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墙板与混凝土墙柱组成的墙柱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57807发布日期:2022-07-06 01:13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一种隔墙板与混凝土墙柱组成的墙柱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隔墙板与混凝土墙柱组成的墙柱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的隔墙板在排列建筑施工过过程,最终需要与混凝土墙柱进行连接,但现有的大多数隔墙板本身没有做任何的结构设计,基本都是采用钢筋或者专用砂浆直接填充来连接,连接效果并不好,导致隔墙板与混凝土墙柱之间的连接并不稳定。在地震或大风荷载下时,主体结构发生较大变形,隔墙板和混凝土墙柱之间极易出现裂缝和脱落,存在安全或业主投诉风险。
3.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隔墙板与混凝土墙柱组成的墙柱连接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大多数隔墙板本身没有做任何的结构设计,基本都是采用钢筋或者直接专用砂浆直接填充来连接,连接效果并不好,导致隔墙板与混凝土墙柱之间的连接并不稳定并降低安全或开裂风险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隔墙板与混凝土墙柱组成的墙柱连接结构,其中,所述墙柱连接结构包括:
7.隔墙板,所述隔墙板的侧面上设置有凹陷部;
8.混凝土墙柱,所述混凝土墙柱位于所述隔墙板的一侧;
9.弯折连接件,所述弯折连接件位于所述隔墙板与所述混凝土墙柱之间,且所述弯折连接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隔墙板上的所述凹陷部内,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混凝土墙柱内。
1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凹陷部内填充有专用砂浆,所述专用砂浆用于将所述弯折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凹陷部内。
11.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弯折连接件为钩头螺栓,所述钩头螺栓包括螺纹部与弯折部,所述螺纹部固定在所述混凝土墙柱内,所述弯折部固定在所述隔墙板内。
1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弯折部的形状为十字弯折状、弯钩状、t型状、y型状、o型状或l型状中的任意一种。
13.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凹陷部设置为开口或者开槽。
14.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凹陷部设置有多个,且相邻两个凹陷部之间间隔预设距离。
15.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隔墙板为轻质空心墙体,所述轻质空心墙体内设置有若干个通孔。
16.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通孔均匀排列在所述轻质空心墙体内。
17.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隔墙板与所述混凝土墙柱之间预留有间隙,所述间隙内
填充有所述专用砂浆。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与传统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墙板与混凝土墙柱组成的墙柱连接结构包括:隔墙板、混凝土墙柱以及弯折连接件。所述隔墙板的侧面上设置有凹陷部;所述混凝土墙柱位于所述隔墙板的一侧;所述弯折连接件位于所述隔墙板与所述混凝土墙柱之间,且所述弯折连接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隔墙板上的所述凹陷部内,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混凝土墙柱内。本实用新型在隔墙板与混凝土墙柱之间设置弯折连接件,通过该弯折连接件实现隔墙板与混凝土墙柱之间的连接,且弯折连接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隔墙板上的所述凹陷部内,使得隔墙板与混凝土墙柱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与可靠。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墙板与混凝土墙柱组成的墙柱连接结构的第一视角剖面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墙板与混凝土墙柱组成的墙柱连接结构的第二视角剖面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墙板与混凝土墙柱组成的墙柱连接结构中弯折部设置为十字弯折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墙板与混凝土墙柱组成的墙柱连接结构中弯折部设置为t型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墙板与混凝土墙柱组成的墙柱连接结构中弯折部设置为y型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墙板与混凝土墙柱组成的墙柱连接结构中弯折部设置为o型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隔墙板与混凝土墙柱组成的墙柱连接结构中弯折部设置为l型状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号:
