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2021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窗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窗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窗帘,特别是关于一种外观近似罗马帘且能够产生数个 可透光的间隙的窗帘。
背景技术
罗马帘为一种现有的窗帘,其帘布的顶缘与顶轨道相接合,且透过接合于顶轨道 的绳子以控制帘布的升降。当帘布升起时,帘布的底缘会逐渐靠近帘布的顶缘,而使得帘布 表面因为受到挤压而形成数条褶皱,该些褶皱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帘布移动的方向,而将帘 布放下时,帘布表面的褶皱逐渐消失而恢复平坦。现有美国专利第1,321,800号,乃揭露一种罗马帘,其帘布的背面延着垂直方向 上设有至少有二组环圈及数个连接器,而用来升降帘布的绳子乃伸出于顶轨道而穿设于该 些环圈,且固定于帘布的底缘且由绕到帘布的前表面以与顶轨道相接合。绳子上更间隔地 设有数个隔片,该些连接器缝合于帘布以及分别连接于该些隔片。绳子上的隔片的间距可 等于或小于该些隔片连接于帘布的接合点间的间距。然而,现有罗马帘具有一项缺点,就是如果屋内的人想要让阳光透进屋内时,则 必须将罗马帘完全升起,但如此一来却让屋外的人可以直视屋内的情况,因而破坏了住户 的隐私,所以一种能够让阳光射入屋内,又可保障住户隐私权的窗帘,的确具有市场的需求 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窗帘,该窗帘包含一顶轨道,该顶轨道附有至少一固定绳 以及至少一开启绳。该窗帘亦包含数个帘片,而该些帘片透过固定绳悬挂于顶轨道。更佳,该窗帘包含数个固定绳以及数个悬挂于顶轨道的开启绳。各该固定绳设置 于每一帘片之一纵向区。每一帘片沿纵向具有数个帘片端。每一帘片在一纵向区与至少一 开启绳连接,在另一相对侧的纵向区则与固定绳连接。每一开启绳及固定绳与一垂直调整 机构连接,使垂直调整机构可促使开启绳及固定绳移动,从而将各帘片之间的间隙开启或 闭合。所有的开启绳及固定绳可连接于单一调整机构,或是每一开启绳及固定绳可连接于 一些开启装置。窗帘的帘片可透过开启绳及固定绳的个别运动或结合运动来达到开启及闭合的 目的。帘片的开启及闭合操作乃透过调整各帘片的纵向区之间的距离并将帘片介于重直平 面与水平面之间倾斜。举例来说,可带动各该帘片的纵向区相互接近,从而收折该些帘片并使其朝水平 位置倾斜。此外,帘片的纵向区亦可相互分开,以展开帘片并使其朝垂直位置倾斜。如开启绳固定于帘片的下缘,当收回开启绳时,帘片的下缘将沿帘片的背面相对 于其上缘向上位移,从而在窗帘的正面形成数个可透光、透气的间隙。同时,收回开启绳亦 使得帘片朝向水平位置倾斜。借由垂直调整机构伸展开启绳时,将使得帘片的下缘及上缘相互靠近,从而闭合窗帘的间隙。此外,开启绳的伸展亦将使得帘片朝垂直位置倾斜。同样地,如固定绳固定于帘片之上缘,当伸展固定绳时,使得帘片的上缘相对于下 缘下降,从而在帘片之间形成数个可透光、透气的间隙。同时,固定绳的伸展亦可使得帘片 朝向水平位置倾斜。透过垂直调整机构收回固定绳时,将使每一帘片的上缘相对于下缘向 上位移,借以闭合窗帘中的间隙。此外,固定绳的收回亦使得帘片朝垂直位置倾斜。固定绳以及开启绳均可依据使用需求来调整。换句话说,可同时调整窗帘的固定 绳及开启绳、或任选其中一者调整。再者,依据一实施例,开启绳及固定绳亦可个别移动。帘片的倾斜乃由于帘片受到数个作用力所致,其中帘片的重心为收到重力的影 响。重力驱使帘片的前端部或后端部朝向一闭合位置移动,而开启绳施予帘片的拉力将驱 使帘片向上倾斜而开启窗帘,而固定绳亦有施予拉力于帘片。重力为一向下恒力,当重力与拉力抵销时,帘片处于静态位置。当透过顶轨道的垂 直调整机构伸展开启绳时,拉力将降低,如此一来重力超过拉力而使得帘片朝向闭合位置 倾斜。相反地,当透过顶轨道的垂直调整机构收回开启绳时,拉力将提升,如此一来,拉力将 超过重力而使得帘片朝向开启窗帘的位置倾斜。重力与拉力的大小关系对于帘片而言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大小关系将改变帘片的 枢转方向,而枢转点乃位于一接近前端部或后端部的纵向部位。当垂直调整机构提升及下 降开启绳及固定绳时,枢转点相对于顶轨道的垂直位置为固定。至于如何有效地将重力与 拉力做抵销,可透过很多方法。举例而言,可提高底轨道的重量以使得其重力超过拉力。垂直调整机构可提升及下降固定绳。当顶轨道的垂直调整机构收回固定绳时,靠 近枢转点的拉力将提升,而拉力与枢转点对应末端的重力相抵销后,将使得帘片朝闭合位 置倾斜。相反地,当垂直调整机构伸展固定绳时,靠近枢转点的拉力将下降,而拉力与枢转 点对应末端的重力相抵销的结果,将使得帘片向上倾斜而打开窗帘。垂直调整机构可沿相 反的垂直方向分别驱动固定绳及开启绳移动,以将各帘片绕其一接近前端部的纵向区枢 转。固定绳连接于与帘片的方式,乃具有多种实施例,例如粘胶固接、超音波焊接、编 织、捆扎等等。