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中升降异型舞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02693发布日期:2022-04-23 20:41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中升降异型舞台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升降舞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中升降异型舞台。


背景技术:

2.近年来,水中升降舞台等多功能舞台建筑逐渐成为趋势。国内现有的升降舞台桁架普遍简易、面积小,同时多块组合桁架的连接和分区,保证不同舞台同时或单独升降,工艺不是很成熟,造成舞台结构整体提升装置、反拉装置系统相对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水中升降异型舞台,操作便捷,拼装方便,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水中升降异型舞台,包括台面钢架、设置在所述台面钢架底端的提升钢架、驱动所述台面钢架上升的提升装置以及驱动所述台面钢架下降的反拉装置,在水底还设置有支撑钢架,所述支撑钢架位于所述提升钢架的下方。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台面钢架由多个模块拼装焊接而成。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所述模块的尺寸为500*650mm。
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提升装置包括第一滑轮、第二滑轮、绕设在所述第一滑轮和所述第二滑轮上的提升钢丝绳以及驱动所述第一滑轮转动的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滑轮设置在所述支撑钢架上,在所述支撑钢架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滑轮的侧部竖直设置有支撑杆,所述第二滑轮设置在所述支撑杆的顶端,所述第二滑轮高于所述第一滑轮;所述提升钢丝绳靠近所述第二滑轮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提升钢架上,在所述提升钢架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座,所述提升钢丝绳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固定座相连接。
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反拉装置包括第三滑轮、第四滑轮、绕设在所述第三滑轮和所述第四滑轮上的反拉钢丝绳以及驱动所述第三滑轮转动的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三滑轮设置在所述支撑钢架上,所述第四滑轮设置在所述台面钢架上,所述第四滑轮高于所述第三滑轮;所述反拉钢丝绳靠近所述第四滑轮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台面钢架上,在所述台面钢架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座,所述反拉钢丝绳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固定座相连接。
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在所述支撑钢架上设置有对所述台面钢架和所述提升钢架进行导向的导向装置。
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所述导向装置包括竖直设置在所述支撑钢架上的安装杆、竖直固设在所述安装杆侧部的导轨以及滑动设置在所述导轨上的滑块,
所述滑块与所述提升钢架的侧端部固接。
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还包括设置在水中的浮筒装置,所述浮筒装置位于所述台面钢架的下方。
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钢架上的接近检测装置,所述接近检测装置与所述台面钢架的底部相接触,以感应台面钢架上升或下降的距离。
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在所述支撑钢架上竖直设置有立杆,所述接近检测装置安装于所述立杆上。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中升降异型舞台,与传统简易舞台钢架对比,本技术采用了定型化模块拼装,现场组装的组合方式,提高了大面积舞台拼装的整体平整性;其次,根据工程设计异形构造,可细部进行模块调整,保证了拼装的质量,方便现场实际情况调整。
