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5391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门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连通室内和室外通风功能的门,其特征在于,门设有室内侧通风口和室外侧通风口、以及连通二者的连通通道,连通通道中设有可让空气沿着门的表面流通的连接风道,在连接风道中,设有连通隔断机构,该连通隔断机构装有连通、隔断室外侧通风口和室内侧通风口之间空间的隔断板;以及隔断部件移动机构,其让隔断板在隔断位置与连通位置之间移动,隔断部件移动机构装有固定部件,能够将配置于隔断位置的隔断板包夹并固定在该固定部件与分离部件之间的空间,既能赋予换气性能,还可防止隔热性、气密性和隔音性下降。
【专利说明】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门的实用新型。具体而言,这种门安装在连通住房建筑的室内 与室外的入口,特别是安装在要求高功能的公寓或宾馆等住房建筑的入口,而且,这种门具 有在室内与室外之间让气体流通的通气功能。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的住房建筑为了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采用了外部气候对室内环境影响较小 的结构。例如,一般多为具有高隔热性、高气密性、隔音性的结构。
[0003] 具有高隔热性等性能的结构所形成的建筑物,几乎都无法期待建筑物内部(室 内)能够自然换气,因此,必须在建筑物本身或其附件--门等部位设置换气所需的设备或 机构,以确保室内能够换气。
[0004] 过去,作为室内换气的方法,一般在连通室内和室外的入口所安装的门上设置通 风机构。具体而言,就是在门的里面和外面分别设置百叶窗,并在门内设置与百叶窗连通的 通风道。
[0005] 当仅仅用于通风时,百叶窗只要采用人字型钢板按等间隔排列的结构即可。但是, 这样的百叶窗由于其通风路径一直处于开放状态,虽然能换气,但丧失了隔热性等。为此, 也可通过设置可开闭百叶窗的板状滑动部件,采用通过滑动部件开闭风道窗百叶窗的结 构。
[0006]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在门内设置连通在门的下端所形成的通风口与门的室内 面所设置的百叶窗的通风道,让门具有通风功能。此外,通过设置可开闭百叶窗的板状滑动 部件,采用通过滑动部件开闭百叶窗的结构。
[0007] 但是,采用专利文献1所述技术时,在百叶窗的局部部位仅利用1块滑动部件分离 室内与室外,在结构上存在缝隙,即使关闭百叶窗,也会降低隔热性和气密性。
[0008] 前述门的性能中,用于提高设有百叶窗的门的隔音性能的技术已公开在专利文件 2中。
[0009]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门是指,在门的里面和外面分别设置百叶窗,并在门内设 置与百叶窗连通的通风道。该专利文献2的门,在通风道内设有声音迷宫,并在该声音迷宫 内配置了吸音材料。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还记载了如下内容:通过采用该结构,在确保换 气性的同时,不仅在百叶窗关闭的状态下,而且在百叶窗打开的状态下也能在一定程度维 持隔首性。
[0010] 但是,门的隔音性的好坏取决于门的厚度方向上是否存在隔音材料,该隔音材料 能发挥多大的隔音性能,即,门的面密度程度如何是非常重要的。如此,如专利文献2的技 术所示,当在门的中央设置通风道时,会降低门中央的面密度,因此,在实质上难以维持专 利文献2所设想的隔音性。
[0011] 而且,在确保门的隔热性方面,门中央部分的隔热性能是非常重要的。如此,如果 像专利文献2那样在门的中央部位设置通风道,百叶窗部分的隔热性能即使有所提高,但 整个门的隔热性能不可避免地会下降。
[0012] 然而,在拥有高气密性的高功能建筑物中,鉴于室内外的差压变大,因此还存在不 易开闭门的问题,目前这种开发解决这类问题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3)。
[0013]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装有开闭机构的门,通过设置连通室内外的通风路 径、并让设在该通风路径中途的分离体动作,即可在必要时开闭通风路径。具体而言,专利 文献3的门在结构上,其通风路径的开闭机构会与门锁机构联动,当打开门锁时,通风路径 会被开放,当锁门时,通风路径会被关闭。因此,一旦打开门锁,即连通室内外,室内外的差 压变小,从而使得门的开闭变得容易。
[0014] 但是,专利文献3的门,毕竟只是一种用于消除室内外差压,使门的开闭变得更容 易的一项技术,由于为了通风而必须开门锁,因此,该门的通风结构(通风路径及开闭机构 的结构)不能直接用来作为换气的通风机构。
[0015] 另一方面,如果设法使开闭机构与门锁机构不连动,则可能在锁门状态下,作为让 室内外通风的通风机构加以采用。即,有别于门锁机构,如果设置带动通风机构开闭机构的 动作机构(例如,类似于门内锁的动作机构),采用将该动作机构与动作杆连接的结构,则专 利文献3的门的通风结构也可以作为通风机构加以使用。
[0016] 但即使这样,必须首先将动作机构的转动动作转换为动作杆的直线动作,然后再 将动作杆的直线动作转换为分隔体的转动运动,从而实现通风路径的开闭,因此其结构非 常复杂。
[0017] 此外,在专利文献3的门中,与通风通道不同,在门内需要设置安装动作机构等所 需的空间。如此,门内就会增加不存在隔热材料等的部分,将不可避免地降低隔热性。
[0018] 如上所述,目前,在用于要求高隔热性、气密性和隔音性的高功能住房建筑的门 中,即使赋予了换气性能,也没有可以维持高隔热性等的门,从而要求开发出满足相关要求 的门。
