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免开挖快速组立式复合材料电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47485发布日期:2022-03-30 11:16阅读: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免开挖快速组立式复合材料电杆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电力配网应急抢修快速复电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免开挖快速组立式复合材料电杆。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供电可靠性越来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忽视的考量因素。配网线路由于覆盖面极大,从经济性角度出发,往往单一项目的建设资金有限,因此在气象、地质灾害来临时,配网线路的抗风险能力较弱。而在应对配网线路遭受的灾害时,电力主管部门通常把快速复电作为应急抢修任务中的首要目标。
3.配网线路在遭受气象、地质灾害后,最易发生灾情的就是电杆部分。电杆易在受灾过程中发生倾斜、倒伏、横向断裂或出现威胁运行安全的纵向裂纹等情况。而快速复电的实现,也离不开作为架空线路主要支撑物的电杆。目前大多数配网架空线路中使用的电杆均为混凝土杆。混凝土电杆架设时需要基坑开挖、底盘安装、电杆组立、整正及回填夯实等一系列施工及机具倒运操作,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在山区、车辆、机械无法使用的区域,电杆的运输只能依靠人力,在运输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由于属喀斯特地貌,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广泛,基坑开非常困难。
4.因此,发明一种免开挖基坑、可以快速安装快速拆解、便于运输的轻质电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向。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不易运输和组立电杆地区,拥有非常广泛的市场前景。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某种或某些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免开挖快速组立式复合材料电杆,能够解决现有电杆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存在运输困难以及临时竖立电杆需要开挖基坑而导致无法快速复电的问题,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电杆重量轻,适用范围广。
6.为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
7.一种免开挖快速组立式复合材料电杆,包括移动架、设在所述移动架上的复合电杆、设在所述移动架内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由若干呈上下堆叠的配重压块组成,每块所述配重压块的重量为25~40gk,所述复合电杆包括至少两根采用可拆卸连接固定的杆体,所述杆体的长度为3-8m,所述复合电杆的下端通过底脚螺栓安装在所述移动架的底部,安装有所述复合电杆的所述移动架通过堆叠在所述移动架内的所述配重压块垂直固定在地面上。
8.进一步地,所述配重压块包括一侧环绕在所述复合电杆侧面的若干内压块、环设在所述内压块外侧的外压块,所述内压块的一侧设有弧形的限位槽,若干块环设的所述内压块通过所述限位槽形成圆柱形的限位孔,所述复合电杆设在所述限位孔内。
9.进一步地,所述移动架包括底板、角钢和筋板,所述角钢的两端均设有装配孔,所
述底板和所述筋板均通过所述装配孔固定在所述角钢上,所述固定装置转角处通过所述角钢限位,相邻两根所述角钢的顶角处通过所述筋板连接固定。
10.进一步地,所述移动架通过所述角钢形成长方体框架结构,所述底板设在所述移动架的底部,所述移动架的上端顶角外侧均设有三块所述筋板,所述移动架的下端顶角外侧均设有两块所述筋板。
11.进一步地,环设的若干所述内压块堆叠后所形成的外部轮廓为长方体结构,所述外压块采用长方体结构,所述外压块沿着所述内压块的外侧。
12.进一步地,所述配重压块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块,所述配重压块上设有一个通孔,上下堆叠的所述配重压块上的所述通孔相互连通。
13.进一步地,每叠所述配重压块上均设有一个串联机构,每叠所述配重压块通过所述串联机构限位固定。
14.进一步地,所述串联机构包括设在所述底板上的限位块、设在所述限位块上的支撑杆、设在所述支撑杆顶部的吊环,所述配重压块通过所述通孔套于所述支撑杆上,所述支撑杆的长度小于所述固定装置的高度。
15.进一步地,所述复合电杆由玻璃纤维与聚氨酯复合材料加工而成,所述杆体的长度为3~5米。
