向上伸出纵肋叠合墙板且与底部的调平组件竖向相对;所述调平组件包括调节盒,所述调节盒预埋在纵肋叠合墙板内,所述调节盒的一侧面开口并与外部连通,所述调节盒的底板上开设有与外界连通并允许调平螺栓穿过的调节孔,所述调平螺栓上螺纹连接有第二调节螺母。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一个纵肋叠合墙板上存在多个调平组件,那么进行调平时,多个调平组件会相互限制,使得每个调平组件中的调平螺栓的移动距离有限,只有当所有调平组件的调平螺栓都移动统一距离后,才能继续移动调平螺栓,这就使得调平工作十分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方便进行调平工作,本申请提供一种纵肋叠合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纵肋叠合剪力墙,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纵肋叠合剪力墙,包括预制墙板,预制墙板的一端开设有空腔,预制墙板的另一端设有与空腔连通的浇筑通道,所述预制墙板内预埋有钢筋,钢筋的一端从预制墙板浇筑通道所在的端面伸出以形成与空腔配合的第一连接部,所述预制墙板开设有浇筑通道的端部还安装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有多个,多个支撑块沿预制墙板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所述支撑块的顶部开设有浇筑腔,所述预制墙板远离支撑块的端部上设有与浇筑腔配合的第二连接部,所述支撑块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浇筑腔连通的浇筑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块将相邻预制墙板支撑起来,需要进行调平时,只需要确保所有支撑块的顶面处在同一水平面即可,也就是可以通过对支撑块的顶部进行磨切来进行调节,每个支撑块一般只需要经过一次磨切既能达到要求,大大方便调平工作。并且设置第二连接部和浇筑腔,通过浇筑的方式将第二连接部固定在浇筑腔内,从而确保支撑块与相邻预制墙板的连接,进一步提高两个预制墙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可选的,所述支撑块可拆卸地连接在预制墙板上,所述预制墙板上开设有供支撑块放置的第一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块可单独地进行运输,更加方便对支撑块进行保护,降低支撑块受损的可能性,而第一凹槽的内壁也不容易受损,能够确保对支撑块的连接效果。

可选的,所述支撑块与第一连接部交错设置,且支撑块的两端沿预制墙板的厚度方向分别延伸到预制墙板的两侧侧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的支撑块将相邻预制墙板之间的空间分隔成多个独立空间,在对第一连接部进行浇筑时,混凝土不会进入到相邻的独立空间,降低浇筑的混凝土出现明显空隙的可能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上固定有定位筋,所述支撑块背离浇筑腔的端部上设有与定位筋适配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浇筑腔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筋使得支撑块处在第一凹槽中后不会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使得支撑块能够稳定停留在第一凹槽中,在对浇筑腔进行浇筑前,即对支撑块有一定的连接作用。

可选的,所述预制墙板上空腔开口所在的端面上还开设有若干第二凹槽,若干第二凹槽与第二连接部一一对应,且第二连接部处在对应的第二凹槽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连接部进入到支撑块的空腔内时,支撑块的端部也处在第二凹槽中,支撑块受到第二凹槽的侧壁的限制,预制墙板和支撑块之间不易发生沿预制墙板长度方向上的移动,降低第二连接部被支撑块挤压而形变的可能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侧侧壁均为弧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第一凹槽侧壁与支撑块侧壁之间的距离,在对第一连接部进行浇筑时,混凝土能够渗入到第一凹槽侧壁和支撑块之间,增强支撑块和预制墙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纵肋叠合剪力墙的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纵肋叠合剪力墙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预制出预制墙板和支撑块;

步骤s2,在施工现场将下层预制墙板固定在预设的安装面上,下层预制墙板的第一凹槽朝上设置,再将支撑块安装到下层预制墙板的第一凹槽中,然后将上层预制墙板放置到支撑块上以形成初步的剪力墙;

步骤s3,对剪力墙进行浇筑。

可选的,步骤s3中,需要在支撑块的两侧铺设挡板,使相邻支撑块之间形成浇筑空间,每个浇筑空间与一个空腔连接,分批次向多个浇筑通道内灌入混凝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对于相邻预制墙板之间连通在一起的空间,挡板和支撑块一起分隔出的浇筑空间则小很多,混凝土无需横向流动过多距离,能够对混凝土的用量有所把控,降低混凝土内存在明显空隙的可能性。

可选的,统计每个批次的混凝土的用量并与标准值进行比对,若存在混凝土用量低于标准值,则对对应的浇筑通道进行捣实并补充混凝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标准值为浇筑的混凝土用量做标准,将用量未达标的浇筑工作都认为是存在空隙的,需要重新进行捣实以补充剩余量,确保预制墙板内的空间都被混凝土填充满。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可拆卸的支撑板,既方便搬运,又能够灵活进行调平工作;

2.通过在支撑板上安装隔板,将预制墙板之间的空间均等分隔,每个空间内的混凝土的用量固定,降低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明显空隙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预制墙板的剖视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支撑块的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相邻预制墙板组装后的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相邻预制墙板组装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安装挡板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预制墙板;11、空腔;12、浇筑通道;13、第一凹槽;14、第二凹槽;2、第一连接部;3、第二连接部;4、定位筋;5、支撑块;51、浇筑腔;52、通孔;6、浇筑孔;7、溢流孔;8、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纵肋叠合剪力墙。参照图1,纵肋叠合剪力墙包括预制墙板1,预制墙板1内预埋有多个钢筋,钢筋根据后续连接对象的不同可分成第一类钢筋和第二类钢筋,第一类钢筋和第二类钢筋沿预制墙板1的长度方向依次交错排列。其中,第一类钢筋的一端从预制墙板1的同一端端面伸出并弯折成第一连接部2,而预制墙板1安装有第一连接部2的端部则为预制墙板1的顶部,预制墙板1的另一端则为底部。

