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型免维护高抗风能力可反复拆装式围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48912发布日期:2021-12-12 20:18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型免维护高抗风能力可反复拆装式围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施工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大型免维护高抗风能力可反复拆装式围挡。


背景技术:

2.现有围挡普遍尺寸为宽3米,高2米,抗风等级为8级,基本是统一尺寸,很少会去加工大尺寸的围挡,挡板一般采用彩钢板或pvc板,底部采用膨胀螺栓或者采用石墩子来固定围挡。
3.而现有的围挡的遮挡高度比较低,不适合作为大型围挡,且固定后的围挡容易出现倒塌现象,且固定后的围挡拆卸不便;其次,现有的围挡的重量大,运输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型免维护高抗风能力可反复拆装式围挡,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大型免维护高抗风能力可反复拆装式围挡,包括围挡框架、加固撑杆、围挡柔性膜材、加固撑杆基座和固定基座,所述围挡框架的正面设有所述围挡柔性膜材,所述围挡柔性膜材上设有至少一泄风孔模组,所述围挡框架的背面设有两所述加固撑杆,每一所述加固撑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围挡框架的背面可转动地连接,每一所述加固撑杆的另一端分别与一所述加固撑杆基座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围挡框架的下端设有若干所述固定基座。
7.作为优选,还包括铰链基座,每一所述固定基座的一侧分别可转动地设有一所述铰链基座。
8.作为优选,所述围挡框架包括两围挡立柱、顶部横梁和底部横梁,其中,所述顶部横梁和所述底部横梁并排设于两所述围挡立柱之间,且所述顶部横梁和所述底部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围挡立柱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围挡柔性膜材与两所述围挡立柱、所述顶部横梁和所述底部横梁连接。
9.作为进一步的优选,还包括膜材张紧机构,所述底部横梁上设有所述膜材张紧机构,且所述膜材张紧机构与所述围挡柔性膜材的底部连接。
10.作为进一步的优选,还包括第一张紧钢缆、第二张紧钢缆、第一拉环和第二拉环,其中一所述围挡立柱上设有若干所述第一拉环,另一所述围挡立柱上设有若干第二拉环,所述第一张紧钢缆以及所述第二张紧钢缆的一端分别与一所述第一拉环连接,所述第一张紧钢缆和所述第二张紧钢缆的另一端分别与一所述第二拉环连接,所述第一张紧钢缆与所述第二张紧钢缆交叉设置。
11.作为进一步的优选,还包括张紧调整花兰,每一所述第一张紧钢缆和每一所述第二张紧钢缆上分别设有一所述张紧调整花兰。
12.作为优选,还包括泄风孔遮挡膜布,所述泄风孔遮挡膜布设于所述围挡柔性膜材
的背面,且所述泄风孔遮挡膜布与所述泄风孔模组相正对。
13.作为进一步的优选,还包括中间横梁以及设于所述中间横梁上的若干围挡膜材固定带,其中,所述中间横梁设于所述顶部横梁和所述底部横梁之间,且所述中间横梁的两端与两所述围挡立柱连接,若干所述围挡膜材固定带与所述围挡柔性膜材连接。
14.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膜材张紧机构包括丙纶带、棘轮机构、收紧带和挂钩,其中,所述棘轮机构的一端与所述收紧带连接,所述收紧带与所述挂钩连接,所述挂钩与所述底部横梁连接,所述棘轮机构的另一端通过所述丙纶带与所述围挡柔性膜材的底部连接。
15.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6.(1)本实用新型中的围挡满足了搭建简单、安装迅速、拆卸方便,可不断重复使用的要求;
17.(2)本实用新型中的围挡适用于在大多数的地形中安装使用,满足了适合野外安装使用的需求;
18.(3)本实用新型中的围挡大大降低了运输运力、储存空间和面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19.(4)本实用新型中的围挡改善了装卸要求,无需任何工程机械,人工徒手即可实现装车和卸车,解决了受条件限制,没有机械,单件重量过重无法装卸的问题;
20.(5)本实用新型中的围挡利用围挡柔性膜材作为围护材料,安装一面墙面,面积较大(一面墙体30平方),安装更加快捷;
21.(6)本实用新型中,每个墙面的上部增加了泄风孔洞和孔洞透视遮挡布,大大降低了墙面的受风力也满足了遮挡的要求,使墙面的抗风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大型免维护高抗风能力可反复拆装式围挡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大型免维护高抗风能力可反复拆装式围挡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大型免维护高抗风能力可反复拆装式围挡的立体图一;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大型免维护高抗风能力可反复拆装式围挡的立体图二;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膜材张紧机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一;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膜材张紧机构的立体图;
