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高腿座椅单元的零墙壁间隙联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2598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高腿座椅单元的零墙壁间隙联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设计用于在基本上坐立的位置支承使用者身体的运动装潢家 具(motion upholstery furniture)。运动装潢家具包括躺椅、靠椅、沙发、情侣座椅、组合 家具、影院座椅、传统椅子、以及具有可移动座部的椅子,这些家具在此总体上称为“座椅单 元”。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开发用于适应各种各样的座椅单元类型(例如高腿椅)的 改进的联动机构,否则所述座椅单元将受到本领域中的联动机构的构型的限制。另外,本发 明的改进的联动机构为靠着墙壁或紧邻其它固定物体布置的座椅单元提供后仰。
背景技术
存在允许使用者相对于座部向前伸展脚凳和向后后仰靠背的后仰座椅单元。这些 已有的座椅单元通常提供三种基本位置标准的非后仰的收拢位置;伸展位置;以及后仰 位置。在收拢位置,座部处于总体上水平的取向而靠背设置成基本直立。另外,如果座椅单 元包括附装有机械装置的一个或多个凳榻,则机械装置被折叠使得凳榻不伸展。在通常称 为电视(“TV”)位置的伸展位置,凳榻向座部的前方伸展,而靠背保持足够地直立,以允许 座椅单元的乘坐者舒适地观看电视。在后仰位置,靠背从伸展位置向后枢转成与座部成钝 角关系以供休息或睡眠。行业内的多种现代的座椅单元适用于提供上述调整功能。然而,这些座椅单元要 求相对复杂的联动机构以给予这种功能。复杂的联动组件限制了家具生产商使用的某些设 计方面。在一种情形中,这些联动组件限制了装潢设计者在可调座椅单元上同时使用多种 风格特征。例如,这些联动组件笨重/庞大且要求座椅单元结合有节省空间的特征(将联 动机构连接到搁置于地板上的基部),从而当位于收拢位置时将联动机构隐藏到座部下方。 但是,这些节省空间的特征阻止了家具设计者提供配置有直接或经高腿部支承而间接搁置 在下方表面上的扶手的座椅单元。在另一情形中,这些联动组件限制了将用于在上述位置之间的自动调整的单个马 达结合在内,并且需要两个或多个马达来实现每次调整的自动化。例如,在位置之间自动调 整时要实现全范围的运动需要多个大的马达,每个马达具有大的行程。(联动组件的几何结 构阻止了在不干涉横梁、下方表面或与联动组件相关的运动部件的情况下给其安装单个大 的马达)。这样,当在收拢、伸展和后仰位置之间自动调整时能实现全面运动的更精巧的联 动机构将填补当前运动装潢技术领域中的空白。因此,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新颖的联动机构,该联动机构能够使座椅单元 提供克服了对于大的墙壁间隙的需要的设计特征并且能实现高腿部的性能。另外,本发明的联动机构以简单、紧凑的布局被构造,以在不损害希望获得的装潢特征的结合的情况下 实现功能。

发明内容
提供了对发明内容的概要说明,从而以简化的形式介绍可选的发明构思,这些发 明构思将在详细描述中进一步说明。该概要说明并非意在指出要求保护的主题的关键特征 或主要特征,也并非意在用作确定要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的辅助手段。总体而言,本发明的实施例试图提供一种能适用于几乎任何类型的座椅单元的简 化的、紧凑的联动机构。在具体实施例中,本发明试图提供一种能组装到小型马达且能适用 于几乎任何类型的座椅单元的联动机构。在操作中,与联动机构协作的小型马达能实现座 椅单元在收拢、伸展和后仰位置间的全面运动。可以熟练和成本有效的方式使用小型马达, 以在不产生干涉或传统设计中存在的对于自动化而言固有的其它不利方面(例如阻止对 于高腿部模型的适应性)的情况下调整联动机构。如下文更充分讨论的,本发明介绍的座椅单元的实施例包括下列部件第一和第 二置脚凳榻;座部;靠背;处于基本平行间隔关系的一对基板;处于基本平行间隔关系的一 对座部安装板;在座部安装板之间延伸的座椅支承面;和一对基本镜像(对称)的联动机 构,该对联动机构分别将基板互连到座部安装板。另外,座部安装板经由座椅支承面支承座 部,该座椅支承面相对于位于座椅单元下方的表面以倾斜取向布置。在操作中,联动机构适 于在收拢位置、伸展位置和后仰位置之间运动,同时在调整期间保持座部的倾斜取向基本 一致。联动机构通常包括一对脚凳组件,该脚凳组件将第一和第二置脚凳榻可动地互连 到座部安装板。在操作中,当在伸展和收拢位置之间调整座椅单元时,脚凳组件适于使凳榻 伸出和缩回。有利地,在操作期间,构成脚凳组件的该组联动件适于折叠到收拢位置,使得 该组联动件中的每个构件都位于座椅支承面下方,而位于连接基板的横梁支承件的下表面 上方,所述基板被抬升到下方表面上方。脚凳组件的该折叠构型使该组联动件被缩减到紧 凑尺寸,从而座椅单元可结合有高腿部(例如传统椅子的腿部),同时在被调整到收拢位置 时仍然隐藏联动机构。另外,每个联动机构包括座部调整组件和前提升组件。这两种组件协同作用,以在 座椅单元调整期间平移相应基板上方的相应的座部安装板。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座部调整 组件包括后曲拐,前提升组件包括前提升连杆。设有后控制连杆以互联后曲拐和前提升组 件,从而在调整期间座椅支承面在向前和向后平移时可以特定倾斜角度被偏压。在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联动机构适于在收拢、伸展和后仰位置之间调整座椅单元。 每个联动机构通常包括适于容纳座椅单元的座部的座部安装板和在下方表面上方由一个 或多个腿部垂直支承的基板。每个联动机构还可包括当座椅单元在伸展和收拢位置之间调 整时适于使至少一个凳榻伸出和缩回的脚凳组件和一前提升组件。在一种情形中,前提升 组件包括可转动地联接到座部安装板的前曲拐、可转动地联接到基板的前枢轴连杆、可枢 转地联接到前枢轴连杆和前曲拐的托架连杆、和可转动地联接到座部安装板且可枢转地联 接到前枢轴连杆的前提升连杆。每个联动机构通常还包括座部调整组件,该座部调整组件与前提升组件协同操作以在收拢、伸展和后仰位置之间的调整期间平移基板上方的座部安装板,同时保持它们之 间基本一致的倾斜角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座部调整组件包括配置成容纳座椅单元的靠背 的靠背安装连杆、可转动地联接到基板的后枢轴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靠背安装连杆的靠 背控制连杆、可转动地联接到座部安装板的一向下延伸构件并可枢转地联接到靠背控制连 杆和后枢轴连杆的后曲拐、和可枢转地联接到前提升连杆和后曲拐的后控制连杆。


