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确保钥匙随身携带的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7990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确保钥匙随身携带的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可确保钥匙随身携带的锁,来解决开门时钥匙不会丢失在锁上,关 门时,钥匙不会锁在屋内,该锁属于锁具技术。
背景技术
已知的电子锁、磁卡锁、机械锁的结构,导致开门时,配套钥匙插入锁内将锁开启 后,用钥匙带动锁芯移动,经锁舌使门开启,主人进屋后,随手拉门,经锁舌上的斜坡与门框 碰撞就可将门关上。这种锁结构及开门方法,因主人年龄不同等原因,时常未将钥匙从锁上 取下,就随手关门,使钥匙丢失在锁上,给主人的财产、安全带来损失。已知的这类锁在外出 关门或离开汽车关门,因只需将门内执手移动可就方便的开门、出门后,随手推门,经锁舌 端口上的斜坡与门框的滑动接触,将锁舌移动,使门关上,然后由弹簧使锁舌复位移动将门 和门框连为一体,实现关门。这种锁结构及关门方法,因主人年龄不同,男女携带钥匙的方 式不同,不同季节、天气变化因素影响,或更换衣服,使配套钥匙丢在家中或汽车上,或装钥 匙的提包中未随身带上;而时常发生锁主人未带上钥匙外出就将门关上,使主人无法再开 门进屋,只好请锁匠实施技术开锁或破坏开锁的办法强开门,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及 不方便。如能提供一种关门前使主人必须带上钥匙才能关门,开门前必须由主人把钥匙从 锁上取下随身带上后才能开门,以解决长期困绕着的出门常把钥匙锁在屋内,开门时常把 钥匙插在锁上未取出而丢失的问题,作为锁具爱好者,提出一种解决办法,来防止主人在开 门或开门时钥匙的随身携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问题,解决长期困扰人们在开门或关门时,忘记随 身带钥匙的问题,提供一种在配套钥匙解锁后,使锁只能处于待解锁状态,在开门前必须从 锁上取下配套钥匙,随身携带,锁才进入解锁状态才能通过门外的执手将门开启;外出关门 前或从汽车出来,必须携带上配套钥匙后,才能将钥匙插入锁内解锁,使锁处于待解锁状态 后,必须将钥匙从锁上取下随身携带后,锁才能从待解锁状态进入解锁状态,才能经门外执 手使伸出门外的没有滑动斜坡的舌体才能进入门内,门闭合下,锁舌又与门和门框接触,完 成门的关闭。也就是该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督促锁主人在开门前和关门前都必须带上钥 匙,并通过钥匙及执手才能完成开门、关门,防止配套钥匙丢失。本发明的开锁方法是这样的、解锁或开门时首先用配套的机械锁钥匙或磁卡钥匙 或电子钥匙插入机械锁或磁卡锁或电子锁上,使锁上的至少一个解锁弹子移动而将被开启 的锁控制到待解锁状态,此时,只有将解锁的配套钥匙从锁上取出而与解锁弹子脱离接触, 解锁弹子复位移动后,锁才由待解锁状态进入解锁状态,即开启状态。这样就解决了开门 时,主人必须从锁上取下钥匙随身携带后,锁才能开启,防止钥匙未从锁上取出而丢失的问 题。然后移动门外的执手就可轻松带动锁舌移动使门开启,并自动使锁进入闭锁状态。进 屋后,随手移动门内的执手就可轻松带动锁舌移动将门关上。外出关门时,只需移动门内的执手就可带动锁舌移动完成开门,而关门时,门外的执手在锁处于闭锁状态下,从锁舌上伸 出门外的舌体不能与门框碰撞来实现移动而关门,必须要用配套的钥匙插入锁内解锁,这 就使主人外出时必须带上钥匙,就解决了不会将钥匙锁在屋内的问题,此时,只好用钥匙解 锁,因解锁弹子和钥匙接触,使已开启的锁进入待解锁状态,在钥匙从锁上取出后,使解锁 弹子移动复位,才完成解锁,使锁开启,这样就解决了钥匙不会丢失在锁上,在关门过程中 使钥匙随身携带,然后移动门外执手,带动锁舌移动,完成关门。在关门过程中使锁自动进 入闭锁状态,需再用钥匙才能解锁、开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门上装上可确保钥匙随身携带的锁,它包括有锁 舌(41)、带动锁舌移动的执手(45),其特征是锁上设置有与钥匙接触的至少一个可控制 锁的解锁状态来防止钥匙丢失、使钥匙随身携带的解锁弹子(14、70、75);所述解锁弹子是 这样控制锁的解锁状态的在未用配套钥匙解锁时,锁处于闭锁状态,在用配套钥匙解锁 时,解锁弹子移动,而与控制锁舌(41)移动的移动板(27、65)或执手(45)接触,来限止执 手或移动板的移动距离,或者与控制电动机、电磁铁工作的电源开关接触,使锁处于待解锁 状态,将配套钥匙与待解锁状态的锁脱离接触,解锁弹子移动复位,实现解锁,才能经执手 (45)带动锁舌(41)移动完成门的开启。所述至少一个解锁弹子(14、75、70)和锁上设置凹 槽的数个弹子(18、22、49) 一起放置在锁体(24)或锁芯(79)的孔槽中,所述的解锁弹子的 一端和数个弹子的一端一起与开锁的钥匙接触,而它们的另一端分别与弹簧接触;所述的 解锁弹子上设有解锁凹槽(55),由所述解锁弹子及数个弹子的外表面控制锁开或关的可移 动的、设置有凹槽的移动板(27)接触,该移动板与弹簧触压接触;所述的锁体(24)又包括 有两种类型锁上的锁体,一种锁是有锁芯(79)和锁体(24),另一种锁是有锁体(24)而无 锁芯,所述凹槽和解锁凹槽是凹入的。所述与钥匙接触的解锁弹子(14)和锁上与钥匙接触 的数个弹子(18、22、49) 一起放置在锁体(24)或锁芯(79)的孔槽中,该解锁弹子(14)的 另一端与弹簧(25)接触,而数个弹子(18、22、49)的另一端可从放置该弹子的孔槽(107、 109) 口进出,而可与驱动该弹子要复位的驱动板(108)接触,数个弹子(18)或(22)的外 表面分别与定位弹子(10)或(26)、弹簧(3)或(31)顺序触压接触来控制各弹子的移动; 在所述的解锁弹子(14)上有解锁凹槽(55),在数个弹子(18)或(2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 凹槽(54)或(53),由解锁弹子和数个弹子的外表面与可移动的、设置有凹槽的移动板(27) 接触,所述解锁凹槽是凹入的,所述锁体(24)又包括两种类形锁上的锁体,一种锁上有锁 芯(79)和锁体(24),另一种锁上有锁体(24)而无锁芯。