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4642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门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门窗,更详细地说,涉及例如推拉窗那样具备设于建筑物开口部的框体、和能够滑动移动地设在该框体上且通过自身进行开闭移动来开闭由框体形成的开口的面材的门窗。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具备设于建筑物开口部的框体、和能够滑动移动地设在该框体上且通过自身进行开闭移动来开闭由框体形成的开口的面材的门窗,公知有具备在构成面材的框边上构成锁定机构的镰体、和构成止挡机构的顶杆的门窗。锁定机构的镰体例如在进入设于框体上的孔部而与该框体卡合的情况下限制面材打开移动,将开口保持全闭状态,而在与该框体的卡合状态被解除的情况下容许面材打开移动。此外,止挡机构的顶杆例如在进入设于框体上的孔部而与该框体卡合的情况下,容许面材仅打开移动预定的移动量而限制进一步打开移动,而在与该框体的卡合状态被解除的情况下容许面材打开移动至上述移动量以上。并且,提出有用接头构件连结这些锁定机构的镰体及止挡机构的顶杆,利用单一的操作构件进行操作的门窗(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7 - 229351号公报。在上述专利文献1提出的门窗中,锁定机构及止挡机构不分别设置独立的操作构件,可用单一的操作构件进行操作,因此与在框边上安装多个部件的情况相比,给人整洁利索的印象,外观性优良。但是,由于利用接头构件连结锁定机构的镰体及止挡机构的顶杆,所以不仅部件数量增加,而且构造变得复杂。因此,导致制造成本的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情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观性优良、且能够谋求降低制造成本的门窗。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的门窗具备设于建筑物开口部的框体, 和能够滑动开闭移动地设在所述框体上的面材,其特征在于,还具备锁定机构,其具有设于所述框体及所述面材的一方上、且能够沿与所述开闭移动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移动的锁定承受部,和设于所述框体及所述面材的另一方上的锁定卡合部;止挡机构,其具有设于所述一方上、且能够沿所述正交方向在限制位置和开放位置之间移动的止挡承受部,对所述止挡承受部施力而使其位于所述限制位置的施力机构,和设置在能够自由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另一方上的止挡臂的顶端部上的止挡卡合部,在所述止挡承受部在所述限制位置与所述止挡卡合部卡合的情况下,容许所述面材打开移动到所述止挡臂成为伸长姿势,而在所述止挡承受部在所述开放位置解除了与所述止挡卡合部的卡合状态的情况下,容许所述面材进行全打开移动;以及加解锁操作机构,其具有切换为基准位置、第1输入位置及第2输入位置的解除操作输入部,在所述解除操作输入部位于所述基准位置的情况下,维持所述锁定承受部与所述锁定卡合部的卡合状态及所述止挡承受部与所述止挡卡合部的卡合状态, 在所述解除操作输入部位于所述第1输入位置的情况下,解除所述锁定承受部与所述锁定卡合部的卡合状态,在所述解除操作输入部位于所述第2输入位置的情况下,解除所述止挡承受部与所述止挡卡合部的卡合状态。由此,由于锁定机构和止挡机构分别独立地设置,因此不会成为复杂的构造,能够减少部件数量。此外,在加解锁操作机构在解除操作输入部位于第1输入位置的情况下,使止挡承受部位于限制位置,并使锁定承受部从加锁位置移动而解除与锁定卡合部的卡合状态,而在解除操作输入部位于第2输入位置的情况下,使锁定承受部移动并使止挡承受部克服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而从限制位置移动至开放位置,解除与止挡卡合部的卡合状态,因此,不需要在锁定机构及止挡机构分别设置单独的操作构件,可用单一的操作构件进行操作,与在框边安装多个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给人整洁利索的印象,外观性也优良。