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腹钢连廊分层逆序提升的结构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990017发布日期:2021-07-23 21:00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腹钢连廊分层逆序提升的结构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腹钢连廊分层逆序提升的结构及方法,属于建筑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造型也日新月异,双塔甚至多塔结构的形式越来越普遍。那么各塔之间为了通行方便以及立面造型的美观,常常采用钢结构连廊将多座塔楼联系在一起。在进行钢连廊提升施工时,通常采用地面拼装后整体提升的方法,也就是先在地面完成整体拼装后由吊车提升安装;也可采用由下至上依次提升的方法,即先提升低区连廊再提升高区连廊,高区连廊在低区连廊的基础上拼装提升。

当连廊高度不是很高的时候,一般搭设支撑塔架,采用大型吊车吊装的方式,从下往上逐层安装完成;如果连廊高度过高、平面尺寸过大,且施工场地又不具备大型吊机站位时,就需要考虑在地面或楼面原位拼装,逐层整体液压提升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均只能从下往上逐层提升钢平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腹钢连廊分层逆序提升的结构及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空腹钢连廊由层层相互平行的钢连廊平台构成并连接于两侧主体结构之间,所述钢连廊平台包括钢平台主梁与钢平台次梁相互连接而成,所述主体结构相对侧对称设置钢骨柱牛腿连接所述钢平台主梁,顶层的所述钢骨柱牛腿上方支设悬挑立柱连接悬挑梁并于其上方连接提升转换梁,液压提升器设置于所述提升转换梁上方,钢绞线上端穿过所述液压提升器,下端穿过所述钢平台主梁底部设置的托梁并通过地锚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钢骨柱牛腿的长度由下至上逐层加长;钢骨柱牛腿沿主体结构按照设计要求竖向层层设置,顶层的钢骨柱牛腿长度最长,底层的钢骨柱牛腿长度最短,由下至上依次递增50-100mm,呈逆序加长状态实现逆序提升的就位要求。钢连廊平台的钢平台主梁对应由上至下逐层逆序提升,嵌入两侧的钢骨柱牛腿之间连接固定,实现钢连廊平台的连接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悬挑梁一端向外延伸超出顶层所述钢骨柱牛腿的长度;提升转换梁纵向连接于悬挑梁超出钢骨柱牛腿的区域,也就是液压提升器需安装在靠近钢平台主梁的位置,实现了钢连廊平台在逆序提升的过程中横向的钢平台主梁不被钢骨柱牛腿阻挡。

进一步的,所述液压提升器与钢骨柱牛腿相互错位设置;液压提升器与钢平台主梁呈错位设置,实现钢绞线从钢平台主梁与钢平台次梁之间的间隙中穿过后与托梁连接不被阻挡。

进一步的,所述钢平台主梁与钢平台次梁于地面设立的胎架上完成拼装;将横向的钢平台主梁与纵向的钢平台次梁相互连接组成钢连廊平台,而在胎架上拼装可为穿过钢绞线提供便利,有效提升施工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托梁通过钢丝绳挂接起重设备将其下降至地面;当使用的托梁较重时,可利用液压提升器先卸下地锚之后再下降托梁;但当托梁较轻时,若是还利用液压提升器下降托梁,会造成液压提升器的锚片由于长距离空载而导致严重磨损,因此需更换塔吊或者卷扬机等起重设备挂接钢丝绳下降托梁。

进一步的,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按照设计要求在主体结构的相对侧对称设置钢骨柱牛腿并与钢平台主梁的位置及数量相对应,钢骨柱牛腿的长度由下至上逐层加长;

步骤2、顶层的钢骨柱牛腿上方支设悬挑立柱连接悬挑梁并通过提升转换梁连接,在提升转换梁的上方设置多个液压提升器;

步骤3、将钢平台主梁与钢平台次梁放置在地面的胎架上方进行拼装组成钢连廊平台,钢平台主梁底部对应液压提升器正下方提升点的位置连接托梁;

步骤4、将钢绞线与液压提升器连接,其中一端穿过液压提升器,另一端穿过托梁并通过地锚连接固定;

步骤5、开启液压提升器提升拼装完成的钢连廊平台,提升至钢平台主梁与钢骨柱牛腿处同一水平位置后将它们连接固定;

步骤6、拆卸地锚通过液压提升器下降钢绞线将托梁吊至地面;