所述与钥匙接触的解锁弹子(75) 放置锁芯(79)或锁体(24)上的解锁孔槽中,所述在锁芯上设置解锁弹子(75)的解锁孔 槽(13)锁体上休克孔槽(83)的位置设置相对应中所述在锁体上解锁弹子的解锁孔槽与放 置锁芯上休克孔槽的位置设置相对应,所述解锁孔槽的孔径小于休克孔槽的孔径,该休克 孔槽有圆形和非圆形的孔;所述解锁弹子子长度是这样确定的在钥匙未与解锁弹子接触 时,该解锁弹子的另一端与放置该解锁弹子的解锁孔槽口平齐,在钥匙与解锁弹子接触时, 解锁弹子的另一端进入休克孔槽(83)中或进入休克孔槽(83)中,并与放置在休克孔槽中 的休克弹子(82)、弹簧(84)顺序触压接触,来使锁芯只能移动或转动一定的距离,来使锁 处于待解锁状态;所述休克弹子比解锁弹子外径大,休克弹子的形状有圆条形或非圆条形 的休克弹子。所述的解锁弹子(70)设置在电子锁或磁卡锁上,该解锁弹子(70)上与钥匙接 触部位设置在用钥匙进行解锁的钥匙通道孔(7)中,该解锁弹子与弹簧接触而使解锁弹子的另一端与钥匙通道孔触压接触, 该解锁弹子的长度是这样确定的在用电子钥匙或磁卡 钥匙解锁时,与解锁弹子接触,使其移动,应满足解锁弹子上的非凹槽部位或该解锁弹子的 另一端(96)与锁舌或带动锁舌(41)移动的执手接触,或应满足与控制电动机或电磁铁工 作的电源进行断电来阻止解锁开门,使锁处于待解锁状态,而在锁处于待解锁状态后,从锁 上取下钥匙,应满足解锁弹子不能与执手或锁舌接触,或应满足不切断电动机或电磁铁的 电源。所述与钥匙接触了解锁弹子(14)上设置有使锁从待解锁状态进入解锁状态的解锁 锁凹槽(55),解锁凹槽凹入的,由该解锁凹槽与控制锁开或关的可移动的移动板(27)或移 动杆(65)接触,或处于相对应位置,来将待解锁状的锁转变为解锁状态;所述解锁凹槽的 宽度约大于圆条形的移动杆(65)的外径,约大于非圆形的移动板(27)的厚度;所述解锁弹 子的形状包括有圆条形的解锁弹子、非圆条形的解锁弹子、带孔口(59)的解锁弹片(60)、 两条对应边是弧形的解锁弹片(61);所述解锁弹子的种类包括有磁性的解锁弹子、非磁 性的解锁弹子、可导磁的解锁弹子、非导磁的解锁弹子;所述解锁凹槽(55)的凹槽形状包 括有V形凹槽(57),U形凹槽,弧形凹槽(58),围绕外表面一周的弧形凹槽,围绕外表面一 周的U形凹槽,围绕外表面一周的V形凹槽。所述解锁弹子(14、70、75、60、61)上与钥匙接 触的端头或孔口(59)在锁上放置的位置包括有一种靠近锁的外表面上能容纳至少一种 不同类形钥匙的钥匙口(6),一种是设在钥匙通道孔(7)中,一种是设在与钥匙通道孔相通 的环形槽(17)中而被锁上带钥匙插入口的挡板给遮档而隐藏手锁内,从钥匙插入口不能 看到,该档板与锁体或锁芯相连而成一体,一种是放在与钥匙通道口相通的钥匙孔槽(99) 中而被隐藏在锁内,从钥匙插入口不能看到,该钥匙孔槽与钥匙通道孔平行设置,其钥匙孔 槽上的闭合端(98)与钥匙通道孔上的钥匙插入口(6)同方向设置。解锁弹子(14、70)及 与钥匙接触的数个弹子(18、22、49)与可移动的移动板(27)接触,所述移动板上设置有数 个凹槽,所述凹槽是凹入的,该凹槽的形状包括有V形凹槽(57)、U形凹槽(54),阶梯形凹 槽(16)、弧形凹槽(58);所述阶梯形凹槽(16)是由孔径较大的孔口(29)和孔径较小的孔 口(48)连接构成;阶梯孔槽上孔径较小的孔口(48)小于解锁弹子、弹子的外径,但约大于 解锁弹子上的解锁凹槽(55)处的外径或厚度,所述移动板(27)的形状又包括有圆条形的 移动杆(65)和非圆条形的移动板(27);在锁处于待解锁状态时移动板与带动锁舌(41)移 动的执手(45)或扛杆(1)接触而阻止锁舌移动,或与带动电动机或电磁铁工作的电源开关 接触。所述锁舌(41)上有可进入门框内的一定长度的、无斜坡的舌体(42),在该舌体(41) 上没有滑动的斜坡,即不能通过门与门框的碰撞使锁舌移动关门,该舌体的长度是这样确 定的在闭锁状态时,舌体(41)进入门框内将门关闭,在门开启后,舌体(41)在门边缘上突 起。 10、可确保钥匙随身携带的锁的解锁、开关门的方法是一是在解锁或开门时先 用配套钥匙对锁进行解锁,因钥匙与解锁弹子接触而移动,使进入解锁状态的锁处于解锁 状态,然后将配套钥匙与处于待解锁状态的锁脱离接触,解锁弹子复位移动,使锁进入解锁 状态,确保钥匙从锁上取下随身携带,再经外力将门外执手(45)移动而带动锁舌移动退出 门框完成开门和闭锁,然后,经屋内或汽车内的执手(32)将锁舌移动,实现关门;二是从屋 或汽车外出关门时先用门内的执手(32)带动锁舌移动将门开启后外出,因门外的执手 (45)不能将门关上,需用配套钥匙解锁,钥匙与解锁弹子接触而移动,使进入解锁状态的 锁处于待解锁状态,然后将配套钥匙与处于待解锁状态的锁脱离接触,而将解锁弹子复位移动,使锁进入解锁状态,再经门外的执手(45)带动锁舌上没有斜坡的舌体进入门内,使 门关上,锁舌上的舌体进入门框实现关门和闭锁,完成锁门,这样就确保子出门随身携带钥 匙,防止钥匙锁在屋里和丢失在锁上被盗的问题。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只需在电子锁或磁卡锁或机械锁上增设一个与钥匙接 触,可防止钥匙丢失,而控制锁的解锁状态的解锁弹子及设置伸出门外的舌体上没有斜坡 的锁舌,就可实现从屋内外出关门,或从汽车出来关门时,没有带上开锁的配套钥匙,就不 能将处于闭锁状态的锁开启,在门外的执手就不能将锁舌移动,门就不能关上,这样就解决 了长期困绕人们在关门前容易把钥匙丢在屋内或汽车内,导致关门后使门不能开门的问 题;同时也解决了在关门或开门时,必须把钥匙从锁上取下,随身携带,才能经执手带动锁 舌移动,实现门的关闭或开启,解决了开锁钥匙丢失在锁上,易被他人盗取而非法开门问 题,确保了开锁的钥匙随身携带,尤其是不用电的机械锁,在门的开或闭时如何及时或强制 人们必须随身携带上钥匙后,才能顺利完成门的开或关,是摆在锁具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奋 斗目标。这种只需适当改变开门或关门的方法,必将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及大的方便和 安全,尤其是在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群体,不同姓别、不同工作条件下的群体在关门或开门 都能确保开锁钥匙随身携带,是解决目前钥匙易丢失的而简单而可行的,易于使用的最佳 方案之一。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1、

