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墙保温体系施工用比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93737发布日期:2022-09-21 04:13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墙保温体系施工用比分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温墙体浇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外墙保温体系施工用比分器。


背景技术:

2.将保温板内置于混凝土墙体中时一种建筑外墙的常见做法,现有的施工方法为,将保温板放置于外墙外侧模板内侧,用泵管分别在保温板两侧依次浇筑混凝土,形成具有保温性能的复合外墙;内置保温混凝土墙体结构具有承载能力强、可靠性高、整体热工性能好、不占用房屋使用面积、节约工期、综合造价低等优点。
3.但因保温板两侧需要浇筑的混凝土墙体厚度不同,轮流浇筑保温板两侧时很难控制保温板每一侧的混凝土浇筑方量及浇筑高度;保温板两侧混凝土浇筑的高度差过大时,保温板因两侧受力不均会发生位移,从而将保温板或或保温板上设置的保护层垫块挤偏,破坏保温体系,甚至待混凝土浇筑完毕拆除内侧模板和外侧模板后,会发现保温板大面积裸露出墙体、墙外侧保温保护层厚度过大或过小等质量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快速按比例浇筑保温板内外两侧墙体的外墙保温体系施工用比分器。
5.实用新型解决所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外墙保温体系施工用比分器,包括泵管连接套,泵管连接套上端连接浇筑泵管,下端设有外凸檐;比分管上端设有限位凹槽,外凸檐卡在限位凹槽内并与之转动连接,比分管内设有隔断,隔断按照保温板两侧待浇筑的墙体厚度的比例将比分管分为第一浇筑孔和第二浇筑孔,隔断下端设有保温板卡槽。
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
8.通过本比分器能够同时浇筑保温板两侧的混凝土墙体,保证了在浇筑过程中,按照保温板两侧混凝土墙体厚度的比例浇筑洪凝土,始终保持保温板两侧的混凝土浇筑高度一致,避免了因保温板两侧受力不同,导致保温板发生位移、碎裂等问题,相较于传统施工工艺,通过本实用新型浇筑保温板两侧的混凝土墙体,操作简单,节约了人工费及后续修补等费用,提高了保温外墙的施工质量,避免了因保温板碎裂等情况导致墙体出现冷桥等问题,极大提高了墙体使用寿命及耐火极限。
9.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
10.隔断由两个挡片构成,两挡片呈三角形结构固接,保温板卡槽为两挡片内侧构成的三角形凹槽;三角形的保温板卡槽能够卡接不同厚度的保温板,提高其适用范围。
11.保温板卡槽下端槽宽50mm-70mm或100mm-120mm;下端为100mm-120mm槽宽的保温板卡槽适用于50 mm
ꢀ‑
100mm厚度的保温板,下端为50mm-70mm槽宽的保温板卡槽适用于30 mm
ꢀ‑
50mm厚度的保温板。
12.比分管外侧设置有旋转把手;在泵车不动的情况下,通过旋转把手,便于旋转比分管,使比分管能够分别浇筑东西南北各侧的外墙。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墙保温体系施工用比分器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墙保温体系施工用比分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图1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管连接套的结构示意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泵管连接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8.图6为图4中b-b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比分管的结构示意图;
20.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比分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1.图9为图7中c-c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泵管连接套;101、外凸檐;2、比分管;201、第一浇筑孔;202、第二浇筑孔;203、限位凹槽;3、隔断;301、保温板卡槽;4、旋转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目的仅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所举之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4.如图1至图9所示,一种外墙保温体系施工用比分器,包括泵管连接套1,泵管连接套1上端连接浇筑泵管,下端可转动连接有比分管2;可转动连接结构为:泵管连接套1下端设有外凸檐,比分管上端设有与外凸檐相适配的限位凹槽,外凸檐卡在限位凹槽内并与之转动连接;比分管2内设有隔断3,隔断3按照保温板两侧待浇筑的墙体厚度的比例将比分管2分为第一浇筑孔201和第二浇筑孔202,隔断3下端设有保温板卡槽301,保温板上端卡接在保温板卡槽301中。其中,泵管连接套1内设置有橡胶密封圈,用以更牢固的连接浇筑泵管。其中,泵管连接套1采用双层法兰接头,内径为125mm,外径为140mm,高度为130mm,上下均设有外凸檐101,外凸檐101宽17mm,外凸檐101高15mm;比分管2的外径为189mm,内径为174mm,上部设有限位凹槽203,限位凹槽203槽宽25mm,槽深17mm;限位凹槽203能够卡住泵管连接套1下端的外凸檐101,使比分管2相对泵管连接套1能够转动。
25.进一步的,隔断3由两个挡片构成,两挡片呈三角形结构固接,保温板卡槽301为两挡片内侧构成的三角形凹槽;两挡片之间的夹角设置为15
°‑
30
°
;在北方,三角形卡槽的可制作为槽宽100mm-120mm,槽深70-90mm的卡槽,用以卡接厚度50-100mm的保温板。在南方,三角形卡槽的可制作为槽宽50mm-70mm,槽深70-90mm的卡槽,用以卡接厚度30mm-50mm的保温板。
26.进一步的,考虑到泵车体积较大,在施工场地中移动不便,因此,在比分管2外侧增置有旋转把手4,在泵车不动的情况下,施工人员通过旋转把手4,使比分管2能够分别浇筑东西南北各侧的外墙。旋转把手4为外径289mm、内径10mm、高10mm的圆环,旋转把手4通过四个40mm长的连接杆固定在比分管2外侧。
27.以100mm厚的保温板为例,保温板两侧待浇筑的墙体厚度的比例为:外保温层厚
度:内墙厚度=50mm:160mm;混凝土浇筑泵管采用内径dn125mm,外径是140的管道;首先,制作比分器,制作比分器时,先将泵管连接套1由下至上安装在比分管2上,再将隔断3焊接在比分管2内,使第一浇筑孔201和第二浇筑孔202的面积比例为5:16;使用时,通过保温板卡槽301,将比分管2卡接在保温板上,第一浇筑孔201位于外保温层墙体一侧,第二浇筑孔202位于内墙一侧,准备就绪后进行混凝土浇筑,边浇筑边振捣;浇筑对侧和邻侧墙体时,通过旋转把手4转动比分管2,使第一浇筑孔201转动至对侧和邻侧墙体靠近外保温层墙体的一侧,第二浇筑孔202转动至对侧和邻侧墙体的内墙一侧,比分管2卡接在保温板上,进行后续操作即可。
28.通过本实用新型避免了保温板大面积裸露出墙体、墙外侧保温保护层厚度过大或过小等问题,提高了施工质量,减少后期墙体维修费用;避免了浇筑时保温板两侧受力不均,产生位移或倾斜,提高了外墙保温体系的保温性能和耐久性;无需移动混凝土浇筑泵车即可浇筑各侧墙体,提高了施工效率和施工安全性。
2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其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