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床的下折叠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7588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儿童游戏床的下折叠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儿童游戏床的下折叠机构,包括床腿(1)、上连杆(4)和下连杆(5),上连杆(4)间隔位于下连杆(5)的上方,所述上连杆(4)与床腿(1)对应位置活动相连接,下连杆(5)与床腿(1)活动相连接,在下连杆(5)与转轴(51)相连接的一端分叉出上枝杆(52)和下枝杆(53),上枝杆(52)与第一拉绳(54)相连接,第一拉绳(54)另一端经过床腿底部的横轴(11)与拉动部相连接,下枝杆(53)的端部与第二拉绳(55)相连接,第二拉绳(55)的另一端经过活动轴再经横轴与拉动部相连接。其优点在于:床体的下折叠部结构更简单,另件少,组装方便,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且其结构牢固,操作安全,方便,稳定性好。
【专利说明】儿童游戏床的下折叠机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儿童游戏床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指一种儿童游戏床的下折叠机构。
【背景技术】
[0002]现有一种申请号为CN201310307100.4名称为《一种儿童娱乐床下折叠机构》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结构,其结构包括包括与所述的支腿下端固定的固定杆,所述的固定杆两端分别铰接有上连杆和下连杆,所述的固定杆下部铰设有摆动块,所述的摆动块中部与固定杆铰接,所述的摆动块下端连接有折叠拉绳,所述的摆动块上端设有顶压部,所述的下连杆上设有折叠时顶压所述的顶压部使所述的摆动块旋转的凸块,所述的固定杆上部铰接有摆动架,所述的上连杆上设有展开时推动所述的摆动架上端带动所述的摆动架旋转的推块,所述的摆动架下端连接有展开拉绳。该发明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折叠和展开的同时拉动拉绳的儿童娱乐床下折叠机构。但其缺点是,折叠机构结构复杂,部件多,制作麻烦,生产成本高,所以其结构还有待于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牢固、折叠更方便寿命长且生产成本低的儿童游戏床的下折叠机构。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儿童游戏床的下折叠机构,包括床腿、上连杆和下连杆,所述上连杆间隔位于下连杆的上方,所述上连杆与床腿对应位置活动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杆通过转轴与床腿活动相连接,在所述下连杆与转轴相连接的一端分叉出斜向上延伸的上枝杆和斜向下延伸的下枝杆,所述上枝杆的端部与第一拉绳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拉绳的另一端经过床腿底部的横轴与床腿和支撑横杆连接处用于床体展开的拉动部相连接,所述下枝杆的端部与第二拉绳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拉绳的另一端绕过上连杆与床腿底部活动相连接的活动轴再经过横轴与床腿和支撑横杆连接处用于床体折叠的拉动部相连接,所述上枝杆与第一拉绳的连接端到转轴之间的距离大于下枝杆与第二拉绳的连接端到转轴之间的距离。
[0005]作为改进,所述拉动部包括内设凹腔的倒L形定位架、摆动片,所述倒L形定位架固定于床腿的顶部上,所述摆动片中部通过轴销能转动地置于横臂的凹腔中,在位于摆动片顶部上方的横臂的凹腔中设置有横销轴,所述摆动片的下端通过传动机构与支撑横杆活动相连接,所述摆动片的顶部形成能摆动的拉动部,所述第一拉绳从床腿底部向上延伸并直接与摆动片顶部相连接,所述第二拉绳从床腿底部向上延伸并绕过横销轴与摆动片顶部相连接,当床体打开时,所述第一拉绳向下拉动而使摆动片的顶部向下摆动而形成拉动状态;当床体折叠时,所述第二拉绳因先经过横销轴而向下拉动,则摆动片的顶部向上摆动而形成反向拉动状态。
