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防屋面建筑层内积、串水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61359发布日期:2022-06-29 03:50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防屋面建筑层内积、串水构造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屋面层施工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防屋面建筑层内积、串水构造。


背景技术:

2.屋面是建筑物最上层的外围护构件,用于抵抗自然界的雨、雪、风、霜、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建筑内部有一个良好的使用环境,屋面应满足坚固耐久、防水、保温、隔热、防火和抵御各种不良影响的功能要求。故屋面建筑层一般从下到上布置结构基面、防水层、调坡层、保温层、保护层、面层等基本构造层,而屋面建筑层内保温层和调坡层使用的材料一般都会存在较大的间隙,很容易因为长时间的面层雨水渗透成为蓄水层,对屋面渗漏起到如下极大的促进作用,一是积水后容易产生较高水压,尤其在屋面气温升高时积水汽化;二是在建筑层内形成较高气压后加速积水水头压力,加强积水渗透及串水能力。屋面渗漏时基本已经出现积水在结构层四处串水寻找薄弱结构部位进行渗漏的情况。故所有屋面渗水一般主要是建筑层积水和串水两者并发的综合结果。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以上实际问题,本实用新型创新地采用一种施工便利的施工方法,可较好的控制屋面建筑层积水、串水问题,而且施工便利,屋面防渗漏效果明显,社会效益价值较大。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预防屋面建筑层内积、串水构造及其施工方法,可较好的控制屋面建筑层积水、串水问题,而且施工便利,屋面防渗漏效果明显,社会效益价值较大。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可较好的控制屋面建筑层积水、串水问题,而且施工便利,屋面防渗漏效果明显,社会效益价值较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防屋面建筑层内积、串水的构造,包括支撑杆、滤盖、铺设在结构基面上的防水层、及由下至上铺设在防水层上由调坡层、保温层、保护层组成的复合层、铺设在复合层表面的面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基面中预埋横卧的支撑杆,支撑杆的上侧露出结构基面的部分覆盖防水层,复合层内预置有滤盖,滤盖沿支撑杆布置,并覆盖在支撑杆上,滤盖上均匀分布有透水孔,所述结构基面被构造成在屋顶屋脊分水线两侧形成倾斜向下的排水坡面,排水坡面边缘紧邻排水沟,所述支撑杆和滤盖按以下方式布置,包括:纵向支撑杆,等距间隔对称布置在屋脊分水线两侧且与屋脊分水线相交,覆盖在该纵向支撑杆上的滤盖与纵向支撑杆两侧的防水层合围形成第一过水腔;横向支撑杆,平行于屋脊分水线两侧的排水坡面的边缘布置,覆盖在该横向支撑杆上的滤盖与横向支撑杆及横向支撑杆面向滤盖一侧的防水层合围形成第二过水腔;纵向支撑杆远离屋脊分水线的一端与横向支撑杆间隔隔开,形成开能容纳第二过水腔的距离;横向支撑杆与屋脊分水线两侧的
排水坡面的边缘间隔隔开,横向支撑杆上等距间隔布置有排水孔,复合层内还预置连通排水孔和排水沟的排水管,纵向支撑杆上等距间隔布置有排气孔,并插入排气管至第一过水腔内。
8.优选地,覆盖所述纵向支撑杆的滤盖两侧均延伸形成u形成槽,覆盖横向支撑杆的滤盖背向排水沟的一侧延伸形成u形成槽,所述u形槽内填充有绿豆砂。
9.优选地,所述滤盖的u形槽填充绿豆砂后,其表面覆盖土工布。
10.优选地,所述支撑杆均为t形钢板。
11.优选地,所述滤盖上透水孔的镂空率不小于60%。
12.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水腔的中线上设凹槽便于嵌入支撑杆的上侧。
13.优选地,相邻的纵向支撑杆的间距为4~6米。
14.优选地,所述面层的面积与排气孔的数量的比值不大于36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采用构造,可较好的控制屋面建筑层积水、串水问题,避免在建筑层内形成较高气压后加速渗漏,而且施工便利,屋面防渗漏效果明显,社会效益价值较大。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6.图1屋面平面布置图;
17.图2本实用新型w型滤盖剖面示意图;
18.图3屋面w型滤盖交叉连接及与雨水立管节点构造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2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防屋面建筑层内积、串水的构造,包括支撑杆1、滤盖2、铺设在结构基面8上的防水层4、及由下至上铺设在防水层4上由调坡层9、保温层10、保护层11组成的复合层、铺设在复合层表面的面层12,其中,结构基面8中预埋横卧的支撑杆1,支撑杆1的上侧露出结构基面8的部分覆盖防水层4,复合层内预置有滤盖2,滤盖2沿支撑杆1布置,并覆盖在支撑杆1上,滤盖2上均匀分布有透水孔,所述结构基面8被构造成在屋顶屋脊分水线两侧形成倾斜向下的排水坡面,排水坡面边缘紧邻排水沟14,支撑杆1和滤盖2按以下方式布置包括:纵向支撑杆1a,等距间隔对称布置在屋脊分水线两侧且与屋脊分水线相交,覆盖在该纵向支撑杆1a上的滤盖2与纵向支撑杆1a两侧的防水层4合围形成第一过水腔;横向支撑杆1b,平行于屋脊分水线两侧的排水坡面的边缘布置,覆盖在该横向支撑杆1b上的滤盖2与横向支撑杆1b及横向支撑杆1b面向滤盖2一侧的防水层4合围形成第二过水腔;纵向支撑杆1a远离屋脊分水线的一端与横向支撑杆1b间隔隔开,形成能容纳第二过水腔的距离;横向支撑杆1b与屋脊分水线两侧的排水坡面的边缘间隔隔开,横向支撑杆1b上等距间隔布置有排水孔,复合层内还预置连通排水孔和排水沟14的排水管5,纵向支撑杆1a上等距间隔布置有排气孔,并插入排气管6至第一过水腔内。
21.作为优选的方案,覆盖纵向支撑杆1a的滤盖2两侧均延伸形成u形成槽,覆盖横向
支撑杆1b的滤盖2背向排水沟14的一侧延伸形成u形成槽,u形槽内填充有绿豆砂。滤盖2的u形槽填充绿豆砂后,其表面覆盖土工布7。
22.优选地,支撑杆1为3mm厚t形钢板,其底座宽25cm为普通钢板,上部高15cm为不锈钢板,两者采用密封焊接连接。底座两侧每隔60cm设置高度可调锚件,方便安装。
23.优选地,滤盖2呈w型采用不小于5mm厚工程塑料材质,透水孔直径为5mm,镂空率不小于60%。其延伸出的u形槽滤槽宽6cm,高12cm;中间过水空腔宽10cm,高10cm,中间设2cm高凹槽便于嵌入支撑杆1的上侧。
24.优选地,相邻的纵向支撑杆1a的间距为4~6米。
25.优选地,排气孔直径为5cm,面层12的面积与排气孔的数量的比值不大于36