或是由其它各种紧固件来限制帘片的动作,举例来说,帘片的移动可由固定 绳上所设置的止动机构所限制。至于连接于顶轨道及帘片的开启绳,也可由类似方式固定。连接于固定绳的纵向区分别为帘片的上缘或下缘,而开启绳则设置于其相对侧的 另一纵向区。依据设计的需求,亦可使用硬质的固定片辅助开启件及固定件连接于帘片,其 中硬质固定片可设置于相对侧纵向区域中的任一个。每一帘片可包含织物,例如单一连续织或数种织物。此外,各帘板亦可由其它材料 组成,例如木条或板条。每一帘片包含数个间隔的部位,例如第一侧端部及第二侧端部。第 一侧端部及第二侧端部可具有相同尺寸以形成长方体状,或不同尺寸以形成尖细状或三角 形的外形。帘片包含硬型纵向区,其例如为设置于第一纵向区中的板条(例如轻量的塑胶 板条)。连接于开启件及固定件的垂直调整机构,乃类似于百叶帘上用来调整绳子位置的机 构,例如使用于顶轨道的蜗型齿轮组件及连接杆操。借由旋转连接杆的操作,可收回或伸展 开启绳或固定绳。此外,亦可选择绳锁组件控制开启绳以及固定绳。依据其它实施例,又可 电动式或遥控式垂直调整机构来收回或伸展开启绳及固定绳。承接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窗帘,其特征在于包括[0020]一顶轨道;一调整机构,设置于该顶轨道内;一第一绳子,连接于该调整机构且伸出于该顶轨道;一第二绳子,连接于该调整机构且伸出于该顶轨道;一第三绳子,连接于一底轨道且伸出于该顶轨道;数个帘片,至少一该帘片包含一帘板,而该帘板包含一硬性的上段纵向部以及一 相对于该上段纵向部垂直地间隔的下段纵向部,其中该上段纵向部连接于该第一绳子,该下段纵向部连接于该第二绳子;以及—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能够改变该第一绳子及该第二绳子中至少一者的位 置,以缩短该上段纵向部与该下段纵向部的间距,进而使得该上段纵向部及该下段纵向部 相互靠近,且该调整机构能够带动该上段纵向部与该下段纵向部倾斜,从而在一该帘片与 其相邻的帘片之间形成一间隙。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绳子及该第二绳子为一体成形。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帘板包含布料。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帘板包含数个板条,而板条可为木头材料、塑胶材料 或金属材料。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底轨道为相对于该第一绳子及该第二绳子的移动所 产生的升起力提供一抵销力。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当该底轨道所提供的抵销力大于帘片本身的重量,而造 成该帘片朝水平方向倾斜。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调整机构能够同时带动该第一绳子伸出并将该第二 绳子收回,使该上段纵向部之一前侧端部朝向该顶轨道位移。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绳子穿设于该上段纵向部之一孔洞中。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窗帘,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顶轨道;一第一绳子,伸出于该顶轨道;一第二绳子,伸出于该顶轨道;数个可收折帘片,悬挂于该第一绳子及该第二绳子上,至少一该帘片的上缘部及 下缘部分别连接于该第一绳子及该第二绳子;以及一调整机构,连接于该第一绳子及该第二绳子,其中该调整机构用以调整该第一 绳子及该第二绳子的垂直位置,使该帘片收折并旋转,从而于相邻帘片之间形成一间隙。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底轨道,该底轨道透过一第三绳子连接于该顶 轨道。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底轨道相对于该第一绳子及该第二绳子所产生的升 起力提供一抵销力,以致该帘片转动。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绳子及该第二绳子为一体成形。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调整机构能够带动该第一绳子伸出并将该第二绳子 收回,以使该帘片旋转并将该帘片的一前侧端部朝向该顶轨道位移。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帘片包含布料帘板。[0046]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上缘部为硬质材料。