[0006]作为改进,在每条床腿的底部可固定有套座,在套座内腔的底部设置在床体移动时能减少磨擦力的底轮,所述底轮通过轮轴与套座相连接,所述套座的侧面上设置有对应的上连杆和下连杆能伸入的竖向凹槽,在底轮的两片外轮片之间间隔平列地设置左、中、右三个环形腔,与所述上枝杆相连接的第一拉绳经过中环形腔与摆动片中顶部的顶轴相连接,与所述下枝杆相连接的第二拉绳绕过活动轴再绕过左环形腔后从床腿的左腔向上延伸,并经过横销轴与摆动片中的顶轴相连接,所述右环形腔为另一边的第二拉绳对应圈绕。
[0007]作为改进,所述下连杆与上枝杆、下枝杆形成上枝杆长于下枝杆的Y形,所述上枝杆为条形枝杆,所述下枝杆亦为条形枝杆。
[0008]作为改进,所述上连杆与床腿对应位置活动相连接的结构为:所述上连杆为插入套座的竖向凹槽中,并通过转轴销与套座活动相连接,所述对应下连杆的下端位于对应上连杆下方的同一竖向凹槽中。
[0009]作为改进,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二摆动片、定位夹片,所述定位夹片通过第二轴销与支撑横杆一端相固定,所述支撑横杆端部伸入横臂的凹腔中并通过第一销轴将横臂、支撑横杆与伸入凹腔中的定位片活动地连接在一起,所述摆动片的下端通过摆动轴与第二摆动片一端活动相连接,所述第二摆动片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轴销与位于第一轴销下方的定位夹片活动相连接。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床体的下折叠部结构更简单,另件少,组装方便,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且其结构十分牢固,因本实用新型下连杆一端设置有角度的下枝杆和上枝杆,这样当床体展开时,上枝杆由于巧妙的角度设计,在上枝杆转动时先上枝杆的端部是靠近横轴,在床体要完全要打开时,上枝杆的端部因转动才远离横轴而开始拉紧钢丝拉绳,这样摆动片带动摆动轴向上移动经过拐点而使支撑横杆处于展开锁定状态,当床体折叠而收缩时,下枝杆因旋转而远离活动轴,即第二拉绳拉紧,这样拉动摆动轴向下移动而自动解除支撑横杆的锁定机构,当下枝杆继续旋转而转过活动轴与转轴连线时,下枝杆又重新靠近活动轴而使第二拉绳不再拉紧,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第二拉绳在下枝杆继续旋转情况下而被拉断的问题;并且床体的结构紧凑,体积小,不仅重量轻,而且打开和折叠收起均十分方便;操作时,通过中央控制部来控制整个床体的打开和折叠,只要一只手就能将床体展开和折叠,向下按压一下控制部就能完全打开,收起时,只要控制部向上拉起即能折叠,操作安全,方便,稳定性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其中一床腿去掉部分外壳后的立体图;
[0012]图2是图1中将床腿中部分外壳完全去掉,且其中一组拉绳去掉后的立体图;
[0013]图3是图1不同视角且床腿中去掉床腿套座后结构立体图;
[0014]图4是图1中床腿与支撑横杆、上连杆、下连杆相互连接的结构图;
[0015]图5是图1中I部的放大图;
[0016]图6是图1中II部的放大图;
[0017]图7是图2中IX部的放大图;
[0018]图8是图2中X部的放大图;
[0019]图9是图3中G部的放大图;
[0020]图10是图1中III部的放大图;[0021]图11是图1中IV部的放大图;
[0022]图12是图1中下连杆旋转的位置关系图;
[0023]图13是图12中上枝杆旋转角度与横轴距离关系的曲线图;