16.进一步地,相邻两根所述杆体之间采用套接连接,相邻两根所述杆体之间的插入深度为所述杆体插入端直径的3~4倍。
17.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8.1、复合材料电杆由移动架、复合电杆以及固定装置三部分组成,且复合电杆由多节长度为3-8m的杆体组成,固定装置由若干重量为25~40gk配重压块组成,单个组件的重量更轻,既方便小型汽车的运输又方便直接进行人工运输,使复合材料能够更加方便且灵活的运输到需要零时复电的区域;
19.2、复合材料电杆通过移动架放置在地面上并通过配重压块进行压紧固定,不再需要挖开基坑才能安装固定,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需耗时更短,且移动架的安装区域只需简单的平整,无需大型设备进行配套操作,工作效率更高,劳动强度更低,施工更加方便,能够适用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不易运输和组立电杆地区,有效的实现了免开挖基坑、快速安装、快速拆解以及便于运输的效果,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电杆重量轻,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组装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中安装了一半固定装置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本发明中串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发明中移动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发明中外压块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发明中内压块的结构示意图;
26.图中:底板1、固定装置2、配重压块3、内压块4、移动架5、复合电杆6、杆体7、通孔8、限位槽9、外压块10、角钢11、串联机构12、筋板13、吊环14、支撑杆15、限位块16、限位孔17、装配孔18。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8.如图1~6所示,一种免开挖快速组立式复合材料电杆,包括移动架5、设在所述移动架5上的复合电杆6、设在所述移动架5内的固定装置2,所述固定装置2由若干呈上下堆叠的配重压块3组成,每块所述配重压块3的重量为25~40gk,所述复合电杆6包括至少两根采用可拆卸连接固定的杆体7,所述杆体7的长度为3-8m,所述复合电杆6的下端通过底脚螺栓安装在所述移动架5的底部,安装有所述复合电杆6的所述移动架5通过堆叠在所述移动架5内的所述配重压块3垂直固定在地面上。
29.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复合材料电杆由移动架5、复合电杆6以及固定装置2三部分组成,且复合电杆6由多节长度为3-8m的杆体7组成,固定装置2由若干重量为25~40gk配重压块3组成,复合电杆6的下端通过底脚螺栓安装在移动架5的底部,在运输时,复合材料电杆的三个组成部分可以拆分状态进行搬运,在运输时非常方便且由于杆体7的缩短,所需的运输车辆长度可以更短,单个组件的重量更轻,在配网线路遭受气象、地质灾害后出现现有电杆损坏时,可以更加方便车辆的运输,尤其是在山区、车辆、机械无法使用的区域,更加方便通过人工搬运,在临时搭建电杆进行快速复电时,只需将复合电杆6组装后安装到移动架5上,然后再将移动架5放置到地面上后通过固定装置2对其进行压紧,就能够使电杆牢固的放置在地面上,从而实现复电的目的,而且由于固定装置2由若干呈上下堆叠的配重压块3组成,能够根据不同的天气及环境对配重压块3的重量进行自由的增减,灵活性更高,在竖立电杆的过程中,不再需要按照基坑开挖、底盘安装、电杆组立、整正及回填夯实等一系列施工步骤和配到的机具,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需耗时更短,工作效率更高,劳动强度更低,能够适用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不易运输和组立电杆地区,当当地正常施工完成后,还能够对复合材料电杆的所有组件进行拆分存储,以便再次使用,有效的实现了免开挖基坑、快速安装、快速拆解以及便于运输的效果,在复电时电杆的临时组装更加方便快速,复电速度更快,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电杆重量轻,适用范围广。
30.进一步地改进为,所述配重压块3包括一侧环绕在所述复合电杆6侧面的若干内压块4、环设在所述内压块4外侧的外压块10,所述内压块4的一侧设有弧形的限位槽9,若干块环设的所述内压块4通过所述限位槽9形成圆柱形的限位孔17,所述复合电杆6设在所述限位孔17内。
