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8926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婴儿床,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携式摇篮床。
背景技术
参阅图1及图2,为美国专利第4,376,318号所揭露的一种可携式婴儿床。可携式婴儿床1包括一上框11及一下框12,以及多数个连接上框11与下框12的垂直单元13。 每一上框11与下框12 (图2是以上框11为例)具有二相对的第一边条101及二相对且分别连接第一边条101以形成框的第二边条102。每一第一边条101具有一第一段111、一第二段112及一枢接第一段111与第二段112的第一枢转元件113,且借由第一枢转元件113 的设置,能使第一段111与第二段112相向地向内收折,如图2所示。再者,每一垂直单元 13具有一上段部131、一下段部132及连接上段部131与下段部132的第二枢转元件133, 且借由第二枢转元件133的设置,能使上段部131与下段部132相向地纵向收折,如图1所示。因此,可携式婴儿床1具有折叠的设计,达到方便使用者携带的目的。又,如美国专利第6,687,928号所揭露的一种可携式婴儿床。以及,如美国专利第 5,544, 864号所揭露的一种可折叠的携带式婴儿床。归纳来说,上述的可携式婴儿床是以折叠的方式,来达到方便携带的目的。然而,折叠的设计并非是最佳的便携式式,倘若婴儿床具有可拆解的连接结构设计,将有助于提升可携式婴儿床的便利性,即为本案的重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方便携带的婴儿床的床架构造。本发明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包括一围栏框架与一底座框架。该围栏框架包括一扶手框以及复数枢接在该扶手框下缘的上立柱。该底座框架包括复数与所述上立柱对应设置的下立柱,以及复数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分别安装于所述上立柱与下立柱之间,使该底座框架与该围栏框架可分离地组合。本发明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包括一围栏框架与一底座框架。该围栏框架包括一扶手框以及复数枢接在该扶手框下缘的上立柱。该底座框架包括复数下立柱、复数连接装置、一对横杆与一对摇杆,所述下立柱与所述上立柱对应设置,所述连接装置分别安装于所述上立柱与下立柱之间,所述横杆实质上平行间隔并分别设置于两相邻的连接装置之间,所述摇杆实质上平行间隔并设置在相邻所述下立柱底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该围栏框架与该底座框架设置成可拆式的结构, 使得围栏框架与该底座框架能被拆解分离后再收折,而能更加缩小整个床架构造收折后的体积而方便携带。


图1是一侧视图,说明习知的可携式婴儿床;图2是一俯视图,以另一角度说明习知的可携式婴儿床;
图3是一立体图,说明本发明可携式婴儿床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且处于可摇摆状态;图4是一立体图,说明该可携式婴儿床处于固定状态;图5是一局部立体分解图,说明床架构造的扶手框的组接关系;图6是一局部立体图,说明床架构造的枢接装置的连接关系;图7是一局部立体分解图,说明床架构造的枢接装置的各构件;图8是一示意图,说明上立柱可向扶手管段枢转收折;图9是一局部立体图,说明床架构造的连接装置的连接关系;图10是一局部立体分解图,说明床架构造的连接装置的各构件;图11是一剖面示意图,说明上立柱、下立柱及连接装置的各卡合孔与弹性卡合件的配合;图12是一局部立体图,说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床架构造的止摇装置;图13是一局部立体分解图,说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止摇装置的各构件;图14是一立体图,说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止摇装置的止摇块的内侧结构;图15是一立体图,说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止摇装置的挡位板的内侧结构;图16是一局部立体分解图,说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摇杆与止滑条的连接构造;图17是一立体图,说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单独使用围栏框架的第三使用状态;图18是一立体图,说明本发明可携式婴儿床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以及说明床架构造的止摇装置;图19是一局部放大图,说明本发明可携式婴儿床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一止摇装置的构造;及图20是一立体图,说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止摇装置的止摇块的内侧结构。