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窗帘,其特征在于包括数个可收折帘片,其中各该帘片包含相对的上缘部及下缘部;一操作机构,该操作机构与各该帘片相连,其中该操作机构能够使得各该帘片由 闭合状态收折为开启状态;以及一底轨道,连接于该些帘片,该底轨道相对于帘片的重力提供一抵销力,其中透过 该底轨道提供的抵销力能够使得各该帘片朝重力的相反方向转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窗帘,其特征在于包括数个帘片以及一操作机构,该操作 机构连接于每一帘片,而每一帘片包含一第一纵向部,包含一第一前侧端部,该第一纵向部与该操作机构相连,且该第一 前侧端部为硬质材料;一第二纵向部,包含一第二前侧端部,该第二纵向部与该操作机构相连,其中该第 二前侧端部的长度与该第一前侧端部的长度相等;该操作机构包含一第一绳子以及一第二绳子,该操作机构能够带动该第一纵向部 与该第二纵向部朝向彼此位移,借以收缩各该帘片,该操作机构亦可转动各该帘片;以及一底轨道,连接于各该帘片,其中该底轨道提供一相对于帘片的重力提供一抵销 力,透过该抵销力可使得各该帘片朝重力的相反方向枢转。

[0057]图1为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窗帘处于闭合状态的立体图。[0058]图2为绘示图1的窗帘处于部分开启状态的立体图。[0059]图3为绘示图1窗帘中之一帘片的后视图。[0060]图4为绘示图3所示的帘片的剖视图。[0061]图5为绘示本实用新型帘片依据另一实施例与固定件相组接的放大图。[0062]图6为绘示图5所示帘片的剖视图。[0063]图7为绘示本实用新型帘片的另一实施例的后视图。[0064]图8为绘示图7所示帘片的剖视图。[0065]图9为绘示依据另一实施例设有多数板条的帘片的后视图。[0066]图10为绘示图9的实施例具有板条部分收回时的状态示意图。[0067]图11为绘示本实用新型帘片的另一实施例的后视图。[0068]图12为绘示图11的帘片的剖视图。[0069]图13为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装潢用窗帘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0070]图14为绘示图13的窗帘的侧视图。[0071]图15为绘示图13的帘片的剖视图。[0072]图16为绘示本实用新型帘片的另一实施例的后视图。[0073]图16A为绘示图16所示的帘片的局部放大图。[0074]图17为绘示图16所示的帘片在开启件处于部分收回时的状态后视图。[0075]图17A为绘示图17所示的帘片的局部放大图。
70076]图18为绘示图16所示的帘片处于完全收回状态的后视图。0077]图18A为绘示图18所示的帘片的局部放大图。0078]图19为绘示一对相邻帘片处于部分开启状态的侧剖视图。0079]图20为绘示依据另--实施例的相邻帘片的侧剖视图。0080]图21为绘示图20的窗帘处于闭合状态的侧视图。0081]图22为绘示依据另--实施例所提供的邻近折叠帘板处于开0082]图23为绘示绘示图22所示的窗帘处于闭合状态的侧视图。0083]窗帘100顶轨道1020084]底轨道104帘片组1060085]开启调整杆108升起调整杆1100086]间隙111帘片1140087]上段纵向部116中段纵向部1180088]下段纵向部120绳子 122、126、1300089]孔洞 124、126、1280090]帘片214上段纵向部2160091]中段延伸部218下段纵向部2200092]固定件222孔洞 224、2280093]开启件226环圈 223,2270094]固定片232、2340095]帘片314上段纵向部3160096]下段纵向部320固定件3220097]孔洞 324、328开启件3260098]升起件3300099]帘片340板条 342、344、3460100]固定件348上缘部3490101]开启件350下缘部3510102]环圈 352、353、355、3570103]帘片414上段纵向部4160104]中段延伸部418下段纵向部4200105]固定件422开启件4260106]孔洞428绳子4300107]窗帘500顶轨道5020108]升起绳510板条 512、5190109]帘片 514,516顶缘部515、5170110]底缘部520边缘端5210111]固定绳522孔洞 524、5280112]开启绳5260113]窗帘600帘片6140114]板条 616、618、620背面622[0115]顶缘部624底缘部626[0116]固定件628开启件630[0117]卷起件632升起件634[0118]穿孔627[0119]帘片 716,718固定绳720[0120]开启绳722穿孔 724,726[0121]升起绳710前侧端部728[0122]后侧端部729拉力732[0123]重力730[0124]帘片801第一端部802[0125]第二端部803固定绳820[0126]开启绳822前侧端部828[0127]孔洞804环圈 823,827[0128]锚定件821、829[0129]帘板901第一端部902[0130]第二端部903前侧端部928[0131]调整件922孔洞904[0132]固定件920环圈 923,92具体实施方式图1及图2为绘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窗帘100处于收合状态,其 中窗帘100包括一顶轨道102、一底轨道104、及一帘片组106。