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调整输电线塔桩基础倾斜的混凝土架构

文档序号:30733784发布日期:2022-07-13 03:48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调整输电线塔桩基础倾斜的混凝土架构

1.本实用新型属于输电线路的基础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调整输电线塔桩基础倾斜的混凝土架构。


背景技术:

2.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煤矿资源占绝大部分,而东部地区的一次能源资源匮乏、用电负荷相对集中。“西电东送”就是把煤炭、水能资源丰富的西部省区的能源转化成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西电东送”在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中工程量最大、投资额最多。这一工程的实施,有利于西部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减轻了环境和运输压力,对于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西电东送”三条直流大通道的建成,西部大型矿区的煤矿井田内均有高压输电线路通过,煤层开采沉陷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对采矿区内高压线塔也会造成损害,对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开采的影响下,高压线铁塔因地表移动变形使基础沉降、塔身变形倾覆轻则铁塔基础发生滑移、沉降、倾斜,铁塔塔材破坏,塔身发生倾斜,重则出现倒塔、断线等严重情况。
3.影响输电线塔变形的主要是开采产生的地表倾斜变形,倾斜变形导致输电线塔基础变形,进而使得输电线塔倾覆。输电线塔有两种基础类型,分别为大板基础和桩基础。本实用新型针对桩基础的输电线塔,提供了一种用于调整输电线塔桩基础倾斜的混凝土架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调整输电线塔桩基础倾斜的混凝土架构,该混凝土架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使用效果好,易于安装,可推广应用。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调整输电线塔桩基础倾斜的混凝土架构,包括输电线塔的桩基础,所述输电线塔的桩基础由安装在土体中的第一桩基础、第二桩基础、第三桩基础和第四桩基础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桩基础、第二桩基础、第三桩基础和第四桩基础上端通过十字连接柱相互连接,所述十字连接柱的对角线处还固定安装有四根第一连接柱,所述十字连接柱和第一连接柱构成米字型架构,所述米字型架构的四个端角处还分别固定连接有l型连接柱,四个所述l型连接柱和所述米字型架构构成矩形框架,使得四个桩基础与米字型架构和正方形框架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便于对桩基础的的倾斜进行调整,一个或两个所述l型连接柱的折角处底端固定安装有第二配重块,所述第二配重块的设置位置与输电线塔倾斜的方向相对,所述第二配重块为立方体,所述第二配重块的中轴线与所述l型连接柱折角处竖向线在同一直线上,通过第二配重块本身的重力对输电线塔形成拉力,使得输电线塔不发生进一步的倾斜。
6.优选地,所述矩形框架的底端中心处固定安装有第一配重块,所述第一配重块为
立方体,所述第一配重块质量为输电线塔塔身质量的十分之一,第一配重块用于降低输电线塔的重心。
7.优选地,所述十字连接柱、第一连接柱、l型连接柱、第一配重块和第二配重块均为钢筋混凝土材质。
8.优选地,所述十字连接柱、第一连接柱和l型连接柱的厚度相同,便于施工。
9.优选地,当需要在一个所述l型连接柱的折角处底端固定安装第二配重块时,所述第二配重块的质量根据如下公式确定:
[0010][0011]
当需要在两个所述l型连接柱的折角处底端分别固定安装第二配重块时,每个第二配重块的质量根据如下公式确定:
[0012][0013]
以上两个公式中:p—输电线塔塔身与大板基础的总重力,n;
[0014]
a—输电线塔大板基础的跟开,m;
[0015]
b—第二配重块5的质量,n;
[0016]
c—下沉量差值,m;
[0017]
θ—下沉产生的倾斜角度rad。
[0018]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9]
本实用新型通过米字型框架和l型连接柱组成的矩形框架将输电线塔的四根桩基础连为一个整体,加强四根桩基础之间的联系,然后在与输电线塔倾斜的方向相对的l型连接柱下端固定安装第二配重块,通过配重块对输电线塔施加外力,并在米字型框架中心处下端固定安装第一配重块,降低了输电线塔的重心,从而使得输电线塔不发生进一步的倾斜。
