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梁板组合结构的装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187443发布日期:2022-08-19 22:44阅读: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梁板组合结构的装配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是一种梁板组合结构的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2.装配式建筑中混凝土叠合楼板应用较为广泛,预制一定厚度的混凝土板在施工现场安装后再叠加浇筑一定厚度混凝土形成完整厚度楼板,预制一定厚度混凝土板可以节约模板,但是仍然需要现场浇筑大量混凝土,连接位置受力较大且构造复杂,预制与现浇混凝土收缩应力差异,结合面粘结不牢固等等诸多不利因素。
3.板与梁分别考虑,连接部位在梁的顶部较小的范围内,梁顶部为板的负弯矩区,因此内力较大与装配方式使受力性能降低形成双重不利影响。
4.整体上考虑板与梁的协同受力作用,考虑板-梁-柱的传力路径,把一部分板与梁作为整体,再考虑剩下平面部分与梁上部板的连接问题。这样增加了板与板之间的连接问题,可以把接缝留置在受力较小的部位,减小板与梁连接处的内力。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梁板组合结构的装配方法,采用先制作预制组合梁和预制混凝土板,运输到工程现场后组装的方案,先吊装预制组合梁,通过螺栓连接或者焊接方式固定与柱子上,再吊装预制混凝土板,通过预制混凝土板和预制组合梁接触位置设置预埋铁件和装配支撑构造等措施将预制组合梁和预制混凝土板连接成为整体,安装前对连接面进行毛面处理、洒水湿润、用砂浆填充连接,然后在上表面进行二次浇筑成型,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与劳动力,加快工作效率。
6.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梁板组合结构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制作预制组合梁,预制组合梁包括下端纵向布置的工字钢,工字钢上翼缘的上下侧分别设有多个抗剪栓钉,工字钢上端一体浇筑有混凝土板,混凝土板上端面左右两侧设有多个向上伸出的连接短柱;步骤二,制作预制混凝土板,预制混凝土板包括混凝土体和位于混凝土体内的预留钢筋,预留钢筋向外伸出预制混凝土板左右两端,预制混凝土板在装配时可以临时支撑于预制组合梁上翼缘混凝土上;步骤三,对预制组合梁的位置进行固定,然后将预制混凝土板两端与预制组合梁进行连接;步骤四,将预制混凝土板上的预留钢筋伸出到预制组合梁上端的部分进行扎接;步骤五,将组合后的预制组合梁与预制混凝土板上端面的侧面通过模板进行支撑,防止浇筑时混凝土外流;步骤六,对组合后的预制组合梁与预制混凝土板上端面进行二次浇筑,预制组合梁上表面进行二次浇筑时需要先通过支撑装置进行辅助加强。
7.作为优选,所述预制组合梁两端设有竖向布置的预制铁件,预制混凝土板左右两端设有l形配合铁件,在预制组合梁与预制混凝土板装配后通过焊接对预制铁件和l形配合铁件进行连接。
8.作为优选,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下支撑柱和上支撑柱,上支撑柱与下支撑柱之间竖向滑动连接,上支撑柱上端球铰接有支撑盘,下支撑柱下端螺纹连接有底座,下支撑柱上端设有对上支撑柱进行定位的定位装置。
9.作为优选,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下支撑柱上端的定位壳体,定位壳体内转动连接有定位轴,定位轴上固定连接有定位块,定位轴外侧固定连接有拉杆,拉杆伸出端转动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下端转动连接有升降圈,升降圈竖向滑动连接在下支撑杆上,升降圈下端转动连接有升降螺帽,升降螺帽内侧面与下支撑杆外侧对应部位分别设有螺纹。
10.作为优选,所述上支撑杆上设有与定位块相配合的定位槽,定位壳体下端面与升降圈上端面之间通过拉簧进行连接。
11.作为优选,所述支撑盘包括支撑底盘和支撑平板,支撑平板上端设有橡胶层。
12.作为优选,所述底座包括与地面接触的底盘,底盘上球铰接有调节杆,调节杆上端设有与下支撑柱相配合的螺纹,调节杆中部设有挡块。
13.作为优选,所述定位装置为对称布置,升降圈上端面内侧设有保护片。
