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建筑石雕构件保护修复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04226发布日期:2022-04-16 15:16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古建筑石雕构件保护修复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文物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古建筑石雕构件保护修复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2.中国古建筑大约有7000年的历史,古建筑由瓦、木、砖、石、油等材料组合而成。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中,石雕构件是最能保存和反映其建筑初建时的信息之一。古建筑的石雕构件古建筑的石雕构件在经历多年的自然环境侵蚀或人为损坏后,常有裂缝、风化、残损等现象。
3.古建筑的石雕构件,特别是有雕刻纹样的石雕构件,除残损严重危及安全必须更换者外,应设法保护原物。随着整个社会对文物建筑保护的重视,以及文物建筑文化价值的挖掘,文物建筑修缮工程迅速增加。文物建筑修缮不同于建设工程,它是对文物建筑实施保护的实践活动。
4.现有技术中,对石雕构件的修复是应用品种质感色泽与原件相近的石料通过粘合剂修补。
5.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现有技术对石雕构件的修复较为简单,粘合效果不佳,使用寿命不长。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提升石雕构件修复后的使用寿命,本技术提供一种古建筑石雕构件保护修复施工工艺。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古建筑石雕构件保护修复施工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古建筑石雕构件保护修复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现状勘察,在修复之前进行现状的文字记录,拍摄照片和录像,以及绘制损害的病变图,然后根据石雕构件的原状的资料,参考显存的遗构,分析病害情况,进行修复作业;s2、基层清理,清除石雕构件待修复部位的表层浮灰、油污和风化疏松物,然后使用纯净水进行清洗脱盐,然后进行晾干,保持石雕构件表面干燥;s3、封底漆,首先观察待修复部位的深度,并根据观察情况对待修部位进行预处理工作;s4、黏贴修复,取用胶水,并在胶水内部加入小苏打粉或者米粉进行混合,使其形成胶状物,然后在其中加入与石雕构件颜色相匹配的粉末进行调色,并将调好色的胶状物涂在待修复部位;s5、修磨,根据石雕构件原型对待修复部位使用砂纸进行打磨,然后用干净的布对粉末进行清除;s6、加固,在石雕构件表面涂刷增硬剂;
s7、封护,在待修复石雕构件的表面先用纯净水清洗干净,然后用无水乙醇涂刷待修复石雕构件的表面表面,让水份挥发,干燥之后再涂刷喷覆一层防水面漆进行封护。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层清理能够对待修复部位中存有的浮灰、油污和风化疏松物进行清理,减少杂质对石雕构件修复的影响,接着对待修复部位的损害程度进行观察评估,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待修复部位进行不同的处理,然后在对处理后的待修复部位进行黏贴修复,使用胶状物对待修复部分进行填充,在凝固后对胶状物进行打磨,以匹配石雕构件未损坏前的状态,最后在对石雕构件的表面涂刷增硬剂进行性能提升,并在表面涂刷防水面漆进行保护,从而能够提升石雕构件修复后的使用寿命,实用性强。
