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81133发布日期:2022-09-03 00:37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


背景技术:

2.在现有的施工工程中,常需对梁墙交接处进行加固施工,虽梁墙交接位置处上梁体和墙体的端面处于同一平面上,但仍需对梁体和墙体分别进行模具施工,故梁墙交接处平整度是影响现浇混凝土面平整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3.现有常用的加固体系,模板及木枋会在此位置断开,形成薄弱点。施工现场往往因加固不到位,导致此处涨模、跑模等问题频发。
4.鉴于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包括两固定夹体和对拉螺杆组,两所述固定夹体对称设置在梁体和墙体两侧,且两所述固定夹体通过所述对拉螺杆组固定,所述梁体和所述墙体的模板组通过所述固定夹体和所述对拉螺杆组进行位置固定;
6.所述梁体的所述模板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梁侧模板和一底模板,所述墙体的所述模板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墙侧模板和一墙侧封板,所述底模板设置在所述梁侧模板底部,所述墙侧封板设置在所述墙侧模板靠近所述梁侧模板的端口,所述梁侧模板和所述墙侧模板一一对应同竖直面设置,所述固定夹体设置在所述梁体和所述墙体连接位置处,且所述固定夹体同时对所述梁侧模板和所述墙侧模板进行夹持固定。
7.较佳的,所述梁体的所述模板组设置有梁支撑架体,所述墙体的所述模板组设置有墙支撑架体,所述固定夹体同时与所述梁支撑架体、所述墙支撑架体连接固定。
8.较佳的,所述第一支撑部上竖直设置有若干梁定位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上水平设置有若干墙定位部,所述梁定位部沿水平方向直线排列,所述墙定位部沿竖直方向直线排列,所述梁定位部与所述梁支撑架体搭接固定,所述墙定位部与所述墙支撑架体搭接固定,从而保证所述第一支撑部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竖直设置。
9.较佳的,所述固定夹体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竖直设置,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从而构成直角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一支撑部对应所述梁体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对应所述墙体设置。
10.较佳的,所述第一支撑部上设置有第一调节槽,所述第二支撑部上设置有第二调节槽,所述第一调节槽沿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调节槽沿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对拉螺杆组包括第一对拉螺杆、第二对拉螺杆,所述第一对拉螺杆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两所述固定夹体的所述第一调节槽内,所述第二对拉螺杆两端分别
固定设置在两所述固定夹体的所述第二调节槽内,所述第一对拉螺杆对应所述梁体设置,所述第二对拉螺杆对应所述墙体设置。
11.较佳的,所述第一对拉螺杆至少设置有三个,所述第二对拉螺杆至少设置有三个。
12.较佳的,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三调节槽,所述第三调节槽沿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对拉螺杆组包括第三对拉螺杆,所述第三对拉螺杆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两所述固定夹体的所述第三调节槽内,一所述第三对拉螺杆对应所述墙侧封板顶靠设置。
13.较佳的,所述固定夹体还包括第一加强部、第二加强部、第三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加强部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三加强部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处连接。
14.较佳的,所述第三加强部上设置有第四调节槽,所述第四调节槽沿所述第三加强部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对拉螺杆组包括一第四对拉螺杆,所述第四对拉螺杆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两所述固定夹体的所述第四调节槽内,所述第四对拉螺杆对应所述底模板顶靠设置。
15.较佳的,所述固定夹体采用q235钢板制成,厚度20mm。
16.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夹具加固梁墙交接处,大大增强梁墙交接处的支模强度,避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涨模、跑模情况发生,保证梁墙交接处的平整度。
附图说明
17.图1为所述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的安装结构正视图;
18.图2为所述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的局部安装结构侧视图;
19.图3为所述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的结构视图。
20.图中数字表示:
21.1-固定夹体;2-对拉螺杆组;3-梁体;4-墙体;5-梁侧模板;6-墙侧模板;7-底模板;11-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13-连接部;14-梁定位部;15-墙定位部;16-第一调节槽;17-第二调节槽;18-第三调节槽;19-第三加强部;20-第四调节槽;21-第一对拉螺杆;22
‑ꢀ
