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楼梯的快速卡扣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821884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基于建筑楼梯的快速卡扣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木工工种的施工用具,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基于建筑楼梯的快速卡扣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建筑楼房主体主要由钢筋、木工、混凝土这三大工序相结合,而这三种流程也是环环相扣的、紧密相连的。作为中间起到重要定型环节的木工工种,在主体建筑施工中所用的工具及方法都还停留在老模式手工阶段。特别是设计新颖、造型复杂、阴阳角面繁多的楼梯通道类,是最能体现施工难度、对技术含量要求也是最高的。现有技术中,用铁钉与小木块将楼梯立面与墙面固定,使其两面形成直角;楼梯立面与斜跑板之间是用铁丝来拉扯的,而铁丝在斜跑板上是用铁钉固定的,它们之间的配合力度就是决定后期梯步成型的形状。现有技术重要存在的缺陷如下:
[0003]1、因斜跑板上有双层钢筋存在,在固定立面与墙面时,工具活动的空间太过狭窄,方法局限,很容易固定不到位;或铁钉受力方向不准确,造成多次受力,导致钉孔变大,松动,使两面不能有效的相结合在一起,在后期混凝土及振动棒的大力冲击下,其无法抵制,导致爆木、混凝土溢出,功亏于溃,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工期。
[0004]2、固定用的铁丝,如不能承受混凝土及振动棒的冲击力,铁丝断裂,那么立面与斜跑板之间就没有任何拉扯力,最后立面的板子就会爆木、干固后的混凝土梯步成弧形,角度、形状等完全不达标,又返工,故造成各方面的浪费;混凝土干固成型后,随即弄断的铁丝,由于处理不当,立面及踩面均有铁丝端口,这端口对经过现场的人员均有可能伤害(划伤、刮伤、摔伤),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难。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现方便的基于建筑楼梯的快速卡扣装置。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基于建筑楼梯的快速卡扣装置,包括实施时相互卡扣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包括固定板和与固定板一侧转动连接且呈框架结构的活动钢筋部,所述第二部件包括呈“T”字形的固定部,设置于所述固定部横边两侧的夹扣,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竖边末端的扣接部;所述第二部件的长度与所述活动钢筋部匹配,以使得所述夹扣和所述扣接部可扣住所述活动钢筋部。
[0008]具体的说,所述活动钢筋部由两个一端分别与所述固定板两侧铰接的“L”型连接部,与“L”型连接部另一端连接并向所述固定板中轴线方向倾斜的倾斜部,以及连接两个所述倾斜部的水平部组成。
[0009]进一步的,在所述固定部横边与竖边连接处的两侧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部件为一体结构的加强翼板。
[0010]进一步的,所述夹扣上还设置有用于插入硬物的锁孔。
[0011]进一步的,所述扣接部为直径与所述活动钢筋部的水平部直径匹配的扣接槽。
[0012]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和固定部上均设置有供铁钉或螺钉穿入的孔。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 I)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简单,而且结构结实,不易损坏,可循环使用,经久耐用。
[0015](2)采用本实用新型立面与斜跑板之间不再靠铁丝来拉扯力度,节省了铁丝材料的使用。
[0016](3)本实用新型中两个部件分别固定在木板(立面、墙面)上后,可每层楼梯重复使用,方便、快捷、省时;成型后的梯步角度更达标、美观、大方、不易返工,有效地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工期。
[0017](4)采用本实用新型,对施工人员的经验无高的要求,大众施工人员都易学会,普及面更广。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状态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如下:1-第一部件、2-第二部件;
[0022]11-固定板,12-活动钢筋部;21_固定部,22-夹扣,23-扣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0024]如图1至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建筑楼梯的快速卡扣装置,其主要有两个部件组成:第一部件I和第二部件2,通过第一部件I和第二部件2的设置,在立面与斜跑板之间不再靠铁丝来拉扯力度,立面与楼梯墙面不再靠小木块与铁钉的单薄力度配合,采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代替,靠第一、第二两部件的相互配合来支撑楼梯上述三面的所有冲击力,最终使楼梯混凝土快速、完美成型。
[0025]具体的说,第一部件I包括固定板11和与固定板11 一侧转动连接且呈框架结构的活动钢筋部12 ;其中,固定板一般为长方形固定板,其上设置有固定安装孔,便于铁钉或螺丝穿入,活动钢筋部设置在固定板长边的一侧;活动钢筋部12由两个一端分别与固定板11两侧铰接的“L”型连接部,与“L”型连接部另一端连接并向固定板11中轴线方向倾斜的倾斜部,以及连接两个倾斜部的水平部组成。应当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活动钢筋部的结构仅为一种优选方案,在实现其功能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相当于其它变种设计。基于上述结构,固定板与活动钢筋部的连接如下:固定板长边的一侧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与固为一体的连接件,连接件为圆筒状,活动钢筋部的“L”型连接部的一边插入到该连接件中,实现二者的铰接。
