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组件及模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67051发布日期:2021-08-13 19:19阅读:66来源:国知局
龙骨组件及模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龙骨组件及模板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龙骨结构比较复杂,加工成本较高,而且组装的零件较多,耗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安装、拆卸,导致施工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龙骨组件及模板系统,简化龙骨结构及零件数量。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龙骨组件,包括第一模板、第二模板和第一连接装置。所述第一模板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一边肋,第一基板具有第一平面;第一边肋设于所述第一基板背离所述第一平面的一侧,所述第一边肋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模板包括第二基板、第二边肋和支撑部。第二基板具有第二平面,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第一平面共面。第二边肋设于所述第二基板背离所述第二平面的一侧,所述第二边肋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边肋抵接于所述第一边肋,所述第二通孔对接于所述第一通孔。支撑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基板,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基板背离所述第二平面的一侧,所述支撑部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具有支撑面,所述支撑面平行于所述第二平面。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一固定件。第一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插接部和第一止挡部,所述第一插接部穿入对接后的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第一固定件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一止挡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边肋和所述第二边肋的两侧,使得所述第一边肋和所述第二边肋夹设在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一止挡部之间。

上述的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通过第一连接件插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结构简单可靠,便于拆装模板;通过支撑部上的支撑面能够承载第三模板的侧边肋,以便于第三模板与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定位安装,提高定位的便捷性,结构简单,零件少,便于现场施工,提高工作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模板还包括第三边肋,所述第三边肋设于所述第一基板,所述第三边肋位于所述第一基板背离所述第一平面的一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模板还包括第四边肋,所述第四边肋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基板和所述支撑部;所述第三边肋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四边肋上设有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的中心线平行于所述第三通孔的中心线。

上述的第三边肋和第四边肋可抵接于第三模板的侧边肋,通过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与第三模板侧边肋上的连接孔对接后插接销钉,可以便捷地将第三模板固定于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结构简单可靠,零件少,便于施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边肋具有抵接面,所述抵接面垂直于所述支撑面。

上述方案中支撑面在抵接于第三模板的侧边肋端部时,便于第三模板与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定位安装,提高安装的便捷性及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模板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于所述第一基板,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基板背离所述第一平面的一侧。

上述的连接部可用于套接支撑杆,以使得支撑杆能够便捷的连接于第一模板,并为第一模板提供支撑力。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连接部的中心线垂直于所述第一平面。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的中心线穿过所述第一基板的中心。

上述的连接部中心线穿过第一基板的中心,可使得支撑杆在套设于连接部上抵接于第一基板时,支撑杆提高的支撑力位于第一基板的中心,提高第一模板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平面的法线方向上,所述连接部的横截面面积沿远离所述第一基板的方向逐渐减小。

上述的连接部的横截面面积沿远离第一基板的方向逐渐减小,使得连接部的外圆周具有斜面,以在连接支撑杆时能够起到导向作用,提高对接连接杆的成功率,提高工作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销钉,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销片。

上述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一固定件通过销钉插接销片的形式连接,结构简单可靠,便于拆装,工作效率较高。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模板系统,包括上述的龙骨组件、第三模板和第二连接装置,所述第三模板包括第三基板和设于所述第三模板上的侧边肋,所述侧边肋抵接于所述第一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所述第二连接装置连接所述第三模板和所述第一模板,和/或,所述第二连接装置连接所述第三模板和所述第二模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模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模板系统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龙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龙骨组件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模板系统100

龙骨组件1

第一模板11

第一基板111

第一平面1111

第一边肋112

第一通孔1121

第三边肋113

第三通孔1131

连接部114

第一筋板115

第二模板12

第二基板121

第二平面1211

第二边肋122

第二通孔1221

第四边肋123

第四通孔1231

抵接面1232

支撑部124

支撑面1241

第二筋板125

第一连接装置13

第一连接件131

第一插接部1311

第一止挡部1312

第一固定件132

第三模板2

第三基板21

第三平面211

侧边肋22

连接孔221

第二连接装置3

第二连接件31

第二固定件32

第一方向x

第二方向y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龙骨组件,包括第一模板、第二模板和第一连接装置。所述第一模板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一边肋,第一基板具有第一平面;第一边肋设于所述第一基板背离所述第一平面的一侧,所述第一边肋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模板包括第二基板、第二边肋和支撑部。第二基板具有第二平面,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第一平面共面。第二边肋设于所述第二基板背离所述第二平面的一侧,所述第二边肋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边肋抵接于所述第一边肋,所述第二通孔对接于所述第一通孔。支撑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基板,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二基板背离所述第二平面的一侧,所述支撑部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具有支撑面,所述支撑面平行于所述第二平面。所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一固定件。第一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插接部和第一止挡部,所述第一插接部穿入对接后的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第一固定件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插接部,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一止挡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边肋和所述第二边肋的两侧,使得所述第一边肋和所述第二边肋夹设在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一止挡部之间。