27.隔墙板10混凝土墙柱20弯折连接件30凹陷部110间隙40螺纹部310弯折部320玻纤网带50通孔120专用砂浆60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9.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0.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
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1.由于现有技术中的隔墙板10与混凝土墙柱20之间的连接基本都是采用专用砂浆60或者钢筋来实现连接,连接效果并不好,容易出现开裂等问题。为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隔墙板10与混凝土墙柱20组成的墙柱连接结构,该墙柱连接结构主要是为了实现隔墙板10与混凝土墙柱20之间的稳定连接。具体地,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墙柱连接结构包括:隔墙板10、混凝土墙柱20以及弯折连接件30。隔墙板10与混凝土墙柱20是并排设置的,弯折连接件30是用于将隔墙板10与混凝土墙柱20进行连接的。在本实施例中,混凝土墙柱20是位于隔墙板10的一侧的,并且在隔墙板10上靠近混凝土墙柱20的侧面上设置有凹陷部110,所述弯折连接件30位于所述隔墙板10与所述混凝土墙柱20之间,且所述弯折连接件30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隔墙板10上的所述凹陷部110内,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混凝土墙柱20内。由于弯折连接件30的两端分别是位于隔墙板10与混凝土墙柱20内,因此,通过该弯折连接件30就使得隔墙板10与混凝土墙柱20两者之间建立起连接。而由于隔墙板10的侧面上预先设置有凹陷部110,该凹陷部110用于容纳且固定弯折连接件30的一端。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凹陷部110内填充有专用砂浆60,所述专用砂浆60用于将所述弯折连接件30固定在所述凹陷部110内,从而实现隔墙板10与混凝土墙柱20之间的稳定连接。
3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中弯折连接件30为钩头螺栓,该钩头螺栓包括螺纹部310与弯折部320,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所述螺纹部310固定在所述混凝土墙柱20内,所述弯折部320固定在所述隔墙板10的凹陷部110内。在具体应用时,本实施例中的钩头螺栓的螺纹部310可在浇筑混凝土墙柱20的同时将钩头螺栓固定在混凝土墙柱20内,然后再将预制的隔墙板10安放在混凝土墙柱20的一侧,将钩头螺栓的弯折部320伸入隔墙板10侧面上的凹陷部110内,最后再在该凹陷部110内填充专用砂浆60,比如使用混凝土以及胶泥进行灌注施工,等专用砂浆60凝固之后,钩头螺栓的弯折部320就固定在隔墙板10内。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为了加强隔墙板10与混凝土墙柱20之间的稳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的隔墙板10与混凝土墙柱20之间可预留间隙40,当在凹陷部110内填充专用砂浆60后,还可继续在该间隙40内填充该专用砂浆60。这样,经过两次填充专用砂浆60,使得专用砂浆60凝固后,隔墙板10与混凝土墙柱20之间就可以紧密连接在一起。
33.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本实施例中的凹陷部110可设置为开口或者开槽,该开口或者开槽可在预制所述隔墙板10时预留出来。本实施例中的隔墙板10为轻质空心墙体,所述轻质空心墙体内设置有若干个通孔120,且所述通孔120均匀排列在所述轻质空心墙体内。在隔墙板10的侧面上,该凹陷部110可设置有多个,多个凹陷部110可均匀设置在隔墙板10的侧面上。这样,相邻的两个凹陷部110之间间隔相同的预设距离(比如间隔1米),由于每一个凹陷部110内都设置有钩头螺栓的弯折部320,因此就可以通过多个钩头螺栓将隔墙板10与混凝土墙柱20连接起来,提高连接稳定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的隔墙板10也可为轻质实心墙,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34.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钩头螺栓的弯折部320的形状可按照施工需求进行设置,该
弯折部320可设置为如图1中的弯钩状,也可以设置成是十字弯折状(如图3所示)、t型状(如图4所示)、y型状(如图5所示)、o型状(如图6所示)或l型状(如图7所示)中的任意一种,本实施例并不对此进行限定。为了增加隔墙板10与混凝土墙柱20之间的连接处的美观性与紧密性,本实施例在隔墙板10与混凝土墙柱20之间的连接处涂覆上玻纤网带50,该玻纤网带50可增加隔墙板10与混凝土墙柱20之间的连接处的光滑度与平整度,提高墙柱连接结构的使用寿命。
35.综上,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隔墙板与混凝土墙柱组成的墙柱连接结构,所述墙柱连接结构包括:隔墙板、混凝土墙柱以及弯折连接件。所述隔墙板的侧面上设置有凹陷部;所述混凝土墙柱位于所述隔墙板的一侧;所述弯折连接件位于所述隔墙板与所述混凝土墙柱之间,且所述弯折连接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隔墙板上的所述凹陷部内,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混凝土墙柱内。本实用新型在隔墙板与混凝土墙柱之间设置弯折连接件,通过该弯折连接件实现隔墙板与混凝土墙柱之间的连接,且弯折连接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隔墙板上的所述凹陷部内,使得隔墙板与混凝土墙柱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与可靠。
36.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