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参阅图3与图4,为本发明可携式婴儿床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依据此实施例,可携式婴儿床2适于收合成扁平状而收容在一手提袋(图未示)内。可携式婴儿床2具有一床架结构、一床座布(图未示)及一床板20。床架结构包括可组接的一围栏框架加与一底座框架2b。围栏框架加包括一扶手框21及复数枢接于扶手框21下缘的上立柱22,上立柱 22为中空管柱。底座框架2b包括复数与所述上立柱22对应设置的下立柱23,及复数用以安装在所述上立柱22与所述下立柱23间的连接装置3,下立柱23为中空管柱。此外,围篮框架加还包括沿纵长方向201分别连接在每两上立柱22下端之间的一对底杆27,借此增加围栏框架加的结构稳固性,而底座框架2b还包括沿横宽方向202分别连接每两连接装置3的一对横杆24。床座布用以包覆床架结构并且形成一容置空间,床板20放置在容置空间内的床座布的底面上。当床板20放置在床座布的底面上时,床板20与围栏框架加共同界定出一供婴儿活动的活动空间9。参阅图3与图5,扶手框21包括二相连接的扶手管段211,以及二设于两扶手管段 211连接端且连接两扶手管段211的连接管塞212。两扶手管段211呈U型,且两扶手管段211的两端(即连接端)相向设置且分别通过连接管塞212相互连接。连接管塞212的两端外壁面分别凹陷形成一凹槽213,扶手管段211连接端内壁面设有一与凹槽213相配合的凸块214,凸块214可以是事先形成在扶手管段211的内壁面或者是当扶手管段211套设在连接管塞212之后,再于扶手管段211外表面对应凹槽213的位置往内冲压加工,使扶手管段211对应凹槽213的局部区域往内凹陷变形而形成,借此增加扶手管段211与连接管塞 212连接的稳固性,并容许两者在施力下分离。此外,连接管塞212中央处形成有一能与扶手管段211连接端的端缘接触的挡止部215。参阅图3、图10、图11,围栏框架加还包括复数分别设置在所述上立柱22底端的弹性卡合件32 (见图10),以及复数设置于扶手框21下缘与所述上立柱22间的枢接装置 4。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上立柱22邻近底端的管壁设有一第一卡合孔222,弹性卡合件32具有一固定块321、一由固定块321顶端向上延伸的弧形弹片322及一形成于弧形弹片322上的凸柱按钮323。固定块321用以填塞固定在上立柱22底端,且固定块321形成有一第三连接孔324。当固定块321填塞在上立柱22内时,借由施力将上立柱22管壁对应第三连接孔324的局部区域冲压使其变形凹陷入第三连接孔324,可加强上立柱22与固定块321的连接稳固性。弧形弹片322大致上呈倒U形而用以伸入上立柱22内,且弧形弹片322具有一固定于固定块321顶端的固定端391及一连接凸柱按钮323且包括凸柱按钮323的自由端392,凸柱按钮323用以突出上立柱22的第一卡合孔222。参阅图3、图6至图8,枢接装置4包括一连接于上立柱22顶端的下铰接托架41、 一连接于扶手框21下缘且与下铰接托架41借由一枢销43相枢接的上铰接托架42。下铰接托架41具有一呈管状且插接于上立柱22顶端的连接部411,及二由连接部411顶缘向上延伸且平行间隔以形成一枢接空间413的翼部412,每一翼部412具有一供枢销43插设的贯孔414。上铰接托架42置入枢接空间413,并具有一供枢销43穿设的贯孔420。借由此一枢接装置4,连接于下铰接托架41的上立柱22可如图8所示相对于上铰接托架42枢转。再者,下铰接托架41的连接部411顶缘凹陷形成有一连通枢接空间413的开槽 415,上铰接托架42底缘设有一可活动于该开槽415的卡块421。当下铰接拖架41相对于上铰接拖架42枢转至定位时,开槽415的底壁41 抵接于卡块421,以限制下铰接拖架41 过度枢转。借由卡块421与开槽415的相配合,能限制上立柱22的枢转范围,进一步来说, 由于卡块421与开槽415是设置于下铰接托架41与上铰接托架42的一侧而对该侧的转动产生止挡作用,所以本实施例中,上立柱22仅能向该一侧的相反侧收折,即仅能向内收折。 在本实施例中,上铰接托架42是借由一 L型连接片44而固定于扶手框21下缘,且连接片 44也具有一供枢销43穿设的贯孔441。于是,连接片44的一侧螺锁于扶手框21下缘,另一侧借枢销43而连接于上铰接托架42。另外,下铰接托架41的连接部411侧面凹陷形成一凹槽416,而上立柱22顶端内壁面设有一与凹槽416相配合的凸块221,借此可产生将上立柱22定位于连接部411的功效,凸块221形成的方式可以与图5的凸块214相同。参阅图3、图9至图11,连接装置3包括一供上立柱22底端与下立柱23顶端插设的管状立柱接头31。下立柱23顶端的侧面与正面分别设有一第三卡合孔231及一第一连接孔232。立柱接头31的侧面中央设有一第二卡合孔311,以及正面底端设有一第二连接孔 312。
7