28.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棘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固定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30.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大型免维护高抗风能力可反复拆装式围挡的翻转状态示意图;
31.图10是图4中a处的放大图;
32.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棘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33.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铰链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34.图中:1、加固撑杆;2、围挡柔性膜材;3、加固撑杆基座;4、固定基座;5、泄风孔模组;6、铰链基座;7、围挡框架;701、围挡立柱;702、顶部横梁;703、底部横梁;704、中间横梁;
8、膜材张紧机构;801、丙纶带; 802、棘轮机构;8021、底座;8022、旋转把手;8023、第一转动轴;8024、第二转动轴;8025、棘轮;8026、第一限位板;8027、第二限位板;8028、滑杆;8029、弹簧;8030、挡片;8031、第一滑槽;8032、第二滑槽;8033、固定块;8034、中部限位杆;803、收紧带;804、挂钩;9、底部飞边;10、圆管;11、第一张紧钢缆;12、第二张紧钢缆;13、第一拉环;14、第二拉环;15、张紧调整花兰;16、泄风孔遮挡膜布;17、围挡膜材固定带。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大型免维护高抗风能力可反复拆装式围挡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大型免维护高抗风能力可反复拆装式围挡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大型免维护高抗风能力可反复拆装式围挡的立体图一;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大型免维护高抗风能力可反复拆装式围挡的立体图二;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膜材张紧机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一;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膜材张紧机构的立体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棘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固定基座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大型免维护高抗风能力可反复拆装式围挡的翻转状态示意图;图 10是图4中a处的放大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棘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二;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铰链基座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1至图12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大型免维护高抗风能力可反复拆装式围挡,包括围挡框架7、加固撑杆1、围挡柔性膜材2、加固撑杆基座3 和固定基座4,其中,围挡框架7的正面设有围挡柔性膜材2,围挡柔性膜材 2上设有至少一泄风孔模组5,围挡框架7的背面设有两加固撑杆1,每一加固撑杆1的一端分别与围挡框架7的背面可转动地连接,每一加固撑杆1的另一端分别与一加固撑杆基座3可转动地连接,围挡框架7的下端设有若干固定基座4。本实施例中,围挡柔性膜材2与围挡框架7可拆卸地连接,加固撑杆1设于围挡框架7背面用于支撑围挡框架7,加固撑杆1与围挡框架7 可拆卸地连接,加固撑杆基座3与加固撑杆1可拆卸地连接,固定基座4与围挡框架7可拆卸地连接,满足了搭建简单、安装迅速、拆卸方便,可不断重复使用的要求。本实施例中,在使用时,
先组装围挡框架7,然后将围挡框架7与加固撑杆1组装,再将围挡柔性膜材2与围挡框架7进行组装,然后将围挡框架7竖起,将加固撑杆基座3以及固定基座4分别与地面固定即可完成组装,通过组装多个围挡,使得多个围挡之间依次连接,形成墙面。本实施例中的围挡框架7采用铝合金型材。
