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平台制备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的方法

文档序号:26298855发布日期:2021-08-17 13:44阅读: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平台制备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的方法

本发明属于土木工程技术领域,涉及到混凝土制品的生产,特别是涉及到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从外观方面区分,有不带桁架钢筋和带桁架钢筋两种形式;从施加预应力方面区分,有普通混凝土叠合板底板和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在施加预应力方面,又分为单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和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是带桁架钢筋的普通混凝土叠合板底板、不带桁架钢筋的单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和带桁架钢筋的单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并以带桁架钢筋的普通混凝土叠合板底板最为普遍。这几种常用的混凝土叠合板底板都存在着抗裂性能较差的问题,在工程应用中广为诟病。

发明专利申请说明书cn201810218161.6,公开了一种板端和板侧不出筋的双向叠合板底板及其施工方法,双向叠合板底板的板端和板侧不伸出“胡子”筋,板端和板侧均预埋若干机械连接套筒,机械连接套筒的一端与双向叠合板底板内的受力钢筋等强连接,预埋在板端的机械连接套筒的另一端与锚固钢筋等强连接,预埋在板侧的机械连接套筒的另一端与连接钢筋等强连接。预制双向叠合板底板在起吊前或者起吊就位后在预埋的连接套筒内旋入配套的锚固钢筋或连接钢筋。随后绑扎叠合板的上部钢筋并浇筑混凝土,待叠合层混凝土形成强度后,锚固钢筋或连接钢筋、连接套筒和底板内纵向受力钢筋形成一体,实现叠合板的受力性能和在支承梁或墙内的锚固。但该发明专利申请没有对混凝土施加预应力,叠合板底板抗裂性能较差,而且采用机械连接套筒连接板端钢筋成本太高,不利于推广应用。

发明专利申请说明书cn201710785404.x,公开了预应力混凝土双向叠合板及制作方法,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其结构包括预制底板、叠合层和钢桁架,叠合层设置在预制底板的上部,且两者之间通过钢桁架相连,叠合层内部布置叠合层横向钢筋和叠合层纵向钢筋,叠合层纵向钢筋固定在钢桁架上表面,叠合层横向钢筋应避开钢桁架布置,预制底板内部沿宽度方向等间距布置横向预应力钢筋,沿长度方向等间距布置纵向预应力钢筋,纵向预应力钢筋位于横向预应力钢筋上方,预制底板上部沿宽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有多道钢桁架。该发明还公开了叠合板。但是,该发明权利要求5采用的预应力钢筋为直径4.8mm的消除应力螺旋肋钢丝,不是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中的规格,采购非标准材料会增加成本;该发明采用单块板的方式制作,正常尺寸情况下,由于预应力钢筋太短,一般情况下小于4m,预应力损失太大,预应力基本上损失殆尽,很难为混凝土叠合板底板混凝土建立起来双向预应力,难以达到提高刚度、防止混凝土叠合板底板开裂的效果。

为了提高混凝土叠合板底板的抗裂性能,解决的办法是为混凝土叠合板底板混凝土有效施加双向预应力。所以有必要开发一种预应力损失较小、工艺简单、生产效率较高、制备成本较低的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的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大平台制备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的方法,采用大尺寸平台、通过双向张拉混凝土叠合板底板的双向钢筋,为混凝土叠合板底板混凝土有效施加双向预应力。在一般生产平台尺寸较小的情况下,为混凝土叠合板底板混凝土施加双向预应力时的预应力损失较大、工艺复杂且生产效率较低,为了减少预应力损失和提高生产效率,采用大尺寸平台是有效的办法;但是,采用大尺寸平台制备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在生产过程的出模前释放两个方向的张拉力时,混凝土受压收缩后外围尺寸减少较大,四角的板端预应力钢筋与预应力钢筋锁定点之间会发生较大的水平偏移及偏移角,造成角部混凝土和钢筋受损严重致使生产失败;本发明采用大尺寸平台制备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以确保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的制备质量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一种大平台制备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且以下步骤顺次进行,

步骤一、建造用于制备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的大尺寸平台

所述大平台为矩形平面,大平台的长边或短边尺寸为10m~200m;在大平台的四周设有张拉平台,张拉平台的顶面低于大平台的顶面;张拉平台上距大平台0.3m~3m位置处设有卸载装置,所述卸载装置靠近大平台一侧设有加载装置;加载装置与卸载装置之间通过柔性连接装置连接;