图1是在门上装有无锁芯的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可确保钥匙随身携带的解锁 弹子及锁舌,该锁芯处于闭锁、关门状态。2、图2是图1的A-A图,开锁的配套钥匙对锁进行解锁时,使解锁弹子移动而使锁 处于待解锁状态。3、图3是图1的A-A图,在锁处于待解锁状态后,从锁上取下钥匙,使解锁弹子与 钥匙脱离接触而移动,锁及门处于开启状态。4、图4是与钥匙接触,解锁弹子及数个弹子在闭锁状态下使控制锁舌移动的移动 板与弹子的外表面及杠杆接触。5、图5是与钥匙接触的解锁弹子及数个弹子在与钥匙接触下,锁处于待解锁状 态,而与数个弹子的凹槽,解锁弹子外表面、杠杆接触。6、图6是在锁处于待解锁状态下,钥匙与解锁弹子及数个弹子脱离接触后,移动板与解锁弹子的非凹槽部位脱离接触,与带动锁舌移动的杠杆脱离接触。7、图7是解锁弹子上的一种凹槽与移动板配合接触。8、图8是弹子上的一种V形凹槽。9、图9是解锁弹子上的一种弧形凹槽。10、图10是带凹槽的解锁弹子。11、图11是带孔槽的扁平形的弹子,钥匙与孔槽接触。12、图12是两条边为弧形的编平形弹子。13、图13是一种移动板上的几种凹槽形状。14、图14是一种可移动和转动的移动杆上几种凹槽形状。15、图 15 是图 14 的 B-B 图。16、图16是闭锁状态下,可与钥匙接触的解锁弹子,数个弹子与圆条形移动杆接触情况。17、图 17 是图 16 的 C-C 图。18、图 18 是图 16 的 D-D 图。19、图19是锁处于待解锁状态下,与钥匙接触的解锁弹子,数个弹子与圆条形移 动杆接触情况。20、图20是锁处于解锁状态,即钥匙与解锁弹子脱离接触后,解锁弹子、数个弹子 与圆条形移动杆接触情况。21、图 21 是图 19 的 E-E 图。22、图 22 是图 20 的 F-F 图。23、图23是在一种有锁芯的锁上设有可控制锁的解锁状态的至少一个解锁弹子, 锁处于闭锁状态。24、图24是图23的W-W图,锁处于闭锁状态。25、图25是图23的W-W图,在锁处于待解锁状态。26、图26是另一种解锁弹子可放在图23的锁上控制锁的解锁状态,该图表示闭锁 或解锁状态。27、图27是图26中所示的解锁弹子可放在图25的锁上控制锁的解锁状态,该图 表示锁处于待解锁状态。28、图28是一种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用于图31中的钥匙。29、图29是一种有弯曲连接杆的钥匙,用于图1中的钥匙。30、图30是在电子锁或磁卡锁上也装有控制该锁解锁状态的一种解锁弹子。31、图31是在与钥匙接触解锁弹子,弹子的端头隐藏在锁内。32、图32是一种锁上钥匙接触的数个弹子不直接与弹簧接触,具有高防技术开启 功能,及设有可控制锁解锁状态的解锁弹子的锁。该锁处于闭锁状态。33、图33是图32在开锁钥匙与解锁弹子、数个弹子接触,使锁处于待解锁状态。34、图34是图32在锁处于待解锁状态后,钥匙与解锁弹子、数个弹子脱离接触后, 锁进入解锁状态,即开启状态。35、图35是图32的P-P图,是锁处于解锁状态下,及门上带动锁舌移动的执手、拉 杆等配合情况图。36、图36是一种对图32解锁的钥匙。37、图37是一种对图32解锁的可带在手上的圆环形钥匙。该是图1至图3,该图是在屋门或汽车门上设置的一种能确保钥匙随身携带的锁 的图,该锁处于闭锁状态。在无锁芯的锁(8)上即锁体(24)上设置有与钥匙接触的数个弹 子(18)、(22)、(49)及至少一个锁弹子(14)的端头设置在与钥匙通道孔(7)相通的环形 槽(17)内,被设有钥匙插入口(6)的挡板给遮挡而隐藏在锁内,从钥匙口不能看到,该挡 板与锁体相连而构成锁体一部分,在锁内有能容纳钥匙上的弯曲连接杆(91)(见图29)移 动的孔槽(4),该孔槽与钥匙通道孔和环形槽相通。数个弹子(18、22、49),分别放在锁体 (24)的孔槽中,而分别与弹簧、锁体顺序接触,解锁弹子放在锁体(24)的解锁孔槽(13)中 与弹簧(25)、锁体顺序接触。在数个弹子上分别设有凹槽(23)、(25),在锁体的孔槽中另放 置有可移动或者可移动或转动的控制锁开闭的移动板(27),移动板上设有数个凹槽(16)、(18)、(12),所述凹槽及解锁凹槽是凹入的。结合图4,它是闭锁状态下,移动板(27)上的 凹槽(12、28)等分别与数个弹子(22、18、49)上的外表面接触,移动板上的孔槽(16)与解 锁弹子上的解锁孔槽(55)的位置相对应,但未能接触,移动板未移动,使杠杆(1)上的端头 (33)与移动板(27)接触,使锁关闭。结合图7,在图1中,数个弹子上的凹槽及解锁弹子上 的解锁凹槽是由垂直于凹槽底的两个凹槽边(56)构成,以确保锁在进入解锁状态、待解锁 状态时,数个弹子上的凹槽边与移动板或移动板上的凹槽配合接触,使数个弹子不能自行 复位移动,该移动板与弹簧(3),或弹子(30)、弹簧(31)、锁体顺序接触来使移动板与数个 弹子外表面或外表面上的凹槽接触。而在锁体上还设有可帮助在锁完成门的开或闭的过程 中,自动将移动板(27)触压,使其复位移动而让数个弹子上的凹槽与移动板(27)脱离接 触的复位钉(10、26),复位的复位钉(10)、(26)分别与弹簧(11)、(20)、锁体触压接触。弹 簧(11)、(20)的弹力大于与移动板(27)相接触的弹簧(3)、(31)的弹力。移动板上的凹 槽形状包括有凹槽和阶梯凹槽,所述阶梯凹槽是由孔径较大的孔口(29)与孔径较小的孔 槽(48)连接构成,较大的孔口(29)与弹子或解锁弹子上的非凹槽部位接触而阻止移动板 的移动,较小孔口(48)的口径约大于弹子(18、22、49)上的凹槽,也约大于解锁弹子上的解 锁凹槽的外径,而小于它的非凹槽部位的外径,采用阶梯孔槽可使移动板移动的距离增大, 尤其是孔径较小孔口(48)的长度较长时效果明显,采用阶梯形孔槽,可使数个弹子上的凹 槽、解锁弹子上的解锁凹槽的凹槽深度小,即凹槽部位的外径与非凹槽部位的外径尺寸变 化小,既达到闭锁和解锁的目的,可使弹子和解锁弹子的直径变小,增加与钥匙接触的弹子 数量,并减少锁的尺寸,降低成本,提高锁的密容量。移动板(27)的一端伸出锁体外,与杠 杆(1)的一端(33)接触,在接触面的移动板上有滑动斜坡(51),在移动板上有带动自己复 位移动的复位槽(50),或者是由移动板(27)上突起的滑动斜坡(51)和复位斜坡(50)构成 的凸轮,该凸轮设在移动板上。杠杆(1)设在门上,并由另一端(39)与锁舌(41)上的拉杆 (38)接触,锁舌(41)与弹簧(40)顺序接触,锁舌上有较长的没有斜坡的舌体(42),在闭锁 状态下进入门框(44)孔内,使门关闭。设在门(9)外且执手(45)与杠杆(1)上的具有旋 转力的弹簧(34)上的压力环(35)触压接触,该弹簧(34)的另一端与可转动杠杆相连,来 解决强行移动执手(45)时,只能带动具有旋转力的弹簧(34)的收紧,不会损坏杠杆及移动 板,在正常开门时弹簧(34)的力要大于执手完成开门所带动锁舌移动的力。而在屋内或汽 车门(9)内的执手(32)上的凸杆(38)与锁舌接杆上的另一个触点(36)接触。锁舌上的 无斜坡的舌体(42)长度要保证在门开启状态下,从门的边缘伸出一定长度,以确保在门关 闭时,舌体与门框接触,而不是与锁舌上的滑动斜坡(43)接触,使门外的执手(45)在未解 锁时不能关门。