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门窗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技术方案1中,所述锁定机构具有支承所述锁定承受部、且与根据所述解除操作输入部的切换沿所述正交方向移动的解除传递构件连结的锁定支承构件,所述止挡机构具有支承所述止挡承受部、且被所述施力机构施力而使该止挡承受部位于所述限制位置的止挡支承构件,在所述解除操作输入部从所述基准位置切换到所述第1输入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锁定支承构件使所述止挡承受部位于所述限制位置,并使所述锁定承受部从加锁位置沿所述正交方向移动而解除与所述锁定卡合部的卡合状态,而在所述解除操作输入部从所述第1输入位置切换到所述第2输入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锁定支承构件使所述锁定承受部沿所述正交方向移动并使所述止挡承受部克服所述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而沿所述正交方向从所述限制位置移动到所述开放位置,解除与所述止挡卡合部的卡合状态。由此,锁定支承构件在解除操作输入部从基准位置切换到第1输入位置的情况下,使止挡承受部位于限制位置并使锁定承受部沿正交方向从加锁位置移动而解除与锁定卡合部的卡合状态,而在解除操作输入部从第1输入位置切换到第2输入位置的情况下,使锁定承受部沿正交方向移动并使止挡承受部克服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而沿正交方向从限制位置移动到开放位置,解除与止挡卡合部的卡合状态,因此只要是存在使锁定支承构件、止挡支承构件及解除传递构件沿与所述开闭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的空隙即可。即,相对于以往那样使构成锁定机构的镰体转动,能够充分减小正面方向上的空隙。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门窗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技术方案1中,所述锁定机构具有支承所述锁定承受部、且与根据所述解除操作输入部的切换沿所述正交方向移动的解除传递构件连结的锁定支承构件,所述止挡机构具有支承所述止挡承受部、且被所述施力机构施力而使该止挡承受部位于所述限制位置的止挡支承构件,在所述解除操作输入部从所述第2输入位置切换到所述第1输入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锁定支承构件借助所述施力机构的作用力使所述锁定承受部沿所述正交方向移动并使所述止挡承受部沿所述正交方向从所述开放位置移动到所述限制位置,成为与所述止挡卡合部卡合的卡合状态,而在所述解除操作输入部从所述第1输入位置切换到所述基准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锁定支承构件使所述止挡承受部保持于所述限制位置并使所述锁定承受部沿所述正交方向移动,与所述锁定卡合部卡合。
由此,锁定支承构件在解除操作输入部从第2输入位置切换到第1输入位置的情况下,使锁定承受部沿正交方向移动且借助施力机构的作用力使止挡承受部沿正交方向从开放位置移动到限制位置,成为与止挡卡合部卡合的卡合状态,而在解除操作输入部从第1 输入位置切换到基准位置的情况下,使止挡承受部保持于限制位置并使锁定承受部沿正交方向移动而与锁定卡合部卡合,由此使止挡承受部从限制位置移动到开放位置,因此只要是存在使锁定支承构件、止挡支承构件及解除传递构件沿与所述开闭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的空隙即可。即,相对于以往那样使构成锁定机构的镰体转动,能够充分减小正面方向上的空隙。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的门窗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技术方案1 3的任一项中, 所述面材具有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长度长的矩形状,且沿左右方向开闭移动,所述锁定机构中,所述锁定承受部配设在所述面材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所述锁定卡合部配设在与该中央部相对的所述框体的部位。由此,锁定承受部配设在面材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锁定卡合部配设在与该中央部相对的框体的部位,因此在框体与面材之间不会产生间隙,能够可靠地固定面材。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的门窗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技术方案4中,所述止挡机构中,所述止挡承受部配设在所述面材的所述中央部的上方部位,所述止挡卡合部配设在由与所述上方部位相对的所述框体的部位支承的所述止挡臂上。由此,止挡承受部配置在面材的中央部的上方部位,止挡卡合部配置在由与上方部位相对的框体的部位支承的止挡臂上,因此能够将具有这些止挡承受部及止挡卡合部的止挡机构配置在小孩子等的手够不到的部位,由此能够防止小孩子等接触到止挡机构而受伤等,或操作止挡机构等恶作剧。根据本发明的门窗,起到外观性优良、且能够谋求减少制造成本的这样的效果。


