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既有建筑加装电梯的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71062发布日期:2021-10-30 10:29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既有建筑加装电梯的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既有建筑加装电梯的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一些老式小区或者工厂因为年代的原因,在设计之初没有设计电梯,导致了人们上下楼以及搬运货物不方便的问题。近年来要求加装电梯、改善生活,已成为一种新的需求。通过在建筑墙体的外侧单独设计电梯,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出行,也方便货物搬运。
3.现有的楼外加装电梯大多是电梯开门在原建筑的楼梯中间平台上,这样用户从电梯出来后再步行半层楼梯即可到达家门,为了方便出行,一些开发商会将半层楼梯修改为无障碍坡道,但是无障碍坡道的受力点在原建筑的中间平台上,增加了中间平台的荷载,因为中间平台的承载能力有限,超过其承载能力后容易造成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有建筑加装电梯的建筑结构。
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既有建筑加装电梯的建筑结构,包括建筑楼和外接电梯,所述外接电梯与建筑楼之间设有平台架,所述平台架上设有用于连通外接电梯与建筑楼的转换平台,所述转换平台与建筑楼的入户平台之间连接有入户通道。入户通道的受力支撑点集中在转换平台上,其能够大大减少建筑楼的中间平台所承载的荷载,有效的避免了安全事故,增加了建筑楼的使用寿命。
6.作为可选方式,所述入户通道包括坡道装饰面,所述坡道装饰面的底部设有坡道主梁,所述坡道主梁的一端与转换平台连接,坡道主梁的另一端与入户平台之间连接有第一滑动支座。
7.作为可选方式,所述坡道主梁连接有斜拉杆,所述斜拉杆的末端与平台架连接。
8.作为可选方式,所述入户通道配设有支撑结构。
9.作为可选方式,所述转换平台与建筑楼的中间平台之间设有斜梯道。
10.作为可选方式,所述斜梯道包括斜拉踏步梁和悬挑踏步梁,所述悬挑踏步梁与中间平台之间设有第二滑动支座,所述斜拉踏步梁的两端分别与转换平台和悬挑踏步梁连接,斜拉踏步梁上设有梯台。
11.作为可选方式,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两端分别与入户通道和悬挑踏步梁连接,所述悬挑踏步梁的一端与平台架连接。
12.作为可选方式,所述平台架与建筑楼的中间平台之间连接有加强结构。
13.作为可选方式,所述加强结构包括预埋板、连接板和铰接螺栓,所述预埋板与中间平台之间连接有化学螺栓,所述连接板与平台架连接,且连接板与预埋板通过铰接螺栓连接。
14.作为可选方式,所述转换平台和入户通道均设有防护栏。
15.作为可选方式,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填充墙,所述填充墙设置在入户通道与建筑楼的半层楼梯之间。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既有建筑加装电梯的建筑结构,外接电梯与建筑楼之间设有平台架,平台架上设有转换平台,转换平台与建筑楼的入户平台之间连接有入户通道。入户通道的顶端与入户平台连接,入户通道的底端与转换平台连接,使得入户通道的受力支撑点集中在转换平台上,其能够大大减少建筑楼的中间平台所承载的荷载,有效的避免了安全事故。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图1中a部放大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

建筑楼;2

外接电梯;3

平台架;4

转换平台;5

坡道装饰面;6

坡道主梁;7

第一滑动支座;8

斜拉杆;9

斜拉踏步梁;10

悬挑踏步梁;11

第二滑动支座;12

梯台;13

支撑柱;14

预埋板;15

连接板;16

铰接螺栓;17

化学螺栓;18

填充墙;19

入户平台;20

中间平台;21

防护栏。
具体实施方式
23.如图1

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既有建筑加装电梯的建筑结构,包括建筑楼1和外接电梯2,所述外接电梯2与建筑楼1之间设有平台架3,平台架3设置在地面上,所述平台架3上设有用于连通外接电梯2与建筑楼1的转换平台4,所述转换平台4与建筑楼1的入户平台19之间连接有入户通道。入户通道呈倾斜状,入户通道的顶端与入户平台19连接,入户通道的底端与转换平台4连接,这样就使得入户通道的受力支撑点集中在转换平台4上,其能够大大减少建筑楼1的中间平台20所承载的荷载,有效的避免了安全事故,增加了建筑楼1的使用寿命。
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入户通道包括坡道装饰面5,所述坡道装饰面5的底部设有坡道主梁6,所述坡道主梁6的一端与转换平台4固定连接,坡道主梁6的另一端与入户平台19之间连接有第一滑动支座7。入户通道设计为无障碍通道,可以方便人们出行。传统的入户通道大多采用两端固结的方式进行设计的,属于刚性结构,该类型的刚性结构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例如,在较大的风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不同主体结构的侧向位移会有较大差异,导致入户通道会承受较大的拉压或扭转变形,从而使入户通道的结构遭到破坏。本实用新型由于在坡道主梁6与入户平台19之间设置第一滑动支座7,使入户通道具有抗扭矩功能,在发生地震时不易受损。
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坡道主梁6连接有斜拉杆8,所述斜拉杆8的末端与平台架3连接。斜拉杆8可以采用钢丝绳,其顶端固定在平台架3上,其底端连接坡道主梁6,增加入户通道的承载能力和平衡能力。优选地,所述入户通道配设有支撑结构。支撑结构对入户通道进行支撑,通过支撑结构与斜拉杆8的共同作用,能够提高入户通道的受力强度。
26.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换平台4与建筑楼1的中间平台20之间设有斜梯道。斜梯道通向下方的房间,入户通道通向上方的房间,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具体地,所述斜梯道包括斜拉踏步梁9和悬挑踏步梁10,所述悬挑踏步梁10与中间平台20之间设有第二滑动支座11,所述斜拉踏步梁9的两端分别与转换平台4和悬挑踏步梁10连接,斜拉踏步梁9上设有梯台12。用户走出电梯后,穿过转换平台4和梯台12到达中间平台20,通过半层楼梯下到房间。
2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柱13,所述支撑柱13的两端分别与入户通道和悬挑踏步梁10连接,所述悬挑踏步梁10的一端与平台架3固定连接。悬挑踏步梁10底部设置第二滑动支座11,其在发生地震时具有抗扭功能,可以增加结构的柔性,从而降低斜梯道侧向位移差产生的水平力对中间平台20的影响。
28.由于支撑柱13的底端与悬挑踏步梁10连接,使得入户通道的荷载都集中在了平台架3上,其不会增加原有建筑楼1的荷载,保证了其结构稳定性,增加了其使用安全性。
2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平台架3与建筑楼1的中间平台20之间连接有加强结构,由于建筑楼1的中间平台20承载能力有限,设置加强结构后,可以有效的增加中间平台20承载能力。具体地,所述加强结构包括预埋板14、连接板15和铰接螺栓16,所述预埋板14与中间平台20之间连接有化学螺栓17,所述连接板15与平台架3连接,且连接板15与预埋板14通过铰接螺栓16连接,连接板15与预埋板14通过铰接螺栓16柔性连接,能够有效避免中间平台20承受地震等造成的扭力,保证整体结构安全。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结构整体承载力高,塑形和韧性好,抗震性能强,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3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换平台4和入户通道均设有防护栏21,可以避免行人发生意外,可以提高人们出行的安全性。
31.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填充墙18,所述填充墙18设置在入户通道与建筑楼1的半层楼梯之间,填充墙18将半层楼梯封闭,其对入户通道进行支撑,从而大大增加入户通道的强度。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37.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