14.本发明有益效果是:1、预制组合梁通过在轧制工字钢或者焊接工字钢的上翼缘的上下分别焊接或螺栓连接抗剪连接件后,先浇筑一定宽度下部混凝土,形成组合梁的受压区,同时也是板的负弯矩区;2、从混凝土楼板体系中暂时去掉一部分与支撑梁连接的负弯矩区附近的板后拆分出预制混凝土板,整体受力为板的上部受压下部受拉,受力钢筋在受拉区布置,下部受拉钢筋在预制板的边缘附近45度弯曲至板上部后外伸到预制混凝土的外部;3、预制组合梁和预制混凝土板的连接部位在受力体系中受力较小的位置留置;4、预制组合梁和预制混凝土板的连接,通过设置台阶等构造形成临时固定支撑后进行连接加强,连接部位的下部通过预埋件连接,上部外伸钢筋通过二次绑扎后在预制组合梁的顶部现场二次浇筑混凝土后形成梁板整体结构;5、预制组合梁和预制板连接后顶部和底部均可根据需要留置一定高差,也可形成在同一平面。
15.6、可以单独考虑组合梁和板的受力特征,保证组合梁的整体性和混凝土板的整体性。
16.7、现场装配简便易行,只需要设置部分临时支撑,极大减小模板用量,现场混凝土浇筑量较小,提高组合结构的装配率。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整体装配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发明预制组合梁和预制混凝土板组装示意图。
19.图3为本发明预制组合梁平面布置示意图。
20.图4为本发明预制组合梁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发明预制混凝土板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发明预制组合梁和预制混凝土板连接部位示意图。
23.图7为本发明支撑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本发明支撑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中局部放大图。
25.图9为本发明支撑盘示意图。
26.图10为本发明底座结构示意图。
27.图11为本发明定位装置定位状态剖视图。
28.图12为本发明定位装置为定位状态动作原理图。
29.附图标记1、预制组合梁;2、工字钢;3、抗剪栓钉;4、连接短柱;5、预留钢筋;6、预制铁件;7、l形配合铁件;8、下支撑柱;9、上支撑柱;10、支撑盘;11、底座;12、定位壳体;13、定位轴;14、定位块;15、拉杆;16、连接杆;17、升降圈;18、升降螺帽;19、定位槽;20、拉簧;21、支撑底盘;22、支撑平板;23、橡胶层;24、底盘;25、调节杆;26、挡块;27、保护片;28、预制混凝土板。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12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进一步详细说明。
31.该实施例在使用时,先确定需要进行组合梁布置的位置,然后将预制组合梁1两端固定连接在墙体上,预制组合梁1需要支撑在同一平面上,预制组合梁1的数量为多个且平行布置,各个预制组合梁1之间的间隔为定值,且组合梁之间的空间与预制混凝土板28的相配合,在对组合梁的两端与墙体之间进行初步定位,此时预制组合梁1处于不受力的初始状态,同时预制组合梁1的两端分别经由墙体进行支撑,然后通过支撑装置来对预制组合梁1的中部下端进行,使得预制组合梁1由两端支撑变为多点支撑,然后调节支撑装置的支撑力,然后开始铺设预制混凝土板28,预制混凝土板28分别放置在相邻的预制组合梁1之间的区域,且通过预制组合梁1进行支撑,在对预制混凝土板28进行铺设时,预制混凝土板28的两端分别与预制组合梁1的两端之间相配合,相邻的预制组合梁1之间需要紧贴着排布,在预制混凝土板28铺设完成后即可通过支撑装置对预制混凝土板28的下端面的中间部位进行支撑,也可以不进行支撑,在预制混凝土板28排列完成后,由于预制混凝土板28的两端分别向外伸出的预留钢筋5会伸出到预制组合梁1的上方,同时预留钢筋5会交错分布且相接触,此时通过扎接的方式来对伸出到预制组合梁1上方的预留钢筋5进行扎接国定,然后在扎接固定完成后使得预制组合梁1和预制混凝土板28形成临时支撑平面,然后先检查时候有缺口与缝隙,若存在缺口与缝隙需要先进行封堵,在封堵完成后需要通过模板来保护整体浇筑区域的外沿,防止浇筑时的混凝土外流与泄露,然后可以对上表面进行二次浇筑,在二次浇筑完成后直到工序完成才可以对下方的支撑装置进行拆除。
