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自动门锁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3793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半自动门锁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锁,尤其是半自动类型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门锁产品出现在市场上,除传统的机械式门锁,还有不少新式的电动式门锁,这些产品不仅款式新颖,而且比过去的产品具有更好的安全可靠性,但现有的这些门锁其内外手柄是一体(连动)结构,无论是在房间内板动内手柄,还是在房间外扳动外手柄,其门锁的锁闩都是以同样的方式进退,所以为了避免房间外的人简单板动外手柄即可开门,一般的锁体都需要另设置一个保险开关来实现一定的控制;如此一来,房间外的人需要先使用钥匙或门卡,使该保险开关处于开启状态,然后扳动手柄才能带动锁闩缩进将门打开;而在房间内的人若要开门,也需要先调整保险开关至开启状态,然后板动内手柄才能带动锁闩缩进将门打开,虽然可靠性得以增强,但至少需要进行两步操作才能开门,比较麻烦,尤其是遇火灾、地震等灾害,房间内的人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开门逃生的情况下,这样的门锁结构显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半自动门锁体结构,克服现有产品的上述缺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半自动门锁体结构,包括门把手装置,包含碰锁体的锁体传动装置,该门把手装置包括内手柄和外手柄,该内手柄是与所有锁体连动的结构,该外手柄是通过辅助装置与锁体连动的结构;该锁体传动装置是由该碰锁体的向外闭锁移动而带动其他锁体也向外闭锁移动的结构。
进一步,该门把手装置包括外手柄的柱状轴心与连接件的一端连接,该连接件还包括中段,以其为基座设有一连接管,在其底部设有均匀分布的三个凸块,顶端伸入孔中;内手柄的柱状轴插入环套件的孔中,该环套件的两个插条分别嵌入拨扳的槽中,并进一步嵌入套板上的槽中;该辅助装置包括门把手芯体,包括孔芯和套芯,孔芯上设置有凸块,套芯上开设有槽,插闩可以通过该槽伸入套的孔中,该插闩的另一端抵靠于弹簧的簧片上,孔芯插入套芯的孔中;还包括弹簧弹片组合结构,其包括弹叉,下弹片,上弹片,压板上设有下压条,上压板,它们以同一轴心固定组合;
该上压板的一端与电动机的轴上的螺牙搭接配合;下压条与下弹片抵接,上弹片与上锁体连动块抵接;该包含碰锁体的锁体传动装置,包括扳块与两个锁体相连,在锁体上设置弹簧、弹片,设置与碰锁相连的具有顶钩的顶块,该顶块的下端紧贴设置对其有向上的推抵作用的弹片;另一锁体上设置连动的拨块,其上设置的顶钩可与该顶块的顶钩相勾连。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能达到以下效果在保证在房间外不能直接扳动外手柄使锁闩开启的情况下,却能在房间内通过直接扳动内手柄的一步简单操作而开启锁闩,不仅简化了开门的操作,而且更可以作为一种针对突发性灾害,例如火灾、地震的预防措施,具有特殊的意义;另外开门后再关门时,可以由碰锁将其他锁体连动锁闭,操作方便,也增强了安全性。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门把手装置分解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的门把手装置组合示意图;图3-6是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的门把手装置动作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活动插闩配合示意图;图8-10是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活动插闩配合传动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内部锁体配合示意图;图12-18是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的内部锁体配合传动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6,外手柄110的柱状轴心与连接件120的一端124连接,该连接件还包括中段121,以其为基座设有一连接管122,在其底部设有均匀分布的三个凸块123,顶端125伸入孔142中。
另一方面;内手柄160的柱状轴插入环套件150的孔154中,该环套件150的两个插条151分别嵌入拨扳140的槽143中,并进一步嵌入套板131上的槽134中。
若顺时针扳动外手柄110只发生空转,而不能使任何锁体移动,因为其与拨扳140之间无嵌入连接,所以不能通过拨扳140带动拨块12a,所以不能进一步带动锁体173和280移动。
若顺时针扳动内手柄160,则经组件150、140连动,使得板130带动弹块171上的轴突移动,再将弹块171及锁体173带动右移;另一方面,板145也顺时针转动,其端部带动拨块270逆时针转动,拨块270再带动与上锁体280相连的槽板,使上锁体280向右移动、即通过顺时针扳动内手柄160的一步操作,使原处于闭锁状态的锁体173和280都向右移动,使门锁处于开启状态。
