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挂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5367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挂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防盗性能强及可靠性高的新型挂锁。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挂锁结构通常是在一锁本体内部装设一锁芯,锁本体上插
设一 u形锁钩,该锁芯可控制锁本体内部的元件对u形锁钩作离合卡掣,
借此达到开闭锁动作。然而,目前市面上所见的挂锁结构存在诸多不足之 处,不但零件繁多、结构复杂,而且生产组装繁琐、成本过高,尤其锁体 上盖和锁体下盖大都采用扣合结构,其锁体合上后不够牢固,很容易撬开, 防盗性能不强,可靠性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陷,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 装配方便、防盗性能强及可靠性高的新型挂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挂锁,包括
一锁壳主体,该锁壳主体之上端面的两侧分别向内下凹形成有一竖向 长锁钩滑槽和短锁钩滑槽,锁壳主体之底端面向内下凹形成有第一竖向区 间,于该第一竖向区间的延伸顶部设置有一横向区间,该横向区间向下与 第一竖向区间连通,左右分别与长锁钩滑槽和短锁钩滑槽连通;
一锁芯,该锁芯自前述锁壳主体的底端面嵌装于前述第一竖向区间内, 该锁芯本体部上的偏心转动块插伸入前述横向区间内;
一底盖,该底盖封盖于前述锁壳本体的底端面,底盖的中部具有便于锁芯的锁头伸出的穿孔,
一 U形锁钩,包括有一长臂部和一短臂部,该长臂部活动地嵌插于锁 壳主体内的长锁钩滑槽内,长臂部内侧沿其延伸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弧形 凹槽、滑道和环形勾槽,该滑道连通于弧形凹槽和环形勾槽之间;短臂部 活动地嵌插于短锁钩滑槽内,短臂部内侧设置有第二弧形凹槽,该第二弧 形凹槽与前述第一弧形凹槽正对;
两钢珠,该两钢珠安装于前述横向区间内,并分别位于锁芯上之偏心 转动块的两侧;
当该挂锁处于上锁状态时,该U形锁钩的长臂部和短臂部均分别嵌于 长锁钩滑槽和短锁钩滑槽内,该两钢珠均分别在偏心转动块的作用下卡掣 于长臂部和短臂部的第一弧形凹槽和第二弧形凹槽内;
当该挂锁处于开锁状态时,该两钢珠失去偏心转动块的作用而脱出前 述第一弧形凹槽和第二弧形凹槽,U形锁钩的短臂部脱出短锁钩滑槽,其长 臂部则仍嵌装于长钩滑槽内,该钢珠卡掣于长臂部的环形勾槽处。
所述第一竖向区间藉由一主区间和一附区间左右方向连通组合而成, 该附区间位于前述短锁钩滑槽的下方,且附区间与短锁钩滑槽之间通过一 容置孔连通;所述锁芯包括有本体部和设置于本体部一侧的配装部,该配 装部上设置有上下贯穿配装部的配装孔;前述第一竖向区间与该锁芯形状 相适配,且该锁芯本体部嵌装于前述主区间内,该锁芯配装部嵌装于前述 附区间内,同时该配装部内的配装孔与前述容置孔正对;所述底盖的上设 置有第一限位孔,该第一限位孔与前述锁芯上的配装孔正对;以及进一步 包括有一空心钉和一与空心钉配装的锁固钉,该空心钉藉由前述容置孔插 入,该锁固钉藉由底盖上的第一限位孔插入,并锁固钉插伸入前述空心钉 内固接。
所述空心钉与锁固钉之间为镙合连接或铆合连接结构。 所述长锁钩滑槽底端设置有一贯穿的固定孔;所述底盖上进一步设置 有第二限位孔,该第二限位孔与前述固定孔正对;以及进一步包括有一加
5强钉,该加强钉藉由底盖上的第二限位孔插入,并插伸入前述固定孔内固 接。所述加强钉为铆钉或断头螺钉。 所述底盖为平板结构。