步骤二、布筋并施加预应力

按设计要求在大平台上布设包括桁架钢筋在内的所有混凝土叠合板底板钢筋,在大平台的外端布设包括活动边模在内的周边模板;采用加载装置对包括桁架钢筋在内的混凝土叠合板底板双向纵向受力钢筋施加张拉力,在张拉力达到设计要求后通过锚具锁定全部被张拉的钢筋;张拉完成时,加载装置距大平台外边缘的尺寸大于卸载装置卸载后的受拉钢筋回弹收缩的尺寸;

步骤三、浇筑混凝土并养护

按设计要求向大平台之上以及周边活动边模的模板之内浇筑混凝土,将混凝土摊平、振捣、做表面粗糙面后覆膜养护;

步骤四、拆模卸载

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包括活动边模在内的周边模板;同时同步启动四周张拉平台上的卸载装置,卸载加载装置对包括桁架钢筋在内的叠合板底板双向纵向受力钢筋施加的张拉力,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的双向纵向受力钢筋回弹收缩,为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混凝土建立起双向预压应力;

步骤五、裁剪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板块

去除大平台上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四周的外露钢筋,移除覆膜,按照设计要求的尺寸使用切割机裁剪用于工程混凝土楼盖的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板块,移出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板块码放备用;

至此,一种大平台制备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的方法完成。

所述的柔性连接装置采用绳索或铰接杆制成。

通过上述设计方案,本发明可以带来如下有益效果:一种大平台制备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的方法,采用大尺寸平台制备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在生产过程的出模前,同时同步启动四周张拉平台上的卸载装置卸载,在四边同时释放两个方向的张拉力,大平台上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四角的水平偏移尺寸被均分,使得四角的水平偏移尺寸最小、混凝土和钢筋受损才减轻到最低程度;为了进一步减轻混凝土受压收缩后四角水平偏移造成角部混凝土和钢筋受损,在板端预应力钢筋与预应力钢筋锁定点之间采取一定长度的柔性连接措施,能够显著减小板端预应力钢筋与预应力钢筋锁定点之间的水平偏移角,避免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角部混凝土和钢筋受损,确保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的制备质量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大平台和张拉平台及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大平台和张拉平台及装置制备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张拉平台、2-大平台、3-卸载装置、4-柔性连接装置、5-加载装置、6-活动边模、7-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大平台制备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的方法,如图1和图2所示,图中l为大平台2的边长,b为卸载装置3距大平台2的距离;

包括以下步骤,且以下步骤顺次进行,

步骤一、建造用于制备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的大尺寸平台

如图1所示,大平台2为矩形平面,大平台2的长边或短边尺寸为l,10m≤l≤200m;在大平台2的四周设有张拉平台1,张拉平台1的顶面低于大平台2的顶面;以张拉平台1距大平台2远的一端为张拉平台外侧,张拉平台1的外侧设置卸载装置3,内侧设置加载装置5;卸载装置3和加载装置5之间通过柔性连接装置4连接,柔性连接装置4采用绳索或铰接杆制成;卸载装置3内侧距大平台2的尺寸为b,300mm≤b≤3000mm;大平台2外端的侧面设有活动边模6;

步骤二、布筋并施加预应力

如图2所示,按设计要求布设包括桁架钢筋在内的所有混凝土叠合板底板钢筋,布设包括活动边模6在内的周边模板;对包括桁架钢筋在内的混凝土叠合板底板双向纵向受力钢筋施加张拉力,在张拉力达到设计要求后通过锚具锁定全部被张拉的钢筋;张拉完成时,加载装置5距大平台2外边缘的尺寸大于卸载装置3卸载后的受拉钢筋回弹收缩变形的尺寸;

步骤三、浇筑混凝土并养护

如图2所示,按设计要求向大平台2之上、包括活动边模6在内的周边模板之内浇筑混凝土,将混凝土摊平、振捣、做表面粗糙面后覆膜养护;

步骤四、拆模卸载

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包括活动边模6在内的周边模板;同时同步启动四周张拉平台1上的卸载装置3卸载,移除加载装置5对包括桁架钢筋在内的叠合板底板双向纵向受力钢筋施加的张拉力,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7的双向纵向受力钢筋回弹收缩,为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7混凝土建立起双向预压应力;

步骤五、裁剪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板块

去除大平台2上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7外围周边的外露钢筋,移除覆膜,按照设计要求的尺寸使用切割机裁剪用于工程混凝土楼盖的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7板块,移出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7板块码放备用;

至此,一种大平台制备双向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底板的方法完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优选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