图1是表示从室内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门窗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2是示意表示图1所示的面材的要部的说明图3是放大表示图2所示的面材的要部中的锁定机构及止挡机构的附图,(a)是表示从室内侧观察锁定机构及止挡机构的情况的说明图,(b)是表示从右框侧观察锁定机构及止挡机构的连结状态的情况的说明图4是放大表示图2所示的面材的要部中的锁定机构及止挡机构的附图,(a)是表示从室内侧观察锁定机构及止挡机构的情况的说明图,(b)是表示从右框侧观察锁定机构及止挡机构的连结状态的情况的说明图5放大表示图2所示的面材的要部中的锁定机构及止挡机构的附图,(a)是表示从室内侧观察锁定机构及止挡机构的情况的说明图,(b)是表示从右框侧观察锁定机构及止挡机构的连结状态的情况的说明图6是表示图3所示的止挡机构和止挡卡合部的卡合状态的说明图; 图7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解除操作输入部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8是示意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解除操作输入部的结构的说明图。附图标记说明
610框体, IOa 外周框, 10a4 右框, IOb 竖梁,
11开口, 20 面材,
20a 门挡框边, 20b 合挺框边, 20c 下框边, 20d 上框边, 30 主手柄, 40 加锁机构, 50 拉近机构,
60锁定机构,
61锁定用钩构件, 61a 锁定用槽,
62锁定支承构件, 62a 突片,
64解除传递构件,
65啮合部,
66锁定卡合部, 66a 锁定用卡合销,
70止挡机构,
71止挡用钩构件, 71a 止挡用槽,
72止挡支承构件, 72a 弯曲部,
73拉伸螺旋弹簧,
74止挡卡合部, 74a 止挡用卡合销,
75止挡臂,
80解除操作输入部,
81齿轮板,
82旋钮部, S 空隙。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门窗的优选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从室内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门窗的情况的说明图。在此例示的门窗例如是推拉窗,具备框体10和面材20而构成。框体10具有外周框IOa及竖梁10b。外周框IOa呈矩形状,安装于未图示的躯干上。若进一步详细说明,则外周框IOa 具有设置成上下一对且分别沿正面方向延伸的上框IOal及下框10a2、将上框IOal及下框 10a2的左端彼此连结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框10a3、将上框IOal及下框10a2的右端彼此连结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右框10a4。并且,外周框IOa在其自身所包围的区域,即由上框 10al、下框10a2、左框10a3及右框10a4包围的区域形成矩形状的开口。在此,本说明书中,将从室内侧观察门窗的情况下成为左右的方向作为左右方向、 正面方向或开闭移动方向,将成为上下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或正交方向,将进深方向作为深度方向来进行说明。竖梁IOb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成将构成上述外周框IOa的上框IOal及下框10a2 各自的正面方向上的中央部位连结在一起。更详细地说,竖梁IOb设置成将由外周框IOa 形成的矩形状开口左右二等分。在由该竖梁和外周框IOa包围的部分、且是从室内侧观察为左侧的区域2嵌入玻璃。面材20设置成借助构成外周框IOa的上框IOal及下框10a2的未图示的导轨而能够沿正面方向开闭移动。该面材20具有足够将在由外周框IOa和竖梁IOb围成的部分且是在从室内侧观察为右侧的区域形成的开口 11关闭的大小,通过自身沿正面方向移动,来开闭该开口 11。该面材20具有均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左右成一对的门挡框边20a及合挺框边20b、将门挡框边20a及合挺框边20b的下端彼此连结且沿正面方向延伸的下框边20c、 将门挡框边20a及合挺框边20b的上端彼此连结且沿正面方向延伸的上框边20d,在这些门挡框边20a、合挺框边20b、下框边20c及上框边20d包围的部分嵌入有玻璃。