39.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还包括铰链基座6,每一固定基座4 的一侧分别可转动地设有一铰链基座6。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铰链基座6,使得固定基座4可以相对地面转动。使用时,先将铰链基座6固定在指定位置,然后在围挡框架7底部组装固定基座4后,将铰链基座6平躺,然后将固定基座4与铰链基座6固定,然后再竖起围挡框架7,此时的围挡框架7 在固定基座4的作用下,围绕固定基座4与铰链基座6之间的连接点进行旋转,当围挡框架7竖直后,再将固定基座4与地面固定,然后再转动加固撑杆1,使得加固撑杆1与围挡框架7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便于支撑围挡框架7,最后再将加固撑杆基座3与地面固定即可。铰链基座6的设置实现了对围挡框架7的固定,防止围挡框架7在竖起的过程中出现底部滑动现象。本实施例中,通过铰链基座6、加固撑杆1、加固撑杆基座3和固定基座4 的设置,使得围挡适用于在大多数的地形中安装使用,满足了适合野外安装使用的需求。
40.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围挡框架7包括两围挡立柱701、顶部横梁702和底部横梁703,其中,顶部横梁702和底部横梁703并排设于两围挡立柱701之间,且顶部横梁和底部横梁703的两端分别与两围挡立柱701可拆卸地连接,围挡柔性膜材2与两围挡立柱701、顶部横梁702 和底部横梁703连接。本实施例中,顶部横梁702以及底部横梁703分别与两个围挡立柱701之间可拆卸地连接,在每一个围挡立柱701的上端及下端分别设有一个横梁连接支架,顶部横梁702的两端以及底部横梁703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横梁连接支架连接固定。
41.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在顶部横梁702的长度方向上、底部横梁703的长度方向上以及两个围挡立柱701的长度方向上分别开设有卡槽,而围挡柔性膜材2的上侧边、以及左右两个侧边上分别设有第一卡条,且第一卡条可拆卸地设在卡槽内。本实施例中,围挡柔性膜材2通过第一卡条与顶部横梁702以及两个围挡立柱701可拆卸地连接。本实施例中的卡槽是开设在顶部横梁702上、底部横梁703上以及围挡立柱701上。在围挡柔性膜材2的底部设有一底部飞边9,当围挡柔性膜材2的上侧边、以及左右两个侧边与顶部横梁702和两立柱701固定后,再将围挡柔性膜材2的底部由底部横梁703的底侧绕到围挡框架7的背面,此时的底部飞边9可挡住围挡柔性膜材2底部产生的缝隙。
42.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还包括膜材张紧机构8,底部横梁 703上设有膜材张紧机构8,且膜材张紧机构8与围挡柔性膜材2的底部连接。本实施例中,在围挡柔性膜材2的底部经过弯曲缝制成一个圆环圈,在圆环圈内设有一圆管10,且在圆环圈上与膜材张紧机构8相正对的位置均开设有缺口,其中,膜材张紧机构8与底部横梁703和圆管10连接,膜材张紧机构 8可拉动圆管10,使得圆管10拉动围挡柔性膜材2的底部,改变围挡柔性膜材2的张紧度。本实施例中,通过膜材张紧机构8的设置,能够加强对围挡柔性膜材2的固定,也能够实现对围挡柔性膜材2张紧度的调节。本实施例中的膜材张紧机构8至少设有两个。
43.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还包括第一张紧钢缆11、第二张紧钢缆12、第一拉环13和第二拉环14,其中一围挡立柱701上设有若干第一拉环13,另一围挡立柱701上
设有若干第二拉环14,第一张紧钢缆11以及第二张紧钢缆12的一端分别与一第一拉环13连接,第一张紧钢缆11和第二张紧钢缆12的另一端分别与一第二拉环14连接,第一张紧钢缆11与第二张紧钢缆12交叉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张紧钢缆11与第二张紧钢缆12用于控制两个围挡立柱701与顶部横梁702和底部横梁703之间的松紧度,在围挡框架7组装完成后,可安装第一张紧钢缆11和第二张紧钢缆12。通过第一张紧钢缆11和第二张紧钢缆12的设置,使得围挡框架7的结构更加稳定。
44.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还包括张紧调整花兰15,每一第一张紧钢缆11和每一第二张紧钢缆12上分别设有一张紧调整花兰15。本实施例中的张紧调整花兰15用于调整第一张紧钢缆11或第二张紧钢缆12的长度,实现对围挡立柱701与顶部横梁702和底部横梁703之间的松紧度的调节。
45.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还包括泄风孔遮挡膜布16,泄风孔遮挡膜布16设于围挡柔性膜材2的背面,且泄风孔遮挡膜布16与泄风孔模组5相正对。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泄风孔模组5包括若干泄风孔,泄风孔模组5设于围挡柔性膜材2的上侧,用于减小围挡柔性膜材2两侧承受的风压,当风向由围挡柔性膜材2的正面指向围挡柔性膜材2的背面时,空气由泄风孔进入围挡柔性膜材2的背面,此过程中,空气泄风孔处吹起泄风孔遮挡膜布16,使得泄风孔遮挡膜布16与围挡柔性膜材2之间形成泄风口,空气由泄风口排出,可以有效地减小围挡柔性膜材2正面的风压,使得围挡柔性膜材2的抗风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当风向由围挡柔性膜材2内面指向围挡柔性膜材2正面时,空气由泄风孔遮挡膜布16的底侧进入泄风孔,并由泄风孔进入围挡柔性膜材2的正面,有效减小围挡柔性膜材2背面的风压。本实施例中的泄风孔遮挡膜布16采用透明材料。
46.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还包括中间横梁704以及设于中间横梁704上的若干围挡膜材固定带17,其中,中间横梁704设于顶部横梁702 和底部横梁703之间,且中间横梁704的两端与两围挡立柱701连接,若干围挡膜材固定带17与围挡柔性膜材2连接。本实施例中,中间横梁704的设置用于固定两个围挡立柱701,使得成型后的围挡框架7的结构更加的稳定。围挡膜材固定带17的一端与围挡柔性膜材2连接,另一端绑在中间横梁704 上。且若干围挡膜材固定带17均匀设置在中间横梁704上。
