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预制墙体安装辅助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38925发布日期:2022-01-26 17:35阅读:82来源:国知局
装配式预制墙体安装辅助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配式预制墙体安装辅助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2.装配式施工技术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如建筑构件预制楼板、预制墙板、预制楼梯等,预制构件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直接装配安装,对环境污染小,施工速度快,受到国内大范围推广。装配式预制墙体在施工过程需要辅助装置完成,但是现有的墙体安装辅助定位装置在使用过程需要多名操作人员调节、引导墙体,并不便于调节预制墙体的位置,且影响预制墙体的安装准确度。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4.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预制墙体安装辅助定位装置,其通过设置竖向移动组件、第一水平移动组件及第二水平移动组件实现调整预制墙体的位置,以提高预制墙体安装的准确度。
5.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装配式预制墙体安装辅助定位装置,包括:
6.支架,其可移动;
7.调节机构,其包括设于所述支架上的竖向移动组件、与所述竖向移动组件连接的第一水平移动组件、与所述第一水平移动组件连接的两组第二水平移动组件,所述第二水平移动组件上设有墙体夹紧组件。
8.优选的是,所述竖向移动组件包括与所述支架连接的外架、第一气缸,所述外架上上下滑动连接有内架,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轴与所述内架连接。
9.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水平移动组件包括与所述内架连接的第一基座、与所述第一基座滑动连接的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基座上垂直旋转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同轴固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底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的第一齿条以驱动所述第一底板移动。
10.优选的是,两组第二水平移动组件沿所述第一底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水平移动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底板滑动连接的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上设有第二齿条,其中,所述第一底板上垂直旋转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上同轴固设有与所述第二齿条相啮合的第二齿轮。
11.优选的是,所述墙体固体组件包括主夹紧部、副夹紧部,所述主夹紧部包括与所述第二底板连接的第二气缸、与所述第二气缸输出轴连接的连接杆、顶端与所述连接杆连接的主芯轴、与所述主芯轴旋转连接的主橡胶块,所述副夹紧部包括与所述第二底板可拆卸连接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旋转连接有转向轴、与所述转向轴旋转连接的副橡胶块、及用
于固定所述转向轴的限位组件。
12.优选的是,所述支撑块顶面向下凹陷形成容纳槽以容纳所述副橡胶块,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设于所述转向轴内的贯穿孔,所述贯穿孔沿所述转向轴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容纳槽的侧壁对应设有两对定位孔,所述贯穿孔与所述定位孔通过定向杆连接以固定所述转向轴。
13.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底板的端部设有凸块,所述凸块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孔,所述支撑块的端部凹陷形成u形缺口,所述缺口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对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与所述第二固定孔通过插杆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支撑块的可拆卸连接。
14.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底板上设有上下贯穿的长条状第一开口,所述第一齿条设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侧壁。
15.优选的是,所述主芯轴上设有可旋转的主固定块,所述主橡胶块为中空结构且固设于所述主固定块上。
16.优选的是,所述支架上设有滑道,所述滑道与所述第一底板平行,所述滑道上滑动设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上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设有可旋转摄像头,当墙体位于所述墙体固体组件上时,所述可旋转摄像头位于墙体的下方。