9.可选的,所述步骤二中,首先使用软毛刷将基层的浮灰清理干净,然后使用铁刷对基层的油污以及风化疏松物进行打磨清理,接着用软毛刷对打磨的粉末进行清理,最后使用湿海绵对基层表面进行擦拭,将基层清理干净。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使用软毛刷清理基层浮灰,有利于提升对浮灰的清理效果,然后使用铁刷对油污以及风化疏松物进行打磨清理,在清理的同时也能去除待修复部位表面的整体污渍,同时对待修复部位进行平整,使得缺口变得整齐,有利于提升黏贴效果,最后再使用软毛刷对平整后产生的粉末进行清理,并使用是海绵对基层表面进行擦拭,提升清理效果,减少浮灰的残留。
11.可选的,所述步骤二中,首先将中性滤纸放在离子水中浸泡,待纸泡透后将其捣碎成浆,挤干水分,再换干净的离子水继续浸泡,反复几次,达到脱盐的效果,然后贴附在待修复部位的表面,并每隔2小时对纸浆喷洒纯净水,使纸浆保持湿润,纸浆通过石质内部的毛细管吸取盐分。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离子含量低的纸浆贴附在待修复部位的表面,从而能够使纸浆通过石质内部的毛细管吸取盐分,直至将盐份吸取干净为止,能延长石雕构件的寿命。
13.可选的,所述步骤三中,所述待修复部位包括有呈线状损坏、呈面状损坏以及呈块状损坏,若为裂缝、裂痕这类呈线状损害,则采用喷覆的方式向底部喷覆封底漆;若为待修复部位非石雕图案部分整块面脱离的呈面状损坏,则采用涂覆的方式,先对整个面进行封底漆,然后采用相同的石材对待修复部分进行匹配,对补全部分的石材与石雕构件之间使用粘胶剂进行粘接,直至该缺损面平整;若为待修复部位石雕图案部分整块面脱离的呈面状损害,则采用涂覆的方式对整个面进行封底漆,然后采用相同的食材对带修补分分进行匹配,对补全部分的石材与石雕构件之间使用粘胶机进行粘接,直至该缺损面平整,然后进行所述步骤四中的操作,将调好色的胶状物涂在待修复部位,使损害部分完整。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模板的设置,能够对不需要修复的部分进行遮挡,能够减少因施工人员失误,导致胶水涂覆到石雕构件其他部位的情况的发生,从而提高修补的准确性。
15.可选的,所述步骤三中,若为呈块状损坏的损害,且待修复部位的损害深度大于5mm,则向待修复部分内填充填充物,对待修复部位进行找平塑形,并预留3-5mm深的面层,然后涂一遍透明封底漆,所述填充物包括腻子、白水泥浆以及砂浆,并使用分层粘合的方法,最里层使用砂浆填充,中层使用白水泥浆填充,最外层使用腻子填充。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填充物对待修复部位进行初步填充,然后再涂一边透明封底漆,对内部结构进行密封,既能对填充物进行保护,也能够对底面进行预处理,方便后续进行上胶。
17.所述步骤三中,所述步骤三中,若为呈块状损坏的损害,且待修复部位的损害深度小于等于5mm,则在清理完毕的基层上涂抹一遍透明封底漆。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深度不深的部位,不需要进行填充操作,可以省去填充步骤,加快处理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19.可选的,所述步骤四中,每次涂覆的胶状物厚底小于等于1mm,直至达到修复石雕构件的造型标准。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每次小于等于1mm的胶状物涂覆的方式,对胶状物进行填充,能够在保证填充效率的情况下,使得每次涂覆的胶状物能够保证充分硬化,保持硬化后的物理性能,减少因一次涂覆过多,使得内部胶状物无法硬化导致整体结构强度降低的情况发生。
21.可选的,所述步骤五中,首先使用80目的砂纸对待修复部位进行初步打磨,并打磨出初步轮廓,然后使用180目的砂纸对待修复部位进行打磨,并打磨出完成的轮廓,最后使用湿海绵对打磨面进行清理。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80目的砂纸打磨,能够起到开粗的作用,从而提高打磨速度,而接着使用180目的砂纸进行打磨,则能够对细节起到更好的处理,进而恢复待修复部位原有的形状,完成初步修复。
23.可选的,所述步骤五中,在涂刷增硬剂先使用高猛酸钾对待修复部分进行做旧。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高锰酸钾对待修复部位进行做旧,能够使得待修复部位与石雕构件色泽接近,提升石雕构件的整体性。