附图形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并应与说明书一起阅读,其中在各个视图中相同的附 图标记标识相同的部件,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位于收拢位置的躺椅的示意性侧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位于伸展位置的与图1类似的视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位于后仰位置的与图1类似的视图,其中相对的扶手 附装于静止基部;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线性致动器自动操作的处于伸展位置的联动机 构的透视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自躺椅内部的有利位置看去的处于伸展位置的自动 化的联动机构的示意性侧视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示出了手动操作的联动机构的与图5类似的视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自躺椅内部的有利位置看去的处于收拢位置的手动 操作的联动机构的示意性侧视图;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处于伸展位置的与图7类似的视图;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示出了自动化的联动机构的与图8类似的视图;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处于后仰位置的与图7类似的视图;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示出了自动化的联动机构的与图10类似的视图;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突出显示了座部调整组件内的后曲拐(bellcrank) 的处于收拢位置的联动机构的局部侧视图;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处于伸展位置的与图12类似的视图;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处于后仰位置的与图12类似的视图;图15是自躺椅内部的有利位置看去的与图14类似的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3示出了座椅单元10。座椅单元10具有座部15、靠背25、腿部沈、联动机构 100、第一置脚凳榻45、第二置脚凳榻47和一对相对的扶手55。相对的扶手55侧向间隔并 具有基本水平的臂支承面57。相对的扶手55被腿部沈支承,腿部沈将其抬升到下方表面 (未示出)上方。另外,关于框架套框架(frame-within-a-frame)类型的椅子,相对的扶手 55经由总体布置在相对的扶手之间(即,基本位于相对的扶手的下边缘上方)的联动机构 100互连到座部15。在该实施例中,在座椅单元10的调整期间,座部15可在相对的扶手55 之间移动。典型地,座部15可根据联动机构100的布置移动,从而在调整期间座部15的各 部分都不干涉相对的扶手阳。
7
关于图中未示出的枢转式扶手(pivot-over-arm)类型的椅子,相对的扶手55实 际上与座部15连接。并且,在该实施例中,腿部沈不支承相对的扶手55。相反,腿部沈支 承座椅单元10的下方框架,从而座部15不能在相对的扶手55之间移动。在一个实施例中,靠背25自座椅单元10的后部延伸并可转动地联接到联动机构 100,通常靠近臂支承面57。第一置脚凳榻45和第二置脚凳榻47由联动机构100可移动 地支承。联动机构100布置成铰接式致动和控制座部15、靠背25及凳榻45和47在图1_3 所示位置之间的移动,如在下面更充分描述的。如图1-3所示,座椅单元10能被调整到三个基本位置收拢位置20、伸展位置 30 (即TV位置)和后仰位置40。图1示出了被调整到收拢位置20的座椅单元10,该收拢 位置是正常的非后仰坐立位置,其中座部15位于基本水平的位置,靠背25基本直立并相对 于座部15基本垂直偏压。在具体构型中,座部15相对于臂支承面57以略微倾斜的取向布 置。在该实施例中,可在调整座椅单元10的整个过程中都保持该倾斜的取向。另外,当被 调整到收拢位置20时,凳榻45和47及联动机构100位于座部15下方;但是联动机构100 不是在相对的扶手55下方可见地延伸。转到图2,现在描述伸展位置30或TV位置。当座椅单元10被调整到伸展位置时, 第一置脚凳榻45和第二置脚凳榻47伸展到相对的扶手55的前方并基本水平布置。靠背 25继续基本垂直于座部15并且不会超出邻近的墙壁。此外,座部15相对于臂支承面57保 持倾斜的取向。从而座椅单元10在伸展位置30的构型向乘坐者提供了后仰的TV位置,同 时具有节省空间的效用。通常,关于框架套框架类型的椅子,座部15相对于相对的扶手55 略向前和向下平移。但是,在枢转式扶手类型的椅子中,相对的扶手阳随座部15移动。然 而,上述两种类型(的椅子)具有基本类似的座部运动(即,相对于地板或腿部沈或任何 其它静止物体向前和向后)。座部15的这种运动允许在座部15种结合各种样式,例如T型 垫样式。图3示出了后仰位置40,其中座椅单元10充分后仰。如上所述,腿部沈可从相对 的扶手阳向下延伸,从而在座椅单元10的调整期间保持相对的扶手55的臂支承面57处 于一致的位置和取向。相比之下,在向后仰位置40调整期间,靠背25被联动机构100向后 转动并以向后的倾角被偏压,同时凳榻45和47可从它们在伸展位置30的位置进一步向前 和向上移动。在向后仰位置40调整时,靠背25的向后的倾角通常是相对于座部15的钝角。但 是,靠背25的向后的倾角通常由于座部15的受控于联动机构100的向前和向上的平移而 偏移。这种运动的组合不同于装备有三位机构的传统的躺椅的操作。具体而言,传统的躺 椅在调整期间允许它们的靠背向后转动,而不提供靠背的任何向前平移,从而要求传统的 躺椅被定位成距离邻近的后方墙壁或其它附近的固定物体相当大的距离。有利地,在本发 明的实施例中,座部15的向前和向上平移与靠背25的向后后仰相结合而允许零墙壁间隙。 