47.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膜材张紧机构8包括丙纶带801、棘轮机构802、收紧带803和挂钩804,其中,棘轮机构802的一端与收紧带 803连接,收紧带803与挂钩804连接,挂钩804与底部横梁703连接,棘轮机构802的另一端通过丙纶带801与围挡柔性膜材2的底部连接。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丙纶带801的一端呈圆筒状,用于固定在底部横梁703 上的卡槽内,另一端与棘轮机构802连接固定。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挂钩804与圆管10连接固定。本实施例中,通过棘轮机构802控制收紧带 803的收缩,使得圆管10拉动围挡柔性膜材2的底部,从而实现对围挡柔性膜材2的张紧度的调节。
48.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棘轮机构802包括呈h型的底座 8021、旋转把手8022、第一转动轴8023、第二转动轴8024和棘轮8025。其中,底座8021一侧的两个自由端之间设有第一转动轴8023,底座8021另一侧的两个自由端之间设有第二转动轴8024,第二转动轴8024的两端与底座 8021连接。且第二转动轴8024的两端设有两棘轮8025,两棘轮8025位于底座8021另一侧的两个自由端的内侧。旋转把手8022整体呈“п”型,旋转把手8022的两个自由端与第二转动轴8024的两端连接,且旋转把手8022 的两个自由端为底座
8021的外侧。旋转把手8022用于控制第二转动轴8024 旋转。本实施例中的丙纶带801的另一端与第一转动轴8023连接,收紧带 803与第二转动轴8024连接,通过旋转把手8022带动第二转动轴8024旋转,第二转动轴8024带动收紧带803转动,实现对收紧带803的收卷或放卷,从而实现棘轮机构802对圆管10的控制。
49.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包括第一限位板8026、第二限位板 8027、滑杆8028、弹簧8029和挡片8030,其中,底座8021具有两个侧壁和连接两个侧壁的中部连杆。底座8021的两个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第一滑槽 8031,第一限位板8026的两端位于两个第一滑槽8031内,并可在第一滑槽8031内滑动,第一限位板8026的一侧可延伸至棘轮8025的齿距内,第一限位板8026的另一侧设有滑杆8028,在滑杆8028上套设有弹簧8029。底座 8021的底部还设有一连接片,在连接片上设有挡片8030,挡片8030上设有一通孔,滑杆8028的一端穿过通孔,且弹簧8029位于挡片8030与第一限位板8026之间。旋转把手8022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一个第二滑槽 8032,第二限位板8027设于旋转把手8022的两个相对侧壁之间,且第二限位板8027的两端设于两第二滑槽8032内,并可在第二滑槽8032内滑动。其中,第一限位板8026位于中部连杆的下侧,第二限位板8027位于中部连杆的上侧,第二限位板8027的一侧可延伸至棘轮8025的齿距内,第二限位板 8027的另一侧具有一把手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限位板8026 和第二限位板8027用于限制棘轮8025的转动,棘轮8025的齿块均顺时针或逆时针倾斜设置。当需要转动旋转把手8022时,先将拉动第二限位板8027,使得第二限位板8027的一侧脱离棘轮8025的齿距,然后转动旋转把手8022,旋转把手8022带动第二转动轴8024转动,第二转动轴8024带动棘轮8025 转动。棘轮8025在转动的过程中,齿块会推动第一限位板8026在第一滑槽 8031内滑动,其中,棘轮8025与第二转动轴8024为同步转动,当第二转动轴8024转动结束后,第一限位板8026在弹簧8029的作用下自动进入齿距内,限制棘轮8025的转动。然后再手动推动第二限位板8027,使得第二限位板 8027的一侧进入齿距内,从而将棘轮8025锁死,能够防止第二转动轴8024 转动。实施例中,齿距是指棘轮8025上的相邻的两个齿块之间的间隙。
50.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在第二限位板8027上还设有一固定块8033,固定块8033上设有第一固定孔,旋转把手8022的其中一侧壁上设有一第二固定孔,且第一固定孔与第二固定孔相正对,可以通过一个螺钉插设在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内将第二限位板8027固定,实现对棘轮8025 的锁死。
51.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第二转动轴8024由两个柱状结构组成,每一柱状结构的径向的截面为半椭圆形,两个柱状结构之间通过销轴连接固定,而收紧带803的一端设置在两个柱状结构之间,并通过两个柱状结构夹紧固定。
52.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旋转把手8022的中部还设有一中部限位杆8034,中部限位的底部可以抵在底座8021的上侧,用于限制旋转把手8022的转动角度。
5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