25.可选的,所述步骤一中,如果缺少修复部分原本的设计图纸,对待修复部分采用油灰进行修补加固。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油灰进行修补,能够对待修复部分进行加固保护,从而减少损坏,起到保存的作用,为后续继续修补提供便利。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基层清理能够对待修复部位中存有的浮灰、油污和风化疏松物进行清理,减少杂质对石雕构件修复的影响,接着对待修复部位的损害程度进行观察评估,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待修复部位进行不同的处理,然后在对处理后的待修复部位进行黏贴修复,使用胶状物对待修复部分进行填充,在凝固后对胶状物进行打磨,以匹配石雕构件未损坏前的状态,最后在对石雕构件的表面涂刷增硬剂进行性能提升,并在表面涂刷防水面漆进行保护,从而能够提升石雕构件修复后的使用寿命,实用性强;使用高锰酸钾对待修复部位进行做旧,能够使得待修复部位与石雕构件色泽接近,提升石雕构件的整体性;使用油灰进行修补,能够对待修复部分进行加固保护,从而减少损坏,起到保存的作用,为后续继续修补提供便利。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实施例一种古建筑石雕构件保护修复施工工艺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古建筑石雕构件保护修复施工工艺,应用在古建筑的石雕构件修复领域当中,对局部残损的石雕构件进行修补。以前对石雕构件的修复所使用的粘合剂一直沿用动物胶、天然蜡或淀粉胶等传统粘合剂,其粘结强度和粘结寿命较低。而现在,在石雕构件的修复过程中,环氧树脂凭借其优良的粘结性能,成为主要的粘合剂。但是采用环氧树脂作为粘合剂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环氧树脂为胺类固化剂,在胶黏剂固结后,常常因搅拌不均匀,而游离出部分胺类物质,经过一段时间后,胺类固化剂游离分子渗到石雕构件的粘合口周围,此时经过空气氧化和阳光的照射,会逐步产生黄斑、黄痕,对修复后的石雕构件的外观造成破坏,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古建筑石雕构件保护修复施工工艺。
31.参照图1,一种古建筑石雕构件保护修复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现状勘察,在修复之前进行现状的文字记录,拍摄照片和录像,以及绘制损害的病变图,然后根据石雕构件的原状的资料,参考显存的遗构,分析病害情况,进行修复作业。
32.文字记录是准确记下石雕构件损害的现状、特征和规模,以及污染和破损的情况等。拍摄照片是文字记录和绘图的辅助手段,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现状;拍摄时,尽可能地用侧视的角度来取景,以最大角度反映石雕构件病害的细部.如裂痕和孔洞等。拍录像可以补拍摄照片的不足,更加完整地反映病害的状况,以便准确地制订保护维修方案。
33.然后根据石雕构件原状详实的文字记录、图纸、照片及各方面的资料,参考现存的遗构,分析病害情况,采用针对性的保护修复方法,编制详细的保护修复方案,指导修复工程的实施。
34.s2、基层清理,清除石雕构件待修复部位的表层浮灰、油污和风化疏松物,然后使用纯净水进行清洗脱盐,然后进行晾干,保持石雕构件表面干燥。
35.首先使用软毛刷将基层的浮灰清理干净,然后使用铁刷对基层的油污以及风化疏松物进行打磨清理,在清理的同时也能去除待修复部位表面的整体污渍,同时对待修复部位进行平整,使得缺口变得整齐,有利于提升黏贴效果。接着用软毛刷对打磨的粉末进行清理,最后使用湿海绵对基层表面进行擦拭,将基层清理干净。