一般地,本文中用术语“零墙壁间隙”来表示节省空间的效用,其允许将座椅单元10紧邻邻 近的后方墙壁和其它固定物体定位,同时避免了在调整到后仰位置40时与墙壁或物体干 涉。图4-11示出了用于可手动或自动调整的零墙壁间隙的三位躺椅(下文称“躺椅”) 的联动机构100的构型,该躺椅设计成组装到高腿类型的座椅单元10。如上所述,联动机构100布置成用于铰接式致动和控制躺椅的座部、靠背及凳榻在图4-11所示位置之间的运 动。也就是说,联动机构100能被调整到后仰位置(图10和11)、伸展(TV)位置(图4-6、 8和9)和收拢位置(图7)。在后仰位置,如上所述,靠背被向后转动并以向后的倾角被偏 压,该向后的倾角是相对于座部的钝角。当躺椅被调整到伸展位置时,凳榻保持向前伸展, 而靠背基本垂直于座部被有角度地偏压。收拢位置配置成非后仰的坐立位置,其中座部处 于基本水平位置,靠背保持基本直立。在收拢、伸展和后仰位置之间的调整期间,联动机构 100利用具有后曲拐820的座部调整组件500和具有前提升连杆530的前提升组件550,它 们配合操作以使在相应基板410上方的一对座部安装板400相对于基板410以一致的倾斜 取向平移。座部安装板400的这种平移允许躺椅实现零墙壁间隙的功能,如上所述。一般地,联动机构100包括布置成在收拢、伸展和后仰位置之间的运动期间用于 致动和控制躺椅的运动的多个联动件。通常,为了实现联动机构100的铰接式致动,这些联 动件能可枢转地联接到构成联动机构100的一个或多个其它联动件或板。应理解和认识 到,这些联动件之间的可枢转联接件(图示为枢转点)可采取各种构型,例如枢转销、支承 件/轴承、传统的安装硬件、铆钉、螺栓和螺母组合件、或家具制造行业中公知的任何其它 合适的紧固件。另外,联动件和支架的形状可变化,某些枢转点的位置也可变化。应理解, 当提及联动件可枢转地“联接”、“互连”、“附装”等在另一元件(例如联动件、支架、框架等 类似物)上时,应设想该联动件与元件可彼此直接接触,或也可存在其它元件(例如介入元 件)。在操作中,联动机构100引导靠背、座部和凳榻的转动运动。在一示例性构型中, 这些运动通过一对基本镜像(对称)的联动机构(这里示出其中之一且由附图标记100表 示)进行控制,该联动机构包括可枢转地相互连接的联动件的布置。该联动机构关于在所 述一对相对的扶手之间二等分躺椅的纵向延伸平面以对面关系布置。这样,下面的讨论将 仅集中在其中一个联动机构100,该内容同样适用于另一互补的联动组件。特别参照图4,其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处于伸展位置的联动机构100的 透视图。在实施例中,联动机构100包括脚凳组件200、座部安装板400、基板410、座部调 整组件500和前提升组件550。脚凳组件200包括布置成当在伸展位置和收拢位置之间调 整躺椅期间用于伸展和折叠凳榻的多个连杆。座部安装板400构造成固定地安装到座部, 并与相对的座部安装板相结合来限定座部支承面(未示出)。座部调整组件500包括靠背 安装连杆510、后曲拐820和多个其它连杆。座部调整组件500通常适配成后仰和倾斜联接 到靠背安装连杆510的靠背。前提升组件550包括前提升连杆530和多个其它连杆。前提 升组件550和座部调整组件500通常适配成相配合以侧向平移联接到座部安装板400的座 部。另外,在躺椅的自动化实施方式中,前提升组件550联接到将马达组件300的触发器杆 350间接联接至脚凳组件200的连杆(例如凳榻驱动连杆观0),从而响应于马达组件300 中的线性致动器390的致动而促使躺椅运动。如前所述,参照图4,联动机构100可联接到马达组件300,该马达组件提供联动机 构100在后仰、伸展和收拢位置之间的动力调整。马达组件300包括底盘管/底架管310、 马达支架315、马达机构320、轨道330、马达触发器模块340、触发器杆350、角形支架355、 第一马达连杆370和第二马达连杆380。马达机构320和马达触发器模块340经由轨道 330可滑动地连接。包含马达机构320、轨道330和马达触发器模块340的由附图标记390表示的所述“线性致动器”通过底盘管310和触发器杆350被保持就位和联接到联动机构 100。一般地,底盘管310和触发器杆350横跨在图1所示的联动机构100和与其对应的、 镜像(对称)的联动机构(未示出)之间,并将它们联接在一起。触发器杆350可经由套 筒、支承件/轴承、或任何其它机构可转动地联接到座部安装板400,以便于转动联接,而底 盘管310在相对端刚性地固定到相应的联动机构100。在实施例中,底盘管310和触发器杆350用作一组横梁,并且可由方形金属管形 成。可选择地,座部安装板400、基板410和构成联动机构100的多个连杆典型地由金属原 料(metal stock)形成,例如冲压的成型钢。但是,应理解和认识到,可使用家具制造行业 已知的任何合适的刚性或坚固材料来代替上述材料。底盘管310在相对端在相应基板410的后部412附装到镜像对称的联动机构100。 另外,底盘管310在中部可枢转地联接到保护马达机构320的壳体。触发器杆350包括一 对相对端部,它们分别可转动地联接到座部安装板400。另外,触发器杆350在中部经由一 个或多个介入的马达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马达触发器模块340。在具体实施例中,马达连杆 包括固定附装到触发器杆350的角形支架355、在轨道330的相对侧上固定附装到角形支架 355的一对第一马达连杆370、和在轨道330的相对侧上固定附装到马达触发器模块340的 一对第二马达支架380。角形支架355通常形成为L型梁,其与触发器杆350纵向对齐,而 所述一对第一马达连杆370和所述一对第二马达连杆380以相互之间基本平行间隔的关系 布置,并基本垂直于角形支架355取向。如图4所示,每个第一马达连杆370在枢轴375处 可枢转地联接到相应的第二马达连杆380。马达连杆370和380的这种可枢转联接设计成 导致触发器杆350在线性致动器390的第一调整阶段转动并在第二调整阶段平移,如下面 更充分描述的。在操作中,马达机构320和马达触发器模块340导致马达触发器模块340沿着轨 道330纵向地来回移动或滑动。该滑动动作经由介入的马达连杆在触发器杆350上产生转 动力或侧向力,这继而在联动机构100内产生运动。如下面更充分讨论的,马达触发器模块 340的所述滑动动作或线性致动器390的行程依次分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在一示例性 实施例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在行程方面相互排斥。换句话说,在第二阶段的线性致动器 行程开始之前完全完成第一阶段的线性致动器行程,反之亦然。最初,轨道330可操作地联接到马达机构320并包括第一行进部分331和第二行 进部分332。