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建造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285785阅读:来源:国知局
水平设置和竖直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核心筒墙柱用铝模板20分别设于浇筑好的墙体300的两侧,且通过螺母和螺栓实现相互固定定位,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核心筒楼板用铝模板10和核心筒墙柱用铝模板20之间通过C型连接件11连接,所述C型连接件11设有一对连接臂12及连接所述连接臂12和所述铝模板10、20的固定件13。当然,所述建筑物核心筒楼梯(未图示)及梁400 (参图12)上也均采用铝模系统,其结构类似于楼板用铝模板10和墙柱用铝模板20 (在此不再图示并赘述),原因是铝模系统的稳定性更好,承载力更高,且安装简易,施工环保,混凝土表面平整度很高。
[0041]与核心筒铝模系统相似,所述外围铝模系统包括外围墙柱用铝模板以及外围楼梯用铝模板,所述各个铝模板的结构和安装方式与核心筒铝模系统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42]相比之下,所述建筑物外围(BAY3和BAY4)的外围楼板200’、外围梁400’则采用外围台模系统70,可配合参图13所示,所述外围台模系统70包括外围梁用钢台模单元71及外围楼板用钢台模单元72,其中,所述外围楼板用钢台模单元72包括外围楼板钢台模板74、与所述外围楼板钢台模板74 —体的楼板台模支撑架41’及设置在楼板台模支撑架底部的移动装置45 ;所述外围梁用钢台模单元71包括外围梁钢台模板、与所述外围梁钢台模板一体的梁台模支撑架及设置在梁台模支撑架底部的移动装置。
[0043]参图6所示,对于电梯井的施工,本发明建筑建造系统采用电梯井钢模工作台31及电梯井钢模系统32。所述电梯井钢模工作台31为置于电梯井内的钢模工作台,并可在动力装置(如吊塔)的驱动下,通过拉升元件P实现升降功能,以方便对不同高度的楼层进行施工作业,所述电梯井钢模系统32的井壁钢模板固定于所述电梯井井壁的内壁面上,并通过螺栓与电梯井井壁的外壁面上的爬墙钢模52或核心筒墙柱用铝模板20实现固定配合。图7及图8所示分别为电梯井钢模系统32的俯视图和侧视图,以展示电梯井钢模系统32的顶部结构和内部结构,相对设置的两个井壁钢模板之间设有螺栓33和螺纹管34,用于撑开并定位相对设置的两个井壁钢模板,所述螺栓33 —端固定于所述井壁钢模板上,另一端与所述螺纹管34连接,所述螺纹管34上设有可带动螺纹管34旋转的旋转把手35 ;所述电梯井钢模系统32在所述井壁钢模板的顶部设有一载人台36,所述载人台36呈矩形且与四周的井壁钢模板固定连接,且载人台36上设有出入口 37。所述拉升元件P与所述电梯井钢模系统32固定连接。
[0044]如图9及图10所示,所述电梯井钢模工作台31的两侧通过螺栓370固定于电梯井的井壁上,且所述电梯井钢模工作台31的顶部设有螺纹杆360,所述螺纹杆360用于起调节作用,且所述螺纹杆360的下侧设有伸缩通330,所述螺纹杆360和伸缩通330共同构成伸缩装置,所述螺纹杆360表面设有螺纹。另外,所述电梯井钢模工作台31还设有连接顶板340和底板320的爬梯380,且所述电梯井钢模工作台31顶部设有掀盖板311。
[0045]继续参图6并配合参阅图11所示,所述核心筒外墙钢模系统50固定于核心筒部分浇筑好的外墙面上,其包括:爬墙工作台51及爬墙钢模52。所述爬墙工作台51由下而上沿所述外墙搭建,并设有保护笼53及位于保护笼53内侧且作为上下通道的爬梯,所述保护笼53可以是铁丝网,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爬墙工作台51通过倾斜设置的两根斜撑55支撑所述爬墙钢模52,具体来说,如图8所示,其展示了爬墙工作台51与爬墙钢模52的局部连接情况,两根斜撑55的一端通过螺栓锁在爬墙工作台51的底码上,两根斜撑55中,其中一根斜撑的另一端支撑在爬墙钢模52的中部靠上位置,另一根斜撑的另一端支撑在爬墙钢模52底部背楞的码仔连接件56上,而且所述斜撑55的两端是通过螺栓54分别连接至爬墙工作台51和爬墙钢模52上,所述斜撑55上还设有可旋转把手551。