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泥稳定碎石拌和站防离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72778发布日期:2021-10-30 10:40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泥稳定碎石拌和站防离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水泥碎石拌和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泥稳定碎石拌和站防离析装置。


背景技术:

2.水泥稳定碎石是水泥胶结级配碎石面形成的一种半刚性路面结构,水泥和级配碎石加水后,发生强烈的水解水化反应,并形成其他水化物,各种水化物继续硬化,在级配碎石中形成水泥碎石骨架,提升级配碎石的强度和稳定度。水泥碎石拌和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用水泥稳定碎石的拌和方法,水泥稳定碎石的水泥不容易出现成团的现象,使水泥均匀的分散在粗集料中
3.相关技术中关于水泥稳定碎石的拌和装置包括搅拌机,传送带和成品料仓,将水泥和碎石放置在搅拌机内进行搅拌,传送带用于对物料进行传送,传送带的一端靠近地面设置,另一端设置在成品料仓的上方,将搅拌好的物料通过传送带传送至成品料仓内。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混合后的物料经过传送带掉落在成品料仓的过程中,不同大小的颗粒所具有的动能有所差异,在进入到成品料仓内后,不同颗粒之间的位移不同,从而发生抛料离析现象,影响混合料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少物料出现离析的现象,本技术提供一种水泥稳定碎石拌和站防离析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泥稳定碎石拌和站防离析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水泥稳定碎石拌和站防离析装置,包括皮带输送机和用于放置物料的成品料仓,所述成品料仓上设置有接料框,所述接料框和皮带输送机的端部对应设置,所述接料框靠近成品料仓的一侧开设有出料口,所述接料框内设置有用于对物料进行搅拌的搅拌组件,所述接料框上设置有引导组件,所述引导组件包括用于引导物料均匀进入到接料框内的引导板,所述接料框上设置有用于调节引导板位置的调节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物料经过皮带输送机进入到接料框内,同时在调节组件和引导板的作用下,使得物料均匀的进入到接料框内,然后通过搅拌组件对物料进行搅拌,使得物料混合均匀,进而减少出现离析的现象。
9.可选的,所述搅拌组件包括搅拌轴、搅拌杆和用于带动搅拌轴转动的动力件,所述搅拌轴在接料框内转动设置,所述搅拌杆设置在搅拌轴的侧面,所述动力件设置在接料框上,所述动力件和搅拌轴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物料进入到接料框内后,动力件带动搅拌轴转动,搅拌轴带动搅拌杆转动,搅拌杆转动对物料进行混合搅拌,使得物料内部的成分混合均匀。
11.可选的,所述引导组件还包括引导块,所述引导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引导板设置在引导块的两侧,所述引导块背离成品料仓的一侧呈尖端状,所述引导板的一端和引导
块连接,另一端沿朝向成品料仓的方向倾斜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物料经过引导块的尖端部均匀的进入到两侧的引导板上,通过引导板进入到接料框内,使得物料均匀进入到接料框内,以便通过搅拌杆对物料进行搅拌。
13.可选的,所述引导板在引导块上转动设置,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齿轮、调节块和用于调整调节块位置的传动组件,所述调节齿轮和引导板的转动轴连接,所述调节块设置在两个引导板之间,所述调节块在引导块上沿两个引导板的中心线方向滑动设置,所述调节块上靠近引导板的一侧开设有齿槽,所述调节齿轮和齿槽啮合,所述传动组件设置在接料框上,所述传动组件和调节块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动组件带动调节块移动,调节块通过齿槽带动调节齿轮转动,进而带动引导板转动,引导板转动将物料引导至接料框内不同的位置,以便通过搅拌杆将物料搅拌均匀。
15.可选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中间杆、转盘和用于带动转盘转动的驱动件,所述转盘的转动中心处和驱动件连接,所述中间杆的一端和转盘侧面偏移转盘的转动中心处转动连接,另一端和调节块转动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间杆的端部和偏离转盘的转动中心处设置,驱动件带动转盘转动,通过中间杆带动调节块做往复运动,进而带动引导板做摆动运动,从而将物料均匀的倒入到接料框内,以便通过搅拌杆对物料进行搅拌,使得物料混合均匀。
17.可选的,所述引导块的侧面设置有稳定板,所述调节块卡设在稳定板内,所述调节块在稳定板上滑动设置。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调节块在稳定板上,通过稳定板对调节块的位置进行限制,提升调节块移动时的稳定性,减少调节块出现偏移的现象。
19.可选的,所述引导板的两侧设置有用于遮挡物料的挡板。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引导板的侧面设置挡板,通过挡板对物料进行遮挡,减少物料在引导板上流动时,出现偏离引导板的现象。