并且,在面材 20的门挡框边20a的室内侧设有用于操作面材20开闭的拉手21。图2是示意表示图1所示的面材20的要部的说明图。在此例示的面材20具备主手柄30、加锁机构40、拉近机构50、锁定机构60及止挡机构70。如图1所示,主手柄30设于面材20的门挡框边20a的室内侧且拉手21的下方区域。该主手柄30绕设于自身的基端部31且沿深度方向延伸的销构件32的中心轴转动,即沿图2中的箭头方向转动。若更详细地说,则主手柄30在加锁姿势和解锁姿势(未图示)之间转动,该加锁姿势是如图2所示自基端部31延伸的把手部33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该解锁姿势是把手部33沿正面方向延伸的姿势(未图示)。加锁机构40设有多个(图示的例子中为2个),分别经由主手柄30和加锁用连杆机构41连结。加锁机构40具有加锁用钩构件42。加锁用钩构件42设置成能够分别沿上下方向移动,形成上方开口的加锁用槽42a。如图2所示,这样的加锁用钩构件42在主手柄 30成为加锁姿势的情况下,位于向上方侧移动的移动界限位置即加锁位置,而在主手柄30 成为解锁姿势的情况下,位于向下方侧移动的移动界限位置即解锁位置,这一点未图示。这样的加锁机构40在面材20关闭移动而成为门挡框边20a与框体10的右框10a4 抵接的状态的情况下,处于解锁姿势的主手柄30变成加锁姿势,从而加锁用钩构件42向上方移动而位于加锁位置,由此进入设于右框10a4上的加锁用卡合部12的内部,设于该加锁用卡合部12上的加锁用卡合销1 相对地进入加锁用槽42a,结果,成为加锁机构40与加锁用卡合部12卡合的卡合状态。另一方面,在加锁机构40与加锁用卡合部12卡合的卡合状态下,主手柄30转动至成为解锁姿势时,加锁用钩构件42从加锁位置向下方移动,由此加锁用卡合销1 相对地从加锁用槽4 脱离,结果,解除了加锁机构40与加锁用卡合部 12的卡合状态。另外,图2中的附图标记41a是构成将主手柄30和加锁机构40连结的加锁用连杆机构41的旁路构件,省略其中途部分而表示。该旁路构件41a相对于上方侧的加锁机构 40传递主手柄30的转动,是为了回避锁定机构60、止挡机构70而设置的。拉近机构50有多个(在图示的例子中为3个),分别沿上下方向每隔规定间隔地设置在面材20的合挺框边20b上。这些拉近机构50分别由拉近用连结构件51连结,构成为相互进行同一动作。这些拉近机构50是以往公知的机构,设置成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在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将合挺框边20b向竖梁IOb拉近,在向上方移动的情况下,使合挺框边20b向远离竖梁IOb的方向移动。这些拉近机构50中位于最下位的机构经由贴着下框边20c地设置的中继构件52与加锁用连杆机构41连结。由此,各拉近机构50借助主手柄 30的转动而动作。即,在主手柄30向下方转动变成加锁姿势的情况下,拉近机构50随着加锁用连杆机构41向上方移动而向下方移动,而在主手柄30向上方转动变成解锁姿势的情况下,拉近机构50随着加锁用连杆机构41向下方移动而向上方移动。由此,拉近机构50在主手柄30 成为加锁姿势的情况下,将合挺框边20b向竖梁IOb拉近,而在主手柄30变成解锁姿势时, 使合挺框边20b向远离竖梁IOb的方向移动。图3是放大表示图2所示的面材20的要部中的锁定机构60及止挡机构70的附图,(a)是表示从室内侧观察锁定机构及止挡机构的情况的说明图,(b)是表示从右框侧观察锁定机构及止挡机构的连结状态的情况的说明图,省略一部分而表示。如该图3所示,锁定机构60设置在主手柄30的上方侧、且是成为面材20及右框10a4在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部位,具有锁定用钩构件(锁定承受部)61和锁定卡合部66。锁定用钩构件61设置成在门挡框边20a向右侧突出,形成上方开口的锁定用槽 61a。这样的锁定用钩构件61被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锁定支承构件62支承地设置。 该锁定支承构件62的下端部借助销构件63与解除传递构件64连结。解除传递构件64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条状构件,在其中央部的左部位设有与齿轮板81啮合的啮合部65。在此,齿轮板81是在自身的圆弧状周面形成有齿轮的板状构件,通过在形成于基部的通孔81a中嵌入双点划线所示的旋钮部82的轴部(未图示),来绕该轴部的中心轴旋转。旋钮部82构成根据所施加的操作输入量的大小而切换自身的姿势的解除操作输入部80,在图3所示的状态成为基准位置。