如图11所示,由于下立柱23顶端的外径小于立柱接头31的内径,又上立柱22底端的外径小于下立柱23顶端的内径,所以三者的连接关系是下立柱23顶端由立柱接头31 底端插入且延伸至立柱接头31顶端,而上立柱22底端插入下立柱23顶端内,也就是立柱接头31位于最外层,上立柱22底端位于最内层,而下立柱23顶端位于中间而成叠套式组接。在设计上,第一连接孔232、第二连接孔312相对位,并借由铆钉连接,而使立柱接头31连接固定在下立柱23,再者,当上立柱22底端伸入立柱接头31与下立柱23时,第一卡合孔222、第二卡合孔311与第三卡合孔231三者相对位连通,使得凸柱按钮323能横向位移地穿伸通过第二卡合孔311与第三卡合孔231,且凸出于立柱接头31外,以供使用者按压。于是,在欲分离底座框架2b时,通过凸柱按钮323横向受压,使弧形弹片322的自由端 392往固定端391邻近,且凸柱按钮323缩入第二卡合孔311与第三卡合孔231,解除凸柱按钮323与立柱接头31、下立柱23的结构干涉后,上立柱22底端便可由立柱接头31往上分离。相反的,在欲借由上立柱22底端与下立柱23顶端固接而组合围栏框架加与底座框架2b时,借由将上立柱22底端插入已经伸入立柱接头31中的下立柱23顶端内,凸柱按钮 323被挤压缩入第一卡合孔222内,直到第一卡合孔222对应到第三卡合孔231与第二卡合孔311时,借弧形弹片322的回复力,使凸柱按钮323穿伸通过第三卡合孔231与第二卡合孔311并且外露。如此一来,便达到连接的功效。另,立柱接头31于第二卡合孔311周围的外壁面略为凹陷,以方便使用者按压凸柱按钮323,使其退出第二卡合孔311。参与图9、图10与图11,连接装置3还包括一设于立柱接头31侧面且供横杆M 插入连接的横向接头33。因此,如图3所示,横杆M的两端分别插入横向接头33而横设于两下立柱23顶端间。在本实施例中,立柱接头31与横向接头33为一体成型的构造,且横向接头33与横杆M侧面设有相对位且用以连接的连接孔331J41。以下针对可携式婴儿床2的床架结构的收合步骤作说明,首先,按压凸柱按钮323 以解除锁定,使上立柱22底端脱离立柱接头31,进而围栏框架加与底座框架2b分离。接着,对两扶手管段211连接处施以反向拉力,使扶手管段211内的凸块214脱离连接管塞 212的凹槽213,借此将两扶手管段211拆开以减少体积,此时,借枢接装置4的设计,可将扶手管段211与上立柱22相对收折。最后,便可将分开的各构件收合于手提袋内,达到可携带的目的。参阅图3、图12至图15,底座框架2b还包括复数设置在所述上端与横杆M连接的下立柱23底端的摇杆25,且摇杆25略呈两端朝上的弧形。摇杆25与下立柱23底端是借由一弯角形的摇杆接头观相连接,摇杆接头观的侧壁附接一止摇装置5以提供婴儿床的立定使用功能。止摇装置5包括一具有二径向相对地设置的挡位凸点52的圆形挡位板 51,以及一枢接于摇杆接头观侧壁且能与挡位凸点52选择性卡合定位的长条形止摇块53。 摇杆接头观侧面具有一定位片54,定位片M形成有一定位槽M1,而挡位板51设有一与定位槽541相卡合的定位肋511,借此使挡位板51固定连接于摇杆接头观及摇杆25的侧面。如图13所示,挡位板51中央处设有一贯孔510,摇杆接头观于插入摇杆25的一端设有一第一枢接孔观1,而摇杆25也设有一对应于第一枢接孔281的第二枢接孔250,止摇块 53具有一对位于第一枢接孔与第二枢接孔250的第三枢接孔530,借由一轴销(图未示)穿设于第三枢接孔530、贯孔510、第二枢接孔250及第一枢接孔观1,使得止摇块53可相对于挡位板51枢转。如图14所示,止摇块53内壁面形成有四个对称的挡位槽531,因此,借由挡位凸点 52对位卡合于不同的挡位槽531,使得止摇块53凸出或未凸出摇杆25下缘。因此,如图3 与图4所示,借由摇杆25与止摇装置5的设置,可使婴儿床2变换于一可摇摆状态及一固定状态之间,以增加婴儿床2的功能性。另外,参阅图16,摇杆25下缘凹陷形成有一卡合槽 251,而止滑条沈顶部外型配合于卡合槽251的轮廓,借此止滑条沈可分离地组合于摇杆 25的卡合槽251内,并用以防止婴儿床2在摇摆时产生滑动。参阅图17,除了上述的可摇摆状态与固定状态以外,该可携式婴儿床2也可以将底座框架2b由围栏框架加拆离,仅保留围栏框架加而处于一第三使用状态,围栏框架加借由上立柱22底端撑抵于所放置的平面(如地面上)上,供孩童位在扶手框21与所述上立柱22以及座布所围绕界定出的活动空间9内。参阅图18至图20,为本发明可携式婴儿床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可携式婴儿床2’ 的床架构造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可携式婴儿床2的床架构造差异在于止摇装置及摇杆接头。摇杆接头四同样用于连接下立柱23与摇杆25,不同在于摇杆接头四内侧面凹陷形成有一容置空间四1,且容置空间的壁面设有一第一枢接孔四2。如图19所示,可携式婴儿床2’的止摇装置6包括一设于容置空间291壁面且错开第一枢接孔四2的挡位凸点61 及一可容置于容置空间291且枢接于容置空间291壁面的止摇块62。止摇块62具有一与第一枢接孔292对位的第二枢接孔620,并透过一轴销(图未示)穿设于第一枢接孔292与第二枢接孔620,使得止摇块62枢接于容置空间291壁面。如图20所示,止摇块62内侧面凹陷形成二相间隔的挡位槽621,因此,借由挡位凸点61对位卡于不同的挡位槽621,使得止摇块62凸出或未凸出摇杆25下缘。其余叙述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故不多加赘述。综上所述,可携式婴儿床2、2’的床架结构借由连接装置3与弹性卡合件32的设计,使得上立柱22与下立柱23可分离地组合,且围栏框架加可以单独使用。再加上枢接装置4的设计,使上立柱22可相对于扶手框21收折。又,扶手框21的两扶手管段211设计成可分离地组合,因此,可携式婴儿床2、2’的床架结构为可拆组的结构,即能收合于手提袋内而方便携带。此外,可携式婴儿床2、2’的床架结构具有止摇装置5、6,可使婴儿床2、 2’变换于一可摇摆状态及一固定状态之间。