32.预制组合梁1包括用于底部支撑的工字钢2,由于工字钢2材质为钢材,可以很好的承受拉力,然后在工字钢2上端预先浇筑一层混凝土,使得混凝土与工字钢2之间紧密连接,而仅仅通过浇筑混凝土连接较为脆弱,所以在进行浇筑过程中,工字钢2上端面旋拧或焊接有多个抗剪螺钉,预制组合梁工字钢上翼缘浇筑在混凝土内部,或者工字钢上翼缘底面与混凝土板底面平齐,抗剪螺钉主要是为了在进行受力时提供抗剪切力,然后使得连接更加稳固,同时在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层内可以预先埋设相应的支撑条,比如钢筋等物品,可以有效增加强度,然后在浇筑时混凝土层的上表面上设有有多个连接短柱4,各个连接短柱4均
为浇筑成型,连接短柱4主要用来在二次浇筑时提供二次浇筑部分与预制组合梁1之间的连接牢固性,同时还能增加抗剪力,预制组合梁1在浇筑的混凝土左右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预制铁件6,预制铁件6可以采用锚栓连接等方式与混凝土两端进行连接,还能采用与混凝土层内的钢筋之间的焊接来进行固定连接。
33.预制混凝土板28内需要先埋设有预留钢筋5,预留钢筋5的两端分别伸出预制混凝土板28的两端,同时预制混凝土板28的下端面两端分别开设有与预制组合梁1进行临时搭接的缺口,预制混凝土板28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与预制组合梁1两端的预制铁件6相配合的l形配合铁件7,l形配合铁件7通过焊接连接在预留钢筋5的两端,同时l形配合铁件7与预制组合梁1两端的预制铁件6相配合,在进行装配好预制组合梁1和预制混凝土板28之后,通过焊接的方式来对预制铁件6和l形配合铁件7之间进行满焊接的方式来进行连接,从而保护连接的牢固性,预制混凝土板28与连接短柱水平方向可以有一定距离,通过浇筑混凝土填充后形成完整的楼板。
34.预制混凝土板28内的预留钢筋5为分布在预制混凝土板28的下层内,因为板状物体受力时为上部受压而下部受拉,同时混凝土为易受压而不受拉的特性,所以需要在下层通过钢筋来增加拉力强度,而预留钢筋5的两端分别在预制混凝土板28的两端上层斜向外伸出,同时还能方便二次扎接,在二次扎接完成后进行二次浇筑,在进行二次浇筑之前需要先通过模板来保护浇筑区域的完整性,同时使得浇筑的混凝土不会外流。
35.支撑装置是在预制组合梁1和预制混凝土板28组装时进行支撑,防止在二次浇筑过程中产生额外变形,同时还能防止浇筑的重量使得预制组合梁1和预制混凝土板28在浇筑之前产生内应力,防止预制组合梁1和预制混凝土板28内的受力关系和二次浇筑区域不同,同时还能防止预制组合梁1和预制混凝土板28变形,在进行支撑时,先将底座11放置在支撑区域的地面上,然后向上抽出上支撑柱9,由于上支撑柱9与下支撑之间为竖向滑动连接,所以可以将上支撑柱9向外抽出,同时由于两者之间为套设式结构,可以有效的减少在未使用时的占用空间的面积,然后在抽出上支撑杆的时候定位装置处于放松状态,即地归纳为装置不对上支撑杆的位置进行定位,此时可以抽出上支撑杆,上支撑杆的上端为球铰接的支持盘,支撑盘10上端设有橡胶层23,橡胶层23可以起到变形与防止颗粒物阻挡的作用,然后将上支撑杆抽出到与支撑部位接触时停止,然后定位装置来进行定位,定位装置是通过定位装置内的定位块14与上支撑杆侧面之间的定位槽19之间卡接来进行定位,而由于定位槽19的数量为一定且位置固定,无法对支撑部位提供准确的支撑力,所以在定位装置支撑完成后需要通过旋拧位于底盘24上的调节杆25来进行微调,转动调节杆25的同时握紧下支撑杆,调节杆25转动会通过螺纹传动来对下支撑杆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完成微调支撑,在调节过程中通过挡块26的反馈来确定当前支撑力的大小,而调节杆25与底座11之间为球铰接,不仅可以适应地形的不平整,同时还能防止在转动调节杆25过程中需要底座11一起转动的问题。
36.在通过定位装置进行定位过程中,定位装置的初始状态为,在不需要定位装置定位时,升降圈17在拉簧20的作用下向上运动,而升降螺帽18会同步的向上运动,而拉杆15的伸出端会在连接杆16的作用下向外侧转动,使得定位轴13转动一定角度后与定位槽19之间脱离,然后失去定位力,而在需要定位时,先将升降螺帽18向下拉,升降螺帽18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会使得升降圈17向下运动,同时会通过连接杆16的作用将拉杆15的外侧向下方内
侧拉,然后会驱动定位轴13转动,定位轴13上的定位块14会与定位槽19之间配合完成定位,然后通过选转升降螺帽18,升降螺帽18在转动时会通过设置在下支撑杆外侧的螺纹进行螺纹连接,同时完成对升降螺帽18高度的定位,升降螺帽18在转动时,由于升降螺帽18与升降圈17之间为同轴连接,所以不会带动升降圈17进行同步的转动,而此时拉力弹簧处于受拉状态,在升降螺帽18脱离与螺纹接触时会在拉力弹簧的作用下进行复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