并且,当旋钮部82如图4所示被切换成向右侧旋转例如45°的第1输入位置时, 与同旋钮部82 —体旋转的齿轮板81啮合的解除传递构件64向下方移动,由此锁定用钩构件61从图3所示的加锁位置与锁定支承构件62 —起同解除传递构件64 —体地向下方移动。而且,当旋钮部82如图5所示被从向右侧旋转45°的姿势、即基准位置切换到旋转90°的第2输入位置时,解除传递构件64进一步向下方移动,从而锁定用钩构件61也与锁定支承构件62 —起与解除传递构件64 —体地进一步向下方移动。在此,旋钮部82根据操作输入量的大小,切换到基准位置、第1输入位置、第2输入位置的任一位置。另一方面,当旋钮部82从第2输入位置切换到第1输入位置时,即向左侧旋转45°时,与齿轮板81啮合的解除传递构件64仅向上方移动与该旋转相对应的量,由此锁定用钩构件61也同样向上方移动。并且,当从第1输入位置切换到基准位置时,也就是向左侧进一步旋转45°,即从第2输入位置向左侧旋转90°时,与齿轮板81啮合的解除传递构件64仅向上方移动与该旋转相对应的量,由此锁定用钩构件61也同样向上方移动而位于加锁位置。这样构成锁定机构60的锁定用钩构件61随着构成解除操作输入部80的旋钮部 82的切换而沿上下方向移动,在旋钮部82变为基准位置的情况下,锁定用钩构件61位于向上方去的移动界限位置、即加锁位置,在旋钮部82变为第2输入位置的情况下,锁定用钩构件61位于向下方去的移动界限位置、即下限位置。锁定卡合部66设于右框10a4上,具备锁定用卡合销66a。关于该锁定卡合部66, 当面材20关闭移动而关闭了开口 11的状态下,锁定用钩构件61位于加锁位置时,锁定用卡合销66a相对地进入锁定用槽61a,结果与锁定卡合部66卡合。这样,在锁定用钩构件61位于加锁位置与锁定卡合部66卡合的情况下,锁定机构 60限制面材20打开移动而将开口 11保持全闭状态。另一方面,锁定机构60中,当在锁定用钩构件61与锁定卡合部66卡合的情况下,旋钮部82被操作而从基准位置切换到第1输入位置或第2输入位置时,锁定用钩构件61从加锁位置向下方移动,由此锁定用卡合销66a 相对地脱离锁定用槽61a,结果,锁定用钩构件61与锁定卡合部66的卡合状态被解除。S卩,锁定机构60是如下这样的机构在设于面材20上的锁定用钩构件61位于加锁位置而与设于框体10上的锁定卡合部66卡合的情况下,限制面材20打开移动,将开口 11保持全闭状态,另一方面,在锁定用钩构件61从加锁位置向下方移动而与锁定卡合部66 的卡合状态被解除的情况下,容许面材20打开移动。止挡机构70设于锁定机构60的上方侧的部位、即面材20及右框10a4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上方部位,具有止挡用钩构件(止挡承受部)71和止挡卡合部74。止挡用钩构件71设置成向右侧突出,形成上方开口的止挡用槽71a。这样的止挡用钩构件71安装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止挡支承构件72上。该止挡支承构件72的上端部与拉伸螺旋弹簧(施力机构)73连结,借助该拉伸螺旋弹簧73被向上方侧施力。由此,在仅作用拉伸螺旋弹簧73的施力的情况下,止挡用钩构件71位于向上方去的移动界限位置、即限制位置。止挡卡合部74设于由右框10a4支承而能够自由转动的止挡臂75的顶端部,具备止挡用卡合销74a。关于该止挡卡合部74,当在面材20关闭移动而将开口 11关闭的状态下,止挡用钩构件71位于限制位置时,止挡用卡合销7 相对地进入止挡用槽71a,结果与止挡卡合部74卡合。在此,止挡臂75具有由右框10a4支撑而能够自由转动的基端臂751,和顶端部设有止挡卡合部74、基端由基端臂751的顶端支撑而能够自由转动的顶端臂752。并且,当在止挡用卡合销7 进入止挡用钩构件71的止挡用槽71a的状态下,面材20打开移动时,如图6所示,止挡臂75成为沿正面方向伸长的伸长姿势,容许面材20仅打开移动预定的移动量,限制进一步打开移动。然而,在止挡支承构件72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右侧弯曲的弯曲部72a,如图3所示, 锁定支承构件62的上端部插入形成于该弯曲部7 上的槽部并在其中延伸。并且,在锁定支承构件62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室内外侧突出的突片62a,如图3所示,在旋钮部82变成基准位置的情况下,即锁定支承构件62位于使锁定用钩构件61位于加锁位置的位置的情况下,突片6 和弯曲部7 相互分离开而设有空隙S。该突片6 与弯曲部72a的间隔距离调整为通过与旋钮部82从基准位置切换到第1输入位置而使解除传递构件64及锁定支承构件62向下方移动的距离大致相等。由此,在旋钮部82从基准位置切换到第1输入位置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锁定支承构件62与解除传递构件64 —起向下方移动,但锁定支承构件62的突片6 与弯曲部7 抵接。