权利要求
1.一种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包括一围栏框架,包括一扶手框以及多个枢接在该扶手框下缘的上立柱;一底座框架,包括多个与所述上立柱对应设置的下立柱,以及多个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分别安装于所述上立柱与下立柱之间,使该底座框架与该围栏框架可分离地组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底座框架还包括一对横杆,每一横杆连接于一对所述连接装置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每一连接装置还包括一供该横杆插入连接的横向接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还包括多个弹性卡合件,各该上立柱与对应的各该下立柱借由所述弹性卡合件其中之一可分离地卡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每一上立柱底端设有一第一卡合孔,该围栏框架还包括多个分别设置于所述上立柱底端的弹性卡合件;每一连接装置具有一供该上立柱底端与该下立柱顶端插设的立柱接头,该立柱接头设有一对位于该第一卡合孔的第二卡合孔,该弹性卡合件具有一能横向位移地穿设于该第一卡合孔与该第二卡合孔且凸出于该立柱接头的凸柱按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每一上立柱与每一下立柱为中空管柱,该下立柱顶端插入该立柱接头底端,而该上立柱底端插入该立柱接头顶端与该下立柱顶端,且该弹性卡合件容置于该上立柱底端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每一下立柱顶端设有一对应该第一卡合孔与该第二卡合孔的第三卡合孔,该凸柱按钮能横向位移地穿设于该第一卡合孔、第二卡合孔与第三卡合孔。
8.如权利要求5至7其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弹性卡合件包括一位于该上立柱底端内的弧形弹片,该弧形弹片具有一固定于该上立柱底端的固定端及一包括该凸柱按钮的自由端,该凸柱按钮能横向受压而退出该第二卡合孔与该第三卡合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围栏框架还包括多个设置于该扶手框下缘与所述上立柱间的枢接装置,以使所述上立柱能朝该扶手框枢转。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每一枢接装置包括一连接于该上立柱顶端的下铰接托架,以及一连接于该扶手框下缘且供该下铰接托架枢接的上铰接托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下铰接托架具有一连接该上立柱的连接部及二由该连接部顶缘向上延伸且平行间隔以形成一枢接空间的翼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下铰接托架的该连接部顶缘设有一开槽,该上铰接托架底缘设有一可活动于该开槽的卡块。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扶手框包括相连接的二扶手管段,以及设于所述扶手管段的连接端且连接所述扶手管段的二连接管塞。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塞的外壁面凹陷形成至少一凹槽,所述扶手管段连接端内壁面设有至少一与该凹槽相配合的凸块。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底座框架还包括一对设置在所述下立柱底端的弧形摇杆。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摇杆下缘具有止滑条。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还包括多个分别设置于所述摇杆两端的止摇装置,每一止摇装置包括至少一设于该摇杆一端侧面的挡位凸点,以及一枢接于该摇杆侧面且对位该挡位凸点的止摇块,该止摇块面向该摇杆侧面的一面设有多数个与该挡位凸点卡合的挡位槽,借由该挡位凸点对位卡于不同的挡位槽,使得该止摇块相对于该摇杆选择性地于一止摇状态及一收合状态之间枢转。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围栏框架还包括两底杆,所述底杆分别并彼此平行地设置于相邻两上立柱上。