[0019] 现有技术文献
[0020] 专利文献
[0021] 专利文献1 :实公平4-49357号公报
[0022] 专利文献2 :特开平9-217561号公报
[0023] 专利文献3 :特开平2012-127128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0024]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既能赋予换气性能,还可防止 隔热性、气密性和隔音性下降的门。
[0025] 第1种实用新型的门具有连通室内和室外的通风功能,其特征为,在该门中设有 连通室内与该门内部的室内侧通风口、连通室外和该门内部的室外侧通风口,以及连通该 室外侧通风口与前述室内侧通风口之间的连通通道,该连通通道装有让空气沿着该门表面 方向流通的连接风道,在该连接风道中设有连通、隔断前述室外侧通风口与前述室内侧通 风口之间的连通隔断机构,该连通隔断机构具备:作为在前述室外侧通风口与前述室内侧 通风口之间分离前述连接风道的部件的,具有连通前述室外侧通风口与前述室内侧通风口 之间的通风孔的分离部件,能够在隔断位置与连通位置之间移动地设置的隔断部件,该隔 断位置是接近该分离部件并堵塞前述通风孔的位置,该连通位置是脱离该分离部件并打开 前述通风孔的位置,以及使前述隔断部件在前述隔断位置与前述连通位置之间移动的隔断 部件移动机构,该隔断部件移动机构装有固定部件,能够将配置于前述隔断位置的前述隔 断部件包夹并保持在该固定部件与前述分离部件之间。
[0026] 第2实用新型的门的特征为,在第1种实用新型中,前述隔断部件在前述隔断位置 装有与前述分离部件接触的接触部,该接触部是由比前述分离部件及前述隔断部件更软的 材料构成的。
[0027] 第3种实用新型的门的特征为,在第1种或第2种实用新型中,在前述连通通道中 设有隔音材料,该隔音材料在前述连通通道内配置于与前述室内侧通风口相对的位置。
[0028] 第4种实用新型的门的特征为,在第1种、第2种或第3种实用新型中,前述分离 部件具备以包围前述室内侧通风口的方式设置的多个分离壁,前述分离部件具有通过这些 分离壁而与前述室外侧通风口分离的空间,在前述多个分离壁中,在与前述室外侧通风口 不相对的分离壁上设有前述通风孔。
[0029] 第5种实用新型的门的特征为,在第1种、第2种、第3种或第4种实用新型中,前 述隔断部件装有与前述固定部件进行卡合的卡合部,前述隔断部件移动机构配有固定部件 移动装置,该固定部件移动装置使前述固定部件在卡合位置和保持位置之间移动,前述卡 合位置是与前述卡合部进行卡合的位置,前述保持位置是将前述隔断部件包夹并保持在前 述固定部件与前述分离部件之间的位置,前述卡合部形成为当前述固定部件进行卡合时, 前述隔断部件移动到前述连通位置。
[0030] 第6种实用新型的门的特征为,在第5种实用新型中,前述隔断部件被设置成相对 前述分离部件能够摇摆,前述固定部件移动装置使前述固定部件在前述卡合位置至前述保 持位置之间直线移动,前述卡合部形成为当前述固定部件从前述卡合部位置向前述保持位 置直线移动的过程中,前述隔断部件的摇摆量逐渐变大。
[0031] (防火性)
[0032] 第7实用新型的门的特征为,在第1种、第2种、第3种、第4种、第5种或第6种 实用新型中,前述隔断部件被设置成始终受到能使该隔断部件向前述隔断位置移动的力, 前述隔断部件移动机构装有保持部件,当前述隔断部件配置于前述连通位置时,该保持部 件将保持该状态,该保持部件的整体或一部分拥有温度保险丝功能。
[0033] 根据第1实用新型可知,只要利用隔断部件移动机构将隔断部件从隔断位置移动 到连通位置,室外侧通风口及室内侧通风口之间即可通过连接风道及分离部件的通风孔而 连通起来。因此,通过让隔断部件移动机构动作,即可连通室内外,从而可为室内换气。而 且,在隔断部件处于隔断位置的状态下,只要将隔断部件包夹并保持在固定部件与分离部 件之间,即可让隔断部件紧密地贴在分离部件上。如此,可提高隔断部件与分离部件之间的 气密性,即使在门上设置通风功能,也可以提高门的气密性。此外,还可防止因风或其他外 部因素引起隔断部件的振动。而且,由于隔断部件在"沿着门表面方向使空气流通的连接风 道位置"将室外侧通风口和室内侧通风口分离开来,从而可在室外通风口与隔断部件之间 形成缓冲空间。如此,与外气直接与室内侧通风口接触的情况相比,可提高隔热性。
[0034] 根据第2种实用新型可知,由于接触部是由比分离部件和隔断部件更柔软的材料 构成的,可让接触部与分离部件紧密接触。如此,可提高室外侧通风口与室内侧通风口之间 的气密性,同时还能提高隔音性。此外,万一隔断部件产生振动时,也可防止产生噪音。
[0035] 根据第3种实用新型可知,因设置室内侧通风口及连通通道而使门厚度方向的面 密度下降,从而导致隔音性的下降可以通过隔音材料进行弥补,因此可提高隔音性。
[0036] 根据第4种实用新型可知,利用多个分离板,可将室内侧通风口与室外侧通风口 分离,可提高隔热效果和隔音效果。
[0037] 根据第5种实用新型可知,只要移动固定部件使之与卡合部卡合或脱离,即可移 动隔断部件的位置,从而可简单实现隔断部件移动机构的结构。
[0038] 根据第6种实用新型可知,由于是沿着直线移动固定部件的,可将移动固定部件 的结构设计成简单的结构。此外,隔断部件被设计成相对分离部件可摇摆的结构,而且,卡 合部在结构上可以确保,在固定部件从保持位置向卡合位置直线移动过程中,隔断部件的 摇摆量会逐渐增大。如此,可减小将固定部件从保持位置向卡合位置移动过程中的阻力。
[0039] 根据第7种实用新型可知,在隔断部件处于连通位置的状态下,在发生火灾时可 让隔断部件向隔断位置移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0] 图1A和图1B是配有本实施形态的门1的门单元DU的概况说明图,图1A表示从 室内侧观察的状态图、图1B表示通风板lp的概况放大图。
[0041] 图2是配有本实施形态的门1的门单元DU的概况断面说明图,设有连通隔断装置 10的部分所对应的概况放大图。
