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移动的建筑施工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74379发布日期:2021-12-04 09:49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移动的建筑施工平台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移动的建筑施工平台。


背景技术:

2.在室内或室外的建筑施工中,需要对位置较高的墙体或梁柱等建筑物进行施工,此时需要放置施工平台供工人站立进行施工,施工架便是施工平台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3.施工架一般为多根横杆和多根竖杆相互固定形成的框架结构,施工架的侧边固定有爬梯,施工架的顶部固定有工作台,工人从爬梯爬上工作台后便能够站立进行施工。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的缺陷在于:由于施工过程中常常需要更换施工位置,工人需要爬下工作台搬动施工架,将施工架搬动至适宜的施工位置后再爬上工作台继续施工,移动过程麻烦,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施工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移动的建筑施工平台,能够使工人无需人手推动施工架便能够更换施工位置,提高了施工架的移动便捷性。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便于移动的建筑施工平台,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便于移动的建筑施工平台,包括施工架、安装在所述施工架顶部的工作平台以及安装在所述施工架一侧的爬梯,所述施工架底端安装有脚轮,所述施工架两侧安装有辅助支脚,所述辅助支脚底端安装有驱动座以及支撑板,所述驱动座上安装有移动轮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移动轮转动的第二驱动电机,所述辅助支脚上安装有用于驱动所述驱动座以及所述支撑板以相反的方向竖直移动的升降组件。
8.工人能够通过脚轮推动施工架至适宜的施工位置处,当工人爬至工作平台上需要移动施工架更换施工位置时,通过升降组件将支撑板上升、驱动座下降,使移动轮接触地面,再启动第二驱动电机驱使移动轮转动,以此驱使施工架在地面上移动,直至移动至施工位置处后关闭第二驱动电机停止移动,再通过升降组件将驱动座上升、支撑板下降,使支撑板贴紧地面,从而使施工架固定在当前位置中,如此使得施工架便于移动,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
9.优选的, 所述辅助支脚底端开设有安装腔,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辅助支脚上的第一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并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输出轴连接的主动齿轮,滑动连接在所述安装腔相对两侧内壁的衔接块,以及固定在所述衔接块上的齿条,两个所述衔接块上的齿条分别与所述主动齿轮的两侧啮合,所述驱动座安装在其中一个所述衔接块的底部,所述支撑板安装在另外一个所述衔接块的底部。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主动齿轮被第一驱动电机驱使转动,主动齿轮带动两侧的衔接快以相反的方向竖直移动,从而使转动座与支撑板被带动着以相反的方向竖直移动。
11.优选的,所述衔接块的底端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中滑移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上套设有缓冲弹簧,其中一个所述衔接块的伸缩杆底端与所述驱动座连接,另外一个所述衔接块的伸缩杆底端与所述支撑板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支撑板或者移动轮在接触至地面时能够得到缓冲,从而使施工架不易受到影响而发生晃动,提高了工人在工作平台上的稳定性。
13.优选的,所述辅助支脚包括横向部和竖直部,所述横向部与所述施工架固定并水平朝向所述施工架外侧延伸设置,所述竖直部固定在所述横向部的远离所述施工架的一端且竖直延伸向下设置。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辅助支脚能够稳定地将施工架支撑在地面上,使施工架不易倾倒,提高了施工架移动稳定性。
15.优选的,所述施工架两端水平固定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远离所述施工架的一端与所述辅助支脚的竖直部固定。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辅助直角与施工架之间的连接稳固性,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架的稳定性。
17.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底部贴设有橡胶垫。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支撑板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从而使施工架不易自行滑动。
19.优选的,所述支撑板包括连接部和延伸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辅助支脚连接,所述延伸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且朝向一侧延伸设置,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驱动座的两侧。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支撑板与地面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使得支撑板对施工架有更好的支撑固定效果。