马达触发器模块340在马达机构320的自动控制下沿轨道330纵向平移,从而 马达触发器模块340在第一阶段期间在第一行进部分331中平移,在第二阶段期间在第二 行进部分332中平移。如图4所示,分开第一行进部分331和第二行进部分332的分隔表 明行进部分331和332相邻但不重叠。应意识到,行进部分331和332的准确长度仅是为 了说明性目的而提供的,行进部分331和332的长度或分配给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每一 个的线性致动器行程的比率可与所示长度或比率不同。一般地,第一阶段涉及马达触发器模块340沿轨道330的第一行进部分331的纵 向平移,同时马达机构320在空间中相对于基板410保持基本固定。该纵向平移经由一个 或多个介入的马达连杆在触发器杆350处产生转矩和侧推力。该转矩可转动地调整触发器 杆350,同时该侧推力使其向上和向前相对于底盘管310平移。触发器杆350的转动经由凳 榻驱动连杆280引起前凳榻连杆110的运动。前凳榻连杆110的运动引起和控制脚凳组件200在收拢位置和伸展位置之间的调整。触发器杆350的向上和向前平移导致座部安装板 400以及座部在第一阶段期间向前平移,同时将脚凳组件200从收拢位置伸出到伸展位置。 一旦第一阶段的行程基本完成,则进行第二阶段。一般地,第二阶段涉及马达触发器模块340沿轨道330的第二行进部分332的纵 向平移,其经由介入的马达连杆在触发器杆350处产生侧推力。也就是说,马达触发器模块 340相对于在空间中基本保持固定的马达机构320向前和向上移动。该侧推力使座部安装 板400相对于基板410向前和向上平移,这继而引起后曲拐820的角向转动。后曲拐820 的角向转动引起和控制座部调整组件500在伸展位置和后仰位置之间的调整。在具体实施 例中,后曲拐820的角向转动使靠背安装连杆510后仰或倾斜,同时在调整期间使座部安装 板400以基本一致的取向平移。在实施例中,坐在躺椅中的乘坐者的重量和/或使座部调整组件500和/或前提 升组件550的连杆相互连接的弹簧可帮助形成该次序。因此,该次序确保了脚凳组件200 在收拢位置和伸展位置之间的调整不会由于靠背的调整而中断,反之亦然。在其它实施例 中(未示出),可提供集成在联动机构100中的排序组件以控制躺椅的调整。在一个示例/情形中,马达机构320、轨道330、以及马达触发器模块340的组合具 体表现为一电动的线性致动器390,如图4所示。在该示例中,该线性致动器390由向该线 性致动器390提供指令的手动操作的控制器进行控制。这些指令可在检测到由用户发起的 对手动操作的控制器的致动时被提供。另外,这些指令可导致线性致动器390执行完整的 第一阶段和/或第二阶段的运动。或者,这些指令可导致线性致动器390部分地完成第一 阶段或第二阶段的运动。这样,线性致动器390会能够在第一阶段或第二阶段的行程中以 独立的方式被移动到和保持在各个位置。尽管已经描述了马达机构320、轨道330和马达触发器模块340的组合的一种具体 构型,但是,应理解和认识到,可以使用提供次序化调整的其它类型的合适装置,并且本发 明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本文所述的线性致动器390。例如,马达机构320、轨道330和马达 触发器模块340的组合可具体表现为按次序伸展和缩回的伸缩式装置。参照图5-11,下面详细讨论联动机构100的组成部件。如上面简短提及的,联动机 构100包括脚凳组件200、座部安装板400、基板410、座部调整组件500和前提升组件550。 一般地,一个或多个腿部适配成在下方表面上方垂直抬升和支承躺椅。在实施例中,在框架 套框架类型的椅子中,腿部(参见图1-3的附图标记26)安装到所述扶手,而在枢转式扶手 类型的椅子中,腿部安装到下方的扶手基部(未示出)。310底盘管作为其一部分的硬件底 盘安装到所述扶手或下方的扶手基部。基板安装到底盘管(例如前方的和后方的)。座部 安装板400经由构成座部调整组件500和前提升组件550的连杆互连到基板,它们在收拢、 伸展和后仰位置之间的调整期间使基板410上方的座部平移,同时在其相互之间保持基本 一致的倾斜角度。脚凳组件200包括前凳榻连杆110、后凳榻连杆120、外凳榻连杆130、中间凳榻支 架140、内凳榻连杆150、上凳榻连杆160和脚凳支架170。参考图8和9,前凳榻连杆110在 枢轴115处可转动地联接到座部安装板400的前部401。前凳榻连杆110在枢轴113处可 枢转地联接到外凳榻连杆130,以及在枢轴117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内凳榻连杆150的下端。 另外,前凳榻连杆110包括中间止挡件179,其用于当外凳榻连杆130的边缘与中间止挡件179接触时停止脚凳组件200自收拢位置向伸展位置的伸出。另外,前凳榻连杆110在枢轴 275处可枢转地联接到长的锁定连杆270的前端272,以及在枢轴111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凳 榻驱动连杆观0的前端,如下面更详细描述的。后凳榻连杆120在枢轴121处可转动地联接到座部安装板400的前部401 (见图 5),并在枢轴133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外凳榻连杆130的下端。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后凳榻连 杆120的枢轴121位于前凳榻连杆110的枢轴115的后方。外凳榻连杆130包括在枢轴133 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后凳榻连杆120的下端、在枢轴113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前凳榻连杆110 的中部、和在枢轴135处可枢转地联接到中间凳榻支架140的上端。中间凳榻支架140包 括在枢轴141处可枢转地联接到上凳榻连杆160的下端的直端部、在枢轴155处可转动地 联接到内凳榻连杆150中部并在枢轴135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外凳榻连杆130上端的中部、 以及通常连接到第二置脚凳榻(见图2的附图标记47)的弯曲端部。继续参考图8和9,内凳榻连杆150包括在枢轴117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前凳榻连杆 110的下端、在枢轴155处可枢转地联接到中间凳榻支架140中部的中部、以及在枢轴157 处可枢转地联接到脚凳支架170的上端。另外,内凳榻连杆150包括用于保持脚凳组件200 伸展的前止挡件422。