此外,窗帘100亦设有一开 启调整杆108及一升起调整杆110,其中开启调整杆108用于收缩个别帘片106的外形及将 帘片组106朝水平方向旋转,以便在窗帘100的整体表面中形成数个光可射入的间隙。至 于升起调整杆110,其可用于升起整个窗帘100。依据其它实施例,亦可使用其它开启或升 起调整构件(例如绳子)取代开启调整杆108、110。为维护室内的隐私,使用者可能希望让光线射入屋内但无须升起整个窗帘,此时 使用者可转动开启调整杆108。当开启调整杆108转动时,位于帘片组106后侧的一帘板部 分将被牵引并朝水平方向倾斜,借以调整并收缩各帘片106的外形,从而于窗帘100中开启 间隙111,如图2所示。窗帘100的垂直调整机构(图1及图2中未示)可包括现有可让使 用者调整绳子位置的绳锁箱。有关各帘片的开启动作,请参照以下进一步的详述说明。参阅图3及图4,将以单一帘片114为例对图1及图2所示的窗帘说明其帘片纵向 外形的收缩动作。依据此实施例,帘片114以单一块板布料组成,其中帘片114含有上段纵 向部116、中段纵向部118、及下段纵向部120,且各帘片的中段纵向部118的组合可形成窗 帘的整体表面。此外,各帘片亦可由数个布块组成,例如,上段纵向部116及下段纵向部120 可由同一种布料组成,中段纵向部118则可由不同布料组成(如不同颜色、透光度、构造等
寸J ο作为固定件的绳子122穿设于上段纵向部116及下段纵向部120,且绳子122为借 由粘胶、超音波焊接、编织等类似方法固定于上段纵向部116。绳子122为穿设于下段纵向
9部120所开设的孔洞124中,但绳子122并不与下段纵向部120相固定。此外,本实用新型 的绳子122亦可选择不穿设于下段纵向部120,改为仅穿设于上段纵向部116的设置方式。作为开启件的绳子126是穿过上段纵向部116所开设的孔洞128,并可借由粘胶、 超音波焊接、编织等类似方法固定于下段纵向部120。各帘片114以相同方式与绳子122、 126连接。依据另一实施例,绳子122、126亦可分别穿过孔洞124、128,且绳子可设有止动 件,以限制绳子绳子与帘片的相对位置(例如,可使用环状件(如垫圈)固定于开启件及固 定件上)。当开启件(例如绳子126)被设置于顶轨道102(参照图1)内并与开启调整杆 108(参照图1)连接的垂直调整机构(途中未示)收回时,将促使下段纵向部120朝上段纵 向部116位移。此时,固定件(例如绳子122)将伸展,且上段纵向部116朝向下段纵向部 120移动(如图11所示)。因开启件及固定件朝相反方向移动,故导致帘片114对折而形 成较窄的纵向外形。同时,帘片114的平面将朝水平方向倾斜。如图2所示,借此可在各帘 片114之间形成间隙111,以允许光线射入室内,而不需要升起或降下整个窗帘100。继续参阅图3及图4,作为升起件的绳子130为用以向上拉动底轨道104以及帘片 组106,其中升起件为穿设于孔洞124、128并与底轨道104固定。升起件(例如绳子130) 亦连接于升起调整杆110(如图1所示)。虽然图中仅显示一组绳子122、126、130,但较佳 实施例乃是使用二组绳子122、126、130分别设置于窗帘100的相对二侧,如图2所示。此外,在上段纵向部116及/或下段纵向部120中可设置强化肋条,其中强化肋条 可由金属、塑胶、强化材料等类似材料所组成,并分别固定于上段纵向部116及/或下段纵 向部120。此种强化肋条可使用于本实用新型中之任一实施例。如上所讨论,固定件及开启件可借由多种方式组接于帘片上。图5及图6为绘示 使用塑胶带的实施例。同于图3及图4所示的实施例,一体成形的帘片214是包含上段纵 向部216、中段纵向部218、及下段纵向部220。于此实施例,固定件(例如绳子222)为分 别穿设于上段纵向部216所开设的孔洞228及下段纵向部220所开设的孔洞224。然而, 本实用新型使用的绳子222亦可选择不穿设下段纵向部220。相似地,开启件226为分别 穿设于上段纵向部216所开设之孔洞228及下段纵向部220所开设的孔洞224。固定件及 开启件222、226上设有环圈223、227。较佳以塑胶组成的固定带232、234是分别穿设于环 圈223、227并相对于帘片214定位,借以限制帘片214相对于固定件及开启件222、226的 向下移动。依据需求,固定带232、234可借由粘接等类似方式与帘片214相固定。图7及图8为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在此实施例中,每一帘片314可由数个 坚硬的板条所组成,而该些板条可使用较宽的木条,或是使用较窄的装饰用柳条、藤茎或竹 子。帘片314具有上段纵向部316及下段纵向部320,其中上段纵向部316及下段纵向部 320可由单一根板条或数根板条组成。上段纵向部316上开设有一孔洞328,下段纵向部 320则开设有一孔洞324。固定件322为穿设且固定于上段纵向部316,且固定件322亦穿 设下段纵向部320的孔洞324但未与下段纵向部320相固定。