[0042] 图3A和图3B是连通隔断装置10的动作状态说明图,图3A表示将隔断板12配置 在隔断位置的状态,图3B表示将隔断板12配置在连通位置的状态。
[0043] 图4A和图4B是说明连通隔断装置10的动作状态的斜视图,图4A表示将隔断板 12配置在隔断位置的状态,图4B表示将隔断板12配置在连通位置的状态。
[0044] 图5A和图5B是安装了配有本实施形态的门1的门单元DU时的大门的概况说明 图。
[0045] 图6A和图6B是配有其他实施形态的门1的门单元DU的概况说明图,图6A表示 从室内侧观察的状态图、图6B为通风板lp的概况放大图。
[0046] 图7是配有其他实施形态的门1的门单元DU的概况断面说明图,设有连通隔断装 置10的部分所对应的概况放大图。
[0047] 符号说明
[0048] 1 门
[0049] lh连通通道
[0050] le室外侧通风口
[0051] lp通风板
[0052] 10连通隔断装置
[0053] 11分离部件
[0054] 11a分离板
[0055] llh通风孔
[0056] 12隔断板
[0057] 12p密封材料
[0058] 20隔断部件移动机构
[0059] 22卡合部
[0060] 22h容纳部
[0061] 25操作部
[0062] 28固定部件
[0063] Th室内侧通风口
[0064] DU 门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65] 下面,将根据【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形态。
[0066] 本实用新型的门是指安装在连通住房建筑室内和室外的入口处的门,其特征是, 即使赋予其连通室内和室外的通风功能,也能防止降低隔热性、气密性和隔音性。
[0067] 对于安装本实用新型的门的住房建筑物没有限制,例如,可以适合于希望分离居 住空间与外部,且希望居住空间可以维持较高的隔热性、气密性和隔音性的门。例如,适合 于公寓等密集住宅的各住户或宾馆的各房间等场合,要求外部与室内之间通过高功能(高 隔热性、高气密性和隔音性等)分离的居室入口的门。当然,也可作为公寓各住户内各房间 之间或房间与走廊之间的分离门。
[0068] 以下,将以用作公寓住户的大门为代表例进行说明。
[0069] (门单元 DU)
[0070] 首先,在说明本实施形态的门1之前,先简单说明一下采用了本实施形态的门1的 门单元DU。
[0071] 在图5A和图5B中,符号EW表示为了安装住户大门出入口的门单元而要求具有开 口部的大门侧壁,符号F表示共用走廊。
[0072] 如图5A和图5B所示,门单元DU是安装在大门侧壁EW上的开口部的套件,它由门 1及装有该门1的门框DF构成。
[0073] 如图1A和图1B所示,门框DF由一对坚框Da、Db以及将该坚框Da、Db的下端及 上端分别连接起来的下框Dc和上框Dd构成。此外,门框DF具有由一对坚框Da、Db及下框 Dc、上框Dd所包围,正面看上去略显长方形的开口 Dh (参见图2)。
[0074] 而且,在本明细书中,所谓开口 Dh,是指将门框DF前后完全连通的空间,在开口 Dh 中,不包含由门框DF所形成的门挡部分。
[0075] 如图2所示,在门框DF中装有门1。该门1的形状近似于开口 Dh,被设计为比开 口 Dh略大的尺寸。换言之,在关闭门1的状态(图2的状态)下,门1的尺寸正好可将门框 DF的开口 Dh填满。
[0076] 该门1,通过可以自由摇摆的连接装置与门框DF相连接。具体而言,以连接装置将 门1连接在门框DF上时,确保门1可以以门尾端(即图1A和图1B中的左侧端部)为支点, 门外端(即图1A和图1B中的右侧端部河以水平摇摆。换言之,如果以门外端为支点摇摆, 即可开闭门1的开口 Dh。
[0077] 如图2所示,在门框DF的正面侧的面(即图2中的左侧面)上,设有所谓的门挡。 该门挡一般设在一对坚框Da、Db及上框Dd、下框Dc的所有周边。此外,该门挡上一般装有 缓冲垫P。设置该缓冲垫P的目的是吸收门1关闭时的冲击,同时,保持门框DF及门1之间 的气密性。
[0078] 换言之,配设的缓冲垫P将门1的开口 Dh的周边围起来,关门时只要让门1的表 面与缓冲垫接触,即可以近乎气密地关闭开口 Dh。
[0079] 因此,如图5A和图5B所示,将门单元DU安装在大门侧壁EW上的开口部后,只要 关闭门1,即可以近乎气密地关闭门单元DU的开口部Dh,并可将室内和室外以近乎气密地 分离开。
[0080] 此外,对于安装在门挡上的缓冲垫P没有任何限制,但一般使用内部为中空的缓 冲垫。这种结构可提高缓冲垫P的灵活性,提高冲击吸收性以及与门1的紧密性。尤其是 在提高门单元DU的气密性的方面,增大缓冲垫P与门1的接触面积有助于提高与门1的紧 密性。例如,如果使用外端面略呈平坦面的缓冲垫,可提高门单元DU的气密性。
[0081] (门 1)
[0082] 接下来将说明本实施形态的门1。
[0083] 本实施形态的门1是一种拥有隔热性和隔音性的门。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门1 具有一对面板la、lb、在这对面板la、lb之间夹持有隔热材料和隔音材料等内部部件lc。因 此,单独的一扇门1就具备一定程度的隔热性和隔音性。
[0084] 另一方面,将本实施形态的门1安装在前述门单元DU中时,只要关闭门1,即可让 门单元DU的开口部Dh变成近乎气密的状态,还装有连通隔断装置10,以确保通过门1实现 通风。
[0085] (连通隔断装置10)
[0086] 接下来将说明门1的连通隔断装置,但在以下说明中,将"如图2所示,门1的右侧 为室内空间,门1的左侧为室外空间,在此情况下安装配有本实施形态的门1的门单元DU" 为例进行说明。
[0087] 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门1的一对面板la、lb中的面板la称为内面板la,将面板 lb称为外面板lb。
[0088] (门1的结构)