并且,在旋钮部82从第1输入位置切换到第2输入位置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止挡支承构件72克服拉伸螺旋弹簧73的作用力而与锁定支承构件62 —起向下方移动,由此止挡用钩构件71从限制位置向下方移动而位于开放位置,由此止挡用卡合销7 相对地从止挡用槽71a脱离,结果止挡用钩构件71与止挡卡合部74的卡合状态被解除。S卩,止挡机构70与锁定机构60分别独立地设置,且在止挡用钩构件71与止挡卡合部74卡合的情况下,容许面材20打开移动至止挡臂75成为伸长姿势,限制其进一步打开移动,另一方面,在止挡用钩构件71与止挡卡合部74的卡合状态被解除的情况下,容许面材20进一步打开移动。在以上这样的门窗中,如图3所示,当在面材20关闭移动而将开口 11关闭的状态下,旋钮部82位于基准位置时,锁定机构60的锁定用钩构件61位于加锁位置而与锁定卡合部66卡合,止挡机构70的被拉伸螺旋弹簧73施力的止挡用钩构件71位于限制位置而与止挡卡合部74卡合。在该状态下,即使将主手柄30从加锁姿势转动到解除姿势,也会由锁定机构60将面材20保持全闭状态。当对旋钮部82赋予操作力,使其如图4所示从基准位置切换到第1输入位置时, 解除传递构件64及锁定支承构件62仅向下方移动预定量。由此锁定用钩构件61从加锁位置向下方移动,由此锁定用卡合销66a相对地从锁定用槽61a脱离,结果,锁定用钩构件 61与锁定卡合部66的卡合状态被解除。然而,由于在锁定支承构件62的突片6 与止挡支承构件72的弯曲部7 之间设有空隙S,因此若只是旋钮部82从基准位置切换到第1输入位置,则只是锁定支承构件 62的突片6 与止挡支承构件72的弯曲部7 抵接,止挡支承构件72被拉伸螺旋弹簧73 施力,止挡用钩构件71依然位于限制位置。因此,止挡用钩构件71与止挡卡合部74卡合, 当在该状态下使面材20打开移动时,面材20的打开移动量被容许直到止挡臂75成为伸长姿势,限制其进一步打开移动。当对旋钮部82赋予操作力,使其如图5所示从第1输入位置切换到第2输入位置时,解除传递构件64及锁定支承构件62进一步仅向下方移动预定量。由此锁定支承构件 62使处于抵接状态的止挡支承构件72克服拉伸螺旋弹簧73的作用力向下方移动,由此止挡用钩构件71从限制位置向下方移动至开放位置,由此止挡用卡合销7 相对地从止挡用槽71a脱离,结果,止挡用钩构件71与止挡卡合部74的卡合状态被解除。因此,若自该状态使主手柄30转动至解锁姿势而使面材20打开移动,则能够使面材20自由地开闭移动。另一方面,若在使面材20关闭移动而将开口 11关闭的状态下,将旋钮部82切换到基准位置,则锁定用钩构件61及止挡用钩构件71分别位于加锁位置及限制位置,由此锁定用钩构件61及止挡用钩构件71分别与锁定卡合部66及止挡卡合部74卡合,能够将面材20保持全闭状态。此外,若在使面材20关闭移动而将开口 11关闭的状态下,将旋钮部82从第2输入位置切换到第1输入位置,则止挡用钩构件71被拉伸螺旋弹簧73施力而位于限制位置, 止挡用钩构件71与止挡卡合部74卡合。或者,若在面材20打开移动了的状态下,将旋钮部82从第2输入位置切换到第1输入位置,其后使面材20关闭移动,则止挡用钩构件71 被拉伸螺旋弹簧73施力而位于限制位置,保持该限制位置的状态不变地与构成止挡卡合部74的止挡用卡合销7 抵接。由于止挡用钩构件71上形成有倾斜面,因此在止挡用卡合销7 在倾斜面上滑动时,止挡用钩构件71克服拉伸螺旋弹簧73的作用力向下方移动。 并且,在倾斜面上的滑动结束之后,止挡用钩构件71返回限制位置,从而止挡用卡合销7 相对地进入止挡用槽71a,止挡用钩构件71与止挡卡合部74卡合。其后,若将旋钮部82从第1输入位置切换至基准位置,则锁定支承构件62向上方移动,但此时锁定支承构件62的突片6 与止挡支承构件72的弯曲部7 分离开,在止挡用钩构件71被保持于限制位置的状态下锁定用钩构件61向上方移动。然后,锁定用钩构件61位于加锁位置,从而与锁定卡合部66卡合。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门窗中,构成解除操作输入部80的旋钮部82、与旋钮部82 —体旋转的齿轮板81、与齿轮板81啮合而沿上下方向移动的解除传递构件64、与解除传递构件64连结的锁定支承构件62、与锁定支承构件62隔着空隙S而设置且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止挡支承构件72构成如下的加解锁操作机构在解除操作输入部80位于基准位置的情况下维持锁定用钩构件61与锁定卡合部66的卡合状态及上述止挡用钩构件71 与止挡卡合部74的卡合状态,在解除操作输入部80位于第1输入位置的情况下解除锁定承受部与锁定卡合部的卡合状态,在解除操作输入部80位于第2输入位置的情况下解除止挡用钩构件71与止挡卡合部74的卡合状态。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门窗,由于锁定机构60和止挡机构70分别独立地设置, 因此不会成为复杂的构造,能够减少部件数量。