[0024]图14是图12中下枝杆旋转角度与活动轴距离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6]如图1至图14所示,本实施例儿童游戏床的下折叠机构,本儿童游戏床的下折叠机构,包括床腿1、上连杆4和下连杆5,所述上连杆4间隔位于下连杆5的上方,所述上连杆4与床腿I对应位置活动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杆5通过转轴51与床腿I活动相连接,在所述下连杆5与转轴51相连接的一端分叉出斜向上延伸的上枝杆52和斜向下延伸的下枝杆53,所述上枝杆52的端部与第一拉绳54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拉绳54的另一端经过床腿底部的横轴11与床腿I和支撑横杆2连接处用于床体展开的拉动部相连接,所述下枝杆53的端部与第二拉绳55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拉绳55的另一端绕过上连杆4与床腿I底部活动相连接的活动轴41再经过横轴11与床腿I和支撑横杆2连接处用于床体折叠的拉动部相连接,所述上枝杆52与第一拉绳54的连接端到转轴51之间的距离h大于下枝杆53与第二拉绳55的连接端到转轴51之间的距离S。所述拉动部包括内设凹腔60的倒L形定位架6、摆动片61,所述倒L形定位架6固定于床腿I的顶部上,所述摆动片61中部通过轴销66能转动地置于横臂65的凹腔60中,在位于摆动片61顶部上方的横臂65的凹腔60中设置有横销轴6d,所述摆动片61的下端通过传动机构与支撑横杆2活动相连接,所述摆动片61的顶部形成能摆动的拉动部,所述第一拉绳54从床腿I底部向上延伸并直接与摆动片61顶部相连接,所述第二拉绳55从床腿I底部向上延伸并绕过横销轴6d与摆动片61顶部相连接,当床体打开时,所述第一拉绳54向下拉动而使摆动片61的顶部向下摆动而形成拉动状态;当床体折叠时,所述第二拉绳55因先经过横销轴6d而向下拉动,则摆动片61的顶部向上摆动而形成反向拉动状态。在每条床腿I的底部固定有套座12,在套座12内腔的底部设置在床体移动时能减少磨擦力的底轮13,所述底轮13通过轮轴11与套座12相连接,所述套座12的侧面上设置有对应的上连杆4和下连杆5能伸入的竖向凹槽14,在底轮13的两片外轮片之间间隔平列地设置左、中、右三个环形腔,与所述上枝杆52相连接的第一拉绳54经过中环形腔Ib与摆动片61中顶部的顶轴68相连接,与所述下枝杆53相连接的第二拉绳55绕过活动轴41再绕过左环形腔Ia后从床腿I的左腔向上延伸,并经过横销轴6d与摆动片61中的顶轴68相连接,所述右环形腔Ic为另一边的第二拉绳对应圈绕。所述下连杆5与上枝杆52、下枝杆53形成上枝杆52长于下枝杆53的Y形,所述上枝杆52为条形枝杆,所述下枝杆53亦为条形枝杆。所述上连杆4与床腿I对应位置活动相连接的结构为:所述上连杆4为插入套座12的竖向凹槽14中,并通过转轴销41与套座12活动相连接,所述对应下连杆5的下端位于对应上连杆4下方的同一竖向凹槽14中。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二摆动片62、定位夹片63,所述定位夹片63通过第二轴销6b与支撑横杆2 —端相固定,所述支撑横杆2端部伸入横臂65的凹腔60中并通过第一销轴6a将横臂65、支撑横杆2与伸入凹腔60中的定位片63活动地连接在一起,所述摆动片61的下端通过摆动轴67与第二摆动片62 —端活动相连接,所述第二摆动片6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轴销6c与位于第一轴销6a下方的定位夹片63活动相连接。
[0027]上述图13与图14中的坐标横线Z表示下连杆5旋转角度,所述坐标竖线Y表示下连杆5旋转时牵引的距离,图13中的曲线9是指上枝杆旋转时上枝杆端部与横轴之间牵引距离的曲线图,图14中的曲线91是指下枝杆旋转时下枝杆端部与活动轴41之间牵引距离的曲线图。
【权利要求】
1.一种儿童游戏床的下折叠机构,包括床腿(14)、上连杆(4)和下连杆(5),所述上连杆⑷间隔位于下连杆(5)的上方,所述上连杆⑷与床腿⑴对应位置活动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杆(5)通过转轴(51)与床腿(I)活动相连接,在所述下连杆(5)与转轴(51)相连接的一端分叉出斜向上延伸的上枝杆(52)和斜向下延伸的下枝杆(53),所述上枝杆(52)的端部与第一拉绳(54)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拉绳(54)的