依据其它实施例,本实用新 型亦可选择将固定件322不穿设于下段纵向部320。开启件326为穿设于孔洞328并与下 段纵向部320相固定。用于升起底轨道及帘片组的升起件330为穿设于孔洞324、328。同 于前述实施例,可借由开启件326的收回动作拉动下段纵向部320朝向上段纵向部316位 移,以在窗帘的整体表面间形成数个间隙。[0143]图9及图10为绘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其中各帘片340由数个坚硬的板条 所组成,如一般木条构成的百叶帘(wooden Venetain blinds)。于此实施例,帘片340包含 三个板条342、344及346,然而,帘片340亦可包含更多板条。帘片340具有一上缘部349 以及一下缘部351。固定件348为透过环圈352固定于板条342上靠近上缘部349的位置。 开启件350固定于板条346。于此实施例,环圈353为连接板条342及344,环圈355则连 接板条344及346。此外,最下端的板条346上亦固定有另一环圈357,且环圈357与开启 件350相固定。图9所示的帘片340处于闭合状态,在此状态时,帘片340的板条342、344 及346均沿垂直平面排放,且上缘部349与下缘部351之间具有一段距离。因此,在此闭合 状态时,帘片340与其上、下方的邻近帘片几乎无间隙。参阅图10,其为绘示帘片340转换为开启状态的示意图。当开启件350被收回时, 将往上拉动最下端的板条346,致使板条342及344产生倾斜并彼此折叠。依据其它实施 例,亦可放下固定件348使最上端的板条342往下移动。透过开启件350的向上移动、固定件348的向下移动、或两者的同时动作,均可缩 短上缘部349以及下缘部351之间的距离而折叠帘片340,其中此开启件350及固定件348 的移动亦导致帘片340的枢转。例如说,板条342可由重直方向(如图9所示)移动至水 平方向(如图10所示)。借此,帘片340可经由折叠及枢转而被开启,借以在帘片340与其 上、下方的邻近帘片(图中未示)之间形成可让光线射入的间隙。为形成数个间隙于窗帘的表面中(即为开启状态),前述各实施例皆利用开启件 拉动下段部且借由固定件放下上段部。前述动作将带动下段部与上段部向彼此位移。依据 其它实施例,固定件及开启件的位置亦可交换(图11及图12所示)。如图11及图12所示的实施例,帘片414可由织布一体成形,其中帘片414可包含 上段纵向部416、中段纵向部418及下段纵向部420。固定件422穿设于上段纵向部416及 下段纵向部420,并且与下段纵向部420相固定。上段纵向部416开设有孔洞428,而固定 件422为穿设于孔洞428但不固定于上段纵向部416。至于开启件426,其固定于上段纵向 部416。在此实施例中,当开启件426透过顶轨道102之重直调整机构(图中未示)被伸展 时,将上段纵向部416朝向下段纵向部420下降,从而致使可折叠式的帘片414收折而呈现 较窄的纵向外形。在此同时,帘片的平面朝向水平方向倾斜。同于前述实施例,作为升起件的绳子430是用于升起底轨道及帘片组,其中,绳子 430亦穿设于孔洞424、428。帘片的配置亦可采用前述上段部朝下段部下降的操作方式。此 外,开启件及固定件的位置亦可交换,以分别负责升起或下降所连接的纵向部。另外,亦可 同时使用开启件及固定件以同步下降上段纵向部及升起下段纵向部,从而致使帘片收折而 呈现较窄的纵向外形,其中同步操作开启件及固定件特别有助于让帘片倾斜。图13至图15为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所示的实施例在基本 架构上与图3的实施例相同。如图13及图14所示,窗帘500处于闭合状态,且包含一顶轨 道502及数个以帘板组成的帘片,例如帘片514、516。此外,此实施例亦设有开启绳526及 固定绳522用以收缩并倾斜帘片的外形,从而于窗帘500上形成可透光的间隙。此外,升起 绳510为用以升起整个窗帘500。在此实施例中,窗帘500还包含另一特征,乃是在每一块帘片(例如帘片514、516) 皆设有硬型顶缘部515、517,其中各帘片的硬型顶缘部可采用多种方式形成,例如采用非编织形成的布料、板条或是将编织布料作硬化处理等等。如此一来,设有硬型顶缘部的各帘片 可使得窗帘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图15为详细揭露图13的帘片514结构。如图所示,帘片514包含一材料片512 及一板条519。材料片512呈对折状,而板条519则夹于材料片512之重叠部之间,并可透 过粘胶加以固定。帘片514的顶缘部515及一底缘部520乃分别穿设有一固定绳522,其中固定绳 522可借由粘胶、超音波焊接、编织等类似方法固定于顶缘部515的边缘端516。固定绳522 可穿设于底缘部520所开设的孔洞524,但不与底缘部520相固定。依据其它实施例,固定 绳522亦可不需穿过孔洞经过底缘部520。作为开启件的开启绳526乃穿设于顶缘部515 所开设的孔洞528,并可借由粘胶、超音波焊接、编织等类似方法固定于底缘部520的边缘 端 521。固定绳522及开启绳526可相对独立运作,或结合运作,以收缩并倾斜图15所示 的帘片514。