步骤7、接着在胎架上拼装其余钢连廊平台,再利用液压提升器逆序逐层提升后与钢骨柱牛腿连接固定,直至所有钢连廊平台提升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逆序提升的方法经济实用且性能稳定,提升操作简单易行且安全可靠。钢骨柱牛腿由下向上依次逆序加长呈竖向错位设置在主体结构的侧方,呈逆序加长状态实现逆序提升的就位要求,依靠钢绞线作为主要承重索具,穿过钢平台主梁与钢平台次梁连接之间的空隙连接托梁,并于托梁底部通过地锚固定,钢绞线上方穿过液压提升器,开启工作后依次由上至下逆序提升钢平台主梁,将钢平台主梁与钢骨柱牛腿连接固定;当托梁较轻时,可利用塔吊或者卷扬机将托梁下降至地面,有效减少液压提升器锚片长距离由于空载造成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首层钢连廊平台于胎架拼装的正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首层钢连廊平台提升的正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下降托梁的正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次层钢连廊平台提升的正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次层钢连廊平台提升的侧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钢连廊平台提升后的正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钢连廊平台提升后的侧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钢连廊平台提升后的俯视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通过起重设备下降托梁的正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通过起重设备下降托梁的侧视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液压提升器;2、错位提升转换梁;3、悬挑梁;4、悬挑立柱;5、钢绞线;6、地锚;7、托梁;8、胎架;9、钢平台主梁;10、钢平台次梁;11、主体结构;12、钢丝绳;13、起重设备;14、钢骨柱牛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腹钢连廊分层逆序提升的结构及方法,如图1-10所示:包括空腹钢连廊由层层相互平行的钢连廊平台构成并连接于两侧主体结构11之间,钢连廊平台包括钢平台主梁9与钢平台次梁10相互连接而成,主体结构11相对侧对称设置钢骨柱牛腿14连接钢平台主梁9,顶层的钢骨柱牛腿14上方支设悬挑立柱4连接悬挑梁3并于其上方连接提升转换梁2,液压提升器1设置于提升转换梁2上方,钢绞线5上端穿过液压提升器1,下端穿过钢平台主梁9底部设置的托梁7并通过地锚6连接固定。

本实施例还包括,钢骨柱牛腿14的长度由下至上逐层加长,悬挑梁3一端向外延伸超出顶层钢骨柱牛腿14的长度,液压提升器1与钢骨柱牛腿14相互错位设置;钢骨柱牛腿14沿主体结构11按照设计要求竖向层层设置,顶层的钢骨柱牛腿14长度最长,底层的钢骨柱牛腿14长度最短,钢平台主梁9由上至下逐层提升嵌入连接两侧的钢骨柱牛腿14之间。液压提升器1安装在靠近钢平台主梁9的位置,实现了钢连廊平台在逆序提升的过程中横向的钢平台主梁9不被钢骨柱牛腿14阻挡。液压提升器1与钢骨柱牛腿14呈错位设置,则实现钢绞线5从钢平台主梁9与钢平台次梁10之间的间隙中穿过后与托梁7连接不被阻挡。

本实施例还包括,钢平台主梁9与钢平台次梁10于地面设立的胎架8上完成拼装,托梁7通过钢丝绳12挂接起重设备13将其下降至地面;在胎架8上拼装钢平台主梁9与钢平台次梁10,可使钢绞线5快速穿过底部的托梁7,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当使用的托梁7较重时,利用液压提升器1先卸下地锚6之后下降托梁7;但当使用的托梁7较轻时,为减少液压提升器1的锚片由于长距离空载而导致的严重磨损,因此更换塔吊或者卷扬机等起重设备挂接钢丝绳12下降托梁7,能够有效延长液压提升器1的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的步骤包括:

步骤1、按设计要求在主体结构11的相对侧对称竖向层层设置钢骨柱牛腿14,同时与需要提升的钢平台主梁9位置以及长度相对应,钢骨柱牛腿14的长度由下向上逐层加长50~100mm,呈逆序加长状态实现逆序提升的就位要求。

步骤2、在顶层的钢骨柱牛腿14上方支设悬挑立柱4连接悬挑梁3,且悬挑梁3的一端向外延伸超出顶层的钢骨柱牛腿14的长度,并在其超出部分的上方纵向连接提升转换梁2,将多个液压提升器1设置在提升转换梁2的上方,需要与钢骨柱牛腿14的位置错开。

步骤3、将钢平台主梁9与钢平台次梁10放置在地面的胎架8上方进行拼装组成钢连廊平台,并于钢平台主梁9底部纵向连接托梁7,托梁7的位置应对准液压提升器1正下方的提升点。

步骤4、将钢绞线5与液压提升器1连接,即钢绞线5的上端穿过上方的液压提升器1,下端从钢平台主梁9与钢平台次梁10之间的空隙中穿过后,再贯穿托梁7连接并通过地锚6连接固定稳定重心。

步骤5、开启液压提升器1依靠钢绞线5提升拼装完成的钢连廊平台,直至钢连廊平台与钢骨柱牛腿14处同一水平位置后将它们连接固定。

步骤6、拆卸地锚6通过液压提升器1下降钢绞线5将托梁7吊至地面,即完成首层钢连廊平台的提升工作。

步骤7、接着在胎架8上连接钢平台主梁9与钢平台次梁10完成其余钢连廊平台的拼装,再利用液压提升器1由上至下逆序依次提升并与钢骨柱牛腿14拼装连接固定,直至所有钢连廊平台提升完成。

当卸下地锚6后通过液压提升器1下降托梁7时,如果托梁7的重量不足,长期使用会造成液压提升器1的锚片长距离空载而形成磨损,因此可以额外使用塔吊或者卷扬机等起重设备通过钢丝绳12连接吊钩吊住托梁7将其放至地面。也就是说当托梁7较重时,通常利用液压提升器1下降托梁7;而当托梁7较轻时,则利用塔吊或者卷扬机下降托梁7。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上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