[0089]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形态的门1的下部,设有不包含前述内部部件lc的部分。在 这部分,内面板la与外面板lb之间形成空间lh。而且在本实施形态的门1中,通过该空间 lh将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连通起来。
[0090] 具体而言,在门1的下端设有开口 le。如图2所示,将门1安装在门单元DU中时, 设在下框Dc的门挡上的缓冲垫P与内面板la的下端相互紧贴。但是,门1的下端与下框 Dc的上面之间会形成间隙g。因此,通过间隙g和开口 le,门1下部空间lh与室外空间相 互连通。
[0091] 另一方面,在内面板la中,设有贯通里外的贯通孔,即开口 lr。在该开口 lr中 装有可将开口 lr堵塞起来的通风板lp。而在通风板lp中,设有多个贯通孔Th(参见图1A 和图1B)。因此,通过通风板lp上的多个贯通孔Th,空间lh与室内空间相互连通。此外, 在通风板lp的中央部分,除了贯通孔Th之外,还设有开口 s,其配置了后述隔断部件移动机 构20的操作部分25。
[0092] 由于采用前述结构,在本实施形态的门1中,通过间隙g、开口 le、空间lh以及通 风板lp上的多个贯通孔Th,使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互连通。也就是说,既可以将从开口 le流入空间lh的外气,从贯通孔Th提供给室内,也可让室内空气流入贯通孔Th、空间lh, 并通过开口 le和间隙g排出室外。换言之,通过间隙g、开口 le、空间lh以及通风板lp上 的多个贯通孔Th,可实现室内空间的换气。
[0093] 前述开口 le、通风板lp上的多个贯通孔Th、空间lh分别相当于专利申请范围中 所记载的室外侧通风口、室内侧通风口、连通通道。以下,将开口 le视作室外侧通风口 le, 将通风板lp上的多个贯通孔Th视作室内侧通风口 Th,将空间lh视作连通通道lh。另外, 采用如图2所示的结构时,在连通通道lh中,截止室外侧通风口 le中最靠近室外侧的通风 口 le的贯通孔Th (换言之,即位于最下方位置的贯通孔Th)的部分,相当于专利申请范围 中所记载的连接风道。
[0094] 此外,开口 le既可分布在门1下端的整个宽度方向上,也可仅分布在门1下端宽 度方向的局部位置上。尤其要强调的是,在门1的宽度方向上,最好将它设置在与内面板la 上设置开口 lr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
[0095] 另夕卜,在门1的下端设置开口 le会导致强度下降。具体而言,会导致内面板la与 外面板lb接近或分离方向的强度下降。因此,在下端设有开口 le的门1中,设有连接内面 板la和外面板lb的壁部件,即设有与内面板la和外面板lb交叉,为腹板部分的强度保持 部件If。例如,在门1下端内部,安装几乎与门1宽度等长的,具体而言,长度几乎与门1的 门外侧端部内面与门枢侧端部内面之间距离相等的C型钢作为强度保持部件If。此外,在 设有相关强度保持部件If时,强度保持部件If的腹板部分会妨碍室外侧通风口 le与室内 侧通风口 Th之间的通风(或造成气密性隔断)。因此,为了提高二者之间的通风性,在强度 保持部件If的前述腹板部分,设有贯通腹板部分的贯通孔。设置该贯通孔的位置及大小没 有特别限制,但为了提高通风性,一般在与室外侧通风口 le相对应的位置设置同样大小的 贯通孔。
[0096] 以下,将以"在门1的下端设置如图2所示的强度保持部件lf,并在强度保持部件 If的前述腹板部分设有贯通孔"为代表例进行说明。
[0097] (连通隔断装置10)
[0098] 如图2所示,在连通通道lh中,在室外侧通风口 le与室内侧通风口 Th之间,设有 包含允许或隔断二者之间空气流动的连通隔断机构的连通隔断装置10。
[0099] 以下将根据图2?图4B说明连通隔断装置,在图4A和图4B中,为了便于理解结 构,省略了分离部件11的侧面板lib。
[0100] 如图2所示,连通隔断装置10装有配置在室内侧通风口 Th与室外侧通风口 le之 间的分离部件11。该分离部件11是一种断面略呈U字形的长条部件。具体而言,分离部 件11由位于底面的分离板11a、垂直设立在该分离板11a宽度方向两端部的侧面板lib和 11c构成。
[0101] 如图1A和图1B所示,分离部件11的分离板11a的安装会确保其下面与强度保持 部件If的腹板部分的上面保持密切接触状态。该分离板11a的设计长度比贯通强度保持 部件If的前述腹板部分的贯通孔长度略长。换言之,其长度比室外侧通风口 le的长度略 长。在该分离板11a上,在与强度保持部件If的腹板部分贯通孔相对应的位置,设有通风 孔1 lh。例如,该通风孔1 lh可设在分离板1 la的轴向中间部分,即可设在装有前述通风板 lp的部分附近的位置。
[0102] 此外,分离板11a的长度即分离部件11的长度,只要与室外侧通风口 le的长度, 即可覆盖强度保持部件If的腹板部分贯通孔的长度相等即可。尤其要强调的是,其长度最 好能确保将它从设在内面板la中的开口 lr插进门1的空间lh内。
[0103] 另外,所设计的分离部件11,其宽度,即分离部件11的侧面板1 lb、1 lc的外侧面的 间距,与门1的内面板la与外面板lb的内侧面的间距几乎相等。
[0104] 因此,只要在连通通道lh中配置分离部件11,即可将连通通道lh与室内侧通风口 Th及室外侧通风口 le分离,可仅通过通风孔llh与二者相连通。
[0105] 如图2所示,对于分离部件11的分离板11a,在室内侧通风口 Th侧(图1A和图1B 中的上方)安装有隔断板12。该隔断板12是一种长条板状部件。所设计的该隔断板12, 其宽度比设在分离板11a中通风孔llh的宽度(图2中左右方向的宽度)更宽,其长度也比 通风孔llh的长度(图2中与纸面垂直方向的长度)更长。而且将该隔断板12安装在分离 部件11的侧面板lib上时,确保其可以摇摆。此外,在装配时,要确保隔断板12向接近分 离板11a方向摇摆时,其下面必须与分离板11a的上面接触,并正好堵塞住分离板11a的通 风孔llh。