本实施方案开门时解锁时请见图2,图2是图1的A-A图,是用带弯曲连接 杆(91)的配套钥匙(90),见图28,经条形钥匙插入口(6)插入钥匙通道孔(7)后,旋转钥 匙,使钥匙上的弯曲连接杆(91)经锁上的孔槽(4)移动,带动钥匙上的匙杆(93)从钥匙通 道孔进入非直线的环形槽(17)区域内,移动一定距离后,由匙杆(47)、(93)上的导向斜坡 (46)或(92)首先与弹子(18)、(22)、(49)及解锁弹子(14)的端头接触,使它们移动,结合 图5,在钥匙解锁时,使数个弹子(22)、(18)、(49)上的凹槽(53)、(54)等处于同一直线上, 并分别与移动板上的阶梯形孔槽(28)、(12)等上的孔径较小的孔口接触,弹簧(3)、(31)使 移动板移动一定距离后与解锁弹子(14)上外表面(15)接触,而使锁处于待解锁状态。锁及门都不能开启。在锁处于待解锁状态后,请见图3,图3是图1的A-A图,在锁处于待解锁状态后需将钥匙从锁上取下,随身携带防止钥匙丢失在锁上,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开锁或开 门后,开锁钥匙在锁上取下后,用门外执手(45)带动门移动进入屋内或汽车内后,可轻松 随手将门关上,防止钥匙丢失在门外的锁上,导致他人盗财产的问题。该锁的特征之一是 在开锁或开门时,必须将钥匙从锁上取下,也只有在钥匙与锁上各弹子及解锁弹子脱离接 触后,结合图3、图6,在开钥匙从锁上取下后,钥匙不再与弹子和解锁弹子接触,因各弹子 上的凹槽(53)、(54)与移动板配合接触,不能移动复位,而解锁弹子在弹簧(25)的弹力下 移动复位,使得解锁凹槽(55)与移动板(27)或移动板上的凹槽(16)接触,使移动板得以 大幅度的移动距离,其移动距离的大小与移动板上阶梯形孔槽(12)、(28)、(16)上孔径较 小的孔口的长度有关。在移动板(27)移动到它上的滑动斜坡(51)与杠杆(1) 一端的端头 (33)触压滑动接触,经门外执手(45)、杠杆(1)、端头(33),使移动板再移动,并经杠杆(1) 上的臂更长的另一端与锁舌(41)上的拉杆端头(38)接触,带动锁舌移动,它们的移动使移 动板的另一端(39)与复位钉(10)、(26)压力接触,使弹簧(11)、(22)压缩,执手带动杠杆 与移动板刚脱离接触时,强力弹簧(11)、(20)经复位钉使移动板复位移动一定距离,但仍 保持锁处于待解锁状态,各弹子上的凹槽与移动板的配合接触,执手(45)继续带动锁舌移 动,此时杠杆已不再与移动板接触,使锁舌上的舌体(42)及带滑动斜坡(43)的锁舌端从门 框退出,使门开启,在门开启后,使执手复位移动,此时,只能由杠杆(1)的端头(33)进入移 动板上的复位槽(50),和该复位槽滑动接触,来带动移动板(27)移动并使弹簧(3)、(31)压 缩,正好导致各弹子上的凹槽与移动板脱离接触,与各弹子接触的弹簧使各弹子复位移动, 锁自动进入闭锁状态,在杠杆上的端头(33)与移动板上的复位滑槽(50)脱离接触时,弹簧 (3)、(31)使移动板复位移动而与各弹子上的非凹槽部位接触,此时,再移动门外执手(45) 时,杠杆(1)的端头(33)只能与移动板上的凸台(2)接触,即如图2所示,锁舌就不能移 动,这样就实现了处于待解锁状态的锁,从锁上取下钥匙并确保钥匙的随身携带后,不再用 钥匙而是由执手带动锁舌移动完成开门,在开门后,执手或锁舌复位移动过程中,自动将锁 清零,使锁重新进入闭锁状态,保证了锁的安全。图3是锁处于解锁状态的图,即将钥匙从 图2所示将开锁的配套钥匙沿环形槽(17)移动与各弹子解锁弹子端头脱离接触,并从钥匙 通道孔退出,从锁上取出随身携带的图;此时门处于开启过程,锁舌上的舌体、锁舌端头以 门框(44)的孔口退出,杠杆(1)上端头(33)正好和移动板(27)的滑动斜坡(51)上的最 高处接触,使移动板(27)与复位钉(10)压力接触,使它移动,弹簧(11)压缩。然后才使杠 杆的端头(33)与移动板脱离接触,带动锁舌移动,采用复位钉及弹簧(11)、(20)是使杠杆 上的端头(33)在复位移动时,准确进入复位滑槽(50)中,并轻松带动移动板复位移动,使 各弹子上的凹槽与复位板脱离接触,之后,在弹簧(3)、(31)力下,移动板(27)或移动板上 的孔槽与数个弹子的外表面接触,而与解锁弹子(14)的解锁凹槽(55)位置相对应,但未接 触,使移动板又与带动锁舌移动的杠杆(1)的端头(33)接触,杠杆及锁舌不能移动,锁又自 动进入闭锁状态。在图1中也可以不设复位钉(10、26)及弹簧(11、20)。本实施方案在从 屋内或车内外出时的关门经门内的执手(32)、锁舌上的控杆(36)将锁舌(41)移动,使门 开启;关门时,因锁处于闭锁状态,锁舌上没有斜坡的舌体(42)不能通过与门推的碰撞关 门,门外的执手(45)不能带动锁舌移动,就必须用配套钥匙解锁,这样就解决了关门时,钥 匙不会锁在屋内。关门解锁的方法、原理同前述的开门解锁的一样,故简述于后,将钥匙插 入锁内解锁,因解锁弹子与钥匙接触,使移动板移动的距离不能保证锁门开启,而使锁处于待解锁状态,只有将钥匙从锁上取下,与解锁弹子脱离接触后,才能完成解锁,使锁开启,才 能使移动板(27)的移动距离达到开门要求,经执手(45)才可带动锁舌移动,完成关门,在 关门的过程中将锁自动闭锁,完成锁门,就解决了钥匙在解锁后随身携带问题。
请见图23至图25,图23是一种设有锁芯(79)和锁体(24)的锁,处于闭锁状态, 图24及图25是图23的W-W图。在锁芯(79)的数个孔槽中设置有与钥匙接触的数个弹 子(78)或(76)、与放置锁体(24)孔槽中的锁栓(80)、弹簧(3)顺序接触,在锁芯(79)上 的解锁孔槽(13)有与钥匙接触的解锁弹子(75),该解锁弹子的另一端与锁体(24)上的休 克孔槽(83)中的锁栓(82)、弹簧(84)顺序接触,但解锁弹子与锁芯(79)表面平齐,使锁 栓(82)不对锁芯与锁体实施锁定。结合图24、25看,锁芯上解锁孔槽(13)的孔径小于锁 体上的休克孔槽(83)的孔径,解锁弹子(75)外径小于休克弹子(82)外径。带动锁芯转动 的执手(45)在锁芯的孔槽中与锁芯上的摩擦栓(85)弹力弹簧(20)顺序触压接触,该弹簧 力的大小要保证使执手与锁芯间的摩擦力要大于轻松带动锁舌移动的力,完成开门而不打 滑,但要小于确保未用钥匙开锁的情况下,转动执手时不能损坏,解锁弹子或锁栓,使执手 与锁芯间相对转动。锁芯上连接有带动锁舌移动的锁尺(77)。本实施方案开门时,将配套 钥匙经钥匙插入口(6)进入钥匙通道孔(7),与数个弹子(76)、(78)等及解锁弹子(75)接 触,使它的移动;使各锁栓(80)、(81)等解除对锁芯与锁体的锁定,而解锁弹子的另一端进 入锁体的休克孔槽中与休克弹子接触,因休克孔槽及休克弹子分别大于解锁孔槽及解锁弹 子。本实施方案中,休克孔槽为非圆形的孔槽,休克弹子为非圆形的弹子,先经钥匙带动锁 芯转动一个角度后解锁弹子与休克孔槽的一边孔槽臂接触,阻止锁芯转动,在锁芯转动一 个角度的同时,也使各锁栓(80)、(81)的一端与锁芯表面接触,而不对锁芯与锁体实施锁 定。此时,锁处于待解锁状态,在待解锁状态下,因锁芯转动角度不够,锁舌移动不够,门是 不能开启的。然后将钥匙从锁上取下,确保了钥匙随身携带,防止钥匙丢失在锁上,给锁主 人造成财产损失。