[0020]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输电线塔的桩基础示意图。
[0023]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十字连接柱和第一配重块安装示意图。
[0024]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柱和l型连接柱安装示意图。
[0025]
附图标记说明:
[0026]
1—桩基础;
ꢀꢀꢀꢀꢀꢀꢀꢀꢀꢀꢀꢀꢀ
11—第一桩基础;
ꢀꢀꢀꢀꢀꢀꢀꢀ
12—第二桩基础;
[0027]
13—第三桩基础;
ꢀꢀꢀꢀꢀꢀꢀꢀ
14—第四桩基础;
ꢀꢀꢀꢀꢀꢀꢀꢀ
2—十字连接柱;
[0028]
21—第一配重块;
ꢀꢀꢀꢀꢀꢀꢀꢀ
3—第一连接柱;
ꢀꢀꢀꢀꢀꢀꢀꢀꢀ
4—l型连接柱;
[0029]
5—第二配重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
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0031]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32]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调整输电线塔桩基础倾斜的混凝土架构,包括输电线塔的桩基础1,所述输电线塔的桩基础1由安装在土体中的第一桩基础11、第二桩基础12、第三桩基础13和第四桩基础14组成,所述第一桩基础11、第二桩基础12、第三桩基础13和第四桩基础14上端通过十字连接柱2相互连接,所述十字连接柱2的对角线还固定安装有四根第一连接柱3,所述十字连接柱2和第一连接柱3构成米字型架构,所述米字型架构的四个端角处还分别固定连接有l型连接柱4,四个所述l型连接柱4和所述米字型架构构成矩形框架,使得四个桩基础与米字型架构和正方形框架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便于对桩基础的的倾斜进行调整,一个或两个所述l型连接柱4的折角处底端固定安装有第二配重块5,所述第二配重块5的设置位置与输电线塔倾斜的方向相对,所述第二配重块5为立方体,所述第二配重块5的中轴线与所述l型连接柱4折角处竖向线在同一直线上,通过第二配重块本身的重力对输电线塔形成拉力,使得输电线塔不发生进一步的倾斜。
[0033]
本实施例中,所述矩形框架的底端中心处固定安装有第一配重块21,所述第一配重块21为立方体,所述第一配重块21质量为输电线塔塔身质量的十分之一,第一配重块用于降低输电线塔的重心。
[0034]
本实施例中,所述十字连接柱2、第一连接柱3、l型连接柱4、第一配重块21和第二配重块5均为钢筋混凝土材质。
[0035]
本实施例中,所述十字连接柱2、第一连接柱3和l型连接柱4的厚度相同,便于施工。
[0036]
本实施例中,当需要在一个所述l型连接柱4的折角处底端固定安装第二配重块5时,所述第二配重块5的质量根据如下公式确定:
[0037][0038]
当需要在两个所述l型连接柱4的折角处底端分别固定安装第二配重块5时,每个所述第二配重块5的质量根据如下公式确定:
[0039][0040]
以上两个公式中:p—输电线塔塔身与大板基础的总重力,n;
[0041]
a—输电线塔大板基础的跟开,m;
[0042]
b—第二配重块5的质量,n;
[0043]
c—下沉量差值,m;
[0044]
θ—下沉产生的倾斜角度rad。
[0045]
使用时,首先测定已发生下沉的输电线塔因下沉产生的倾斜角度θ及下沉量差值
c,再结合其他数据,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以上两个公式中的一个,计算得出第二配重块5的质量b。
[0046]
根据输电线塔塔身质量的十分之一设计制作第一配重块21的钢筋框架,根据第二配重块5的质量b设计制作第二配重块5的钢筋框架。
[0047]
制作十字连接柱2、四个第一连接柱3和四个l型连接柱4的钢筋框架,并使用钢丝将十字连接柱2、四个第一连接柱3、四个l型连接柱4的钢筋框架和第一桩基础11、第二桩基础12、第三桩基础13和第四桩基础14的上端相互固定连接。
[0048]
然后将第一配重块21的钢筋框架固定连接在十字连接柱2的框架下端的中心处,将第二配重块5的钢筋框架固定连接在与输电线塔倾斜方向相对的l型连接柱4折角处的下端。
[0049]
最后使用混凝土对所有钢筋框架进行浇筑。
[0050]
如图1所示,输电线塔的桩基础1左侧发生倾斜,则在桩基础1右侧的,第二桩基础12和第三桩基础13之间的l型连接柱4的折角处下端固定安装第二配重块5,第二配重块5的质量根据如下公式确定:借由土体对桩基础和混凝土架构的拉力与第二配重块5本身的重力形成合力,通过该合力使得输电线塔基础总体受力平衡,防止输电线塔进一步倾斜。
[0051]
如果输电线塔的第一桩基础11处发生倾斜,则在与第一桩基础11相对的,与第三桩基础相连的两个l型连接柱4的折角处下端分别固定安装第二配重块5,第二配重块5的质量根据如下公式确定:借由土体对桩基础和混凝土架构的拉力与第二配重块5本身的重力形成合力,通过该合力使得输电线塔基础总体受力平衡,防止输电线塔进一步倾斜。
[0052]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