[0106] 因此,只要让隔断板12向接近分离板11a的方向摇摆,即可将室内侧通风口 Th与 室外侧通风口 le的之间进行气密性分离。换言之,只要摇摆隔断板12,即可利用隔断板12 开闭通风孔llh,从而可连通或隔断室内侧通风口 Th与室外侧通风口 le之间的空间。
[0107] 此外,将该隔断板12安装在分离部件11的侧面板lib上时,对于确保其可以摇摆 的安装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如图2所示,只要用铰链将侧面板lib与隔断板12连接 起来即可。
[0108] 另外,在利用隔断板12关闭通风孔llh,提高其气密性的方面,在隔断板12与分离 板11a的接触面上,例如,最好能设置薄板或板状密封材料12p。具体而言,作为密封材料 12p,最好使用比分离板11a和隔断板12更软的材料。通过设置相关的密封材料12p,与隔 断板12相比,可提高与分离板11a的紧密性,从而可利用隔断板12提高关闭通风孔llh时 的气密性,同时,还能提高隔音性。此外,万一因风等外力造成隔断板12振动时,也可防止 产生噪音。对于密封材料12p的材质一般没有限制,但是,当分离部件11和隔断板12是由 不锈钢等金属材质制成时,例如,密封材料12p可采用聚氯乙烯等树脂来制作。
[0109](隔断部件移动机构)
[0110] 如图2?图4B所示,连通隔断装置10装有可让隔断板12摇摆的隔断部件移动机 构20。该隔断部件移动机构20通过执行操作部20,可使隔断板12在隔断位置与连通位置 之间摇摆。所谓隔断位置,如上所述,是指隔断板12与分离板11a面接触并堵塞通风孔llh 的位置(参见图3A、图4A),所谓连通位置,是指隔断板12摇摆到与分离板11a脱离并打开 通风孔llh的位置(参见图3B、图4B)。
[0111] 以下,将说明隔断部件移动机构20的各个构成部分。
[0112] 如图2?图4B所示,在隔断板12的背面(分离板11a的反面),设有承压部21和 卡合部22。
[0113] 承压部21就是设在隔断板12背面的腹板部分。该承压部21的前端部分(即远离 隔断板12背面的部分)设有沿着隔断板12长度方向延伸的承压面。该承压面就是与后述 操作部25的固定部件28接触的部分。此外,所设计的该承压面尺寸,可确保在隔断板12 配置于隔断位置时,从承压面至分离板11a的距离,比从固定部件28下端至分离板11a的 距离略长,其具体理由留待后述。
[0114] 如图2?图4B所示,在承压部的侧面设有卡合部22。该卡合部22是一种正面略 呈""字形的部件。具体而言,卡合部22沿着隔断板12的长度方向形成有沟槽状的容纳 部。该卡合部22的容纳部就是与后述的操作部25的固定部件28进行卡合的部分,卡合部 22安装到承压部21的侧面,确保该容纳部的开口朝向承压部21侧。而且,所设计的容纳部 尺寸,要确保在隔断板12配置于隔断位置时,从其上面(远离隔断板12背面的内侧面)至 分离板11a的距离,比从固定部件28上端至分离板11a的距离略短,其具体理由留待后述。
[0115] 接下来说明操作部25。
[0116] 如图1A?图3B所示,操作部25装有外壳26,该外壳26安装在分离部件11的侧 面板11c上。而且操作部25的外壳26被设计成,在安装到侧面板11c的状态下,确保正好 处在通风板lp的开口 s的位置。换言之,操作部25的外壳26安装在侧面板11c上时要在 门1的内面板la侧露出。
[0117] 如图1A?图3B所示,该外壳26上设有移动板27。该移动板27被设计成,在将外 壳26安装到侧面板11c的状态下,可以沿着隔断板12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在该移动板 27上,在位于门1的内面板la侧的面上设有捏手27a。该捏手27a从外壳26向门1的内 面板la侧突出,通过操作该捏手27a,可让移动板27进行移动。
[0118] 另一方面,在移动板27上,设有安装了前述固定部件28的支承板29。该支承板 29的一端(图2中的上端)与移动板27相连接,另一端(图2中的下端)装有固定部件28。
[0119] 固定部件28是一种圆柱状部件,其轴向一端(基端)与移动板27相连接。而且该 固定部件28被设计成,其轴向与分离板11a大致平行,并与分离板11a的长度方向垂直相 交。此外,固定部件28的前端超过承压部21及卡合部,其长度抵达侧面板lib侧的位置。
[0120] (连通隔断切换操作)
[0121] 以下将说明,利用拥有前述结构的隔断部件移动机构20,执行室内侧通风口 Th与 室外侧通风口 le之间连通或隔断的操作。
[0122] 首先,如图3A及图4A所示,让隔断板12处于隔断位置状态。在该状态下,操作隔 断部件移动机构20的捏手27a,让移动板27进行移动,将固定部件28移动到承压部21的 位置。
[0123] 如上所述,所设计的承压面21尺寸,可确保在隔断板12配置于隔断位置状态时, 从承压面至分离板11a的距离,比从固定部件28下端至分离板11a的距离略长。因此,当 固定部件28配置于承压部21的位置时,承压部21及隔断板12处于被固定部件28和分离 板11a包夹的状态。换言之,承压部21被固定部件28压向分离板11a的状态。
[0124] 如此,分离板11a与隔断板12进入相互紧贴的状态,从而可提高室外侧通风口 le 与室内侧通风口 Th之间的气密性,换言之,可提高室内与室外之间的气密性。因此,即使赋 予门1通风功能,也可以提高门1的气密性。而且,即使由于室外侧通风口 le吹入的风或 其他外在因素使得隔断板12受到外力作用,由于固定部件28、支承板29及移动板27可固 定隔断板12的移动,从而也可防止隔断板12产生振动等。
[0125] 另一方面,从图3A及图4A的状态,操作隔断部件移动机构20的捏手27a,让移动 板27进行移动,让固定部件28朝向卡合部22移动。如此,由于卡合部22在安装时其容纳 部的开口是朝向承压部21侧的,固定部件28会从该开口进入容纳部内。所设计的容纳部 尺寸,可确保在隔断板12配置于隔断位置状态时,从其上面至分离板11a的距离,比从固定 部件28上端至分离板11a的距离略短。因此,一旦固定部件28进入容纳部,卡合部22就 会受到固定部件22将卡合部22向上推压的力。换言之,利用固定部件28进入容纳部,会 产生将隔断板12托起的力。