开启绳526可借由顶轨道102 (图1)内所设置的垂直调整机构(图未示)收回, 以致底缘部520朝向顶缘部515移动。至于固定绳522则可伸展以致顶缘部515朝向底缘 部520移动。当固定绳522及开启绳526沿相反的方向移动时,可将可收折的帘片514进 一步对折以呈现出较窄的纵向外形。此折叠的动作将使得顶缘部515向底缘部520移动接 近。在此同时,帘片514的板面将朝水平方向倾斜,而硬型的顶缘部515向上旋转,其效果 类似于百叶帘的叶片倾斜动作。当倾斜后,相对地平坦及水平外形的帘片能够使得窗帘的 大部分区域中形成间隙以让光线透入。图16及图16A为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在此实施例中,窗帘600包含数个 帘片614。每一帘片614由数个板条所组成,例如板条616、618、620。帘片614包含一前面 (图未示)、一背面622、一顶部624、及底部626。如上述其他的实施例,固定件628被固设 于顶部624。此外,窗帘600亦包含一开启件630,其中开启件630可包括一卷起件632及 一升起件634。顶部624开设有一穿孔627,而卷起件632为穿设于穿孔627,且卷起件632 的一端与升起件634连接。更佳地,提供数个卷起件与升起件634固定,其中各卷起件与一 帘片相接。卷起件632经过帘片614的底部626并固定于帘片的前面上大约位于邻近底部 626的区域。例如,卷起件632可固定于前面上邻近板条620的顶端。当升起件634被升起 时,卷起件632将被拉动而穿过孔洞627,使板条620被向上卷动,如图17、图17A、图18、及 图18A所示。如此一来,帘片614的顶部及底部将相互接近,从而在窗帘上产生数个间隙。虽然前述实施例的卷动件为与设有数个板条的帘片搭配使用,卷动件亦可与由织 布材质组成的帘片搭配使用。此外,为降低卷动件的视觉影响,卷动件亦可采用近似帘片的 材料颜色。况且,卷动件亦可用于限制帘片的伸展范围,让帘片可呈现一波浪状外观。图19为进一步绘示垂直调整机构如何借由提升及下降开启绳及固定绳来切换帘 片的开启状态及闭合状态的示意图。如图19所示,固定绳720及开启绳722穿过帘片716及718。帘片716及718上 分别开设有穿孔724及726,而升起绳710为穿设于穿孔724及726。升起绳710及固定绳 720可位于同一平面然而此设置方式不是必要的。固定绳720及开启绳722间隔设置在相 对位置。此实施例中,开启绳722位于固定绳720的前侧,但不限于此,固定绳720及开启绳722的位置亦可对调而使得固定绳720位于开启绳722的前侧。如图19所示,每一帘片之间具有间距Y,各帘片716具有重心CG,且帘片716上由 开启绳722延伸的前侧端部728具有宽度X。虽图18仅绘示一组固定绳720、开启绳722、 及升起绳710,但本实用新型的窗帘更佳将两组升起绳710、固定绳720以及开启绳722分 别设置于窗帘之相对两侧(图2所示)。帘片716上在前侧端部728相对侧的后侧端部729 为与固定绳720及开启绳722固定,其中开启绳722可固定于如图19所示更靠近重心CG 的紧固点。在操作窗帘时,各帘片会接受不同作用力。如图19所示的范例,重力730为施加 于重心CG。拉力732为透过开启绳722施加于帘片716与开启绳722相接的位置。抵销力 736则为透过固定绳720施加于帘片716与固定绳720相接的位置。若使用者欲调整帘片 的角度时,可透过开启调整杆108(图1)或其它控制件的操作控制垂直调整机构。借由开 启调整杆108的操作可伸展或收回固定绳720及开启绳722,从而调整帘片的角度。当伸展 开启绳722时,可降低开启绳722的拉力732,使帘片716的重力730可带动帘片716往下 移动。反之,若收回开启绳722时,开启绳722的拉力732会增加并克服帘片716本身的重 力730,从而使帘片716的前侧端部728向上移动及帘片716向上倾斜。当调整帘片的角度 时,既使开启绳722被收回,抵销力736皆大于拉力732,使固定绳720与帘片716相接的连 接点和由其连接点延伸的纵向端部皆可相对于顶轨道维持稳定的垂直状态。当固定绳720被伸展时则将增加其抵销力736以克服重力730,使帘片716向上移 动至水平位置,此时帘片716的顶部及底部相互接近并沿同一水平方向延伸。反之,当收回 固定绳720时将降低抵销力736,使重力730可带动前侧端部728向下移动,从而向下倾斜 帘片716。图20及图21又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帘片801可采用各种材料制作,包 括塑胶、布料、薄板或纸等材料,但帘片801的材质不限定于此。各帘片801可相对折而形 成一第一端部802及一第二端部803,在此实施例中,第一端部802为折叠帘片801的顶端 部,而第二端部803为折叠帘片801的底端部。帘片801上自开启绳822朝向末端延伸的 区域定义为前侧端部828,其中前侧端部828具有宽度X。当帘片801在被收折时产生绉折,而这些绉折将使得帘片801看似更具柔和性并 呈现出一种在美学观点上令人喜欢的外观。使用具有绉折的帘片801,将使得窗帘在操作上 类似百叶帘(Venetian blinds)但保留罗马帘(Roman shade)的美感。