又见图24,在锁体(24)上靠近数个锁栓(80)、81的一定距离上有一条V 形凹槽(87),该凹槽可保证钥匙从锁上取下时,会依次带动各弹子(76)、(78)移动,只有在 锁体上设有可临时容纳数个弹子端头的空间,才能保证锁芯转动一个角度后,钥匙轻松的 从钥匙通道孔退出,不然,钥匙无法取出。又请见图25,该图就是在用钥匙解锁,并带动锁芯 转动一定角度,使与钥匙接触的数个弹子(76)、(78)、(88)的一端与锁栓(80)、(81)脱离接 触而进入锁体上的长条形的V表凹槽(87)中,解锁弹子(75)的一端从条形休克孔槽口的 一边移动到另一边而和休克孔槽臂及休克弹子(82)接触,使锁芯不能转动,这样轻松将钥 匙从锁上取下后,弹簧(84)使休克弹子(82)移动,将解锁弹子(75)移动,使解锁弹子的一 端与锁芯表面平齐,休克弹子的一端与休克孔槽口或锁体内孔表面平齐。此时,经执手带动 锁芯完成较大角度的移动,经锁尺带动锁舌完成开门。经执手反方向复位转动,各锁栓又进 入锁芯孔槽中,完成闭锁。这样就实现了开门必须从锁上取下钥匙,以确保随身携带。本实 施方案在关门时,本实施方案的锁舌及门与图1的实施方案一样,在图23未画,即主人从屋 内外出,或从汽车出来,对门实施关闭时,移动屋内或车内的执手(32)带动锁舌移动,使锁 舌以门框的孔退出,完成门的开启,由于锁舌上有较长的没有斜坡的舌体,使舌体与门框外 表面接触,不能与锁舌端口上的斜坡接触,就不能靠门关闭的碰撞方法使锁舌移动,此时, 也不能通过执手(45)带动锁芯转动。因在开门、开锁的过程中,已自动进入了闭锁状态,就 只有用钥匙在解锁后,才能用执手(45)带动锁芯转动,同时,主人站在门外关门,就不可能用屋内即门内的执手关门。这样就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在外出锁门时,因换衣服或未带钥 匙包等将钥匙锁在屋内后,使主人不能开门,给主人的生活带来不便。此时,将随身携带的 开锁钥匙经钥匙口插入锁内解锁,其解锁过程同前述的开门过程一样,故略述。在锁解后, 带动锁芯转动一定角度而停止转动时,锁进入待解锁状态,锁芯不能再转动同前述一样,只 有把钥匙从锁上取下,使待解锁进入解锁状态,并确保了关门时钥匙不丢失在锁上,然后与 前述一样,转动执手(86)使锁芯、锁尺同步转动,锁舌移动,使门闭合,然后反方向转动执 手,锁舌上的舌体又进入门框,完成关门,关门过程中使锁上的各锁栓又分别与锁芯和锁体 上的孔槽接触,使锁又进入闭锁状态而完成锁门。请见图32至图37,图32是在无锁芯的锁,该锁为闭锁状态,与钥匙接触的数个 (18、22、49)的端头(101,103)等及解锁弹子(14)的端头(102)放置在锁表面即锁体(24) 的钥匙口(6)处,各弹子(18、22、49)分别在锁体上的数个孔槽(107)、(109)等中,该各弹 子的另一端头可分别从孔槽(107)、(109)等伸出,而与锁体孔槽(104)可移动的复位板
(108)上的斜坡(110)接触,见图35,复位板与弹簧(106)、(105)接触,使斜坡(110)在闭锁 状态下不能与数个弹子的端头接触,所述数个弹子的长度是这样确定的,闭锁状态时,各弹 子上与钥匙接触的端头外露钥匙口,数个弹子的另一端不得伸出放置该弹子的孔槽(107)、
(109)的孔口。数个弹子的外表面分别与定位弹子(10)或(26)、弹簧(3)或(31)、锁体顺 序触压接触来将各弹子定位,闭锁时,各弹子上的凹槽(54)、(53)等未在同一条直线上,也 不与移动板(27)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因和移动板接触的弹簧(11)、(20)使移动板不能 与各弹子外表面接触,解锁弹子(14)的另一端与弹簧(25)触压接触,使解锁弹子上的解锁 凹槽(55)与移动板或移动板上的孔槽位置相对应,但未接触。此时,不能通过移动图上或 图35中用执手经杠杆带动锁舌移动,因锁舌杆的控制轮(115)上的斜坡与移动板(27)触 压接触时(见图35),使移动板移动而与各弹子的非凹槽部位接触,因移动板移动的距离不 够,控制轮上的斜坡不能经移动板上的凸台通过,锁舌就无法移动。门就不能开启。本实施 方案在开锁或开门时,请观图33,将图36所示的钥匙(90)或将戴在手上的如图37所示的 圆环形钥匙(116)的匙杆(93)上的凹凸面等形状的工作面靠近锁表面的钥匙口后与锁上 的数个弹子及解锁弹子接触,并保持着接触的情况下,各弹子移动,并使各弹子(18)、(22)、
(49)上的凹槽(54)、(53)、(109)处于同一条直线而与移动板(27)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 同时使解锁弹子(14)上的非凹槽(55)上的部位(15)与移动板或移动板上的凹槽相对应。 此时,经执手(45)使控制轮(115)带动移动板(27)移动而与解锁弹子的外表面接触,移动 板移动的距离受与解锁弹子的外表面接触而不能达到解锁要求的移动距离,因此,锁处于 待解锁状态,各弹子所移动距离在各触压弹子(10)、(26)的压力接触下,不会轻易移动。将 开锁钥匙与各弹子及解锁弹子脱离,使钥匙与锁脱离接触,以确保钥匙随身携带,防止钥匙 丢失。请见图34,弹簧(25)使解锁弹子(14)复位移动,使解锁弹子上的解锁凹槽(55)与 各弹子上的凹槽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即与移动板(27)平行或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为移动板 大距离的移动创造了条件。经劳动执行(45)向图中标有“开”字的方向移动,使移动板上的 凹槽分别与弹子,解锁弹子上的凹槽接触而增大移动距离,按图中表的(开)字方向移动执 手(45),经定位在门或锁上的杠杆(1)的另一端(33)带动锁舌及与锁舌相连的控杆移动, 控杆上的控制轮(115)的斜坡与移动板(27)上的凸台移动中触压接触,使移动板移动,移 动板或移动板上的孔槽或阶梯形孔槽分别与各弹子上的凹槽接触,与解锁弹子上的解锁凹槽(55)接触,使移动板能大距离的移动,执手的继续移动使控制轮(115)与移动板脱离接 触,弹簧(11、20)使移动板又复位移动而与弹子上的凹槽、解锁凹槽脱离接触。执手的继续 移动,使锁舌上的舌体(42)从门框孔口退出,而完成开门。在门开后,反向移动执手,按图 35中标有“复”字方向移动,使锁舌从门上伸出,因移动板移动已复位,使具有单方向偏转的 控制轮(115)上的非斜坡面与移动板上的凸台接触,将控制轮(115)处于图35所示位置, 在弹簧(40)使锁舌从门伸出的过程中与锁舌同步移动的控杆上的复位凸台(112)与复位 板(108)触压接触,使弹簧(106)压缩而移动,由复位板上的斜坡(110)与各弹子的一端头 滑动接触,使各弹子移动复位,使各弹子上的凹槽不再与移动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锁 又进入闭锁状态,就完成了门的开启。