26.一种预防屋面建筑层内积、串水构造及其施工方法的安装过程,其步骤为:
27.(1)屋面层8绑扎钢筋,安装t支撑杆1,通过可调锚件固定t支撑杆1,使之浇筑混凝土时牢固可靠。其中纵横t型支撑杆1交接处间距预留5cm左右,横向t型支撑杆1上等间距布置排水孔,以便在屋面层施工期间雨天顺畅排水。
28.(2)浇筑屋面砼时,沿屋脊处按排水坡面适当留3~5公分结构小调坡,以便施工时进行雨水排放。
29.(3)进行屋面层施工时,首先施工屋面防水层4,在t型支撑杆1处进行防水加强。
30.(4)随后安装w型滤盖2,w型滤盖2底部用水泥浆与防水层4进行简单粘接后,在合适位置进行排气孔预留开孔,并插入排气管6,交界处用土工布7包裹后再用水泥砂浆闭合。
31.(5)随后在w型滤盖2的两侧u形槽填充满绿豆砂3,并用透水土工布7进行覆盖保护
32.(6)随后安装好排水管5,施工保温层10和调坡层9,在施工保护层前闭合好排水管5与t型支撑杆1间的缺口后浇筑保护层11混凝土。为防止保护层11开裂可在混凝土内设置钢筋网片并进行切缝。
33.(7)随后进行面层施工
3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施工便利的施工方法,可较好的控制屋面建筑层积水、串水问题,而且施工便利,屋面防渗漏效果明显,社会效益价值较大。
35.以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预防屋面建筑层内积、串水构造及其施工方法的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