此外,在旋钮部82从基准位置切换到第1 输入位置的情况下,使止挡用钩构件71位于限制位置,并使锁定用钩构件61从加锁位置向下方移动而解除与锁定卡合部66的卡合状态,而在旋钮部82从第1输入位置切换到第2 输入位置的情况下,使锁定用钩构件61向下方移动并使止挡用钩构件71克服拉伸螺旋弹簧73的作用力而从限制位置移动至开放位置,解除与止挡卡合部74的卡合状态,因此,不需要在锁定机构60及止挡机构70分别设置单独的操作构件,可用单一的操作构件进行操作,与在门挡框边20a上安装多个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给人整洁利索的印象,外观性也优良。因此,能够实现外观性优良,而且谋求降低制造成本。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门窗,在将旋钮部82从第2输入位置切换到第1输入位置的情况下,使锁定用钩构件61向上方移动且使止挡用钩构件71克服拉伸螺旋弹簧73 的作用力而从开放位置向上方移动至限制位置,成为与止挡卡合部74卡合的卡合状态,而在将旋钮部82从第1输入位置切换到基准位置的情况下,使止挡用钩构件71保持在限制位置并使锁定用钩构件61向上方移动而与锁定卡合部66卡合,因此不需要在锁定机构60 及止挡机构70上分别设置单独的操作构件、可用单一的操作构件进行操作,与在门挡框边 20a上安装多个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给人整洁利索的印象,外观性也优良。因此,能够实现外观性优良,而且谋求降低制造成本。根据上述门窗,构成锁定机构60的锁定用钩构件61配置在面材2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同样构成锁定机构60的锁定卡合部66配置在与该中央部相对的右框10a4的部位,因此在框体10与面材20之间不产生间隙,能够可靠地固定面材20。根据上述门窗,构成止挡机构70的止挡用钩构件71配置在面材20的中央部的上方部位,止挡卡合部74配置在由与止挡用钩构件71相对的右框10a4的部位支承的止挡臂 75上,因此能够将具有这些止挡用钩构件71及止挡卡合部74的止挡机构70配置在小孩子等的手够不到的部位,由此能够防止小孩子等接触到止挡机构70而受伤等,或操作止挡机构70等恶作剧。根据上述门窗,由于只要进行将旋钮部82切换到基准位置、第1输入位置及第2 输入位置的任一姿势的操作即可,因此可以将加解锁操作机构的机构做成可与该操作力对应的强度,能够防止部件的破损等。根据上述门窗,只要相应于旋钮部82的姿势使解除传递构件64、锁定支承构件 62、止挡支承构件72沿上下方向滑动移动即可,可以充分减小这些构件的在正面方向上的空隙。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如图7及图8所示,可以在解除操作输入部80上设置用于固定旋钮部82的姿势的固定部83。固定部83在自身的内部设有锁芯,通过将所希望的钥匙插入锁芯进行旋转, 能够使固定部沿上下方向移动。在该固定部83的上端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部83a。另一方面,在支承旋钮部82的旋钮支承部84上形成有向径外开口的凹部84a,通过突部83a 进入该凹部84a,能够将旋钮部82固定于第1输入位置或第2输入位置。另外,在图7及图 8中,在旋钮支承部84上未设置用于将旋钮部82固定在基准位置的凹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门窗的一例而例示了推拉窗进行描述,但本发明的门窗不限于该推拉窗,例如,可以将门窗应用于以从室内侧观察时成为上下的方向为左右方向、成为左右的方向为上下方向的提拉窗等各种类型。上述实施方式中,解除操作输入部80设于锁定机构60的下方侧,止挡机构70设于锁定机构60的上方侧,但本发明中锁定机构60、止挡机构70及解除操作输入部80的上下关系不是特别限定的。
权利要求
1.一种门窗,具备设于建筑物开口部的框体,和能够滑动开闭移动地设在所述框体上的面材,其特征在于,还具备锁定机构,其具有设于所述框体及所述面材的一方上、且能够沿与所述开闭移动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移动的锁定承受部,和设于所述框体及所述面材的另一方上的锁定卡合部;止挡机构,其具有设于所述一方上、且能够沿所述正交方向在限制位置和开放位置之间移动的止挡承受部,对所述止挡承受部施力而使其位于所述限制位置的施力机构,和设置在能够自由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另一方上的止挡臂的顶端部上的止挡卡合部,在所述止挡承受部在所述限制位置与所述止挡卡合部卡合的情况下,容许所述面材打开移动到所述止挡臂成为伸长姿势,而在所述止挡承受部在所述开放位置解除了与