所述的控制轮(115)上的孔与锁舌相连的控杆上的 锁钉配合成可转动接触,控制轮与弹簧或拉簧(113)接触或连接,来使控制轮只能朝一个 方向转动,而与控杆上的另一定位栓接触来使控制轮定位,只有在外力下可使控制轮反方 向转动。由于各弹子未与弹簧接触,如果用非配套钥匙去开锁使各弹子移动距离不符合解 锁要求,锁舌不能移动之后,再用配套钥匙也不能解锁,此时,只需将执手(45)向图所示的 “复”方向移动,就可使带斜坡的凸台(112)与复位板(108)上的斜坡滑动触压接触,使复位 板移动,经斜坡(110)与各弹子(18、22、49)端头(111)接触,使它的复位移动,以便配套钥 匙解锁。采用定位弹子(10)、(26)等分别与各弹子表面触压接触定位,将弹簧(11)、(20) 与移动板(27)接触,使它在未移动执手时,不能与各弹子接触,就无手感和响声问题,就可 杜绝技术解锁,提高锁的安全性。同理,本方案在从屋外出关门或从汽车出来关门,与图1、 图23所示的实施方案一样,而将处于开门状态时,从门外关门,去将锁舌上的舌体进入门 中,就必须用配套钥匙再与锁上的各弹子及解锁弹子接触,其解锁方式同前述的开门解锁 一样,故略。这样就保证了因更换衣服,或钥匙包未带上,都不能将门关上,就解决了钥匙随 身带的问题,防止钥匙丢家中、汽车上给人的生活带来不便。然后将钥匙与锁脱离接触,使 处于待解锁状态锁进入了开锁状态。这样就解决了开锁钥匙随身带,不会丢失在锁上被盗 的问题,然后通过移动执手完成门的开启及锁的闭锁工作,其原理同前述故略。
详见图26图27及图24,图26、图27将图24中解锁弹子(75)与休克弹子(82)、 弹簧(84)顺序接触的方式,改变为解锁弹子(75)上的凸台与放置锁芯孔槽中的弹簧(25) 触压接触,使解锁弹子的一端与钥匙通道孔触压接触,而将图24中的休克弹子(82)及弹 簧(84)去掉,该解锁弹子的长度的确定是在未与钥匙接触时,解锁弹子的另一端与锁芯 (79)的表面平齐而不能与锁体(24)上的休克孔槽(83)接触,在与钥匙接触时,解锁弹子的 另一端应进入休克孔槽(83),该休克孔槽的孔径大于设置解锁弹子的解锁孔槽(13),在解 锁时,使锁芯可以移动一定的角度或距离后停止移动,而使锁处于待解锁状态。锁上其它元 件和开锁,关锁方法工作原理同图23所示的实施方案同,故略。图26就是在钥匙未与解锁 弹子接触时,放置锁芯的解锁弹子(75) —端与钥匙通道孔触压接触,另一端与锁芯表面平 齐。图27是在钥匙(47)与锁上的数个弹子(见图23)及解锁弹子(75)接触时,使它们移 动,放置在锁芯(79)上的解锁弹子的另一端进入锁体(24)的休克孔槽(83)中,使锁芯只 能转动一定角度后,由非圆条形的休克孔槽的一边与解锁弹子接触而阻止锁芯转动,锁芯 上的锁尺(77)就不能带动锁舌移动开门,此时,需将钥匙从锁上取下,以确保钥匙的随身 携带;防止钥匙丢失在锁上,钥匙与锁脱离接触后,因锁芯已转动一定角度(与图23实施方 案所述内容一样),使锁体上的各锁栓不能与锁芯上的孔接触,同时弹簧(25)使解锁弹子
14(75)的一端从锁体上的休克孔槽退出而与锁芯表面平齐,就确保了经执手带动锁芯及锁尺 移动,完成门的开启,门开启后,弹簧使锁舌复位移动,经执手轻松反方向转动,使各锁栓的 一端又从锁体进入锁芯上的孔槽中,使锁自动进入闭锁状态。请见图30,该图是在电子锁或磁卡锁(95)上增设至少一个可防止钥匙丢失,确保 钥匙随身携带的解锁弹子(75),该解锁弹子的一端设置在插入电子钥匙或磁卡钥匙的孔槽 中(7)中,由解锁弹子上的凸台与放置解锁弹子的孔槽中的弹簧(25)触压接触,在闭锁状 态下,该解锁弹子的另一端(96)未与带动锁舌(41)移动的执手或扛杆接触,或者未与控制 电动机或电磁铁的电源通断的开关接触。在用配套的电子钥匙或磁卡钥匙(97)插入钥匙 通道孔实现解锁后,因钥匙仍在锁内,钥匙与解锁弹子接触,使它移动,而由解锁弹子的另 一端(96)与带动锁舌(42)移动的执手或扛杆接触,或者与控制电动机或电磁铁工作的电 源开关接触,使锁处于待解锁状态而不能开门,只有在电子钥匙或磁卡钥匙从锁上取出,以 确保钥匙随便携带,解锁弹子移动复位,经执手带动锁舌移动或使供电动机、电磁铁的电源 接通,经执手完成门的开启。同图1实施方案一样,关门时,因在门外突起的舌体上没有斜 坡就可配合防止电子钥匙及磁卡钥匙丢失在屋内,通过关门必须要用钥匙解锁的办法,才 能通过门外的执手将门关上,防止了钥匙丢失家中,使开锁的钥匙随身携带。详见图29是一种带弯曲连接杆(91)的钥匙,钥匙的匙杆(93)上有首先与各弹子 及解锁弹子接触的导向斜坡(92),此钥匙用于图1中的实施方案。详见图28、图31,图31是将图1中的与钥匙接触的弹子(22)、等解锁弹子(14)的 端头放置在锁体(24)内的钥匙孔槽(99)中,该钥匙孔槽被锁上的钥匙通道孔(7)上的孔 壁隔离,其钥匙孔槽上的闭合端(98)与钥匙通道孔上的钥匙口(6)同方向设置,而钥匙孔 槽的另一端与钥匙通道孔相通,其钥匙孔槽与钥匙通道孔平行设置,使与钥匙接触的弹子 端头,解锁弹子的端头被隐藏在锁内,而从钥匙口(6)不能看到,就不能进行技术开启,图 28的带弯曲连接杆(91)的钥匙用于此锁,在钥匙的匙杆(93)上有首先与弹子,解锁弹子接 触的斜坡(92),匙杆上有与弹子等接触的凹凸面或斜坡或孔槽。请见图7至图9,它们是上述各种实施方案中,所述的与钥匙接触的弹子、解锁弹 子(14)的几种凹槽形状。图7所示的是一种解锁弹子(14)上的一种解锁凹槽(55)与移 动板(27)配合接触,该凹槽的两个凹槽边(56)是垂直于解锁弹子的轴芯线,非凹槽部位是 解锁弹子的外表面(15),图8是解锁弹子(14)上的另一种V形的解锁凹槽(57);图9是解 锁弹子(14)上的另一种围绕表面凹入的圆弧形的解锁凹槽(58)。详见图10至图12,图中所示的是前述几种实施方案中的几种不同形状的解锁弹 子(14)或弹子上与钥匙接触的不同部位图。图10是钥匙与解锁弹子(14)的端头接触,图 11是钥匙与解锁弹子(14)上的孔槽(59)接触;图12是钥匙与弧形的解锁弹子(14)的端 头接触,该解锁凹槽(58)在弧形边上。图13是一种移动板(27)的结构,在移动板上设有与弹子、解锁弹子外表面接触的 几种凹槽形状,一种阶梯形孔槽(16),一种是U槽(55),一种是弧形凹槽(58),为简化,把 几种不同形状的凹槽在一个移动板上反映,在具体实施方案中一般采用数个相同形状的凹 槽。阶梯形孔槽(16),它是由孔口较大的孔槽(29)与孔径较小的孔槽(48)连接构成,在闭 锁时,由孔槽(29)与解锁弹子的外表面接触,弹子开锁时,由孔径较小的孔槽与解锁弹子 上的凹槽部位接触,其孔槽(48)的孔径大于解锁弹子、弹子上的解锁凹槽、凹槽的外径但小于弹子、解锁弹子上的非凹槽部位的外径。