[0126] 隔断板12安装在分离部件11的侧面板lib上,且可以摆动,当受到前述力后,隔 断板12将以该侧面板lib侧的端部为支点向上方摆动,即沿着与分离板11a脱离的方向摆 动。如此,可让隔断板12移动到连通位置,从而打开通风孔llh。因此,可连通室内侧通风 口 Th及室外侧通风口 le,从而可连通室内外,进而可实现室内换气(参见图3B、图4B)。
[0127] 而且,移动板27可沿着隔断板12的长度方向移动。即通过让移动板27进行移动, 固定部件28可沿着隔断板12的长度方向呈直线移动,换言之,可沿着与分离板11a表面平 行的方向直线移动。
[0128] 另一方面,承压部21和卡合部22沿着隔断板12长度方向并列配置,而且,卡合部 22的容纳部的开口朝向承压部21进行配置。
[0129] 因此,只要让捏手27a直线移动,并同时让移动板27 -起直线移动固定部件28,即 可将固定部件28配置于承压部21的承压面上,并使之进入卡合部22的容纳部。
[0130] 也就是说,作为隔断部件移动机构20,在结构上,只要让捏手27a直线移动,即可 让固定部件与卡合部22的容纳部相卡合,故可以采用一种简单结构作为隔断部件移动机 构20的结构。
[0131] 此外,在卡合部22容纳部的开口附近,上面最好形成锥状。具体而言,在容纳部 的开口附近,在容纳部上面,从容纳部内部朝向开口最好形成上倾形状(即逐渐脱离分离板 11a的形状)。只要能形成这种形状,在固定部件28从保持位置向卡合位置直线移动的过程 中,隔断板12的摇摆量就会逐渐变大,从而可使固定部件28在向卡合位置移动时的阻力逐 渐变小。
[0132] 另外,承压部21的承压面既可以采用与隔断板12的背面平行的平坦面,也可以采 用沿其长度方向凹凸起伏的面,或采用阶梯状的面。
[0133] 如果采用凹凸起伏的面,当固定部件28配置于凹陷部分时,即可让沿承压部21的 承压面长度方向移动的固定部件28保持不动。
[0134] 另外,如果承压部21的承压面为阶梯状,则可以改变将隔断板12包夹在固定部件 28与分离板11a之间的固定状态。换言之,固定部件28可通过承压部21调整将隔断板12 顶压在分离板11a上的力。具体而言,承压部21的承压面被设计成,随着不断脱离卡合部 22,承压面逐渐变高(即逐渐远离分离板11a)。如此,只要将固定部件28从卡合部22向脱 离方向移动,可阶段性地增加顶压力,从而可在操作捏手27a时提高其操作性。
[0135] 前述固定部件28进入卡合部22的容纳部,进到比锥状部分更深的部分并与之卡 合的位置(参见图4B),就是专利申请范围中所记载的卡合位置,固定部件28配置于承压部 21的承压面上的位置(参见图4A)就是专利申请范围中所记载的保持位置。
[0136] 另外,隔断部件移动机构不局限于前述结构,也可采用可发挥同样功能的各种其 他结构。具体而言,也可设置与分离板11a的表面垂直相交,而且可沿其表面法线方向移动 的轴状部件,利用该轴状部件驱动分离板11a摇摆。例如,可采用这样的结构:在门1的内 面板la的内面,设置可沿图2中上下方向移动的轴状部件;然后将隔断板12连接在该轴状 部件的下端;另一方面,将轴状部件的上端连接到可沿上下移动轴状部件,且可固定其移动 状态的操作部。如此,也可发挥与前述隔断部件移动机构20相同的功能。
[0137] (其他实施形态)
[0138] 此外,分离部件也可采用围住室外侧通风口 Th (换言之,门1的内面板la的开口 lr)的结构。
[0139] 例如,如图7所示,可配置在室内侧通风口 Th拥有开口的箱状分离部件40。如此, 在分离部件40内,虽然与室外侧通风口 le相互分离,但可与室内侧通风口 Th形成连通空 间40h。然后在分尚部件40上侧壁41上设置贯通孔41h。最后,在该壁41的上方,设置与 前述连通隔断装置10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结构的连通隔断装置50。
[0140] 当采用前述结构时,利用分离部件40的多个壁,可将室内侧通风口 Th与室外侧通 风口 le切实分离,从而可提高隔热效果。而且,通过在不与室外侧通风口 le相对的上侧壁 41上设置贯通孔41h,可使从室内侧通风口 Th至室外侧通风口 le之间的风道变得曲折。如 此,风道可发挥像音响迷宫一样的功能,从而可提高隔音性。
[0141] 尤其是在分离部件40内部,即使设置后述的隔音材料,也可提高隔音性。特别是 作为隔音材料,如果在空间40h内配置吸音材料,可提高沿门1厚度方向的面密度,因此可 进一步提1?隔首效果。
[0142] 此外,在上例中,在分离部件40的上侧壁41上设置了贯通孔41h,但对于设置贯通 孔41h的壁没有限制,如果将贯通孔设置在与室外侧通风口 le不相对的壁上,可提高前述 隔首性。
[0143] (关于室内侧通风口 Th的位置)
[0144] 在上例中,说明了将室内侧通风口 Th设在门1下部时的情况,虽然一般对室内侧 通风口 Th的设置位置没有特别限制,但如图1A和图1B及图2所示,最好将室内侧通风口 Th设在门1的下部。届时,从室外侧通风口 le至室内侧通风口 Th的风道变得更单纯,通风 路径也最短,从而可提高换气功能。而且,如果缩短从门1下端至室内侧通风口 Th的距离, 则可以大面积设置门1的高隔热区域的中央部分。此外,还可将门1内部的气体对流控制 在最小限度内,从而控制因设置连通隔断装置10所引起的隔热性能下降。
[0145] (关于室外侧通风口 le的位置)
[0146] 在上例中,说明了将室外侧通风口 le设在门1下端时的情况,但对于室外侧通风 口 le的设置位置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也可设在门1的侧面(门外侧端部或门枢轴侧端部) 或门1的上端。即使设在这些位置,只要在内面板la设置开口 lr,并配置通风板lp,室外 侧通风口 le与通风板lp之间风道也可作为连通通道lh。但是,如果考虑隔热性,最好将室 外侧通风口 le设在门1的下端,同时将室内侧通风口 Th也设在门1的下端部。