[0026]第二部件2包括呈“T”字形的固定部21,设置于固定部21横边两侧的夹扣22,以及设置于固定部21竖边末端的扣接部23 ;第二部件2的长度与活动钢筋部12匹配,以使得夹扣22和扣接部23可扣住活动钢筋部12。其中,固定部上同样设置有固定安装孔,便于铁钉或螺丝穿入,扣接部23为直径与活动钢筋部12的水平部直径匹配的扣接槽。为了提高固定部的强度,本实施例在固定部21横边与竖边连接处的两侧还设置有与第二部件2为一体结构的加强翼板。进一步的,在夹扣22上还设置有用于插入硬物的锁孔。
[0027]本实用新型的实现方法如下:
[0028]1、在楼梯墙面施工(支木)之前,先将第二部件用铁钉固定在木板相应位置上,再在木板背面将铁钉的尖头部反向扣平于木板上(以免被混凝土和振动棒的冲击力冲掉),再将此组合好的木板进行楼梯墙面的模型支木施工。
[0029]2、梯步立面外部:用两根与立面木板宽度相同的木方,相互平行用铁钉固定在立面木板上(以此作为立面木板的强度支撑面);再将第一部件用铁钉固定在木方的端口上,最后将第一部件上活动的钢筋靠近第二部件,将第二部件上的夹扣张开把第一部件上的钢筋紧紧扣住。并在夹扣的锁孔中插入硬性物件将其锁住(以免力量过大而弹开,导致爆木混凝土溢出)。
[0030]3、由于第一部件、第二部件是分别固定在不同木板上的,当混凝土成型后,拆木时,可以不用将此部件拆下来,只拆木板将其堆放整齐就好。所有楼梯的规格都是相同,在做下一层楼梯时,直接将之前拆下来的木板按部就班组合就好。
[0031]4、如木板损坏,直接把部件拆下来又固定在新木板上继续使用便是,由于该部件材料较好,不怕日晒雨淋,可重复使用。
[0032]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设计原理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结构基础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实用新型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基于建筑楼梯的快速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实施时相互卡扣的第一部件(I)和第二部件(2);其中,所述第一部件(I)包括固定板(11)和与固定板(11) 一侧转动连接且呈框架结构的活动钢筋部(12),所述第二部件(2)包括呈“T”字形的固定部(21),设置于所述固定部(21)横边两侧的夹扣(22),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部(21)竖边末端的扣接部(23);所述第二部件(2)的长度与所述活动钢筋部(12)匹配,以使得所述夹扣(22)和所述扣接部(23 )可扣住所述活动钢筋部(12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建筑楼梯的快速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钢筋部(12)由两个一端分别与所述固定板(11)两侧铰接的“L”型连接部,与“L”型连接部另一端连接并向所述固定板(11)中轴线方向倾斜的倾斜部,以及连接两个所述倾斜部的水平部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建筑楼梯的快速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部(21)横边与竖边连接处的两侧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部件(2)为一体结构的加强翼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建筑楼梯的快速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扣(22)上还设置有用于插入硬物的锁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建筑楼梯的快速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接部(23)为直径与所述活动钢筋部(12)的水平部直径匹配的扣接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建筑楼梯的快速卡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1)和固定部(21)上均设置有供铁钉或螺钉穿入的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建筑楼梯的快速卡扣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工期长、不牢固、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该基于建筑楼梯的快速卡扣装置包括实施时相互卡扣的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其中,所述第一部件(1)包括固定板(11)和与固定板(11)一侧转动连接且呈框架结构的活动钢筋部(12),所述第二部件(2)包括呈“T”字形的固定部(21),设置于所述固定部(21)横边两侧的夹扣(22),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部(21)竖边末端的扣接部(23);所述第二部件(2)的长度与所述活动钢筋部(12)匹配,以使得所述夹扣(22)和所述扣接部(23)可扣住所述活动钢筋部(12)。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简单,而且结构结实,不易损坏,可循环使用,经久耐用。
【IPC分类】E04F21-26
【公开号】CN204531328
【申请号】CN201520222510
【发明人】唐刘生
【申请人】唐刘生
【公开日】2015年8月5日
【申请日】2015年4月1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