1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卡合件具有一固定块,该弹性卡合件借由该固定块固定于该上立柱的底端。
20.一种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包括一围栏框架,包括一扶手框以及多个枢接在该扶手框下缘的上立柱;一底座框架,包括多个下立柱,与所述上立柱对应设置;多个连接装置,分别安装于所述上立柱与下立柱之间;一对横杆,实质上平行间隔并分别设置于两相邻的连接装置之间;以及一对摇杆,实质上平行间隔并设置在相邻所述下立柱底端。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每一上立柱底端设有一第一卡合孔,该围栏框架还包括多个分别设置于所述上立柱底端的弹性卡合件;每一连接装置具有一供该上立柱底端与该下立柱顶端插设的立柱接头,该立柱接头设有一对位于该第一卡合孔的第二卡合孔,该弹性卡合件具有一能横向位移地穿设于该第一卡合孔与该第二卡合孔且凸出于该立柱接头的凸柱按钮。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每一上立柱与每一下立柱为中空管柱,该下立柱顶端插接插入该立柱接头底端,而该上立柱底端插入该立柱接头顶端与该该下立柱顶端,且该弹性卡合件容置于该上立柱底端内。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每一下立柱顶端设有一对位于该第一卡合孔与该第二卡合孔的第三卡合孔,该凸柱按钮能横向位移地穿设于该第一卡合孔、第二卡合孔与第三卡合孔。
24.如权利要求21至23其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卡合件包括一位于该上立柱底端内的弧形弹片,该弧形弹片具有一固定于该上立柱底端的固定端及一包括该凸柱按钮的自由端,该凸柱按钮能横向受压而退出该第二卡合孔与该第三卡合孔。
25.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每一连接装置还包括一供该横杆插入连接的横向接头。
26.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围栏框架还包括多个设置于该扶手框下缘与所述上立柱间的枢接装置,以使所述上立柱能朝该扶手框枢转。
27.如权利要求沈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每一枢接装置包括一连接于该上立柱顶端的下铰接托架,以及一连接于该扶手框下缘且供该下铰接托架枢接的上铰接托架。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下铰接托架具有一连接该上立柱的连接部及二由该连接部顶缘向上延伸且平行间隔以形成一枢接空间的翼部。
29.如权利要求观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下铰接托架的该连接部顶缘设有一开槽,该上铰接托架底缘设有一可活动于该开槽的卡块。
30.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扶手框包括相连接的二扶手管段,以及设于两扶手管段连接端且连接两扶手管段的二连接管塞。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塞的外壁面凹陷形成至少一凹槽,所述扶手管段连接端内壁面设有至少一与该凹槽相配合的凸块。
3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摇杆下缘具有止滑条。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还包括多个设置于所述摇杆两端的止摇装置,每一止摇装置包括至少一设于该摇杆一端侧面的挡位凸点,以及一枢接于该摇杆侧面且对位该挡位凸点的止摇块,该止摇块面向该摇杆侧面的一面设有多个与该挡位凸点卡合的挡位槽,借由该挡位凸点对位卡于不同的挡位槽,使得该止摇块相对于该摇杆选择性地于一止摇状态及一收合状态之间枢转。
3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围栏框架还包括两底杆,所述底杆分别并彼此平行地设置于相邻两上立柱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携式婴儿床的床架构造,包括一围栏框架、一底座框架。围栏框架包括一扶手框,及复数枢接在扶手框下缘的上立柱。底座框架包括复数与所述上立柱对应设置的下立柱、复数分别安装于所述上立柱与下立柱之间的连接装置以及复数摇杆,借由连接装置的连接,使底座框架与围栏框架可分离地组合,而摇杆设置在下立柱底端。借此,婴儿床具有收折与可拆组的设计,而达到方便携带的目的。
文档编号A47D9/04GK102342693SQ201010244170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30日
发明者钟知仁 申请人:明门(中国)幼童用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