[0147] 此外,也可在外面板lb上形成开口,设置室外侧通风口 le。即使如此,只要室外侧 通风口 le与室内侧通风口 Th在门1的表面方向上不重叠,即可将连通通道lh中位于二者 之间的部分作为连接风道。此外,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从换气性和隔热性的角度,最好能尽 量缩短连通通道lh。
[0148] (通风板 lp)
[0149] 在上例中,对通风板lp上形成的贯通孔Th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如图1A和图1B及 图6A和图6B所示,既可以采用略呈方形的贯通孔,也可以采用圆形孔或纵向较长的扁缝 孔。
[0150] 此外,也可不设置通风板lp,直接在内面板la上形成贯通孔作为室内侧通风口。 如此,拥有可改善门1外观的优点。另一方面,当设置有通风板lp时,拥有只要卸下通风板 lp,即可维修或更换连通隔断装置10的优点。
[0151] 此外,也可在通风板lp的内表面装上无纺布等垫片。如此,可防止灰尘等从外部 通过连通通道lh进入室内。
[0152] (隔音性)
[0153] 从提高隔音性的角度,最好在连通通道lh内设置隔音材料SB。具体而言,就是在 连通通道lh内,在与室内侧通风口 Th相对的位置配设隔音材料SB(参见图2)。如此,因设 置室内侧通风口 Th及连通通道lh而使门1厚度方向的面密度下降所导致的隔音性下降, 可通过隔音材料进行弥补,从而可提高隔音性。因此,可降低室内声音向外部泄漏,也可减 小外部声音向室内渗透。
[0154] 此外,对设置在连通通道lh内的隔音材料SB没有特别限制。
[0155] 例如,也可在外面板lb的内表面安装适当厚度的钢板作为隔音材料SB。
[0156] 另外,作为隔音材料SB,也可使用一般吸音材料。例如,只要在连通通道lh内配置 吸音材料,在设置了吸音材料的部分,可提高门1厚度方向的面密度。如此,沿着门1宽度 方向从室内侧通风口 Th向外部透漏的声音,以及沿着门1宽度方向从外部透漏到室内侧通 风口 Th的声音,就能与吸音材料(即隔音材料SB)相互干涉而衰减。
[0157] 设置隔音材料SB的位置并不局限于图2所示的位置,只要设置在可发挥适当隔音 功能的位置(例如,与室内侧通风口 Th相对的位置等)即可。
[0158] 隔音材料SB的大小和形状也不局限于图2所示的大小和形状。虽然隔音材料SB 的表面积及厚度越大,隔音性能越好,但只要根据门1的规格和用途等,采用大小和形状能 确保发挥适当隔音功能的隔音材料SB即可。
[0159] (防火性)
[0160] 此外,当隔断部件移动机构20采用前述配置时,在发生火灾时,可将隔断板12作 为分离室外侧通风口 le与室内侧通风口 Th之间空间的防火板使用。
[0161] 具体而言,将固定部件28、支承板29,或者将支承板29固定在移动板27上的连接 部件SP等部件采用具有温度保险丝功能的材料来制作。如此,即使在通风状态下发生火 灾,由于这些部件也会融化脱落或降低强度,从而无法继续将隔断板12保持在通风位置。 于是,隔断板12因重力作用而摇摆到隔断位置,从而可分离室外侧通风口 le与室内侧通风 口 Th之间的空间。
[0162] 采用前述构成时,固定部件28、支承板29、连接部件SP就相当于专利申请范围中 所记载的保持部件。
[0163] 此外,在前述结构中,当温度保险丝融化时,最好能固定隔断板12的摇摆。如此, 当隔断板12配置于隔断位置后,即可防止因火灾时产生的风等外力导致隔断板12活动,并 连通室外侧通风口 le与室内侧通风口 Th。
[0164] 例如,可考虑采用如下结构。
[0165] 设法将支承板29用多根销固定在移动板27上,除其中1根销外,其他所有的销均 采用带温度保险丝功能的销。例如,在结构上使用2根销固定支承板29和移动板27,其中 一根销采用带温度保险丝功能的产品(温度保险丝销)。而且,确保支承板29可相对另一根 销进行摇摆。如此,当发生火灾时,虽然温度保险丝销会融化,但另一根销仍然可维持支承 板29与移动板29的连接状态。而且,以另一根销为支点,支承板29会朝向隔断板12方向 摇摆,使固定部件28搁在隔断板12上。进入前述状态时,只要设置让支承板29与外壳26 或侧面板11c进行卡合的卡合机构,则支承板29将无法移动,于是隔断板12将被夹在固定 部件28与分离板11a之间。因此,可固定隔断板12的摇摆。对于让支承板29与外壳26 或侧面板11c进行卡合的卡合机构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采用"在外壳26或侧面板11c上 形成突起,在支承板29上设置相应的切槽,使二者以前述状态卡合起来"的机构。此外,在 支承板29向下方摇摆的状态下,如果采用"其他的销的中心轴与固定部件28的中心轴位于 与分离板11a的上面垂直相交的同一面上"的结构,即使不设置像前述那样的卡合机构,也 可以固定支承板29的移动。
[0166] 此外,只要所设置的隔断板12可确保始终有一种力使隔断板12向隔断位置移动, 则当连接部件SP等融化时,即可切实使隔断板12摇摆,让隔断板12向隔断位置移动。
[0167] 例如,也可以设置蓄能装置,确保隔断板12可以从通风位置摇摆至隔断位置。此 时,当连接部件SP等融化时,也可切实让隔断板12摇摆并向隔断位置移动。而且,还可防止 因火灾时产生的风等外力导致隔断板12移动并连通室外侧通风口 le与室内侧通风口 Th。
[0168] 但是,如图2所示,只要利用重力向隔断板12施加使之向隔断位置移动的力,即使 不设置专门的蓄能装置也可以,这样采用简单的机构作为隔断部件移动机构20即可。
[0169] (关于隔断板12)
[0170] 隔断板12既可以采用单纯的板状部件,也可以采用如图2所示的L字形部件。如 果采用L字形部件,即使减小隔断板12的厚度,也可提高隔断板12的强度,从而可以减轻 隔断板12自身的重量。如此,在隔断板配置于隔断位置时,可减小操作捏手27a所需要的 力,提1?操作性。