17.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8.第一、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竖向移动组件,实现驱动所述第一水平移动组件、第二水平移动组件的高度,通过第一水平移动组件及第二水平移动组件实现调整预制墙体907的位置,以提高预制墙体907安装的准确度,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可有效减少预制墙体施工过程中的工作人员。
19.第二、设置容纳槽,不仅可在工作时实现对墙体的固定,而且通过设置容纳槽还便于收纳所述副橡胶块以便于将墙体固定于所述主橡胶块与副橡胶块之间;通过设置凸块、缺口、插杆不仅可实现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支撑块的可拆卸连接,而且使不同对的第二固定孔与不同对的第一固定孔通过插杆连接,可有效调节主橡胶块与副橡胶块之间的距离,实现装配式预制墙体安装辅助定位装置适用于多种厚度的墙体,提高定位装置的应用范围。
20.第三、设置容纳槽,不仅可在工作时实现对墙体的固定,而且通过设置容纳槽还便于收纳所述副橡胶块以便于将墙体固定于所述主橡胶块与副橡胶块之间;通过第一气缸驱动所述内架上下移动以实现驱动所述第一水平移动组件上下移动,通过设置外架和内架可有效提高支撑的稳定性;通过将所述第一齿轮、第一齿条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内、及所述第一盖体,一方面实现对所述第一齿轮、第一齿条的保护,另一方面可减少第一齿轮、第一齿条上灰尘的堆积;通过设置滑道、滑动块、可旋转摄像头实现多位置多角度观察预制墙体的安装情况。
21.第四、现有技术由人工手动调整墙体位置,调整后同一位置保持不便,遇施工误差下部钢筋需要调整,间隔一段时间后预制墙体难以保持在同一位置;而本实用新型不需对装置进行手动调整,即可实现预制墙体位置持续保持不变,更便于下部钢筋调整操作。
22.第五、现有技术在施工过程中需人员蹲伏观察、手扶预制墙体调整位置均为近距离接触或直接接触大型构件,安全性较低;而本实用新型,作业人员仅在调整可旋转摄像头
位置和调整副橡胶块状态时需接近预制墙体,其余施工过程中远离预制墙体,有效提高了作业人员的安全性。
23.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技术方案所述装配式预制墙体安装辅助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技术方案所述装配式预制墙体安装辅助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技术方案所述竖向移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水平移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水平移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31.图8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技术方案所述可旋转摄像头的结构示意图;
32.图9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水平移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技术方案所述装配式预制墙体安装辅助定位装置在使用时的状态图;
34.图1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技术方案所述装配式预制墙体安装辅助定位装置在使用时的状态图;
35.图12为图11中a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37.如图1-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配式预制墙体安装辅助定位装置,包括:
38.支架1,其可移动以便于将墙体907移动至预安装位置;
39.调节机构,其包括设于所述支架1上的竖向移动组件、与所述竖向移动组件连接的第一水平移动组件、与所述第一水平移动组件连接的两组第二水平移动组件,所述第二水平移动组件上设有墙体907夹紧组件。
40.在这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竖向移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水平移动组件、第二水平移动组件,第一水平移动组件、第二水平移动组件用于调节墙体907在水平方向的位置,所述第二水平移动组件、第一水平移动组件的移动方向不同,装配式预制墙体安装辅助定位装置与塔吊配合使用。
41.使用过程中,第一步、通过塔吊将墙体907移动至预安装位置,即为初步定位墙体907;第二步、将支架1移动至预安装位置固定(此时竖向移动组件已驱动第一水平移动组、第二水平移动组件上升),并通过夹紧组件将墙体下部固定;第三步、通过第一水平移动组件、第二水平移动微调节墙体907的位置至墙体907底部的钢筋与墙体灌浆套筒一一对应,
即精准定位墙体907;第四步、通过塔吊向下移动墙体907(所述第一水平移动组件、第二水平移动组件均向下移动)至墙体907底部的钢筋部分位于墙体灌浆套筒内(此时墙体已精准定位);第五步、将支架1与墙体907分离并移走支架1;第六步、通过塔吊继续向下移动墙体907至墙体907底部的钢筋完全位于墙体907灌浆套筒内,墙体907安装完成。
42.采用该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竖向移动组件,实现驱动所述第一水平移动组件、第二水平移动组件的高度,通过第一水平移动组件及第二水平移动组件实现调整预制墙体907的位置,以提高预制墙体907安装的准确度,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可有效减少预制墙体907施工过程中的工作人员。