31.配重压块3由靠近复合电杆6周边的内压块4和外围的外压块10组成,内压块4上靠近复合电杆6的一侧形成向内凹陷的限位槽9,众多上下堆叠的内压块4通过限位槽9形成一个圆柱形的限位孔17,复合电杆6的下端位于限位孔17内,通过限位孔17能够对复合电杆6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避免复合电杆6出现下端横向支撑不够而翻到现象,而且结构更加简单,通过限位槽9能够使内压块4与复合电杆6之间的贴合面更大,稳定性更高。其中,每层内压块4所形成的限位孔17均由4个结构相同的内压块4组成,能够使内压块4的通用性更强,组装更加方便。
32.更进一步地改进为,所述移动架5包括底板1、角钢11和筋板13,所述角钢11的两端均设有装配孔18,所述底板1和所述筋板13均通过所述装配孔18固定在所述角钢11上,所述
固定装置2转角处通过所述角钢11限位,相邻两根所述角钢11的顶角处通过所述筋板13连接固定;所述移动架5通过所述角钢11形成长方体框架结构,所述底板1设在所述移动架5的底部,所述移动架5的上端顶角外侧均设有三块所述筋板13,所述移动架5的下端顶角外侧均设有两块所述筋板13。
33.移动架5由底板1、角钢11和筋板13组成,以长方体为例,底部的四个角钢11通过铆钉与装配孔18固定在底板1上,四个转角处则竖立一根角钢11,底部的角钢11与竖立的角钢11之间通过筋板13铆接竖立,然后放入固定装置2,最后再将顶部的四根角钢11通过筋板13安装到竖立的四根角钢11上,从而形成一个六边形的长方体框架,结构更加简单,整体重量更气,而且还可以重复使用,通用性更强,通过底板1和角钢11还可以对固定装置2的底面以及转角边进行限位,牢固性更高,稳定性更高,其中,移动架5的上端顶角外侧均设有三块筋板13,移动架5的下端顶角外侧均设有两块筋板13,通过顶角周边的筋板13和底板1还能够起到增大限位面积的效果。
34.再进一步地改进为,环设的若干所述内压块4堆叠后所形成的外部轮廓为长方体结构,所述外压块10采用长方结构,所述外压块10沿着所述内压块4的外侧;所述配重压块3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块,所述配重压块3上设有一个通孔8,上下堆叠的所述配重压块3上的所述通孔8相互连通。
35.内压块4环绕在复合电杆6周围进行堆叠后形成外部为方形的内圈固定结构,能够使长方体的外压块10在放置过程中与内压块4的外侧实现紧密贴合,而且各个配重压块3之间均能够更好的实现紧密贴合放置,相邻两块配重压块3之间的间隙更小,紧密度更高,同体积内的固定装置2重量更大,而且通过外压块10能够对内压块4进行限位固定,避免内压块4向外移动,固定装置2各个转角处均可以通过角钢11进行限位并固定,在堆叠后能够使每一层的配重压块3均能够更好的固定在移动架5内,避免出现使用过程中掉落的现象。尤其是配重压块3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块,在制作时更加方便,制作成更低,而且在配重压块3上的中间形成有一个通孔8,该通孔8的两端均为喇叭形开口结构,通过通孔8能够更加方便对配重压块3的放入和拿取,当上下堆叠的配重压块3上的通孔8相互连通时,可以通过工具直接对多个配重压块3进行同时拆装,工作效率更高。
36.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改进为,每叠所述配重压块3上均设有一个串联机构12,每叠所述配重压块3通过所述串联机构12限位固定;所述串联机构12包括设在所述底板1上的限位块16、设在所述限位块16上的支撑杆15、设在所述支撑杆15顶部的吊环14,所述配重压块3通过所述通孔8套于所述支撑杆15上,所述支撑杆15的长度小于所述固定装置2的高度。
37.由于配重压块3采用上下堆叠放置,在组装过程中,先将串联机构12放入移动架5内在放置配重压块3,每一叠的配重压块3均通过通孔8串联在串联机构12上,当复合材料电杆在完成使用后需要拆卸时,可以直接通过串联机构12将整串的配重压块3从移动架5内拿取出来,从而使固定装置2的拆卸更加方便,拆卸效率更高,有效的解决了紧密堆叠在一起的配重压块3无法快速取出的问题。
38.在通过串联机构12进行串联时,由于限位块16位于配重压块3的底部,每块配重压块3均通过通孔8串联在支撑杆15上,通过支撑杆15还能够对每叠配重压块3起到限位固定的作用,配重压块3出现位移现象,也避免了最外围的配重压块3出现掉落的现象,而且支撑
杆15的顶部形成有吊环14,在对串联机构12进行取出时,可以通过绳索穿入吊环14后进行机械设备吊起,施工灵活性更好,而支撑杆15的长度小于固定装置2的高度,两者的高度差小于一块配重压块3的厚度,能够避免支撑杆15向上伸出的现象。
39.进一步地改进为,所述复合电杆6由玻璃纤维与聚氨酯复合材料加工而成,所述杆体7的长度为3~5米。
40.复合电杆6由玻璃纤维与聚氨酯复合材料加工而成,其重量为水泥浇筑电杆的1/6,整体重量更轻,在运输时更加方便,尤其是需要人工搬运的路段,劳动强度更低,运输更加安全方便,而杆体7的长度为3~5米,在搬运时,更加方便小型卡车的运输,在道路比较狭窄的区域更方便输送。
41.进一步地改进为,相邻两根所述杆体7之间采用套接连接,相邻两根所述杆体7之间的插入深度为所述杆体7插入端直径的3~4倍。
42.多个杆体7可以相互套接堆叠,能够实现不同长度的电杆的组合拆分,灵活性更好,相邻两根杆体7之间的插入深度为杆体7插入端直径的3~4倍,能够使相邻两根杆体7之间的连接牢固性更高。
43.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