在操作中,当联动机构100被调整到伸展位置时,前止挡件422接触 上凳榻连杆160的中部的边缘,从而阻止脚凳组件200进一步伸展。上凳榻连杆160包括 在枢轴141处可枢转地联接到中间凳榻支架140的下端、在枢轴175处可枢转地联接到脚 凳支架170中部的上端、以及在充分调整到伸展位置时可接触前止挡件422的中部。脚凳支架170包括在枢轴157处可转动地联接到内凳榻连杆150上端的一个端 部、以及在枢轴175处可枢转地联接到上凳榻连杆160上端的中部。脚凳支架170通常还 连接到第一置脚凳榻(见图2的附图标记4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在伸展位置和后仰位 置时,第一和第二置脚凳榻以基本水平的取向布置。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脚凳组件200的前凳榻连杆110还在枢轴275处可枢转地联 接到长的锁定连杆270,以及在枢轴111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凳榻驱动连杆观0。参考示出了 联动机构100的手动致动实施方式的图6和8,长的锁定连杆270在前端272在枢轴275处 可枢转地联接到前凳榻连杆110的中部112,以及在后端271在枢轴256处可枢转地联接到 短的锁定连杆沈0。另外,长的锁定连杆270包括从其中部延伸的松放止挡件观7。短的锁 定连杆260在一端在枢轴256处可枢转地联接到长的锁定连杆270,短的锁定连杆260在相 对端固定连接到触发器杆350的穿过其与座部安装板400的可转动联接件延伸的一端。在不包括线性致动器390、而是依赖躺椅乘坐者的手动致动(例如借助于弹簧)来 启动调整的自动致动实施方式中,使用致动器板四0引起脚凳组件200自收拢位置向伸展 位置的伸展。致动器板290可包括手柄部分四2、在枢轴285处可转动地联接到座部安装 板400中部403的中部四1、以及下接触边缘四3(图中不可见)。手柄部分292从致动器 板290基本向上延伸。手柄部分292通常构造成当(躺椅乘坐者)试图将联动机构100从 收拢位置调整到伸展位置时接收来自躺椅乘坐者的手动致动。在操作中,乘坐者在手柄部分292处的手动致动可以是使致动器板290沿逆时针 方向转动的向后的力905,参考图6,这导致下接触边缘四3向前压动长的锁定连杆270上 的松放止挡件观7。这种向前压动继而通过使短的锁定连杆260转动离开过中心锁定位置 (over-center locked position)而启动脚凳组件200自收拢向伸展位置的伸展,并允许弹簧和/或乘坐者重量使长的锁定连杆270向前平移并在前凳榻连杆110上施加线性力。在实施例中,穿过长的锁定连杆270定向的线性力作用在枢轴275上,从而前凳榻 连杆Iio围绕枢轴115向前转动,导致脚凳组件200伸展。前凳榻连杆110的向前转动促 使后凳榻连杆120绕枢轴121向前转动。一般地,由于枢轴133和113的构型,前凳榻连杆 110和后凳榻连杆120以基本平行间隔的关系转动。前凳榻连杆110和后凳榻连杆120的 转动分别产生内凳榻连杆150和外凳榻连杆130的向上运动。在它们向上运动期间,内、外凳榻连杆150和130相结合操作以使中间凳榻支架 140和脚凳支架170抬升和转动到基本水平的取向。可通过弹簧和/或躺椅中的乘坐者的 重量来驱动脚凳组件完成伸展。作为在第一阶段中的调整的结果,由脚凳支架170支承的 第一置脚凳榻45(见图2、和由中间凳榻支架140支承的第二置脚凳榻47可从座部支承面 下方的位置运动到伸展的水平取向位置。在一个实施例中,可在致动器板四0的中部内设置弓形槽观3,其容纳附装到 座部安装板400中部403的止挡件观4。弓形槽283两端中的其中一端与止挡件观4的接 触限制了致动器板290绕枢轴观5的转动。从而当躺椅乘坐者施加向后的力905时,止挡 件284与弓形槽283之间的相互作用限制了致动器板四0的手柄部分四2的摆行距离。应理解和意识到,除了提供手柄部分292来接收直接手动致动外,还可设想允许 乘坐者触发脚凳组件200的致动的致动器板四0的各种其它构型。例如,本发明的实施例 设想致动器板290适于接收缆绳,其中通过组装到躺椅的缆绳致动机构的松放程度来操纵 缆绳。参考示出了联动机构100的自动致动实施方式并使用图4的线性致动器390的图 5和9。凳榻驱动连杆280通常在枢轴257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前曲拐555的下端,并在前端 在枢轴111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前凳榻连杆110。如上所述,短的锁定连杆沈0固定联接到 触发器杆350的穿过其与座部安装板400的可转动联接件(例如支承件/轴承)延伸的一 端。因此,短的锁定连杆260作为枢转臂而操作,该枢转臂通过触发器杆350的转动调整进 行控制。在操作中,触发器杆350在第一阶段的转动导致短的锁定连杆沈0的转动。短的 锁定连杆260与长的锁定连杆270的互相联接将线性致动器390施加的作用到触发器杆 350的转矩(转动力)转化成作用到脚凳组件200的枢轴275上的向前和向上的推动(定 向力)。也即是说,参考图6,施加到触发器杆350上的逆时针力矩被转化成凳榻驱动连杆 观0的向上和向前平移,其启动脚凳组件200自收拢位置向伸展位置的伸展。凳榻驱动连 杆观0的持续向前平移继而维持了枢轴111处的线性力,这进一步推动凳榻向外连同座部 一起去向后仰位置。因此,触发器杆350的转速(受到线性致动器390控制)影响了置脚 凳榻从座部支承面下方伸展的速率。脚凳组件200的缩回由触发器杆350处的顺时针力矩 触发,其拉动凳榻锁定连杆270向下和向后平移。一般地,该向下和向后平移引起脚凳组件 200的与上面结合伸展操作所述步骤相反的运动。如上所述,脚凳组件200的前凳榻连杆110在枢轴111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凳榻驱 动连杆280和在枢轴275处可枢转地联接到长的锁定连杆270。在上面实施例中,所施加的 用于伸展脚凳组件200的向上和向前的定向力在枢轴111或275处指向前凳榻连杆110,与 后凳榻连杆120相对。因此,与传统的四杆伸展机构不同,脚凳组件200的如图4-11所示的构型促使了凳榻的显著的伸展,同时实现了脚凳组件200在收拢位置时的紧凑的折叠尺 寸。这种紧凑的折叠尺寸允许脚凳组件200在收拢位置时被放置在座椅支承面下方和至少 一个横梁(例如底盘管310)的下表面上方。通过叠合成这种紧凑的折叠尺寸,脚凳组件200 被隐藏到躺椅的扶手之间。这样,家具设计者可提供具有高腿部的躺椅,从而躺椅与传统椅 子类型的座椅单元类似,或者可以将躺椅的底盘降低到下方表面而在调整脚凳组件200时 不产生干涉。