所述锁壳主体的底端面上进一步下凹形成有第二竖向区间,该第二竖 向区间的形状与前述底盖的形状相适配,该底盖嵌装于该第二竖向区间内。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其有益效果在于, 一方面,通过将 锁壳分成锁壳主体和底盖两部分,使得锁壳主体的底端面具有了一个方便 加工的开口,从而可直接在锁壳主体内制作出用于容置或固定锁芯和钢珠 的结构。藉此不但大大降低了产品制作难度,便于加工,而且大大减小了 产品的零件数量,有利于简化产品组装工序,亦有利于减少产品组装时所 带来的品质问题。另一方面,其中的底盖、锁芯与锁壳主体之间采用了铆 合连接或断头式螺合连接,使得外露的锁固钉、加强钉或断头螺钉不易被 拆开或破坏,藉而大大提高了防盗性能,产品更为安全可靠。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为图1的剖示图3为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上锁状态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开锁状态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之锁壳本体一立体示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0、锁壳主体 120、短锁钩滑槽 140、第一竖向区间 142、附区间 160、容置孔 200、底盖
110、长锁钩滑槽 130、第二竖向区间 141、主区间 150、横向区间 170、固定孔 210、穿孔221、第一限位孔222、第二限位孔
300、锁芯310、配装部
311、配装孔320、偏心转动块
400、U形锁钩410、长臂部
411、第一弧形凹槽412、滑道
413、环形勾槽420、短臂部
421、第二弧手凹槽500、钢珠
600、空心钉700、锁固钉
800、加强钉
说明书第4/7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至图5,显示出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锁壳
主体100、底盖200、锁芯300、 U形锁钩400、钢珠500、空心钉600、锁 固钉700及加强钉800。该锁芯300、 U形锁钩400及钢珠500均装于锁壳 主体100内,底盖200封盖于锁壳主体100的底端面,U形锁钩400活动地 装于锁壳主体100的上端面,该空心钉600、锁固钉700及加强钉800系分 别用于锁芯300和底盖200的固定。
该锁壳主体100之上端面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竖向长锁钩滑槽110和 一短锁钩滑槽120,该长锁钩滑槽110和短锁钩滑槽120均由锁壳主体100 之上端面沿垂直于上端面的方向向锁体内延伸。锁壳主体100之底端面上 向内下凹依次形成有第二竖向区间130和第一竖向区间140,该第二竖向区 间130与底盖200的形状相适配,该第一竖向区间140与锁芯300形状相 适配,该第一竖向区间140藉由一主区间141和一附区间142左右方向连 通组合而成。于主区间141的延伸顶部设置有一横向区间150,该横向区间 150向下与主区间141连通,左右分别与长锁钩滑槽110和短锁钩滑槽120 连通。该附区间142位于前述短锁钩滑槽120的下方,且附区间142与短
7锁钩滑槽120之间通过一容置孔160连通。另外,该长锁钩滑槽110与第 二竖向区间130之间亦通过一固定孔170连通。
该锁芯300包括有本体部和设置于本体部一侧的配装部310,该配装部 310上设置上下贯穿配装部310的配装孔311。该锁芯300嵌装于前述第一 竖向区间140内,且该锁芯300本体部嵌装于主区间141内,该锁芯300 配装部310嵌装于前述附区间142内,同时该配装部310内的配装孔311 与前述容置孔160正对,该锁芯300本体部上的偏心转动块320插伸入前 述横向区间150内。锁芯300的其它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该底盖200为一片状平板结构,其嵌装于前述第二竖向区间130内, 封盖于锁壳本体100的底端面上,底盖200的中部具有便于锁芯300的锁 头伸出的穿孔210,底盖20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限位孔221、第二限位 孔222,其中,该左侧之第一限位孔221与前述锁芯300上的配装孔311正 对,该右侧之第二限位孔222与锁壳主体100上的固定孔170正对。