第二对拉螺杆;23-第三对拉螺杆;24-第四对拉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23.如图1、图2所示,图1为所述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的安装结构正视图;图2为所述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的局部安装结构侧视图。
24.本实用新型所述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包括两固定夹体1和对拉螺杆组2,两所述固定夹体1对称设置在梁体3和墙体4两侧,且两所述固定夹体1通过所述对拉螺杆组2固定,所述梁体3和所述墙体4的模板组通过所述固定夹体1和所述对拉螺杆组2进行位置固定。
25.所述梁体3的所述模板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梁侧模板5和一底模板7,所述墙体4的所述模板组包括对称设置的两墙侧模板6和一墙侧封板,所述底模板7设置在所述梁侧模板5 底部,所述墙侧封板设置在所述墙侧模板6靠近所述梁侧模板5的端口,所述梁侧模板5和
所述墙侧模板6一一对应设置在同一竖直面,所述固定夹体1设置在所述梁体3和所述墙体 4连接位置处,且所述固定夹体1同时对所述梁侧模板5和所述墙侧模板6进行夹持固定。
26.所述梁体3的所述模板组设置有梁支撑架体,所述墙体4的所述模板组设置有墙支撑架体,所述固定夹体1同时与所述梁支撑架体、所述墙支撑架体连接固定。
27.如图3所示,图3为所述梁墙交接处加固夹具的结构视图;所述固定夹体1包括第一支撑部11、第二支撑部12和连接部13,所述第一支撑部11和所述第二支撑部12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11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12竖直设置,所述连接部13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11和所述第二支撑部12从而构成直角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一支撑部11对应所述梁体3 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12对应所述墙体4设置。
28.所述第一支撑部11上竖直设置有若干梁定位部14,所述第二支撑部12上水平设置有若干墙定位部15,所述梁定位部14沿水平方向直线排列,所述墙定位部15沿竖直方向直线排列,所述梁定位部14与所述梁支撑架体搭接固定,所述墙定位部15与所述墙支撑架体搭接固定,从而保证所述第一支撑部11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支撑部12竖直设置,以进一步保证所述固定夹体1的位置稳定。
29.所述第一支撑部11上设置有第一调节槽16,所述第二支撑部12上设置有第二调节槽17,所述第一调节槽16沿所述第一支撑部11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调节槽17沿所述第二支撑部12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对拉螺杆组2包括第一对拉螺杆21、第二对拉螺杆22,所述第一对拉螺杆21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两所述固定夹体1的所述第一调节槽16内,所述第二对拉螺杆22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两所述固定夹体1的所述第二调节槽17内,所述第一对拉螺杆21对应所述梁体3设置,所述第二对拉螺杆22对应所述墙体4设置。
30.对应的,所述梁侧模板5和所述墙侧模板6上均设置有对拉孔洞,通过所述对拉孔洞、所述第一对拉螺杆21和所述第二对拉螺杆22以实现所述固定夹体1与所述梁体3和所述墙体4的所述模板组的固定连接。
31.一般的,所述第一对拉螺杆21至少设置有三个,所述第二对拉螺杆22至少设置有三个。
32.较佳的,所述连接部13上设置有第三调节槽18,所述第三调节槽18沿所述连接部13 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对拉螺杆组2包括第三对拉螺杆23,所述第三对拉螺杆23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两所述固定夹体1的所述第三调节槽18内,一所述第三对拉螺杆23对应所述墙侧封板顶靠设置,以对所述墙侧封板进行限位实现所述墙侧封板和所述墙侧模板6的位置固定。
33.所述固定夹体1还包括第一加强部、第二加强部、第三加强部19,所述第一加强部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连接部13和所述第一支撑部11,所述第二加强部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连接部13 和所述第二支撑部12,所述第三加强部19一端与所述连接部1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部11和所述第二支撑部12连接处连接,从而加强所述固定夹体1的整体结构强度。
34.较佳的,所述第三加强部19上设置有第四调节槽20,所述第四调节槽20沿所述第三加强部19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对拉螺杆组2包括一第四对拉螺杆24,所述第四对拉螺杆24 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两所述固定夹体1的所述第四调节槽20内,所述第四对拉螺杆24对应所述底模板7顶靠设置,以对所述底模板7进行限位实现所述底模板7和所述梁侧模板5的位置固定。
35.通过调节支撑部在对应的调节槽内的位置,从而基于实际情况对各拉螺杆进行位置调节。
36.较佳的,所述固定夹体1采用q235钢板等强度较高材质制成,厚度20mm,不易变形,抗压强度高。
37.较佳的,所述对拉螺杆采用q235钢对拉螺杆。
38.操作过程:梁墙交接处现有模板加固体系完成后,选取适当位置,开对拉螺栓孔洞,梁、墙上皆三个对拉螺杆孔,将两个夹具通过对拉螺杆连接,共9根对拉螺杆依次拧紧。其中所述第四对拉螺杆24通过滑槽抵住梁底,提供梁底支撑;第三对拉螺杆23对拉螺杆通过滑槽抵住墙边,起到一定加固作用。同时边部的加强压板压住木枋,形成整体受力。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