[0171] 而且,如图2所示,在隔断板12摇摆时,如果向上方移动的端部边缘(即前端侧)弯 曲成L字形状,当发生火灾时,向上方弯曲的部分会作为隔断板12向隔断位置移动时的负 荷发挥作用。如此,当销sp融化时,即使产生从通风孔llh吹入的空气流,也可帮助抵消空 气流阻力,轻松地让隔断板12置于隔断位置。
[0172] 此外,在上例中,说明了隔断板12以其宽度方向的一端为支点摇摆,在隔断位置 与连通位置之间移动的情况。但是,对于隔断板12在隔断位置和连通位置之间改变姿势的 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既可让隔断板12以其长度方向的一端为支点进行摇摆,也可让 隔断板12沿着分离板11a表面法线方向移动(S卩,让隔断板12直接向上提升)。
[0173] (关于分离部件)
[0174] 在上例中,说明了分离部件为断面略呈U字形的长条部件的情况,但分离部件也 可采用单纯的长板部件。采用单纯的长板部件时,只要将隔断板12通过铰链与内面板la 或外面板lb以可摇摆的方式连接起来即可。此外,操作部25的外壳26也只要与内面板la 或通风板lp直接连接即可。
[0175] 另外,在图2的示例说明中,仅说明了以略呈U字形断面的长条状部件作为分离部 件的情况。但是,前述强度保持部件If设置在室内侧通风口 Th与室外侧通风口 le之间, 具有将二者分离的功能。因此,也可以不设置图2中的分离部件11,而让图2中的强度保持 部件If发挥分离部件的功能。
[0176] 此外,也可让由图2所记载的略呈U字形断面的长条状部件构成的分离部件11发 挥强度保持部件的功能。此时,分离部件11的长度必须与门1外侧端部内面至门枢轴侧端 部内面间的距离几乎相等。
[0177] 换言之,在专利申请范围中所记载的分离部件,不仅包括仅将图2中的分离部件 11单体作为分离部件的概念,还包括将图2中的强度保持部件If作为分离部件的概念,以 及将图2中的分离部件11及强度保持部件If都作为分离部件的概念。当然,专利申请范 围中所记载的分离部件,只要拥有所定义的功能即可,很显然并不局限于这些说明例中列 举的结构部件。
[0178] 工业实用性
[0179] 本实用新型的门,适合于安装在要求高功能的公寓、宾馆等住房建筑入口。
【权利要求】
1. 一种门,具有连通室内与室外的通风功能,其特征在于, 在该门中设有连通室内与该门内部的室内侧通风口、连通室外和该门内部的室外侧通 风口,以及连通该室外侧通风口与前述室内侧通风口之间的连通通道, 该连通通道装有让空气沿着该门表面方向流通的连接风道, 在该连接风道中设有连通、隔断前述室外侧通风口与前述室内侧通风口之间的连通隔 断机构, 该连通隔断机构具备: 作为在前述室外侧通风口与前述室内侧通风口之间分离前述连接风道的部件的,且具 有连通前述室外侧通风口与前述室内侧通风口之间的通风孔的分离部件, 能够在隔断位置与连通位置之间移动地设置的隔断部件,该隔断位置是接近该分离部 件并堵塞前述通风孔的位置,该连通位置是脱离该分离部件并打开前述通风孔的位置,以 及 使前述隔断部件在前述隔断位置与前述连通位置之间移动的隔断部件移动机构, 该隔断部件移动机构装有固定部件,能够将配置于前述隔断位置的前述隔断部件包夹 并保持在该固定部件与前述分离部件之间。
2. 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门,其特征在于, 前述隔断部件在前述隔断位置装有与前述分离部件接触的接触部, 该接触部是由比前述分离部件及前述隔断部件更软的材料构成的。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门,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连通通道中设有隔音材料, 该隔音材料在前述连通通道内配置于与前述室内侧通风口相对的位置。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门,其特征在于, 前述分离部件具备以包围前述室内侧通风口的方式设置的多个分离壁, 前述分离部件具有通过这些分离壁而与前述室外侧通风口分离的空间, 在前述多个分离壁中,在与前述室外侧通风口不相对的分离壁上设有前述通风孔。
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门,其特征在于, 前述隔断部件装有与前述固定部件进行卡合的卡合部, 前述隔断部件移动机构配有固定部件移动装置,该固定部件移动装置使前述固定部件 在卡合位置和保持位置之间移动,前述卡合位置是与前述卡合部进行卡合的位置,前述保 持位置是将前述隔断部件包夹并保持在前述固定部件与前述分离部件之间的位置, 前述卡合部形成为当前述固定部件进行卡合时,前述隔断部件移动到前述连通位置。
6. 如权利要求5所记载的门,其特征在于, 前述隔断部件被设置成相对前述分离部件能够摇摆, 前述固定部件移动装置使前述固定部件在前述卡合位置至前述保持位置之间直线移 动, 前述卡合部形成为当前述固定部件从前述卡合部位置向前述保持位置直线移动的过 程中,前述隔断部件的摇摆量逐渐变大。
7.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门,其特征在于, 前述隔断部件被设置成始终受到能使该隔断部件向前述隔断位置移动的力, 前述隔断部件移动机构装有保持部件,当前述隔断部件配置于前述连通位置时,该保 持部件将保持该状态, 该保持部件的整体或一部分拥有温度保险丝功能。
【文档编号】E06B7/02GK203835210SQ201320775739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3日
【发明者】伊藤浩, 服部雅彦, 西康雄, 筒井亮 申请人:日本福年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