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梁及具有其的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64395发布日期:2022-01-19 17:11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支撑梁及具有其的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一般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支撑梁及具有其的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2.防护装置作为一种常见的施工平台,不仅能够帮助工人进行建筑作业,且还能对工人提供安全防护。防护装置包括支撑架以及安全网,安全网一般通过钢丝扎绳连接于支撑架。然而,上述安全网和支撑架之间的连接方式不仅操作繁琐,且还需要消耗较多的钢丝扎绳。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支撑梁及具有其的防护装置。
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支撑梁,包括梁体,梁体设有挂钩,挂钩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段、弯曲段以及倾斜段,连接段与梁体固定连接,弯曲段朝向梁体方向弯曲设置,倾斜段设置于连接段在沿厚度方向的一侧且位于弯曲段靠近梁体的一侧,倾斜段沿远离连接段的方向倾斜设置。
5.进一步地,连接段与倾斜段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为45-75
°

6.进一步地,第一夹角为60
°

7.进一步地,弯曲段的内侧设有增强部,增强部的两端分别延伸至连接段和倾斜段。
8.进一步地,增强部中对应弯曲段的部分设有凹槽,凹槽的槽深小于增强部的厚度,凹槽包括靠近倾斜段的第一侧壁,第一侧壁朝向凹槽的内腔方向倾斜设置。
9.进一步地,还包括加强件,加强件分别与连接段和梁体固定连接。
10.进一步地,支撑梁为工字梁,工字梁包括顶板和底板,底板包括靠近顶板的第一侧面,第一侧面设有挂钩。
11.进一步地,工字梁还包括连接顶板和底板的中间板,其中,第一侧面设有多个挂钩,多个挂钩呈两排设置且分别位于中间板的两侧,每排挂钩沿梁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12.进一步地,弯曲段在沿工字梁的高度方向的投影位于底板外。
13.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防护装置,包括安全网以及支撑架,支撑架包括支撑梁,安全网通过支撑梁的挂钩挂接于支撑架。
14.本技术提供的支撑梁及具有其的防护装置,通过在支撑梁设有挂钩,挂钩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段、弯曲段以及倾斜段,安全网依次通过倾斜段挂接在弯曲段处以实现安全网挂接在挂钩上,不仅使得安全网和支撑梁之间的连接操作便捷且连接稳定性好,同时还无需消耗钢丝扎绳,降低防护装置的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15.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梁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挂钩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2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1.请参考附图1-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梁100,用于防护装置200,包括梁体110,梁体110设有挂钩120,挂钩120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段121、弯曲段122以及倾斜段123,连接段121与梁体110固定连接,弯曲段122朝向梁体110方向弯曲设置,倾斜段123设置于连接段121在沿厚度方向的一侧且位于弯曲段122靠近梁体110的一侧,倾斜段123沿远离连接段121的方向倾斜设置。
22.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梁100包括梁体110和设置于梁体110的挂钩120,挂钩12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两个以上。通过在支撑梁100上设有挂钩120,能够使得安全网220直接挂在支撑梁100上。挂钩120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段121、弯曲段122以及倾斜段123,也即弯曲段122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段121和倾斜段123连接。其中,挂钩120可以为一体结构,具有较好的整体结构性能。连接段121与梁体110固定连接,弯曲段122朝向梁体110方向弯曲设置,倾斜段123设置于连接段121在沿厚度方向的一侧且位于弯曲段122靠近梁体110的一侧,倾斜段123沿远离连接段121的方向倾斜设置,如此设置,能够使得安全网220可顺着倾斜段123滑动至弯曲段122并将安全网220挂接于弯曲段122处,同时倾斜段123还能够限制挂接在弯曲段122的安全网220退出挂钩120。