由于脚凳组件200在收拢位置被隐藏,可充分操作的躺椅的这些具有令人愉 悦的美感的构型是可能的。继续参考图4-11,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讨论座部调整组件500。一般地,座部 调整组件500与前提升组件550协作提供了在第二阶段运动期间(在伸展和后仰位置之间 调整)座部安装板400在基板410上方的直线平移。座部调整组件500包括后控制连杆 810、后曲拐820、座板搭接板(seat plate strap) 825、后枢轴连杆830、靠背控制连杆840 和靠背安装连杆510。起初,最好如图8和9所示,后控制连杆810包括在枢轴811处可枢 转地联接到前提升组件550的前提升连杆530的前端818和在枢轴812处可枢转地联接到 后曲拐820的后端819。后曲拐820在枢轴813处可转动地联接到座板搭接板825(见图 5)。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座板搭接板825构造成V型构件,其包括在至少两个位置例如连接 部拟6和拟9处分别固定联接到座部安装板400的两个上端828和827。另外,座板搭接板 825可包括位于上端827和828之间的下肘部801。在一个示例中,将后曲拐820可转动地 联接到座板搭接板825并从而联接到座部安装板400的枢轴813位于下肘部801中。尽管图示和描述了座板搭接板825的一个构型,应意识和理解,可使用用作座部 安装板400的下方延伸部的任何形状的连杆或连杆的组合来代替座板搭接板825。例如,座 板搭接板825可以仅仅是座部安装板400自身的从座部安装板400的后部402向下延伸的 部段。参考图11,将详细描述后曲拐820。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后曲拐820构造成U型板, 包括第一端821 (见图14)、肘部823、第二端822和枢轴813所在的中部824。后曲拐820 的肘部823在枢轴812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后控制连杆810的后端819。后曲拐820的第一 端821在枢轴814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后枢轴连杆830的上端831 (见图7)。后曲拐820的 第二端822在枢轴815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后控制连杆840的下端842(见图7)。后枢轴连杆830在下端832在枢轴816处可转动地联接到基板410的后部412并 在上端831在枢轴814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后曲拐820(见图7)。靠背控制连杆840在下端 842在枢轴815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后曲拐820并在上端841在枢轴817处可枢转地联接到 靠背安装连杆510。靠背安装连杆510在枢轴817处可转动地联接到靠背控制连杆840并 在枢轴511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座部安装板400的后部402。参考图12-15,下面讨论后曲拐820、后枢轴连杆830和靠背控制连杆840的协同 操作。图12示出了调整到收拢位置的连杆820、830和840。在收拢位置,附装到后曲拐820 的第二端822的后止挡件420可接触座板搭接板825的下肘部801的边缘。同时,附装到后 曲拐820的第一端的一内部的中间止挡件421 (见图7)可接触后枢轴连杆830的上端831 的边缘。这些接触防止了后曲拐进一步的逆时针转动,参见图7,并相应地控制了靠背安装 连杆510在倾斜和直立时的取向。在第一调整阶段期间,连杆820、830和840可运动到伸展位置,如图13所示。如
14所示出的,靠背控制连杆840基本保持直立,从而使靠背安装连杆510保持倾斜取向并通过 伸展使靠背保持倾斜取向。然而,后枢轴连杆830略微倾斜以允许座部向前运动。座部的 这种向前运动是极微小的,然而有助于零墙壁间隙的功效。在第二调整阶段期间,连杆820、830和840可运动到后仰位置,如图14和15所示。 如所示出的,后曲拐820按逆时针方式转动(见图14)而向下拉动靠背控制连杆840,从而 使靠背安装连杆510后仰并通过伸展使靠背后仰。后曲拐820的这种逆时针转动还在枢轴 814处在后枢轴连杆830上向后推动。后枢轴连杆830将这种向后推动传递给基板410上 的枢轴816。结果产生分离枢轴813和816的拉动作用,导致座部安装板400在基板410上 方向前平移。特别地,这种向前平移使座部安装板400朝向躺椅的前方平移一合适距离,从 而靠背避免干涉邻近躺椅后方的墙壁。由连杆820、830和840造成的运动的上述范围的一个起作用的因素是枢轴813的 位置。特别地,枢轴813在座部安装板400的主体部下方位于自座部安装板向下延伸的一 部段(例如座板搭接板825)上。在操作中,枢轴813的下方部位允许能实现向前平移座部 安装板400 —合适距离的较长的后枢轴连杆830实现零墙壁间隙,同时避免干涉躺椅座部 的底部。参考图4-11,下面讨论前提升组件550。当联动机构100在收拢、伸展和后仰位置 之间调整时,前提升组件550部分用于引导座部安装板400的平移。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与 座部调整组件500协作的前提升组件550相对于联动机构100的基板410以基本一致的倾 斜取向平移座部安装板400。这样,当自收拢位置向后仰位置调整联动机构100时,前提升 组件550向上和向前平移座部安装板400,而当自后仰位置向收拢位置调整联动机构100 时,前提升组件阳0向下和向后平移座部安装板400。如图7、8和10所示,前提升组件550包括托架连杆520、前提升连杆530、前枢轴 连杆540和前曲拐555。起初,前枢轴连杆540包括上端讨4、中部545和下端M3。前枢轴 连杆540在上端544在枢轴535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前提升连杆530的第一端532。另外,前 枢轴连杆540在中部545在枢轴542处可枢转地联接到托架连杆520的前端521。另外,前 枢轴连杆540在下端543在枢轴541处可转动地联接到基板410的前部411。前提升连杆530包括第一端532、第二端531和中部536。