参见图1,预制墙板1的底部开设有与第一连接部2一一对应的空腔11。空腔11靠近对应第一连接部2的内壁上开设有浇筑通道12,浇筑通道12远离空腔11的一端沿预制墙板1的高度方向延伸到预制墙板1的顶部,且浇筑通道12在预制墙板1顶部的开口处在对应第一连接部2的正下方。

参见图1,预制墙板1的顶部还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13,多个第一凹槽13与多个第一连接部2沿预制墙板1的长度方向交错设置。预制墙板1的底部则还开设有多个与第一凹槽13一一对应的第二凹槽14,多个第二凹槽14同空腔11沿预制墙板1的长度方向交错设置。第一凹槽13和第二凹槽14的宽度与预制墙板1的厚度相同。第二类钢筋即预埋在第一凹槽13和对应第二凹槽14之间,第二类钢筋的一端穿入到第一凹槽13中形成若干定位筋4,第二类钢筋的另一端穿入到第二凹槽14中并弯折形成第二连接部3。每个第一凹槽13内均可拆卸地连接有支撑块5。第一凹槽13处在预制墙板1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侧壁均为弧形。支撑块5的侧壁与第一凹槽13相对的弧形的侧壁之间的距离从靠近第一凹槽13槽底的一端向远离第一凹槽13槽底的一端逐渐增大。

参见图1、图2,支撑块5的高度大于第一凹槽13与第二凹槽14的深度之和,而支撑块5的厚度则与预制墙板1的厚度相同。当支撑块5的一端处在第一凹槽13内时,支撑块5的两侧侧壁分别与预制墙板1厚度方向上的两侧侧壁平齐。支撑块5处在第一凹槽13内的端部上开设有多个与定位筋4相适配的通孔52。支撑块5的顶部开设有用于容纳第二连接部3的浇筑腔51,浇筑腔51与同一支撑块5的所有通孔52连通。支撑块5处在预制墙板1厚度方向上的一侧侧壁开设有一个溢流孔7和多个浇筑孔6。溢流孔7处在支撑块5的顶部并与浇筑腔51连通。浇筑孔6的数量与通孔52的数量相同,且每个浇筑孔6对应一个通孔52,浇筑孔6均处在支撑块5的底部并与对应的通孔52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纵肋叠合剪力墙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预制出预制墙板1和支撑块5。

预制墙板1在预制过程中完成钢筋的预埋。在预制完成后,再将预制墙板1和支撑块5分开搬运到施工现场。支撑块5由于体积小,可以在运输过程中做到更好地防护,降低支撑块5受损的可能性。

步骤s2,在施工现场进行预制墙板1的安装。

参见图3、图4,施工现场的地面先预埋与空腔11配合的基台,使第一块预制墙板1以空腔11朝下的方式放置在地面上,基台将空腔11填充起来。通过现场浇筑的方式将第一块预制墙板1和地面固定在一起。然后将支撑块5逐个放置到第一块预制墙板1的各个第一凹槽13上。支撑块5上的浇筑腔51朝上设置,然后将第二块预制墙板1吊起并放置到支撑块5上,支撑块5的上端进入到第二块预制墙板1的第二凹槽14中。若设计的剪力墙需要由至少三块的预制墙板1在竖直方向上的拼接而成,每次也只能先拼接两块预制墙板1,然后进行步骤s3后,再进行后续的预制墙板1的安装。

步骤s3,对剪力墙进行浇筑。

首先,完成支撑块5与相邻预制墙板1之间的连接。具体地,通过支撑块5上的任意一个浇筑孔6向通孔52灌入混凝土,通孔52本身空间小且被定位筋4占用了大部分的空间,因此混凝土会快速填充满通孔52并溢流到浇筑腔51内。确保当前通道填充满混凝土后,再对同一支撑块5的其他浇筑孔6进行混凝土灌入,直到最后一个浇筑孔6时,即使通孔52已经被填满,也继续灌入混凝土,使混凝土逐渐将浇筑孔6填充满。溢流孔7在能够观察到混凝土后,需要将溢流孔7用活塞堵塞起来,直达浇筑腔51被彻底填满后,随着继续的灌注,溢流孔7上的活塞将自动被多余的混凝土冲出。

接着,参见图5,在相邻支撑块5的两侧侧壁上均安装挡板8,相邻支撑块5和处在两侧的挡板8共同围成一个浇筑空间,浇筑空间不但与上方预制墙板1的一个空腔11连通,还与下方预制墙板1的两个相近第一凹槽13部分连通。

分批次向多个浇筑通道12内灌入混凝土。每次浇筑过程中都对使用的混凝土用量进行统计。按照设计图纸的数据计算出浇筑使用混凝土的标准值。每个批次的混凝土用量与标准值进行比对,若存在混凝土用量低于标准值,则对对应的浇筑通道12进行捣实以补充混凝土;若混凝土用量高于标准值,则检查是否发生混凝土泄漏。

待混凝土凝固后,将挡板8拆除,后续将支撑块5和预制墙板1粉刷成一体即可。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