15.本技术通过台面钢架、提升钢架等组合方式,一方面加强了提升点的整体强度,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布局,有效的增大水池剩余空间,易于其他设备装置的操作。本技术操作便捷、组合样式新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及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一种水中升降异型舞台的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台面钢架;2、提升钢架;3、提升装置;31、第一滑轮;32、第二滑轮;33、提升钢丝绳;34、支撑杆;35、第一固定座;4、反拉装置;41、第三滑轮;42、第四滑轮;43、反拉钢丝绳;44、第二固定座;5、支撑钢架;6、导向装置;61、安装杆;62、导轨;63、滑块;7、浮筒装置;8、接近检测装置;9、立杆。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20.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1.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水中升降异型舞台,可以包括台面钢架1、设置在台面钢架1底端的提升钢架2、驱动台面钢架1上升的提升装置3以及驱动台面钢架1下降的反拉装置4,在水底还设置有支撑钢架5,支撑钢架5位于提升钢架2的下方。其中,台面钢架1由多个尺寸为500*650mm的模块拼装焊接而成,在拼装时,要保证台面钢架1四角高差≤15mm。
22.本实施例,台面钢架1和提升钢架2均可在施工现场使用模板根据施工需求进行现
场拼装组合,可根据工程设计异形构造,可细部进行模块调整,保证了拼装的质量,方便依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3.在本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中,提升装置3可以包括第一滑轮31、第二滑轮32、绕设在第一滑轮31和第二滑轮32上的提升钢丝绳33以及驱动第一滑轮31转动的第一驱动件。
24.第一滑轮31设置在支撑钢架5上,具体的,在支撑钢架5上且位于第一滑轮31的侧部竖直设置有支撑杆34,第二滑轮32设置在支撑杆34的顶端,第二滑轮32高于第一滑轮31。
25.提升钢丝绳33靠近第二滑轮32的一端延伸至提升钢架2上,在提升钢架2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座35,提升钢丝绳33的端部与第一固定座35相连接。
26.当需要控制台面钢架1进行提升时,启动第一驱动件,第一驱动件带动第一滑轮31转动,进而带动提升钢丝绳33缠绕,由于提升钢丝绳33远离第一滑轮31的一端与提升钢架2连接,因此,提升钢丝绳33在缠绕的过程中,能够带动提升钢架2上升,进而带动台面钢架1同步上升。
27.在本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中,反拉装置4可以包括第三滑轮41、第四滑轮42、绕设在第三滑轮41和第四滑轮42上的反拉钢丝绳43以及驱动第三滑轮41转动的第二驱动件。第三滑轮41设置在支撑钢架5上,第四滑轮42设置在台面钢架1上,第四滑轮42高于第三滑轮41。反拉钢丝绳43靠近第四滑轮42的一端延伸至台面钢架1上,在台面钢架1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座44,反拉钢丝绳43的端部与第二固定座44相连接。
28.当需要控制台面钢架1进行下降时,启动第二驱动件,第二驱动件带动第三滑轮41转动,进而带动反拉钢丝绳43缠绕,由于反拉钢丝绳43远离第三滑轮41的一端与台面钢架1连接,因此,反拉钢丝绳43在缠绕的过程中,能够带动台面钢架1下降,进而带动提升钢架2同步下降。
29.为了提高台面钢架1和提升钢架2的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中,在支撑钢架5上设置有对台面钢架1和提升钢架2进行导向的导向装置6。
30.具体的,导向装置6可以包括竖直设置在支撑钢架5上的安装杆61、竖直固设在安装杆61侧部的导轨62以及滑动设置在导轨62上的滑块63,滑块63与提升钢架2的侧端部固接。
31.通过设置的导向装置6,台面钢架1和提升钢架2在上升或者下降的过程中,滑块63在导轨62上沿着竖直方向运动,进而为台面钢架1和提升钢架2的运动进行限位,使台面钢架1和提升钢架2在竖直方向运动,避免在水平方向产生晃动,提高台面钢架1和提升钢架2运动时的稳定性。
32.在本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中,在水中还设置有浮筒装置7,浮筒装置7位于台面钢架1的下方。
33.通过设置的浮筒装置7,由于浮筒装置7具有一定的浮力,当台面钢架1在上升时,浮筒装置7为台面钢架1提供向上的力,进而能够减缓提升装置3的压力。
34.在本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中,在支撑钢架5上设置有接近检测装置8。具体的,在支撑钢架5上竖直设置有立杆9,接近检测装置8安装于立杆9上。接近检测装置8与台面钢架1的底部相接触,接近检测装置8与控制系统相连接,通过控制系统控制台面钢架1上升或下降的距离。
3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中升降异型舞台,适用于水中升降舞台大面积异形组
合桁架。与传统简易舞台钢架对比,本技术采用了定型化模块拼装,现场组装的组合方式,提高了大面积舞台拼装的整体平整性;其次,根据工程设计异形构造,可细部进行模块调整,保证了拼装的质量,方便现场实际情况调整。
36.本技术通过台面钢架、提升钢架等组合方式,一方面加强了提升点的整体强度,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布局,有效的增大水池空间,易于其他设备装置的操作。本技术操作便捷、组合样式新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及应用前景。
3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各个实施例之间描述的方案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各个实施例又存在某种相互关联的关系,在理解本技术方案时,各个实施例之间可相互参照;另外,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