详见图14、15,它是一种可转动和移动的圆形的移动杆(65)和扁平形的移动板 (27) 一样是用来与钥匙接触的弹子、解锁弹子接触,用来控制锁或门的开或关。其功能与 移动板一样,只是形状是圆条形的,在该移动杆(65)上,也采用图14的方式,将几种不同的 形状的凹槽在同一移动杆上反映,但在具体实施方案中一般采用数个相同形状的凹槽。在 移动杆上一种是围绕外表面一圈的孤形凹槽(58),该弧形凹槽的半径约大于所接触的圆条 形弹子的半径,一种是环绕移动杆外表面的U形凹槽(55),该凹槽宽度约大于所接触弹子 的外径,一种是环绕移动杆外表面的V形凹槽(57),在该移动杆上设有与解锁弹子接触的U 形凹槽(67),该凹槽的宽度约是解锁弹子直径的两倍,或两倍以上,以确保用钥匙解锁时, 使锁处于待解锁状态,而让解锁弹子与远离凹槽边(68)的凹槽位置接触,在钥匙从锁上取 下后,移动杆移动,并确保移动杆只能移动一定的距离,使锁处于如前述的待解锁状态而与 凹槽上的凹槽边(68)接触,来限止移动的距离。图15是图14的B-B图,表以为可移动和 转动的圆条形的移动杆。详见图16至图22,图16是将用于前述的三个实施方案中的移动板换成可转动和 移动的圆条形移动杆来控制解锁。图16是将圆条形的移动杆上的每一个凹槽分别与两个 弹子(18)和(22),两个解锁弹子(14)和(70)接触,来提高锁的密容量。又请见图17,图 17是图16的C-C图,首先介绍可与钥匙相接触的弹子(18)、(22)上的凹槽(54)、(53)未 与移动杆上(65)上的凹槽(58)在同一直线或处于相对应位置,而由移动杆上的凹槽(58) 分别与弹子(18)、(22)上的非凹槽部位接触,使移动杆不能被弹簧(3)移动。又详见图18, 图18是图16的D-D图,因钥匙未与解锁弹子(15)、(70)接触,该凹槽(67)与两个解锁弹 子(14)、(70)上的凹槽(58)处于同一条直线。又结合图19,图21,图21是图19的E-E图, 在开锁钥匙与弹子、解锁弹子接触解锁时,使它们移动,使两个弹子(18)、(22)上的两个凹 槽(53)和(54)与移动杆(65)上的凹槽(58)在同一条直线,在弹簧(3)的力下,使移动杆 由图16的位置向左移动一定的距离,而处于图19的位置,由弹子(18)、(22)上的弧形凹 槽(58)分别与移动杆的外表面接触,可使移动杆可继续移动,但同时与钥匙接触的解锁弹 子移动后,而由解锁弹子上非凹槽的外表面部位与移动杆上的凹槽(67)接触(详见图18, 图18是图16的D-D图)因凹槽(67)的宽度较大,可使移动杆移动一定的距离后,由凹槽 (67)上的凹槽边(68)(见图15)与解锁弹子接触,来限止移动杆移动距离,使锁处于待解锁 状态。详见图20、22,图22是图20的E-E图,在锁处于待解锁状态后,将钥匙从锁上取下, 因弹子(18)、(22)上的凹槽与移动杆外表面配合接触,弹簧不能使弹子(18、22)移动复位, 但解锁弹子与钥匙脱离接触后,解锁弹子移动复位,弹簧使解锁弹子(14)、(70)上的解锁 凹槽(58)与移动杆(65)上的凹槽(67)处于同一条直线或相对应位置时(见图22所示), 使移动杆的外表面可顺利从两个解锁弹子(14)和(70)构成的约大于移动杆外径的圆孔中 通过,使移动杆被弹簧(3)再向图20所示向左移动一定距离,就完成解锁。具体解锁和开门 过程同前述的实施方案基本相同。在图16、图19、图20上的弹子在同一条直线上,可见移 动杆(65)是分三个步骤向左方向移动的。在图16、图19、图20中的弹子(18)、(22)及解 锁弹子(14)、(70)是分别画在同一条直线上的,而移动杆(65)的左端头是从图16、图19、 图20依次移动了一定的距离来表示锁处于闭锁状态(图16),锁处于待解锁状态(图19), 锁处于解锁状态(图20)。
本发明所提供的可确保钥匙随身携带的锁,一是通过在进屋或进汽车内开门时,先必须用配套钥匙解锁,配套钥匙只能使锁处于待解锁状态,只有在配套钥匙从锁上取出 与解锁弹子脱离接触后,即以确保钥匙随身携带而不会在锁上后,该锁才处于解锁状态,经 执手就可径松带动具有较长舌体或舌体的端口上没有斜坡的锁舌移动,完成开门,并在开 门的过程中,自动将处于开锁状态的锁进入闭锁状态,确保了锁的安全。二是通过从屋内或 汽车内外出关门时,在未用钥匙解锁时从门外不能将锁舌移动来将门关上,先必须用配套 钥匙在门外解锁,使锁处于待解锁状态,这样就解决了不会因更换衣服、未带钥匙包外出关 门时将钥匙丢失在家中,使主人没钥匙开门,确保了外出关门前钥匙的随身携带。同样,在 锁处于待解锁状态之后,只有将配套钥匙与锁上的解锁弹子脱离接触,而与锁分离后,以确 保钥匙随身携带,而不会选择在锁上,该锁才处于解锁状态,经执手就可轻松带动具有较长 的舌体或舌体的端口上没有斜坡的锁舌移动,完成关门,并在关门的过程中,自动将处于开 锁状态锁进入闭锁状态,而完成锁门。
权利要求
可确保钥匙随身携带的锁,它包括有锁舌(41)、带动锁舌移动的执手(45),其特征是锁上设置有与钥匙接触的至少一个可控制锁的解锁状态来防止钥匙丢失、使钥匙随身携带的解锁弹子(14、70、75);所述解锁弹子是这样控制锁的解锁状态的在未用配套钥匙解锁时,锁处于闭锁状态,在用配套钥匙解锁时,解锁弹子移动,而与控制锁舌(41)移动的移动板(27、65)或执手(45)接触,来限止执手或移动板的移动距离,或者与控制电动机、电磁铁工作的电源开关接触,使锁处于待解锁状态,将配套钥匙与待解锁状态的锁脱离接触,解锁弹子移动复位,实现解锁,才能经执手(45)带动锁舌(41)移动完成门的开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确保钥匙随身携带的锁,其特征是所述至少一个解锁弹 子(14、75、70)和锁上设置凹槽的数个弹子(18、22、49) 一起放置在锁体(24)或锁芯(79) 的孔槽中,所述的解锁弹子的一端和数个弹子的一端一起与开锁的钥匙接触,而它们的另 一端分别与弹簧接触;所述的解锁弹子上设有解锁凹槽(55),由所述解锁弹子及数个弹子 的外表面控制锁开或关的可移动的、设置有凹槽的移动板(27)接触,该移动板与弹簧触压 接触;所述的锁体(24)又包括有两种类型锁上的锁体,一种锁是有锁芯(79)和锁体(24), 另一种锁是有锁体(24)而无锁芯,所述凹槽和解锁凹槽是凹入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确保钥匙随身携带的锁,其特征是所述与钥匙接触的解 锁弹子(14)和锁上与钥匙接触的数个弹子(18、22、49) 一起放置在锁体(24)或锁芯(79) 的孔槽中,该解锁弹子(14)的另一端与弹簧(25)接触,而数个弹子(18、22、49)的另一端 可从放置该弹子的孔槽(107、109) 口进出,而可与驱动该弹子要复位的驱动板(108)接触, 数个弹子(18)或(22)的外表面分别与定位弹子(10)或(26)、弹簧(3)或(31)顺序触压 接触来控制各弹子的移动;在所述的解锁弹子(14)上有解锁凹槽(55),在数个弹子(18) 或(2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凹槽(54)或(53),由解锁弹子和数个弹子的外表面与可移动的、 设置有凹槽的移动板(27)接触,所述解锁凹槽是凹入的,所述锁体(24)又包括两种类形锁 上的锁体,一种锁上有锁芯(79)和锁体(24),另一种锁上有锁体(24)而无锁芯。