在此实施例中,帘 片801采用非对称方式做收折,使第一端部802宽于第二端部803,然而必需了解第一端部 802及第二端部803亦可为对称。固定绳820及开启绳822固定于帘片801。在图20所示的实施例,开启绳822穿 过折叠帘片801的孔洞804。此外,可利用一垂直调整机构(图未示)控制提升或下降固定 绳820、开启绳822、或两者的升起和下降动作,使帘片801收缩、伸展、或倾斜。第一端部802及第二端部803的相对位置为透过帘片801的重量来维持。换句话 说,帘片801的重力驱动帘片801向下移动以呈现闭合状态,然固定绳820及开启绳822可 对帘片801产生拉力来抵销帘片801本身的重力。在此实施例中,固定绳820及开启绳822分别开设有数个环圈,而锚定件821可穿 过环圈以将帘片801可拆卸地与固定绳820及开启绳822固定。例如,锚定件821可穿过
13固定绳820上所开设的环圈,例如环圈823。此外,锚定件821亦穿过第一端部802所开设 的环圈825。开启绳822可同样开设有数个环圈,例如环圈827,以供锚定件829穿过其中。 依据其它实施例,固定绳820及开启绳822亦可透过接合件固定于帘片801上,以便帘片的 拆卸或更换。前述接合件可例如采用美国专利申请案号10/970,428及11/099,324所述的 设计。图20为绘示帘片801处于开启状态,此时第一端部802及第二端部803相邻近且 沿同一水平方向伸展,而帘片801的上缘(即邻近锚定件821)与下缘(邻近锚定件829)之 间的距离小。由于帘片801的上缘与下缘互相接近,使帘片的纵向外形收缩,从而在片801 与其上、下邻近帘片之间形成可透光及透气的间隙。帘片801沿大约水平方向的位置可增 加帘片之间的间隙。图21为绘示帘片801处于闭合状态,此时帘片801的上缘(其邻近锚定件821) 与下缘(其邻近锚定件829)之间距相较于开启状态(如图20所示)之间距比较大,且帘 片801沿大约垂直的方向延伸。因此,在闭合状态时,帘片801与其上、下邻近帘片似乎无 间隙。借由移动开启绳822、固定绳820、或两者可将帘片801由闭合状态转换为开启状 态。当开启绳822被收回时,帘片801的下缘将被升起。固定绳820也可被伸展以致帘片 801的上缘往下移动。开启绳822的向上移动、固定绳820的向下移动、或开启绳822及固定绳820同时 分别向上及向下的移动,将缩短帘片801的上缘及下缘之间距且使第一端部802移向接近 第二端部803位移,从而收折帘片801。此外,此开启绳822及固定绳820的移动亦带动帘 片801由大约重直方向转向大约水平方向。以如此的方式,帘片801可借由收折及转动的 动作而被开启,而如此的开启动作将于帘片801与其上、下邻近帘片(图未示)产生数个可 透光及透气的间隙。图22及图23又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于此实施例,窗帘的遮光元件亦由 折叠帘板(如帘板901)组成帘片。各各帘板901可对折使其第一端部902与第二端部903 相对重叠。帘板901的前侧端部928乃从调整件922朝前侧延伸,其中前侧端部928的宽 度最好比帘片901之间距Y稍小。调整件922穿设于帘板901的第一端部902上所开设的孔洞904。如同前述实施 例,第一端部902及第二端部903的相对位置可透过帘片901的重量而维持不变。换言之, 帘板901的重力为促使帘板901向闭合状态往下移动,而固定件920及调整件922施予帘 板901的拉力可抵销帘板901的重力,其中调整件922为穿设于第一端部902的孔洞904。 固定件920及调整件922包含数个环圈,举例说,固定件920及调整件922分别设有环圈 923及927。锚定件921、929分别穿设于环圈923、927。因前侧端部928的宽度较各帘板 901之间距Y小,故当帘板901处于闭合状态时,窗帘的前面上可见部分固定件920及调整 件 922。至于如何将帘板901由闭合状态转换为开启状态的操作方式,乃如同图20及图21 就帘片801所示的操作。固定件920及调整件922可向上或向下移动使帘板901收折并旋转。以上叙述依据本实用新型多个不同实施例,其中各项特征可以单一或不同结合方式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之揭露为阐明本实用新型原则之具体实施例,应不拘限 本实用新型于所揭示的实施例。进一步言之,先前叙述及其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示范之用, 并不受其限囿。