21.可选的,所述接料框靠近成品料仓的一侧设置成半圆环状,所述搅拌杆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搅拌杆绕搅拌轴均匀间隔设置。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多个搅拌杆对物料进行搅拌,提升对物料的搅拌效果。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水泥稳定碎石拌和站防离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水泥稳定碎石拌和站防离析装置的局部视图。
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水泥稳定碎石拌和站防离析装置中搅拌组件的结构视图。
2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水泥稳定碎石拌和站防离析装置中调节组件的展开视图。
27.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水泥稳定碎石拌和站防离析装置中调节组件的结构视图。
28.附图标记:1、皮带输送机;2、成品料仓;3、接料框;31、出料口;4、搅拌组件;41、搅拌轴;42、搅拌杆;43、动力件;5、引导组件;51、引导块;52、引导板;6、调节组件;61、调节齿轮;62、调节块;621、齿槽;63、传动组件;631、驱动件;632、转盘;633、中间杆;7、稳定板;8、
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水泥稳定碎石拌和站防离析装置。参照图1和图2,水泥稳定碎石拌和站防离析装置包括皮带输送机1和设置在皮带输送机1一侧的用于对放置混合后的物料的成品料仓2,皮带输送机1的端部设置在成品料仓2的上方,在对物料进行搅拌后,通过皮带输送机1将物料输送至成品料仓2内。
31.参照图2和图3,为了减少物料进入到成品料仓2内后出现离析的现象,在成品料仓2上设置有接料框3,接料框3背离成品料仓2的一侧开设有开口,且开口和皮带输送机1的端部对应设置,在接料框3内设置有用于对物料进行搅拌的搅拌组件4,搅拌组件4包括搅拌轴41、搅拌杆42和动力件43,搅拌轴41在接料框3内转动设置,搅拌杆42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搅拌杆42绕搅拌轴41均匀间隔设置,动力件43可设置为电机,电机设置在接料框3的外部,且动力件43的输出端和搅拌轴41通过联轴器连接,在接料框3靠近成品料仓2的一侧开设有出料口31,物料经过皮带输送机1进入到接料框3内,经过搅拌杆42进行搅拌后通过出料口31进入到成品料仓2内,对物料进行充分的混合,减少物料出现离析的现象。接料框3靠近成品料仓2的一侧设置成半圆环状,减少搅拌杆42在对物料进行搅拌的过程中出现堵塞在接料框3内边角处的现象。
32.参照图2和图3,为了便于物料均匀的进入到接料框3内,在接料框3上设置有引导组件5,引导组件5包括引导块51和引导板52,引导块51设置在接料框3的上方,且背离接料框3的一侧呈尖端状,引导板52沿接料框3的长度方向设置,引导板52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引导板52分别设置在引导块51的两侧,引导板52的一端和引导块51连接,另一端沿朝向接料框3的方向倾斜设置,物料经过皮带输送机1掉落在引导块51上,在引导块51尖端部的作用下,使得物料分别进入到引导板52上,然后在引导板52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到接料框3内。使得物料均匀进入到接料框3内。
33.参照图3和图4,为了使得物料之间混合更加充分,设置引导板52靠近引导块51的一端在引导块51上转动设置,在接料框3上设置有用于调节引导板52位置的调节组件6,调节组件6包括调节齿轮61、调节块62和传动组件63,调节块62设置在两个引导板52之间,且沿两个引导板52之间的中间线方向滑动设置,引导板52的转动轴延伸至引导块51的侧面,调节齿轮61设置在引导板52的转动轴上,在调节块62上靠近调节齿轮61的一侧开设有齿槽621,齿槽621和调节齿轮61啮合,传动组件63设置接料框3上和调节块62连接,用于对调节块62的位置进行调节,调节块62移动通过调节齿轮61对引导板52的位置进行调节,对物料洒落在接料框3内的位置进行调节,以便搅拌杆42和物料均匀接触,提升混合效果。
34.参照图4和图5,传动组件63包括驱动件631、转盘632和中间杆633,驱动件631可设置为电机,转盘632设置在电机的输出轴上,中间杆633的一端和转盘632侧面偏离转动中心处转动设置,另一端和调节块62转动设置,电机带动转盘632转动,转盘632转动带动中间杆633转动的同时推动调节块62移动,进而对调节块62的位置进行调节,转盘632持续转动,通过中间杆633带动调节块62做往复运动,进而带动引导板52做摆动运动,将物料均匀的倒入到接料框3内。
35.参照图4和图5,在引导块51的侧面设置有稳定板7,稳定板7设置在调节块62的一侧,且调节块62卡设在稳定板7内,调节块62在稳定板7内滑动设置,通过稳定板7对调节块62的位置进行限制,减少调节块62在移动时出现偏移的现象,提升调节块62移动时的稳定性。设置引导板52的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挡板8,通过挡板8边对物料进行遮挡,减少物料在引导板52上流动时出现偏离引导板52的现象,提升物料传动时的稳定性。
36.本技术的实施原理为:物料经过皮带输送机1进入到引导块51上,然后经过引导块51分别进入到引导板52上,同时驱动件631带动引导板52摆动,引导板52摆动将物料均匀的放置在接料框3内,使得搅拌杆42和物料充分接触,提升混合效果,减少出现离析的现象。
3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