为了在门外也能开门,需要有另外的辅助结构,请参阅图7-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门把手芯体10包括孔芯11和套芯12,孔芯11上设置有凸块117,套芯12上开设有槽(未示出),插闩113可以通过该槽伸入套12的孔中,该插闩113的另一端抵靠于弹簧的簧片125d上,孔芯11插入套芯12的孔中;还包括弹簧弹片组合结构,其包括弹叉50,下弹片40d,上弹片40,压板30上设有下压条30b,上压板30a,它们以同一轴心固定组合。
其中,该上压板30a的一端与电动机20的轴上的螺牙20a搭接配合,可以随电动机20轴的转动而上下移动。下压条306与下弹片40d抵接,上弹片40与上锁体连动块50抵接。
使用时,从门外输入正确开锁密码或以钥匙开锁后,会触发控制电路(未画出)向电动机20发出信号使电动机20的轴开始转动,轴上的螺牙20a带动与其抵接的上压板30a向下移动,与30a一体的下压条30b自然也向下移动,从而将与其抵接的下弹片40d往下压,进一步,下弹片40d将插闩113往下压,插闩113往下逐渐进入套芯12的孔中,并到达与孔芯11接触的位置,并且与孔芯11上的凸块11相靠,这时,扳动外门手柄,由于插闩113是被凸块11抵住,孔芯11的转动也带动套芯12转动,套芯12上设置的扳块12a也随同转动,其端角扳动上锁体上的扳角91则逆时针转动,进而带动上碰锁60向右移动(下锁体80也一同被带动向右移动),到右端止点,锁被打开,可以开门。
与上碰锁60相连的连动块50的端部移动至右端,处于静止状态;这时若关门,则上弹片40上的弯角小勾会对连动块50向左有一推动力,加上上碰锁60本身就具有弹簧结构,所以弹簧的弹力就将上锁体带回左端点,锁体关闭。
与此同时,弹簧弹片组合结构也已经归复原位(电动机20在插闩113抵触到孔芯11时即停止转动),即插闩113被向上提起,脱离孔芯11和凸块117,这时在门外扳动外手柄则不能带动套芯12转动,也就无法使上锁体右移,只是孔芯11空转而已,不能达到开门的目的,除非在门外输入正确的密码或以钥匙开门,控制电动机再次转动,带动插闩113向下移动,……以下运转过程同上。
请参阅图12~18,为简明起见,有关门把手装置、活动插闩以及与电动机连接的结构在图中未表示;当扳动内手柄,或从门外输入正确开锁密码或以钥匙开启依上述动作原理使外手柄与内部锁体连成一体,然后扳动外手柄,通过扳块12a将两个锁体40、60向右带动缩进至止点,此时可以将门打开,松开外手柄,由于弹片55的作用,锁体40被保持在该止点位置;但被压缩的弹簧63回弹,将碰锁60向左顶出;由于碰锁60是截面为三角形的碰锁,此时弱将其推向门框,碰锁60受碰击后将又向右缩进,与碰锁60相连的顶块73向右移动,同时其下端紧贴着弹片75,弹片75对其有向上的推抵作用,并且其顶钩73a逆时针旋转后与拨块71的顶钩71a相勾连,到达止点;碰锁60通过门框后,阻力消失,故其又在弹簧63的回复弹力作用下向左弹出(进入与其配合的门框锁体空槽区),同时带动顶块73向左移动,顶钩73a再带动拨块71上的顶钩71a向左移动,进而将锁体40也向左带动进入与其配合的门框锁体空槽区,于是将门锁上。
权利要求1.一种半自动门锁体结构,包括门把手装置,包含碰锁体的锁体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门把手装置包括内手柄和外手柄,该内手柄是与所有锁体连动的结构,该外手柄是通过辅助装置与锁体连动的结构;该锁体传动装置是由该碰锁体的向外闭锁移动而带动其他锁体也向外闭锁移动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自动门锁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门把手装置包括外手柄的柱状轴心与连接件的一端连接,该连接件还包括中段,以其为基座设有一连接管,在其底部设有均匀分布的三个凸块,顶端伸入孔中;内手柄的柱状轴插入环套件的孔中,该环套件的两个插条分别嵌入拨扳的槽中,并进一步嵌入套板上的槽中;该辅助装置包括门把手芯体,包括孔芯和套芯,孔芯上设置有凸块,套芯上开设有槽,插闩可以通过该槽伸入套的孔中,该插闩的另一端抵靠于弹簧的簧片上,孔芯插入套芯的孔中;还包括弹簧弹片组合结构,其包括弹叉,下弹片,上弹片,压板上设有下压条,上压板,它们以同一轴心固定组合;该上压板的一端与电动机的轴上的螺牙搭接配合;下压条与下弹片抵接,上弹片与上锁体连动块抵接;该包含碰锁体的锁体传动装置,包括扳块与两个锁体相连,在锁体上设置弹簧、弹片,设置与碰锁相连的具有顶钩的顶块,该顶块的下端紧贴设置对其有向上的推抵作用的弹片;另一锁体上设置连动的拨块,其上设置的顶钩可与该顶块的顶钩相勾连。
专利摘要一种半自动门锁体结构,包括门把手装置,包含碰锁体的锁体传动装置,该门把手装置包括内手柄和外手柄,该内手柄是与所有锁体连动的结构,该外手柄是通过辅助装置与锁体连动的结构;该锁体传动装置是由该碰锁体的向外闭锁移动而带动其他锁体也向外闭锁移动的结构。能在房间内通过直接扳动内手柄的一步简单操作而开启锁闩,作为一种针对突发性灾害,例如火灾、地震的预防措施,具有特殊的意义;另外开门后再关门时,可以由碰锁将其他锁体连动锁闭,不仅操作方便,也增强了安全性。
文档编号E05B3/00GK2841880SQ200520129028
公开日2006年11月29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4日
发明者闵庚洋 申请人:闵庚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