该空心钉600藉由前述容置孔160插入,该锁固钉600藉由底盖200 左侧的第一限位孔221插入,并径直插伸入前述空心钉600内与空心钉固 接。该空心钉600与锁固钉700之间可以采用镙合或铆合等连接结构,不 以为限。同时,该加强钉800藉由底盖200右侧的第二限位孔222插入, 并一直插伸入前述固定孔170内固接,藉而,将底盖200牢固地固定于锁 壳主体100的底端面上。其中,该加强钉800可采用铆钉、断头螺钉等, 不以为限。当然,该加强钉800起到加强、加固的作用,依产品的实际需 要,该加强钉800亦可取消。
该U形锁钩400包括有一长臂部410和一短臂部420,该长臂部410活 动地嵌插于锁壳主体100内的长锁钩滑槽110内,长臂部410内侧沿其延 伸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弧形凹槽411、滑道412和环形勾槽413,该滑道412 连通于弧形凹槽和环形勾槽413之间;短臂部420活动地嵌插于短锁钩滑 槽120内,短臂部420内侧设置有第二弧形凹槽421,该第二弧形凹槽421 与前述第一弧形凹槽411正对。该钢珠500安装于前述横向区间150内,并位于偏心转动块320的两 侧,参照图3,当该挂锁处于上锁状态时,该U形锁钩400的长臂部410和 短臂部420均分别嵌于长锁钩滑槽110和短锁钩滑槽120内,该两钢珠500 均分别在偏心转动块320的作用下卡掣于长臂部410和短臂部420的第一 弧形凹槽411和第二弧形凹槽421内。参照图4,当该挂锁入于开锁状态时, 该两钢珠500失去偏心转动块320的作用而脱出前述第一弧形凹槽411和 第二弧形凹槽421,藉而该U形锁钩400可向上滑出,其中,U形锁钩400 的短臂部420脱出短锁钩滑槽120,长臂部410向上滑动,直至该钢珠500 经由滑道412滑至环形勾槽413处,此时,该长臂部410受钢珠500的限 制而不可进一步脱出长锁钩滑槽110。
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组装过程介绍如下
首先将U形锁钩400的长臂部410经由锁壳主体100上端面嵌插入长 锁钩滑槽110内,接着将两钢珠500经由锁壳主体100底端面的第二竖向 区间130和第一竖向区间140装入横向区间150的两侧,然后将该锁芯300 嵌装于第一竖向区间140内,将该底盖200嵌装于第二竖向区间130内, 最后经由短锁钩滑槽120处装入空心钉600,同时于底盖200之底面上插装 入锁固钉700和加强钉800,将该空心钉600与锁固钉700固接,以及加强 钉800固接于锁壳主体100的固定孔170上。藉此,完成整个挂锁的组装。
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在于, 一方面,通过将锁壳分成锁壳主体和底盖两 部分,使得锁壳主体的底端面具有了一个方便加工的开口,从而可直接在 锁壳主体内制作出用于容置或固定锁芯和钢珠的结构。藉此不但大大降低 了产品制作难度,便于加工,而且大大减小了产品的零件数量,有利于简 化产品组装工序,亦有利于减少产品组装时所带来的品质问题。另一方面, 其中的底盖、锁芯与锁壳主体之间采用了铆合连接或断头式螺合连接,使 得外露在外的锁固钉和加强钉不易被拆开或破坏,藉而大大提高了防盗性 能,产品更为安全可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挂锁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 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 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挂锁,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锁壳主体,该锁壳主体之上端面的两侧分别向内下凹形成有一竖向长锁钩滑槽和短锁钩滑槽,锁壳主体之底端面向内下凹形成有第一竖向区间,于该第一竖向区间的延伸顶部设置有一横向区间,该横向区间向下与第一竖向区间连通,左右分别与长锁钩滑槽和短锁钩滑槽连通;一锁芯,该锁芯自前述锁壳主体的底端面嵌装于前述第一竖向区间内,该锁芯本体部上的偏心转动块插伸入前述横向区间内;一底盖,该底盖封盖于前述锁壳本体的底端面,底盖的中部具有便于锁芯的锁头伸出的穿孔,一U形锁钩,包括有一长臂部和一短臂部,该长臂部活动地嵌插于锁壳主体内的长锁钩滑槽内,长臂部内侧沿其延伸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弧形凹槽、滑道和环形勾