另外,在爬墙钢模52的底部还连接有一连接螺栓57、一连接螺栓58和一调节螺栓59,调节螺栓59用于调节爬墙钢模52的底部高度,使爬墙钢模52的高度与需要浇筑混凝土的高度保持一致,连接螺栓57通过槽型钢连接爬墙钢模52及爬墙工作台51,连接螺栓58用于将爬墙工作台51固定在外墙上。在完成混凝土浇筑后,电梯井钢模系统32拆卸到电梯井钢模工作台31上。通过电梯井钢模系统32与电梯井钢模工作台31的相互组合,以及核心筒外墙面上的爬墙工作台51和爬墙钢模52的组合,在拉升元件P(如吊塔)的帮助下可独立运作,可减少施工人员的数量。
[0046]如图12所示,所述核心筒棚架支撑系统40包括若干直杆41、连接相邻两个直杆41之间的横向杆42、以及连接于两横向杆42之间的斜杆46,在支撑核心筒楼板200时,所述直杆41的顶部顶住死顶盒子43,所述死顶盒子43连接所述核心筒楼板用铝模板10上。由于所述核心筒棚架支撑系统40承重效果好,操作简易,能够快速完成因楼层高度/厚度变化的各种支撑。
[0047]如图14所示,所述外围外墙防护系统60包括排栅架及安装于排栅架上的保护层63,所述排栅架包括固定于外围楼板200’上的拉结杆61及与拉结杆61固定连接的立杆62,所述拉结杆61、立杆62构成排栅架结构。所述拉结杆61水平设置,且内侧通过预埋杆64固定至所述楼板或墙柱200 ’上,所述预埋杆64垂直固定于所述楼板或墙柱200 ’上。所述立杆62设有相互平行的外侧立杆620和内侧立杆621、连接内外侧立杆的第一横杆623、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横杆623上方的脚手板624,所述第一横杆623水平设置,所述脚手板624的外侧设有竖直设置的挡脚板626,其靠近于施工人员的脚部,可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另夕卜,为了更好的固定脚手板624,本发明所述立杆62还设有架设于所述第一横杆623并与第一横杆623固定连接的第二横杆627,如图15和图16所示,所述脚手板624铺设于所述第二横杆627上,由此,通过第一横杆623和第二横杆627的共同作用,支撑起所述脚手板624。所述保护层63设有密目型阻燃网,其固定于所述外侧立杆620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围外墙防护系统60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外侧立杆620上的剪刀撑65,如图16所示,所述剪刀撑65的设置可增强整个外围外墙防护系统60的牢靠性。
[0048]参图17为利用本发明所述建筑建造系统100的一种建造方法,本发明中将建筑建造系统100分成四个流水段进行建造,分别是第一核心筒部分BAYl、第二核心筒部分BAY2、第一外围部分BAY3以及第二外围部分BAY4,其中所述第一外围部分BAY3环设在所述第一核心筒部分BAYl外侧,所述第二外围部分BAY4环设在所述第二核心筒部分BAY2外侧。
[0049]在一个工作周期中,每一天的施工内容按照上午和下午分为两个部分(即图17中1-表示上午施工内容,2-表示下午施工内容),可见,在施工过程中,建筑物的核心筒和外围的四个流水段是可以同时开展施工的,本发明中以四天一层为例详细说明建筑建造系统100建造方法。在建造时其中所述的第一核心筒部分BAY1、第二核心筒部分BAY2、第一外围部分BAY3和第二外围部分BAY4同步施工,则建造方法的具体建造步骤如下:
[0050]第I天上午:
[0051]所述第一核心筒部分BAYl进行墙柱铝模板安装。
[0052]同时,所述第二核心筒部分BAY2进行楼板钢筋绑扎。
[0053]同时,所述第一外围部分BAY3进行混凝土浇筑。
[0054]同时,所述第二外围部分BAY4依次进行外围台模系统安装。
[0055]第I天下午:
[0056]所述第一核心筒部分BAYl进行墙柱铝模板安装。
[0057]同时,所述第二核心筒部分BAY2进行楼板钢筋绑扎及墙柱钢筋绑扎。
[0058]同时,所述第一外围部分BAY3进行混凝土饶筑。
[0059]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