4.根据权利1所述的可确保钥匙随身携带的锁,其特征是所述与钥匙接触的解锁弹 子(75)放置锁芯(79)或锁体(24)上的解锁孔槽中,所述在锁芯上设置解锁弹子(75)的 解锁孔槽(13)锁体上休克孔槽(83)的位置设置相对应中所述在锁体上解锁弹子的解锁孔 槽与放置锁芯上休克孔槽的位置设置相对应,所述解锁孔槽的孔径小于休克孔槽的孔径, 该休克孔槽有圆形和非圆形的孔;所述解锁弹子子长度是这样确定的在钥匙未与解锁弹 子接触时,该解锁弹子的另一端与放置该解锁弹子的解锁孔槽口平齐,在钥匙与解锁弹子 接触时,解锁弹子的另一端进入休克孔槽(83)中或进入休克孔槽(83)中,并与放置在休克 孔槽中的休克弹子(82)、弹簧(84)顺序触压接触,来使锁芯只能移动或转动一定的距离, 来使锁处于待解锁状态;所述休克弹子比解锁弹子外径大,休克弹子的形状有圆条形或非 圆条形的休克弹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确保钥匙随身携带的锁,其特征是所述的解锁弹子(70) 设置在电子锁或磁卡锁上,该解锁弹子(70)上与钥匙接触部位设置在用钥匙进行解锁的 钥匙通道孔(7)中,该解锁弹子与弹簧接触而使解锁弹子的另一端与钥匙通道孔触压接 触,该解锁弹子的长度是这样确定的在用电子钥匙或磁卡钥匙解锁时,与解锁弹子接触, 使其移动,应满足解锁弹子上的非凹槽部位或该解锁弹子的另一端(96)与锁舌或带动锁 舌(41)移动的执手接触,或应满足与控制电动机或电磁铁工作的电源进行断电来阻止解锁开门,使锁处于待解锁状态,而在锁处于待解锁状态后,从锁上取下钥匙,应满足解锁弹 子不能与执手或锁舌接触,或应满足不切断电动机或电磁铁的电源。
6.根据权利要求1、2、3、4中之一所述的可确保钥匙随身携带的锁,其特征是所述与 钥匙接触了解锁弹子(14)上设置有使锁从待解锁状态进入解锁状态的解锁锁凹槽(55), 解锁凹槽凹入的,由该解锁凹槽与控制锁开或关的可移动的移动板(27)或移动杆(65)接 触,或处于相对应位置,来将待解锁状的锁转变为解锁状态;所述解锁凹槽的宽度约大于圆 条形的移动杆(65)的外径,约大于非圆形的移动板(27)的厚度;所述解锁弹子的形状包括 有圆条形的解锁弹子、非圆条形的解锁弹子、带孔口(59)的解锁弹片(60)、两条对应边是 弧形的解锁弹片(61);所述解锁弹子的种类包括有磁性的解锁弹子、非磁性的解锁弹子、 可导磁的解锁弹子、非导磁的解锁弹子;所述解锁凹槽(55)的凹槽形状包括有V形凹槽 (57),U形凹槽,弧形凹槽(58),围绕外表面一周的弧形凹槽,围绕外表面一周的U形凹槽, 围绕外表面一周的V形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1、2、3、4、5、6中之一所述的可确保钥匙随身携带的锁,其特征是所 述解锁弹子(14、70、75、60、61)上与钥匙接触的端头或孔口(59)在锁上放置的位置包括 有一种靠近锁的外表面上能容纳至少一种 不同类形钥匙的钥匙口(6),一种是设在钥匙 通道孔(7)中,一种是设在与钥匙通道孔相通的环形槽(17)中而被锁上带钥匙插入口的挡 板给遮档而隐藏 手锁内,从钥匙插入口不能看到,该档板与锁体或锁芯相连而成一体,一种 是放在与钥匙通道口相通的钥匙孔槽(99)中而被隐藏在锁内,从钥匙插入口不能看到,该 钥匙孔槽与钥匙通道孔平行设置,其钥匙孔槽上的闭合端(98)与钥匙通道孔上的钥匙插 入口(6)同方向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2、3、4中之一所述的可确保钥匙随身携带的锁,其特征是解锁弹 子(14、70)及与钥匙接触的数个弹子(18、22、49)与可移动的移动板(27)接触,所述移动 板上设置有数个凹槽,所述凹槽是凹入的,该凹槽的形状包括有V形凹槽(57)、U形凹槽 (54),阶梯形凹槽(16)、弧形凹槽(58);所述阶梯形凹槽(16)是由孔径较大的孔口(29)和 孔径较小的孔口(48)连接构成;阶梯孔槽上孔径较小的孔口(48)小于解锁弹子、弹子的外 径,但约大于解锁弹子上的解锁凹槽(55)处的外径或厚度,所述移动板(27)的形状又包括 有圆条形的移动杆(65)和非圆条形的移动板(27);在锁处于待解锁状态时移动板与带动 锁舌(41)移动的执手(45)或扛杆(1)接触而阻止锁舌移动,或与带动电动机或电磁铁工 作的电源开关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之一所述的可确保钥匙随身携带的锁其特征是所述锁舌 (41)上有可进入门框内的一定长度的、无斜坡的舌体(42),在该舌体(41)上没有滑动的斜 坡,即不能通过门与门框的碰撞使锁舌移动关门,该舌体的长度是这样确定的在闭锁状态 时,舌体(41)进入门框内将门关闭,在门开启后,舌体(41)在门边缘上突起。
10.可确保钥匙随身携带的锁的解锁、开关门的方法是一是在解锁或开门时先用配 套钥匙对锁进行解锁,因钥匙与解锁弹子接触而移动,使进入解锁状态的锁处于解锁状态, 然后将配套钥匙与处于待解锁状态的锁脱离接触,解锁弹子复位移动,使锁进入解锁状态, 确保钥匙从锁上取下随身携带,再经外力将门外执手(45)移动而带动锁舌移动退出门框 完成开门和闭锁,然后,经屋内或汽车内的执手(32)将锁舌移动,实现关门;二是从屋或汽 车外出关门时先用门内的执手(32)带动锁舌移动将门开启后外出,因门外的执手(45)不能将门关上,需用配套钥匙解锁,钥匙与解锁弹子接触而移动,使进入解锁状态的锁处于待解锁状态,然后将配套钥匙与处于待解锁状态的锁脱离接触,而将解锁弹子复位移动,使锁 进入解锁状态,再经门外的执手(45)带动锁舌上没有斜坡的舌体进入门内,使门关上,锁 舌上的舌体进入门框实现关门和闭锁,完成锁门,这样就确保子出门随身携带钥匙,防止钥 匙锁在屋里和丢失在锁上被盗的问题。
全文摘要
可确保钥匙随身携带的锁,在锁上设置与钥匙接触的,可控制锁解锁状态的,防钥匙丢失的解锁弹子,设有凹槽的解锁弹子与控制锁舌移动的移动板接触,放置未设凹槽的解锁弹子的解锁凹槽与控制锁芯移动距离的休克孔槽接触;开门时需用钥匙对锁进行解锁后需将钥匙从锁上取下;关门时需用钥匙解锁后从锁上取下,来实现锁进入解锁过程——变为待解锁状态——进入解锁状态,再由门上执手完成开门或关门,这就解决了钥匙不会丢失在锁上或锁在屋内,确保开锁钥匙随身携带。
文档编号E05B63/14GK101806175SQ20101016258
公开日2010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11日
发明者余义伦 申请人:余义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