槽,该滑道连通于弧形凹槽和环形勾槽之间;短臂部活动地嵌插于短锁钩滑槽内,短臂部内侧设置有第二弧形凹槽,该第二弧形凹槽与前述第一弧形凹槽正对;两钢珠,该两钢珠安装于前述横向区间内,并分别位于锁芯上之偏心转动块的两侧;当该挂锁处于上锁状态时,该U形锁钩的长臂部和短臂部均分别嵌于长锁钩滑槽和短锁钩滑槽内,该两钢珠均分别在偏心转动块的作用下卡掣于长臂部和短臂部的第一弧形凹槽和第二弧形凹槽内;当该挂锁处于开锁状态时,该两钢珠失去偏心转动块的作用而脱出前述第一弧形凹槽和第二弧形凹槽,U形锁钩的短臂部脱出短锁钩滑槽,其长臂部则仍嵌装于长钩滑槽内,该钢珠卡掣于长臂部的环形勾槽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挂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竖向区间藉由一主区间和一附区间左右方向连通组合而成,该附区间位于前述短锁钩滑槽的下方,且附区间与短锁钩滑槽之间通过一 容置孔连通;所述锁芯包括有本体部和设置于本体部一侧的配装部,该配装部上设置有上下贯穿配装部的配装孔;前述第一竖向区间与该锁芯形状相适配, 且该锁芯本体部嵌装于前述主区间内,该锁芯配装部嵌装于前述附区间内, 同时该配装部内的配装孔与前述容置孔正对;所述底盖的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孔,该第一限位孔与前述锁芯上的配装 孔正对;以及进一步包括有一空心钉和一与该空心钉配装的锁固钉,该空心钉藉由 前述容置孔插入,该锁固钉藉由底盖上的第一限位孔插入,并锁固钉插伸 入前述空心钉内固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挂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钉与锁固 钉之间为镙合连接或铆合连接结构。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挂锁,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锁钩滑槽底端设置有一固定孔;所述底盖上进一步设置有第二限位孔,该第二限位孔与前述固定孔正 对;以及,进一步包括有一加强钉,该加强钉藉由底盖上的第二限位孔插入,并 插伸入前述固定孔内固接。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挂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钉为铆钉 或断头螺钉。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所述的新型挂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为平 板结构。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挂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壳主体的底 端面上进一步下凹形成有第二竖向区间,该第二竖向区间的形状与前述底 盖的形状相适配,该底盖嵌装于该第二竖向区间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挂锁,包括锁壳主体、底盖、锁芯、U形锁钩、钢珠。其中,该锁芯嵌装于锁壳主体内,底盖封盖于锁壳主体的底端面上。通过将锁壳分成锁壳主体和底盖两部分,于锁壳主体的底端面具有了一个方便加工的开口,并直接在锁壳主体内制作出用于容置或固定锁芯和钢珠的结构。藉此不但大大降低了产品制作难度,便于加工,而且大大减小了产品的零件数量,有利于简化产品组装工序,亦有利于减少产品组装时所带来的品质问题。另一方面,其中的底盖、锁芯与锁壳主体之间采用了铆合连接或断头式螺合连接,使得外露在外的锁固钉、加强钉或断头螺钉不易被拆开或破坏,藉而大大提高了防盗性能,产品更为安全可靠。
文档编号E05B67/02GK201236555SQ20082004946
公开日2009年5月13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20日
发明者李吉源 申请人:李吉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