43.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竖向移动组件包括与所述支架1连接的外架401、第一气缸403,所述外架401上上下滑动连接有内架402(所述外架401上竖直设有第三滑轨404,所述内架402上设有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块与所述第三滑轨404滑动连接以实现所述内架402与所述外架401上下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气缸403的输出轴与所述内架402连接,所述外架401、所述内架402具体可都设为u形,所述内架402设于所述外架401的下方,所述第三滑轨404、第三滑块均为两个,两个第三滑轨404分别竖直设于所述外架401的两个竖直边上,两个第三滑块分别设于所述内架402的两个竖直边上,所述第一气缸403设于所述内架402的下方且所述第一气缸403的输出轴与所述内架402的水平边连接,使用过程中,第一气缸403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水平移动组件、第二水平移动组件上下移动,墙体向下移动依靠塔吊,当通过第一水平移动组件、第二水平移动组件调节墙体907的位置后,第一气缸403的输出轴收缩至最短,通过塔吊使墙体407下移(墙体907的靠塔吊上下移动,第一气缸403仅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水平移动组件、第二水平移动组件的上下移动)。采用该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气缸403驱动所述内架402上下移动以实现驱动所述第一水平移动组件上下移动,通过设置外架401和内架402可有效提高支撑的稳定性。
44.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水平移动组件包括与所述内架402连接的第一基座501、与所述第一基座501滑动连接的第一底板502(所述第一基座501上设有第一滑轨510,所述第一滑轨510上滑动设有第一滑块512,所述第一滑块512与所述第一底板502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一基座501与所述第一底板502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基座501上垂直旋转连接有第一转轴504,所述第一转轴504上同轴固设有第一齿轮509(所述第一转,504的顶端设有第一手轮506,所述第一齿轮509与所述第一转轴504的其中一种实现方式具体可为:所述第一基座上501设有第一齿轮轴,所述第一齿轮轴与所述第一基座501通过第一轴承511旋转连接,所述第一齿轮轴与所述第一齿轮509连接,所述第一齿轮509与所述第一转轴504连接),所述第一底板502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齿轮509相啮合的第一齿条508以驱动所述第一底板502移动。采用该技术方案,实现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底板502相对所述第一基座501水平移动。
45.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两组第二水平移动组件沿所述第一底板50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水平移动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底板502滑动连接的第二底板601(滑动连接其中一种实现方式具体可为:所述第一底板502上设有第二基座516,所述第二基座516上设有第二滑轨513,所述第二滑轨513上设有第二滑块514,所述第二底板601与所述第二滑块514连接,所述第二基座516与所述第一底板502的移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二底板601沿所述第二基座516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底板601上设有第二齿条607,其中,所述第一底
板502上垂直旋转连接有第二转轴605,所述第二转轴605上同轴固设有与所述第二齿条607相啮合的第二齿轮603(所述第二转轴605的顶端设有第二手轮606,所述第二齿轮603与所述第二转轴605的其中一种实现方式具体可为:所述第二基座上516上设有第一齿轮轴,所述第一齿轮轴与所述第二基座516通过第二轴承515旋转连接,所述第二齿轮轴与所述第二齿轮603连接,所述第二齿轮602与所述第二转轴515连接),所述第二底板601上设有上下贯穿的长条状第二开口608(与所述第二底板601的移动方向一致),所述第二齿条607设于所述第二开口608的侧壁,所述第二转轴605穿过所述第二开口608,所述第二开口608顶端设有第二盖体602,所述第二盖体602上长条状第二通孔604,所述第二转轴605穿过所述第二通孔604,所述第二通孔604与所述第二开口608方向一致,所述第二转轴605的端部设有第二手轮606。采用该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二齿轮603、第二齿条607实现驱动所述第二底板601移动,通过将所述第二齿轮603、第二齿条607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608内、及所述第二盖体602,一方面实现对所述第二齿轮603、第二齿条607的保护,另一方面可减少第二齿轮603、第二齿条607上灰尘的堆积。