上述的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通过第一连接件插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结构简单可靠,便于拆装模板;通过支撑部上的支撑面能够承载第三模板的侧边肋,以便于第三模板与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定位安装,提高定位的便捷性,结构简单,零件少,便于现场施工,提高工作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模板系统100,包括龙骨组件1、第三模板2和第二连接装置3,第三模板2抵接于龙骨组件1,并通过第二连接装置3将第三模板2固定连接于龙骨组件1。在浇筑混凝土时,龙骨组件1能够将第三模板2固定并提供稳定的支撑力。

龙骨组件1包括第一模板11和第二模板12,第一模板11和第二模板12沿第一方向x相互连接,并且该龙骨组件1沿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第二方向y连接第三模板2。

本申请中,第一方向x为第二模板12的最长边所在的方向,也即第一方向x为第二模板12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y为第二模板12的宽度方向。

在施工现场,第一模板11可以为固顶模板,通过在第一模板11底部连接支撑杆,以使得该模板系统100可以用于浇筑顶部楼板。

第一模板11包括第一基板111,第一模板11上具有第一平面1111。第二模板12包括第二基板121,第二基板121上具有第二平面1211。第三模板2包括第三基板21,第三基板21上具有第三平面211。在第三模板2连接于龙骨组件1时,第一平面1111、第二平面1211和第三平面211共面。

第一模板11还包括第三边肋113,第三边肋113设置于第一基板111上背离第一平面1111的一侧。第三边肋113上设有多个第三通孔1131,所有的第三通孔1131沿第一方向x等间距的排列设置,且第三通孔1131的中心线平行于第二方向y。

第二模板12还包括第四边肋123和支撑部124,第四边肋123设置于第二基板121上背离第二平面1211的一侧,支撑部124设置于第四边肋123远离第二基板121的端部。

第四边肋123的数量有两个,两个第四边肋123设置于第二基板121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的两端。第四边肋123上具有抵接面1232,抵接面1232位于相对的两个第四边肋123外侧,并且抵接面1232垂直于第二平面1211。

第四边肋123上还设有多个第四通孔1231,所有的第四通孔1231沿第一方向x等间距的排列设置,且第四通孔1231的中心线平行于第二方向y。进一步的,任意相邻的连个第四通孔1231之间的距离等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三通孔1131之间的距离。

支撑部124上具有支撑面1241,支撑面1241位于相对的两个第四边肋123外侧,且支撑面1241平行于第二平面1211。整体来看,支撑部124为第四边肋123端部外翻的结构。

第三模板2还包括侧边肋22,侧边肋22设置于第三基板21上背离第三平面211的一侧。侧边肋22的数量有两个,两个侧边肋22设置于第三基板21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的两端。侧边肋22上设有多个连接孔221,所有的连接孔221沿第一方向x等间距的排列设置,并且连接孔221的中心线平行于第二方向y。进一步的,任意相邻的两个连接孔221之间的距离等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三通孔1131之间的距离。

在第三模板2连接于第一模板11和第二模板12时,侧边肋22靠近龙骨组件1的侧面抵接于抵接面1232,侧边肋22远离第三基板21的端部位于支撑面1241上方或抵接于支撑面1241,连接孔221对接于第三通孔1131和第四通孔1231。第二连接装置3穿过对接的连接孔221和第三通孔1131及对接的连接孔221和第四通孔1231,将侧边肋22固定于第三边肋113和第四边肋123,以使得第三模板2固定于第一模板11和第二模板12,也即第三模板2固定于龙骨组件1。

在一些实施例中,侧边肋22的端部抵接于支撑面1241。在安装第三模板2时,可以先将第三模板2的侧边肋22抵接于支撑面1241,以使得第三模板2可以放置在支撑部124上,然后再通过第二连接装置3固定侧边肋22,该方式便于第三模板2的安装定位,提高工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装置3包括第二连接件31和第二固定件32。第二连接件31包括第二插接部和第二止挡部,第二插接部插接于对接后的连接孔221和第三通孔1131及对接的连接孔221和第四通孔1231。第二固定件32活动地插接于第二插接部,且第二固定件32和第二止挡部分别位于侧边肋22和第三边肋113的两侧,或分别位于侧边肋22和第四边肋123的两侧。通过调整第二固定件32相对第二插接部的位置,能够调整第二固定件32与第二止挡部之间的关系,以使得侧边肋22紧固于第三边肋113和第四边肋123。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装置3的数量为复数个,第二连接装置3的具体数量以施工现场的实际应用需求为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31为销钉,第二固定件32为销片。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第一模板11还包括第一边肋112,第一边肋112设置于第一基板111上背离第一平面1111的一侧。