当被组装到前提升组 件时,前提升连杆530在第一端532在枢轴535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前枢轴连杆MO的上端 5440同时,前提升连杆530在第二端531在枢轴533处可转动地联接到座部安装板400并 在中部536在枢轴811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后控制连杆810的前端818。托架连杆520在前 端521在枢轴542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前枢轴连杆540并在后端522在枢轴557处可枢转地 联接到前曲拐阳5。前曲拐555在枢轴557处可枢转地联接到托架连杆520、在中部在枢轴 556处可转动地联接到座部安装板400的中部403、以及在枢轴257处可枢转地联接到凳榻 驱动连杆观0 (见图5)。在操作中,当在第二阶段自伸展位置向后仰位置调整时,前提升组件550和座部 调整组件500经由互连的后控制连杆810按顺序运动,以使座部安装板400在基板410上 方向前平移。在手动致动实施方式中,当躺椅乘坐者推动靠背时引起向后仰位置的调整,从 而施加向后偏压靠背安装连杆510的向后的力512。在一个示例中,向后的力512应克服平 衡阈值以实现自伸展位置向后仰位置的运动,其中平衡阈值定义为靠背上的向后的力512与座部上的向下的乘坐者重量的比率。在克服了平衡阈值后,靠背安装连杆510被向后偏压并向下移动靠背控制连杆 840,从而在枢轴815处在后曲拐820上施加向下的定向力。后曲拐820将该向下的定向 力转化成围绕将后曲拐820联接到座部安装板400的枢轴813的力矩。该力矩包括在枢轴 814处作用在后枢轴连杆830上的推动作用(导致座部安装板400在基板410上方向前平 移)和在枢轴812处作用在后控制连杆810上的拉动作用(导致后控制连杆810向后移位 并转动前提升组件阳0的前提升连杆530)。由后控制连杆810的向后移位引起的前提升连杆530绕枢轴533的转动经由前枢 轴连杆540在枢轴541处在基板410上施加向下的定向力。同时,前提升连杆530绕枢轴 533的转动在枢轴533处在座部安装板400上施加向上的定向力。这样,前提升连杆530的 转动导致座部安装板400的前部401与基板的前部411之间的分离,并从而引导座部前部 随着其向前平移而向上运动,同时靠背后仰。在图4所示的自动致动实施方式中,当在第二阶段自伸展位置向后仰位置调整 时,马达触发器模块340在自动控制下沿轨道330纵向平移经过第二行进部分332,同时马 达机构320保持联接就位于底盘管310。如上所述,马达触发器模块340间接联接到触发器 杆350,该触发器杆随马达触发器模块340在其于第二行进部分332中的平移期间向前和 向上运动。触发器杆350的向前和向上运动沿类似方向平移座部安装板400。座部安装板 400的平移在枢轴813处作用在后曲拐820上。同时,基板410保持不动,从而使基板410 和后曲拐820互相联接的后枢轴连杆830导致后曲拐820绕枢轴813转动。如上所述,参 考手动致动实施方式,后曲拐820的转动经由后控制连杆810引起前提升组件550的运动。 这样,座部调整组件500的后曲拐820和前提升组件550的前提升连杆530同时操作,以使 座部在基板410上方平移期间保持一致的角度。应理解,联动机构100的构造有助于使各连杆和支架能被容易地组装和从躺椅的 其余部件上拆卸下来。特别地,枢轴和/或安装位置的特性允许使用快速断开硬件,例如可 拆卸/易拆卸的紧固件。因此,有利于在运输之前部件快速断开或在接收时快速连接。已经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所述具体实施例在各个方面是示例性的而不 是限制性的。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看到不会偏离本发明范围的替代实施 例。从上文可见,本发明很好地适合于实现上文提出的目标和目的,并获得在装置中 明显的和固有的其它优点。应理解,某些特征和子组合(subcombination)是有用的并且使 用时可以不参考其它特征和子组合。这是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考虑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 意识到,本发明不限于上文已经具体示出和描述的内容。相反,在文中阐述或在附图中示出 的全部内容应理解为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1权利要求
1.一种座椅单元,包括处于基本平行间隔关系的一对基板;处于基本平行间隔关系的一对座部安装板,其中每个座部安装板分别相对于每个基板 按基本倾斜的取向布置;和一对基本镜像对称的联动机构,每个联动机构将每个基板可运动地互连到相应的座部 安装板,并适配成在收拢位置、伸展位置和后仰位置之间调整,其中每个联动机构包括(a)支承靠背的靠背安装连杆,其中靠背安装连杆可转动地联接到相应的座部安装板;(b)从相应的座部安装板的后部向下延伸的构件;(c)包括上端和下端的后枢轴连杆,其中后枢轴连杆的下端可转动地联接到相应的基板;(d)包括上端和下端的靠背控制连杆,其中靠背控制连杆的上端可枢转地联接到靠背 安装连杆;和(e)后曲拐,该后曲拐可转动地联接到所述构件,并可枢转地联接到靠背控制连杆的下 端和后枢轴连杆的上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当在收拢位置、伸展位置和后仰位置 之间进行调整期间,靠背控制连杆、后枢轴连杆和后曲拐的可枢转联接适配成平移基板上 方的座部安装板,同时保持其相互之间的倾斜取向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置脚凳榻,其中每个联动 机构还包括脚凳组件,该脚凳组件将第一置脚凳榻可运动地互联到相应的座部安装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置脚凳榻,其中脚凳组件 将第二置脚凳榻可运动地互联到相应的座部安装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构件构造成V型的座板搭接板, 包括两个上端和位于所述两个上端中间的下肘部,其中,所述两个上端分别固定地附装到 相应的座部安装板,而后曲拐可转动地联接到下肘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每个基板具有后部和被抬升到所述 后部上方的前部,其中后枢轴连杆的下端可转动地联接到相应基板的所述后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盘管,该底盘管分别在相对 端附装到基板的后部,其中该底盘管横跨并联接所述联动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触发器杆,该触发器杆分别在 