46.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墙体907固体组件包括主夹紧部、副夹紧部,所述主夹紧部包括与所述第二底板601连接的第二气缸701(所述第二气缸701的输出轴竖直设置)、与所述第二气缸701输出轴连接的连接杆703、顶端与所述连接杆703(所述连接杆703水平设置)连接的主芯轴707(所述主芯轴707竖直设置)、与所述主芯轴旋转连接的主橡胶块702(所述主芯轴707下固设有下主端盖704,上端固设有上主端盖705,以避免所述主橡胶块702与所述主芯轴707脱离),所述副夹紧部包括与所述第二底板601可拆卸连接的支撑块805,所述支撑块805上旋转连接有转向轴802、与所述转向轴802旋转连接的副橡胶块801(其中一种实现方式具体可为:所述转向轴802上固设有副芯轴806,所述副芯轴806上旋转连接有副固定块807,所述副橡胶块801与所述副固定块807固定连接,所述副芯轴806顶端上设有上副端盖803以固定所述副橡胶块801、及用于固定所述转向轴802的限位组件。采用该技术方案,设置主夹紧部和副夹紧部,通过设置所述第二气缸701实现驱动所述主橡胶块702移动,进而实现对墙体907的固定,同时通过主橡胶块702可旋转、副橡胶块801可旋转实现对墙体907位置的微调作用,可有效提高预制墙体907安装的准确性,同时还可提高墙体907固定的稳定性。
47.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撑块805顶面向下凹陷形成容纳槽804以容纳所述副橡胶块801,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设于所述转向轴802内的贯穿孔808,所述贯穿孔808沿所述转向轴802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容纳槽804的侧壁对应设有两对定位孔809(每对定位孔809中的两个定位孔809分别设于所述容纳槽804的两个侧壁),所述贯穿孔808与所述定位孔809通过定向杆810连接以固定所述转向轴802(在使用过程中,所述定向杆810穿过所述贯穿孔808与其中一对定位孔809)。采用该技术方案,设置容纳槽804,不仅可在工作时实现对墙体907的固定,而且通过设置容纳槽804还便于收纳所述副橡胶块801以便于将墙体907从所述主橡胶块702与副橡胶块801之间移出。
48.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底板601的端部设有凸块901,所述凸块901沿其长度方向(即为所述第二底板601的移动方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固定孔905,所述支撑块805的端部凹陷形成u形缺口903,所述缺口903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对第二固定孔904(每对第二固定孔904中的两个第二固定孔904分别设于所述缺口903的两边上),所述第一固定
孔905与所述第二固定孔904通过插杆902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二底板601与所述支撑块805的可拆卸连接。采用该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凸块901、缺口903、插杆902不仅可实现所述第二底板601与所述支撑块805的可拆卸连接,而且使不同对的第二固定孔904与不同对的第一固定孔905通过插杆902连接,可有效调节主橡胶块702与副橡胶块801之间的距离,实现装配式预制墙体安装辅助定位装置适用于多种厚度的墙体907,提高定位装置的应用范围。
49.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底板502上设有上下贯穿的长条状第一开口507(与所述第一底板502的移动方向一致),所述第一齿条508设于所述第一开口507的侧壁,所述第一转轴504穿过所述第一开口507,所述第一开口507顶端设有第一盖体503,所述第一盖体503上长条状第一通孔505,所述第一转轴504穿过所述第一通孔505,所述第一通孔505与所述第一开口507方向一致。采用该技术方案,通过将所述第一齿轮509、第一齿条508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507内、及所述第一盖体503,一方面实现对所述第一齿轮509、第一齿条508的保护,另一方面可减少第一齿轮509、第一齿条508上灰尘的堆积。
50.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主芯轴707上可旋转连接有主固定块706(所述主芯轴707穿过所述主固定块706),所述主橡胶块702为中空结构且固设于所述主固定块706上(所述主固定块706穿过所述主橡胶块702)。采用该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主固定块706提高所述主橡胶块702支撑的稳定性。
51.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支架1上设有滑道2,所述滑道2与所述第一底板502平行,所述滑道2上滑动设有滑动块301,所述滑动块301上设有支撑杆302,所述支撑杆302上设有可旋转摄像头3,当墙体907位于所述墙体907固体组件上时(通过第一水平移动组件与第二水平移动组件调节后),所述可旋转摄像头3位于预制墙体的下方,在使用过程中可在支架1上设置显示屏906(显示屏906及可旋转摄像头3的连接采用现有技术),所述显示屏906与所述可旋转摄像头3连接以便于更好的观察所述可旋转摄像头3所照射的范围(即墙体907底部的钢筋与墙体灌浆套筒)。采用该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滑道2、滑动块301、可旋转摄像头3实现多位置多角度观察预制墙体907的安装情况。
52.主橡胶块和副橡胶块的大小基于大部分墙体的大小进行设定以提高支撑稳定性。
53.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装配式预制墙体安装辅助定位装置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54.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