第一边肋112的数量有两个,两个第一边肋112设置于第一基板111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的两端,并且任一个第一边肋112的两端分别连接相对的两个第三边肋113。

第一边肋112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孔1121,多个第一通孔1121沿第二方向y排列设置,且第一通孔1121的中心线平行于第一方向x。

第二模板12还包括第二边肋122,第二边肋122设置于第二基板121上背离第二平面1211的一侧。第二边肋122的数量有两个,两个第二边肋122设置于第二基板121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的两端,并且任意第二边肋122的两端分别连接相对的两个第四边肋123。

第二边肋122上设有多个第二通孔1221,多个第二通孔1221沿第二方向y排列设置,且第二通孔1221的中心线平行于第一方向x。

进一步的,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通孔1221之间的距离等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通孔1121之间的距离。第二通孔1221的中心线与第二平面1211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通孔1121的中心线与第一平面1111之间的距离。

龙骨组件1还包括第一连接装置13。在第一模板11和第二模板12沿第一方向x相互抵接在一起时,第一边肋112抵接于第二边肋122,第一通孔1121对接于第二通孔1221。通过第一连接装置13插接对接后的第一通孔1121和第二通孔1221,可以将第一边肋112和第二边肋122固定连接,也即将第一模板11和第二模板12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此时第一平面1111和第二平面1211共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装置13包括第一连接件131和第一固定件132。第一连接件131包括第一插接部1311和第一止挡部1312,第一插接部1311插接于对接后的第一通孔1121和第二通孔1221。第一固定件132活动地插接于第一插接部1311,且第一固定件132和第一止挡部1312分别位于第一边肋112和第二边肋122的两侧。通过调整第一固定件132相对第一插接部1311的位置,能够调整第一固定件132与第一止挡部1312之间的距离,以使得第一边肋112和第二边肋122紧固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装置13的数量为复数个,第一连接装置13的具体数量以施工现场的实际应用需求为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31为销钉,第一固定件132为销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龙骨组件1包括两个第二模板12,两个第二模板12分别设置于第一模板11在第一方向x上的两端,且第一模板11上相对的两个第一边肋112分别抵接于两个第二模板12上的第二边肋122。

第一模板11还包括连接部114,连接部114设置于第一基板111背离第一平面1111的一侧,并且连接部114的中心线垂直于第一平面1111。连接部114可用于套接支撑杆,以使得支撑杆能稳定的抵接于第一基板111并提供支撑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114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进一步的,连接部114的中心线穿过第一基板111的中心,在支撑杆套设于连接部114的外围并抵接于第一基板111时,支撑杆施加在第一基板111上的支撑力位于第一基板111的中心,使得支撑杆与第一基板111的连接更加稳定、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114的横截面面积沿远离第一基板111的方向逐渐减小,即连接部114的外圆周为锥面,使得连接部114的侧面在接触支撑杆的时候能够起到导向作用,导引支撑杆套设于连接部114的外围,提高支撑杆对接连接部114的成功率及工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模板11还包括第一筋板115,第一筋板115设置于第一基板111背离第一平面1111的一侧。第一筋板115的一端连接于支撑部124,另一端连接于第一边肋112或第二边肋122。可以理解的,第一筋板115能够增加第一模板11的结构强度,有效防止第一基板111出现变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模板12还包括第二筋板125,第二筋板125设置于第二模板12背离第二平面1211的一侧,第二筋板125的两端分别连接相对的两个第四边肋123。可以理解的,第二筋板125能够增加第二模板12的结构强度,有效防止第二基板121出现变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筋板125的数量为一个或复数个,第二筋板125的数量以能满足第二模板12的实际应用需求为准。

综上,第一模板11和第二模板12通过销钉插接销片方式固定在一起,结构简单可靠,便于拆装模板;通过支撑部124上的支撑面1241能够承载第三模板2的侧边肋22,以便于第三模板2与第一模板11和第二模板12定位安装,提高定位的便捷性,结构简单,零件少,便于现场施工,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申请精神内做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申请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申请所公开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