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板式防震楼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58686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钢筋混凝土板式防震楼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中钢筋混凝土楼梯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我国属于地震多发地区,破坏性地震会对建筑结构造成很大损害,包括钢筋混凝土楼梯。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具有施工支模方便、下表面平整等优点,在建筑中应用广泛。为了避免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在地震中破坏,常常在梯段板与休息平台、梯段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处设置滑动层。由于梯段板与休息平台或主体结构的搭接长度有限,有可能在大地震时坠落,因此需要一种更为安全的防震楼梯。

【发明内容】

[0003]为了解决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在地震中容易破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钢筋混凝土板式防震楼梯,该楼梯具有构造简单、防震性能好、安全可靠等优点。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钢筋混凝土板式防震楼梯由梯段板、平台板、平台柱、平台梁、聚四氟乙烯板和密封条组成。梯段板一端与平台板整浇成一体,另一端与主体结构整浇成一体。平台板的中部有贯通的缝隙,将平台板分为两部分,缝隙采用密封条封闭,平台板搭在两根平台梁上,平台板与平台梁的搭接处设置聚四氟乙烯板,减小滑动时的摩擦系数。平台板与框架柱间留有缝隙,缝隙用密封条封闭。一根平台梁两端支承在平台柱上,另一根平台梁两端支承在框架柱上。平台柱支承在框架梁上。
[0005]本实用新型的平台板被中部的贯通缝隙分成独立的两部分,并且平台板搭在平台梁上,因此地震发生时,平台板与主体结构间能相对滑动,使平台板和梯段板不承担地震产生的水平力,避免平台板和梯段板被破坏。平台柱在地震时不承担水平力,不会发生水平力引起的破坏。框架柱与平台板不相连,平台板不会成为框架柱的侧向支撑,地震时框架柱不会发生短柱破坏。本实用新型的梯段板与平台板整浇成一体,并且平台板下部有两根平台梁支撑,地震作用下,梯段板不会坠落,安全性高。
[000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解决了地震时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容易破坏的问题,梯段板与平台板整浇成一体,地震时不会坠落,安全性高。本实用新型构造简单、防震性能好、安全可靠,避免楼梯在地震中发生破坏,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000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0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测图。
[000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001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1-1剖面图。
[0011]图中:1 一梯段板,2—平台板,3—平台柱,4一平台梁,5—聚四氟乙烯板,6—密封条,7—框架梁,8—框架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如图1-3所示,钢筋混凝土板式防震楼梯由梯段板(1)、平台板(2)、平台柱(3)、平台梁(4)、聚四氟乙烯板(5)和密封条(6)组成。梯段板(I) 一端与平台板(2)整浇成一体,另一端与主体结构整浇成一体。平台板(2)的中部有贯通的缝隙,缝隙采用密封条(6)封闭,平台板(2)搭在两根平台梁(4)上,平台板(2)与平台梁(4)的搭接处设置聚四氟乙烯板(5)。平台板(2)与框架柱(8)间留有缝隙,缝隙用密封条(6)封闭。一根平台梁(4)两端支承在平台柱(3)上,另一根平台梁(4)两端支承在框架柱(8)上。平台柱(3)支承在框架梁(7)上。
[0013]如图2所示,平台板(2)的中部有贯通的缝隙,将平台板(2)分为两部分,缝隙采用密封条(6)封闭。平台板(2)与框架柱(8)间留有缝隙,缝隙用密封条(6)封闭。
[0014]如图3所示,平台板(2)搭在两根平台梁(4)上,并在平台板(2)与平台梁(4)的搭接处设置聚四氟乙烯板(5),因此地震发生时,平台板(2)与主体结构间能相对滑动,使平台板(2)和梯段板(I)不承担地震产生的水平力,避免平台板(2)和梯段板(I)被破坏。
【主权项】
1.一种钢筋混凝土板式防震楼梯,由梯段板、平台板、平台柱、平台梁、聚四氟乙烯板和密封条组成,其特征是:梯段板一端与平台板整浇成一体,另一端与主体结构整浇成一体,平台板的中部有贯通的缝隙,缝隙采用密封条封闭,平台板搭在两根平台梁上,平台板与平台梁的搭接处设置聚四氟乙烯板,平台板与框架柱间留有缝隙,缝隙用密封条封闭。
【专利摘要】一种钢筋混凝土板式防震楼梯,由梯段板、平台板、平台柱、平台梁、聚四氟乙烯板和密封条组成。梯段板一端与平台板整浇成一体,另一端与主体结构整浇成一体。平台板的中部有贯通的缝隙,将平台板分为两部分,平台板搭在两根平台梁上,平台板与平台梁的搭接处设置聚四氟乙烯板,减小滑动时的摩擦系数。平台板与框架柱间留有缝隙,缝隙用密封条封闭。本实用新型的梯段板与平台板整浇成一体,地震时能与主体结构相对滑动,且不会坠落,避免楼梯在地震中发生破坏,具有构造简单、防震性能好、安全可靠等优点。
【IPC分类】E04F11-02, E04B1-98, E04F11-116
【公开号】CN204266500
【申请号】CN201420661369
【发明人】丛术平, 李腾, 王清
【申请人】山东科技大学
【公开日】2015年4月15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