其他元件之变化或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实用新型之精神与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窗帘,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顶轨道;一调整机构,设置于该顶轨道内;一第一绳子,连接于该调整机构且伸出于该顶轨道;一第二绳子,连接于该调整机构且伸出于该顶轨道;一第三绳子,连接于一底轨道且伸出于该顶轨道;数个帘片,至少一该帘片包含一帘板,而该帘板包含一硬性的上段纵向部以及一相对于该上段纵向部垂直地间隔的下段纵向部,其中该上段纵向部连接于该第一绳子,该下段纵向部连接于该第二绳子;以及一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能够改变该第一绳子及该第二绳子中至少一者的位置,以缩短该上段纵向部与该下段纵向部的间距,进而使得该上段纵向部及该下段纵向部相互靠近,且该调整机构能够带动该上段纵向部与该下段纵向部倾斜,从而在一该帘片与其相邻的帘片之间形成一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绳子及该第二绳子为一体成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帘板包含布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帘板包含数个板条,而板条可为木头材 料、塑胶材料或金属材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底轨道为相对于该第一绳子及该第二绳 子的移动所产生的升起力提供一抵销力。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当该底轨道所提供的抵销力大于帘片本身 的重量,而造成该帘片朝水平方向倾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调整机构能够同时带动该第一绳子伸出 并将该第二绳子收回,使该上段纵向部之一前侧端部朝向该顶轨道位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绳子穿设于该上段纵向部之一孔洞中。
9.一种窗帘,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顶轨道;一第一绳子,伸出于该顶轨道; 一第二绳子,伸出于该顶轨道;数个可收折帘片,悬挂于该第一绳子及该第二绳子上,至少一该帘片的上缘部及下缘 部分别连接于该第一绳子及该第二绳子;以及一调整机构,连接于该第一绳子及该第二绳子,其中该调整机构用以调整该第一绳子 及该第二绳子的垂直位置,使该帘片收折并旋转,从而于相邻帘片之间形成一间隙。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底轨道,该底轨道透过一第三绳 子连接于该顶轨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底轨道相对于该第一绳子及该第二绳 子所产生的升起力提供一抵销力,以致该帘片转动。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绳子及该第二绳子为一体成形。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调整机构能够带动该第一绳子伸出并将该第二绳子收回,以使该帘片旋转并将该帘片的一前侧端部朝向该顶轨道位移。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帘片包含布料帘板。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窗帘,其特征在于该上缘部为硬质材料。
16.一种窗帘,其特征在于包括数个可收折帘片,其中各该帘片包含相对的上缘部及下缘部;一操作机构,该操作机构与各该帘片相连,其中该操作机构能够使得各该帘片由闭合 状态收折为开启状态;以及一底轨道,连接于该些帘片,该底轨道相对于帘片的重力提供一抵销力,其中透过该底 轨道提供的抵销力能够使得各该帘片朝重力的相反方向转动。
17.—种窗帘,其特征在于包括数个帘片以及一操作机构,该操作机构连接于每一帘片,而每一帘片包含一第一纵向部,包含一第一前侧端部,该第一纵向部与该操作机构相连,且该第一前侧 端部为硬质材料;一第二纵向部,包含一第二前侧端部,该第二纵向部与该操作机构相连,其中该第二前 侧端部的长度与该第一前侧端部的长度相等;该操作机构包含一第一绳子以及一第二绳子,该操作机构能够带动该第一纵向部与该 第二纵向部朝向彼此位移,借以收缩各该帘片,该操作机构亦可转动各该帘片;以及一底轨道,连接于各该帘片,其中该底轨道提供一相对于帘片的重力提供一抵销力,透 过该抵销力可使得各该帘片朝重力的相反方向枢转。
专利摘要一种窗帘包含一顶轨道及数个透过一固定件及至少一开启件从顶轨道被悬挂的帘片。每一帘片均可收折且包含二相对的纵向区域,该二纵向区域之间距会随着该固定件及/或开启件的位移而改变,同时该些帘片也会倾斜以形成一收合状态或展开状态。该窗帘更包含一底轨道,该底轨道从顶轨道被悬挂,而该些帘片位于顶轨道以及底轨道之间。
文档编号E06B9/30GK201650073SQ20102011678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8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0日
发明者游福来, 黄清添 申请人:德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