23.其中,挂钩120可以为板状或者杆状等,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
24.本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梁100,通过在支撑梁100设有挂钩120,挂钩120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段121、弯曲段122以及倾斜段123,安全网220依次通过倾斜段123挂接在弯曲段122处以实现安全网220挂接在挂钩120上,不仅使得安全网220和支撑梁100之间的连接操作便捷且连接稳定性好,同时还无需消耗钢丝扎绳,降低防护装置200的使用成本。
2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段121与倾斜段123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为45-75
°
,如此设置,能够在使得安全网220容易挂接在挂钩120的同时,还使得挂钩120对安全网220的挂接可靠性好。其中,第一夹角为60
°
,使得挂钩120的挂接便捷性以及挂接可靠性达到最优平衡。
2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弯曲段122的内侧设有增强部,增强部的两端分别延伸至连接段121和倾斜段123,如此设置,能够对弯曲段122进行强度加强,降低挂钩120变形甚至失效的风险。
27.其中,增强部可以为加厚部,也即弯曲段122、部分连接段121以及部分倾斜段123进行加厚设置。
2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增强部中对应弯曲段122的部分设有凹槽,凹槽的槽深
小于增强部的厚度,凹槽包括靠近倾斜段123的第一侧壁,第一侧壁朝向凹槽的内腔方向倾斜设置。
29.在本实施例中,增强部中对应弯曲段122的部分设有凹槽,凹槽沿挂钩120的宽度方向贯穿弯曲段122设置,安全网220可挂接在凹槽处。凹槽的槽深小于增强部的厚度,以确保增强部的增强效果。凹槽包括靠近倾斜段123的第一侧壁,第一侧壁朝向凹槽的内腔方向倾斜设置,如此设置,能够使得第一侧壁具有止挡安全网220的作用,提高挂钩120的挂接可靠性。
3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加强件,加强件分别与连接段121和梁体110固定连接,如此设置,能够通过加强件对连接段121和梁体110之间的连接强度。其中,加强件可以为加强筋,加强筋呈直角三角形状,加强筋的两个直角边分别与连接段121和梁体110固定连接,加强筋的斜边设有内凹的弧形凹槽,降低应力集中。
3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梁100为工字梁,工字梁包括顶板111和底板113,底板113包括靠近顶板111的第一侧面,第一侧面设有挂钩120。
32.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梁100可以为工字梁、t型梁、矩形梁等梁构件,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以工字梁为例,工字梁包括顶板111、底板113以及连接顶板111和底板113的中间板112,底板113包括靠近顶板111的第一侧面,第一侧面设有挂钩120,如此能够使得挂钩120不会增加工字梁的高度,便于支撑梁100的收纳。
33.当然,顶板111靠近底板113的侧面也可设置有挂钩120,中间板112的侧面也可设置有挂钩120。
3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工字梁还包括连接顶板111和底板113的中间板112,其中,第一侧面设有多个挂钩120,多个挂钩120呈两排设置且分别位于中间板112的两侧,每排挂钩120沿梁体1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如此设置,能够使得支撑梁100在沿宽度的两侧均可挂接安全网220,提高支撑梁100的实用性。
3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弯曲段122在沿工字梁的高度方向的投影位于底板113外,如此设置,能够使得挂钩120和中间板112之间具有较大的间距,以便于安全网220挂上挂钩120。
36.请参考附图3,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防护装置200,包括安全网220以及支撑架,支撑架包括支撑梁100,安全网220通过支撑梁100的挂钩120挂接于支撑架。
37.在本实施例中,防护装置200用于安装于建筑物300的外周,以向施工人员提供工作平台且向施工人员提供安全防护,防止施工人员摔落。防护装置200包括安全网220以及支撑架,安全网220通过挂钩120挂接在支撑架上。支撑架包括多个支撑梁100和多个支撑立柱210,且通过多个支撑梁100和多个支撑立柱210组装构件至少一层的框架式结构。安全网220可位于每一层框架式结构的底部。
38.其中,支撑架设置于建筑物300的外周,且部分支撑梁100的一端插入建筑物300,提高防护装置200的稳固性。
39.需要理解的是,上文如有涉及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
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0.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