另一端经过床腿底部的横轴(11)与床腿(I)和支撑横杆(2)连接处用于床体展开的拉动部相连接,所述下枝杆(53)的端部与第二拉绳(55)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拉绳(55)的另一端绕过上连杆(4)与床腿(I)底部活动相连接的活动轴(41)再经过横轴(11)与床腿(I)和支撑横杆(2)连接处用于床体折叠的拉动部相连接,所述上枝杆(52)与第一拉绳(54)的连接端到转轴(51)之间的距离(h)大于下枝杆(53)与第二拉绳(55)的连接端到转轴(51)之间的距离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动部包括内设凹腔(60)的倒L形定位架(6)、摆动片(61),所述倒L形定位架(6)固定于床腿(I)的顶部上,所述摆动片(61)中部通过轴销(66)能转动地置于横臂(65)的凹腔(60)中,在位于摆动片(61)顶部上方的横臂(65)的凹腔(60)中设置有横销轴(6d),所述摆动片(61)的下端通过传动机构与支撑横杆(2)活动相连接,所述摆动片(61)的顶部形成能摆动的拉动部,所述第一拉绳(54)从床腿(I)底部向上延伸并直接与摆动片(61)顶部相连接,所述第二拉绳(55)从床腿(I)底部向上延伸并绕过横销轴(6d)与摆动片(61)顶部相连接,当床体打开时,所述第一拉绳(54)向下拉动而使摆动片(61)的顶部向下摆动而形成拉动状态;当床体折叠时,所述第二拉绳(55)因先经过横销轴(6d)而向下拉动,则摆动片(61)的顶部向上摆动而形成反向拉动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 的底部设置在床体移动时能减少磨擦力的底轮(13),所述底轮(13)通过轮轴(11)与套座(12)相连接,所述套座(12)的侧面上设置有对应的上连杆(4)和下连杆(5)能伸入的竖向凹槽(14),在底轮(13)的两片外轮片之间间隔平列地设置左、中、右三个环形腔,与所述上枝杆(52)相连接的第一拉绳(54)经过中环形腔(Ib)与摆动片(61)中顶部的顶轴(68)相连接,与所述下枝杆(53)相连接的第二拉绳(55)绕过活动轴(41)再绕过左环形腔(Ia)后从床腿(I)的左腔向上延伸,并经过横销轴(6d)与摆动片(61)中的顶轴(68)相连接,所述右环形腔(Ic)为另一边的第二拉绳对应圈绕。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杆(5)与上枝杆(52)、下枝杆(53)形成上枝杆(52)长于下枝杆(53)的Y形,所述上枝杆(52)为条形枝杆,所述下枝杆(53)亦为条形枝杆。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杆(4)与床腿(I)对应位置活动相连接的结构为:所述上连杆(4)为插入套座(12)的竖向凹槽(14)中,并通过转轴销(41)与套座(12)活动相连接,所述对应下连杆(5)的下端位于对应上连杆(4)下方的同一竖向凹槽(14)中。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第二摆动片(62)、定位夹片(63),所述定位夹片(63)通过第二轴销(6b)与支撑横杆(2)—端相固定,所述支撑横杆(2)端部伸入横臂(65)的凹腔(60)中并通过第一销轴(6a)将横臂(65)、支撑横杆(2)与伸入凹腔(60)中的定位片(63)活动地连接在一起,所述摆动片(61)的下端通过摆动轴(67)与第二摆动片(62) —端活动相连接,所述第二摆动片(6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轴销(6c)与位于第一 轴销(6a)下方的定位夹片(63)活动相连接。
【文档编号】A47D7/00GK203815058SQ201420187440
【公开日】2014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6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6日
【发明者】茅鸿勇 申请人:茅鸿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