36.脱盐是石雕构件保护的重要环节,盐份会引起石雕构件表面风化等一系列病变。特别沿海地区,空气中盐的成分较高,石雕构件表面盐份腐蚀比其他地区严重。对于石雕构件表面盐份清洗,一般是将中性滤纸放在离子水中浸泡,待纸泡透后将其捣碎成浆,挤干水分,再换干净的离子水继续浸泡,反复几次,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三次,达到脱盐的效果,然后贴附在待修复部位的表面,然后对纸浆进行层叠式叠加,叠至三层,每隔2小时对纸浆喷洒纯净水保持湿润,在2小时候,对纸浆进行翻面,继续覆在待修复部位的表面,而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对纸浆进行层叠式叠加,叠至六层,每隔2小时对纸浆喷洒纯净水保持湿润,在2小时候后依次重复以上步骤,直至将纸浆叠至18层以上,保持纸张湿润地覆在待修复部位的表面两日后拆除,每两天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十天后解除脱盐操作。然后对清洁脱盐后的石雕
构件进行晾干7天,再实施下一工序,能延长石雕构件的寿命。
37.s3、封底漆,首先使用厚纸、硬纸板、木材在内的材料预先刻制模板,并使用模板遮挡不需要修复的部位。能够对不需要修复的部分进行遮挡,能够减少因施工人员失误,导致胶水涂覆到石雕构件其他部位的情况的发生,从而提高修补的准确性。
38.然后观察待修复部位的损害情况,待修复部位包括有呈线状损坏、呈面状损坏以及呈块状损坏,若为裂缝、裂痕这类呈线状损害,则采用喷覆的方式向底部喷覆封底漆;若为待修复部位非石雕图案部分整块面脱离的呈面状损坏,则采用涂覆的方式,先对整个面进行封底漆,然后采用相同的石材对待修复部分进行匹配,对补全部分的石材与石雕构件之间使用粘胶剂进行粘接,直至该缺损面平整;若为待修复部位石雕图案部分整块面脱离的呈面状损害,则采用涂覆的方式对整个面进行封底漆,然后采用相同的食材对带修补分分进行匹配,对补全部分的石材与石雕构件之间使用粘胶机进行粘接,直至该缺损面平整,然后进行所述步骤四中的操作,将调好色的胶状物涂在待修复部位,使损害部分完整;若为呈块状损坏的损害,且待修复部位的损害深度大于5mm,则向待修复部分内填充填充物,对待修复部位进行找平塑形,并预留3-5mm深的面层,然后涂一遍透明封底漆,所述填充物包括腻子、白水泥浆以及砂浆,并使用分层粘合的方法,最里层使用砂浆填充,中层使用白水泥浆填充,最外层使用腻子填充;若为呈块状损坏的损害,且待修复部位的损害深度小于等于5mm,则在清理完毕的基层上涂抹一遍透明封底漆。
39.s4、黏贴修复,取用胶水,并在胶水内部加入小苏打粉或者米粉进行混合,使其形成胶状物,然后在其中加入与石雕构件颜色相匹配的粉末进行调色,并将调好色的胶状物涂在待修复部位,通过每次小于等于1mm的胶状物涂覆的方式,对胶状物进行填充,能够在保证填充效率的情况下,使得每次涂覆的胶状物能够保证充分硬化,保持硬化后的物理性能,减少因一次涂覆过多,使得内部胶状物无法硬化导致整体结构强度降低的情况发生。
40.s5、修磨,根据石雕构件原型首先使用80目的砂纸对待修复部位进行初步打磨,能够起到开粗的作用,从而提高打磨速度,并打磨出初步轮廓,然后使用180目的砂纸对待修复部位进行打磨,并打磨出完成的轮廓,则能够对细节起到更好的处理,进而恢复待修复部位原有的形状,然后用干净的布对粉末进行清除,最后使用湿海绵对打磨面进行清理,保证修复面的洁净度。
41.s6、加固,在修复面使用高猛酸钾对待修复部分进行做旧,使得待修复部位与石雕构件色泽接近,提升石雕构件的整体性,然后使用增硬剂进行涂刷,提高修复面层的强度、硬度与密实度,从而提高修复面层的使用寿命。
42.s7、封护,在待修复石雕构件的表面先用纯净水清洗干净,然后用无水乙醇涂刷待修复石雕构件的表面表面,让水份挥发,干燥之后再涂刷喷覆一层防水面漆进行封护,减少雨水对石雕构件的腐蚀,提升石雕构件修复后的使用寿命。
4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古建筑石雕构件保护修复施工工艺的实施原理为:首先根据现场勘察制定修复计划,然后根据修复计划对基层进行清理,接着进行封底漆工作,提高胶装物的粘结效果。然后使用调制好的胶状物进行黏贴修复,并对修复好的部位根据石雕构件进行打磨,再在将打磨好的修复面进行清理,并做旧,然后涂上增硬剂
提升整体性能,最后在整体喷覆上防水面漆,整体进行封护,完成修复工作。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