相对端可转动地联接到座部安装板,其中该触发器杆的角向转动引起脚凳组件的调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座部安装板之间延伸的座 椅支承面,其中脚凳组件包括一组联动件,该组联动件当被调整到收拢位置时被折叠,从而 脚 凳组件在收拢位置基本位于座椅支承面下方并位于底盘管的下边缘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每个联动机构还包括前提升组件, 该前提升组件保持相应的座部安装板相对于相应的基板的倾斜取向关系,并且该前提升组 件可转动地联接到相应的基板的前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每个联动机构还包括后控制连杆, 该后控制连杆包括前端和后端,其中后控制连杆的前端可枢转地联接到前提升组件,后控制连杆的后端可枢转地联接到后曲拐。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线性致动器,该线性致动器 使触发器杆与底盘管可运动地相互联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线性致动器包括可枢转地联接到底盘管的中部的马达机构;可操作地联接到马达机构的轨道,其中该轨道包括第一行进部分和第二行进部分;和在自动控制下沿轨道纵向平移的马达触发器模块,其中该马达触发器模块经由一个或 多个马达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触发器杆的中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马达触发器模块沿第一行进部分 的纵向平移在一个或多个马达连杆处产生转矩,从而可转动地调整触发器杆,触发器杆的 可转动的调整控制了座椅单元在收拢位置和伸展位置之间的调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马达触发器模块沿第二行进部分 的纵向平移在一个或多个马达连杆处产生侧推力,从而平移触发器杆,触发器杆的平移控 制了座椅单元在伸展位置和后仰位置之间的调整。
16.一种座椅单元,具有座部、靠背和至少一个置脚凳榻,该座椅单元适配成在收拢、伸 展和后仰位置之间运动,该座椅单元包括处于基本平行间隔关系的一对基板,其中所述基板安装到一个或多个腿部,该腿部适 配成在下方表面上方垂直抬升和支承基板;处于基本平行间隔关系的一对座部安装板,其中所述座部安装板可平移地承载基板上 方的座部;和一对基本镜像对称的联动机构,每个联动机构将每个基板可运动地互连到相应的座 部安装板,其中每个联动机构包括脚凳组件、座部调整组件和前提升组件,该前提升组件包 括(a)可转动地联接到相应的座部安装板的中部的前曲拐;(b)包括上端、下端和中部的前枢轴连杆,其中前枢轴连杆的下端可转动地联接到相应 的基板的前部;(c)包括前端和后端的托架连杆,其中托架连杆的前端可枢转地联接到前枢轴连杆的 中部,而托架连杆的后端可枢转地联接到前曲拐;和(d)可转动地联接到相应的座部安装板的中部的前提升连杆,其中前枢轴连杆的上端 可枢转地联接到前提升连杆。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座部调整组件包括可转动地联接到相应的座板搭接板的后部的后曲拐;和包括前端和后端的后控制连杆,其中后控制连杆的前端可枢转地联接到前提升连杆, 而后控制连杆的后端可枢转地联接到后曲拐。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前提升组件还包括凳榻驱动连杆, 该凳榻驱动连杆包括前端和后端,其中该凳榻驱动连杆的前端可枢转地联接到脚凳组件, 而该凳榻驱动连杆的后端可枢转地联接到前曲拐。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座椅单元,其特征在于,座部调整组件还包括支承靠背的靠背安装连杆,其中该靠背安装连杆可转动地联接到相应的座部安装板;从相应基板的后部向下延伸的座板搭接板;包括下端和上端的后枢轴连杆,其中该后枢轴连杆的下端可转动地联接到相应的基 板,而该后枢轴连杆的上端可枢转地联接到后曲拐;和包括上端和下端的靠背控制连杆,其中该靠背控制连杆的上端可枢转地联接到靠背安 装连杆,而该靠背控制连杆的下端可枢转地联接到后曲拐;在联动机构调整期间,后曲拐与 靠背控制连杆和后枢轴连杆的可枢转联接保持了座部安装板与基板之间的倾斜取向关系。
20. 一种适配成在收拢、伸展和后仰位置之间调整躺椅的联动机构,该联动机构包括 构造成容纳躺椅的座部的座部安装板; 在下方表面上方由一个或多个腿部垂直支承的基板;适配成当在伸展和收拢位置之间调整躺椅时使至少一个凳榻伸展和缩回的脚凳组件;前提升组件,该前提升组件包括(a)可转动地联接到座部安装板的前曲拐;(b)可转动地联接到基板的前枢轴连杆;(c)可枢转地联接到前枢轴连杆和前曲拐的托架连杆;和(d)可转动地联接到座部安装板并可枢转地联接到前提升连杆的前提升连杆;和 座部调整组件,该座部调整组件与前提升组件相配合地操作,以在收拢、伸展和后仰位置之间的调整期间平移基板上方的座部安装板,同时保持其相互之间的基本一致的倾斜角 度,其中座部调整组件包括(a)构造成容纳躺椅的靠背的靠背安装连杆,其中该靠背安装连杆可转动地联接到座 部安装板;(b)可转动地联接到基板的后枢轴连杆;(c)可枢转地联接到靠背安装连杆的靠背控制连杆;(d)可转动地联接到座部安装板的一向下延伸构件、并可枢转地联接到靠背控制连杆 和后枢轴连杆的后曲拐;和(e)可枢转地联接到前提升连杆和后曲拐的后控制连杆。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躺椅的联动机构,包括座部安装板、由一个或多个腿部垂直支承的基板、适配成当躺椅从收拢位置向伸展位置调整时伸展凳榻的脚凳组件、和前提升组件。该前提升组件包括可转动地联接到座部安装板的前曲拐、可转动地联接到基板的前枢轴连杆、可枢转地联接到前枢轴连杆和前曲拐的托架连杆、和可转动地联接到座部安装板并可枢转地联接到前提升连杆的前提升连杆。此外,该联动机构包括座部调整组件,该座部调整组件与前提升组件协作,以在伸展和后仰位置之间的调整期间平移基板上方的座部安装板。
文档编号A47C1/00GK102133006SQ20111002944
公开日2011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5日
发明者G·M·劳森, R·D·多诺万 申请人:L & P产权管理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