所述止挡卡合部的卡合状态的情况下,容许所述面材进行全打开移动;加解锁操作机构,其具有切换为基准位置、第1输入位置及第2输入位置的解除操作输入部,在所述解除操作输入部位于所述基准位置的情况下,维持所述锁定承受部与所述锁定卡合部的卡合状态及所述止挡承受部与所述止挡卡合部的卡合状态,在所述解除操作输入部位于所述第1输入位置的情况下,解除所述锁定承受部与所述锁定卡合部的卡合状态,在所述解除操作输入部位于所述第2输入位置的情况下,解除所述止挡承受部与所述止挡卡合部的卡合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窗,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具有支承所述锁定承受部、且与根据所述解除操作输入部的切换沿所述正交方向移动的解除传递构件连结的锁定支承构件,所述止挡机构具有支承所述止挡承受部、且被所述施力机构施力而使该止挡承受部位于所述限制位置的止挡支承构件,在所述解除操作输入部从所述基准位置切换到所述第1输入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锁定支承构件使所述止挡承受部位于所述限制位置,并使所述锁定承受部从加锁位置沿所述正交方向移动而解除与所述锁定卡合部的卡合状态,而在所述解除操作输入部从所述第1输入位置切换到所述第2输入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锁定支承构件使所述锁定承受部沿所述正交方向移动并使所述止挡承受部克服所述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而沿所述正交方向从所述限制位置移动到所述开放位置,解除与所述止挡卡合部的卡合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窗,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具有支承所述锁定承受部、且与根据所述解除操作输入部的切换沿所述正交方向移动的解除传递构件连结的锁定支承构件,所述止挡机构具有支承所述止挡承受部、且被所述施力机构施力而使该止挡承受部位于所述限制位置的止挡支承构件,在所述解除操作输入部从所述第2输入位置切换到所述第1输入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锁定支承构件借助所述施力机构的作用力使所述锁定承受部沿所述正交方向移动并使所述止挡承受部沿所述正交方向从所述开放位置移动到所述限制位置,成为与所述止挡卡合部卡合的卡合状态,而在所述解除操作输入部从所述第1输入位置切换到所述基准位置的情况下,所述锁定支承构件使所述止挡承受部保持于所述限制位置并使所述锁定承受部沿所述正交方向移动,与所述锁定卡合部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门窗,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材具有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长度长的矩形状,且沿左右方向开闭移动,所述锁定机构中,所述锁定承受部配设在所述面材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所述锁定卡合部配设在与该中央部相对的所述框体的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机构中,所述止挡承受部配设在所述面材的所述中央部的上方部位,所述止挡卡合部配设在由与所述上方部位相对的所述框体的部位支承的所述止挡臂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外观性优良且能够谋求降低制造成本的门窗。具备锁定机构,其具有设于面材上且能够沿与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的锁定用钩构件,和设于框体上的锁定卡合部;止挡机构,其具有设于面材且能够沿正交方向移动的止挡用钩构件,和设于框体上的止挡卡合部;加解锁操作机构,在解除操作输入部位于基准位置的情况下维持锁定用钩构件与锁定卡合部的卡合状态及止挡用钩构件与止挡卡合部的卡合状态,在解除操作输入部位于第1输入位置的情况下解除锁定用钩构件与锁定卡合部的卡合状态,在解除操作输入部位于第2输入位置的情况下解除止挡用钩构件与止挡卡合部的卡合状态。
文档编号E06B3/46GK102383697SQ201110246290
公开日2012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25日
发明者小泽秋夫 申请人:Ykk Ap 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