21.优选的,所述脚轮为万向轮。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施工架能够被工人360
°
转向推动,使工人推动施工架时更加轻松。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设置辅助支脚、驱动座、移动轮以及第二驱动电机,使施工架能够被移动轮驱使移动,并通过设置支撑板以及升降组件,使移动轮能够上升离开底面、支撑板下降接触地面,使得施工架稳定地处于地面上,使工人能够通过控制升降组件和第二驱动电机驱使施工架移动,从而使施工架移动方便,提高工人建筑施工的工作效率;
25.2.通过设置伸缩杆以及缓冲弹簧,使得支撑板以及移动轮在接触地面时能够得到缓冲,使施工架不易受到冲击而生产晃动,提高了施工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图1的a放大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辅助支脚竖直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施工架;11、工作平台;12、爬梯;13、护栏;14、脚轮;15、控制开关;2、辅助支脚;21、横向部;22、竖直部;23、加强杆;31、第一驱动电机;32、主动齿轮;33、衔接块;34、齿条;41、伸缩杆;42、缓冲弹簧;5、移动轮;51、驱动座;52、第二驱动电机;6、支撑
板;61、连接部;62、延伸部;63、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便于移动的建筑施工平台。
32.参照图1,一种便于移动的建筑施工平台,包括有施工架1,在施工架1的顶部水平固定有工作平台11,施工架1的一侧安装有竖直延伸至工作平台11位置处的爬梯12,工作平台11的周侧固定有护栏13,工人从爬梯12爬上工作平台11后能够在高处施工。
33.为了使施工架1便于移动,如图1所示,在施工架1的底端安装有脚轮14,在本实施例中,脚轮14为万向轮,使施工架1能够轻松地被推动至适宜的施工位置处。
34.由于工人的施工位置常常需要沿直线方向移动更换,比如对建筑墙体进行砌砖、涂漆、线路安装等施工作业,因此,为使工人在工作平台11上无需爬下至地面也能移动施工架1,参照图1,在施工架1的两侧均设置有辅助支脚2。辅助支脚2包括横向部21和竖直部22,横向部21固定在施工架1一侧,并且横向部21水平朝向施工架1外侧延伸设置,竖直部22则竖直固定在横向部21远离施工架1的一端底部。
35.如图2、图3所示,在辅助支脚2竖直部22的底端开设有安装腔,在辅助支脚2的竖直部22外侧固定有第一驱动电机31,第一驱动电机31上装配有主动齿轮32,且主动齿轮32处于安装腔内。此外,在安装腔的内侧壁安装有衔接块33,衔接块33设置有两个,分别竖直滑动连接在安装腔相对的两内侧壁,并且两个衔接块33分别位于主动齿轮32的带有齿牙的两侧,两个衔接块33靠近主动齿轮32的一侧上均固定有齿条34,两个衔接块33的齿条34分别与主动齿轮32的两侧啮合连接。启动第一驱动电机31驱使主动齿轮32转动,主动齿轮32带动两个衔接块33以相反的方向竖直移动。
36.如图3所示,两个衔接块33的底端均竖直开设有滑动槽,滑动槽上滑移连接有伸缩杆41,伸缩杆41的上端直径大于滑动槽的底部槽口直径,使伸缩杆41能够在滑动槽上竖直滑移但不脱离衔接块33,同时,在伸缩杆41的杆体上套设有缓冲弹簧42。在其中一个衔接块33的伸缩杆41底端固定有支撑板6,在另一个衔接块33的伸缩杆41底端固定有驱动座51。其中,驱动座51上安装有移动轮5以及第二驱动电机52,第二驱动电机52的输出轴穿出驱动座51并与移动轮5的转轴连接。
37.如图1所示,在工作平台11上设置有控制开关15,控制开关15与第一驱动电机31以及第二驱动电机52电性连接。当工人需要移动施工架1以更换施工位置时,通过控制开关15启动第一驱动电机31,驱使支撑板6对应的衔接块33上升、驱动座51对应的衔接块33下降,驱动座51上的移动轮5接触底面,再启动第二驱动电机52驱使移动轮5转动,使施工架1在地面上移动。
38.当移动至适宜的施工位置处后,关闭第二驱动电机52,然后启动第一驱动电机31反向转动,驱使驱动座51对应的衔接块33上升、支撑板6对应的衔接块33下降,使支撑板6贴合地面,从而使施工架1稳定地处于地面上不易滑移。其中,驱动座51和支撑板6上的伸缩杆41以及缓冲弹簧42能够使得移动轮5和支撑板6接触地面时有缓冲效果,不易对施工架1造成摇晃的影响,提高工人在工作平台11上的稳定性。
39.为加强施工架1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支撑板6包括连接部61和延伸
部62,连接部61和延伸部62一体成型呈剖面为“凹”状的板块,其中,连接部61与伸缩杆41底端连接,延伸部62连接在连接部61的侧端且朝向一侧延伸设置,延伸部62分布在驱动座51的两侧,使得驱动座61位于连接部61与延伸部62的凹缺位置处,从而使得支撑板6在不影响驱动座51升降的前提下与地面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6的底部贴设有橡胶垫63,橡胶垫63能够增大支撑板6与地面的摩擦力,从而提高了施工架1的稳定性。
4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便于移动的建筑施工平台的实施原理为:
41.施工架1底端的脚轮14能够使施工架1便于推动至适宜的施工位置处,工人爬上工作平台11后,通过启动第一驱动电机31,使主动齿轮32驱使两个衔接块33升降,控制支撑板6所在的衔接块33上升、驱动座51所在的衔接块33下降,能够使移动轮5接触地面,第二驱动电机51驱使移动轮5转动,从而使施工架1移动至适合的施工位置处,然后控制转动座所在的衔接块33上升、支撑板6所在的衔接块33下降,能够使支撑板6接触地面,从而达到稳定施工架1的作用,工人移动施工架1便捷,无需反复走动推移施工架1进行施工,提高了工作效率。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仅是对本技术做出的解释,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