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复位软钢耗能支撑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939029阅读:来源:国知局
则可以在H型钢的长度方向上均匀分布)将支撑钢板10与翼缘板11和腹板12焊好,最后将第三连接板9焊在翼缘板11上,形成内核机构。
[0049](2)将T形截面连接板I焊接在外包钢管的顶部钢板2、底部钢板3上,内核机构插入到外包钢管内部,第三连接板9恰好穿过顶部钢板2和底部钢板3上开设的狭缝23,导荷板7与第二连接板6第二连接板6焊接的表面与外包钢管前端边缘齐平;
[0050](3)将自复位机构的前端板13穿过第二连接板6,扣在外包钢管和导荷板7前端,后端板14被T形截面连接板I夹在中间,扣在外包钢管后端,在前端板13和后端板14中间,外包钢管内部沿H型钢腹板12穿预应力拉索15,对预应力拉索15施加预应力,将外包钢管、内核机构和自复位机构连接在一起,形成支撑主体部分。
[0051](4)通过螺栓20将软钢板16两端的第一连接板17分别与第三连接板9和T形截面连接板I固定,槽钢18分别扣在上下两个软钢板16外侧,高强丝杠19穿过槽钢18和外包钢管,高强丝杠19两端分别用两个螺母21拧紧,形成一根完整的自复位软钢耗能支撑
[005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复位软钢耗能支撑通过第二连接板6和T形截面连接板I与建筑物梁柱相连,外载荷直接作用在新型自复位软钢耗能支撑的第二连接板6和T形截面连接板I上,拉力使内核机构顶开前端板13,是前端板13与外包钢管前端面脱开(如图11所示),压力使内核机构顶开后端板14,使后端板14与外包钢管后端面脱开(如图12所示),软钢板16在拉压作用下通过塑性变形耗散能量,使得支撑主体不受损坏。外载荷消失之后,支撑在预应力作用下将前端板13或者后端板14拉回初始位置,实现自复位的目的。修复时只需松开高强丝杠19两端螺母21,移走槽钢18就可以更换软钢板16,实现可更换的目的。
[0053]综上所述,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复位软钢耗能支撑,包括外包钢管、设置在外包钢管内部的内核机构、软钢耗能机构、自复位机构和夹持机构,在发生地震时可通过软钢耗能机构来消耗地震输入能量,同时减少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同时在地震作用后,支撑能够在自复位机构的作用下恢复到初始状态,进而减小甚至消除整个结构的残余变形;另外,与现有的自复位支撑相比,在进行震后恢复工作时,不需要更换整根支撑,只需通过拆下夹持机构更换被压合在外包钢管外壁面上的软钢管,就能够恢复整根支撑的使用性能,并且,对于软钢管的更换也非常容易,大大降低了震后修复工作的难度和成本。
[005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主权项】
1.一种自复位软钢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包钢管、设置在外包钢管内部的内核机构、软钢耗能机构、自复位机构和夹持机构,所述软钢耗能机构包括互相连接的软钢板(16)和第一连接板(17);所述内核机构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板(17)与所述软钢板(16)连接,且所述内核机构能够在外界拉力或压力的作用下于所述外包钢管内滑动;所述夹持机构用于限制软钢板(16)的屈曲变形;所述自复位机构用于对在外界拉力或压力作用下移位的内核机构进行复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复位软钢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包钢管呈两端开口的直筒状,且所述外包钢管截面形状为矩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复位软钢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软钢板(16)呈长条状,其长度与所述外包钢管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连接板(17)垂直设置于所述软钢板(16)的端部,并与所述软钢板(16)同向设置;所述软钢耗能机构包括两块软钢板(16),两块所述软钢板(16)相对设置在所述外包钢管上、下两端管壁的外壁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复位软钢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核机构包括H型钢和截面形状为十字形的第二连接板(6),所述H型钢的后端与所述外包钢管的后端平齐,所述H型钢的前端通过导荷板(7)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导荷板(7)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所述H型钢和所述导荷板(7)位于所述外包钢管内,且所述导荷板(7)与所述第二连接板(6)的接触面与所述外包钢管的前端平齐;所述H型钢腹板(12)的前端设置有加劲肋(8),所述加劲肋(8)设有两块且对称设于所述腹板(12)的两侧;所述H型钢的上、下两块翼缘板(11)之间设置有支撑钢板(10),所述支撑钢板(10)位于所述H型钢的中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复位软钢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钢板(10)设有两块,两块所述支撑钢板(10)对称设置在所述腹板(12)的两侧并与所述腹板(12)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复位软钢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上、下两块所述翼缘板(11)上分别设置有第三连接板(9),且所述第三连接板(9)与所述翼缘板(11)相垂直;所述H型钢通过第一连接板(17)与第三连接板(9)的配合与所述软钢板(16)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复位软钢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复位机构包括扣合在外包钢管前端的前端板(13)、扣合在外包钢管后端的后端板(14)和预应力拉索(15),所述预应力拉索(15)将前端板(13)、后端板(14)和内核机构连成一体,所述前端板(13)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连接板(6)相配合的十字形开口。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复位软钢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包括丝杠(19)和两块槽钢(18),两块所述槽钢(18)分别扣合在两块所述软钢板(16)的外侧,所述槽钢(18)底壁和所述外包钢管上、下两端的管壁上均设置有用于供丝杠(19)穿过的通孔,通过丝杠(19)与螺母的配合将槽钢(18)和外包钢管连成一体。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复位软钢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包钢管上、下两端的管壁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连接板(9)配合的狭缝(23),所述第三连接板(9)能够在所述狭缝(23)内沿所述外包钢管的长度方向滑动。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复位软钢耗能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包钢管左右两端的管壁上还设置有施工工艺孔(24)。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框架-支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复位软钢耗能支撑。本发明提供的自复位软钢耗能支撑,包括外包钢管、设置在外包钢管内部的内核机构、软钢耗能机构、自复位机构和夹持机构,在发生地震时可通过软钢耗能机构来消耗地震输入能量,同时减少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同时在地震作用后,支撑能够在自复位机构的作用下恢复到初始状态,进而减小甚至消除整个结构的残余变形;另外,与现有的自复位支撑相比,在进行震后修复工作时,不需要更换整根支撑,只需通过拆下夹持机构更换被压合在外包钢管外壁面上的软钢板,就能够恢复整根支撑的使用性能,并且,对于软钢板的更换也非常容易,大大降低了震后修复工作的难度和成本。
【IPC分类】E04B1/98, E04B1/19
【公开号】CN105155710
【申请号】CN201510478525
【发明人】张艳霞, 李 瑞, 赵文占, 费晨超
【申请人】北京建筑大学
【公开日】2015年12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8月6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