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煎炸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085219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属于油炸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半煎炸锅。

背景技术:
煎和炸是人们平日常用的烹调方法。煎:起源北魏时期《齐民要术》,是以小火将锅烧热后,下入布满锅底适宜的油并烧热,将经加处理好的原料下入,加热的烹调技法。制作时先煎好一面,再煎,另一面,也可以两面反复交替煎,油量以不浸没原料为宜煎,煎时要不断晃锅锅或用手铲翻动,使其受热均匀两面一致,多呈金黄色或表皮酥脆。炸:就是将经过刀处理成形或整形的原料,放入大量热油中加热制熟,使成品达到或焦脆或软嫩或酥香等不同质感的烹调方法。单纯的煎,虽然烹调过程中不需加入大量的油,使烹调食物口感不油腻,但煎食物步骤比较繁琐,需要对食物多面进行单独加入,烹调时间长。单纯的炸,虽然能迅速将食物煮熟,但烹调过程中需要用大量的油,而且炸出的食物口感比较油腻。为了提供具有煎炸效果的烹调器,研发人员发明了干煎炸锅,该种干煎炸锅食物完全不浸入油脂中,只是表面包覆一层油膜,同时对包覆有油膜的食物加热,使烹调达到煎炸的效果。但该种干煎炸锅,锅体底部不积存油脂,烹调过程中,食物无法经过锅体底部积存的高温油脂吸收热量,不仅使食物烹调速度慢,而且烹调得出的食物不论外形和口感都缺乏炸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干煎炸锅,其可实现干煎炸和油炸的效果,使煎炸的食物兼具干煎炸和油炸的优点、口感和成色。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半煎炸锅,包括主体,主体内设有加热装置、搅拌装置和容纳待煎炸的食物的容纳装置,加热装置至少包括主加热装置,主加热装置至少为食物提供主要的烹调热;搅拌装置包括布置在容纳装置底部的搅拌叶,搅拌叶的底面与容纳装置的底面之间被设计成具有一定间距H,该间距H可使部分油脂在容纳装置底部汇集形成油池,容纳装置和搅拌装置设计成相对彼此转动,从而将所述食物与油脂混合,并且将部分食物翻动使其与油池直接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半煎炸锅在容纳装置底部形成油池,烹调过程中可使待烹调的至少部分食物在干煎炸和油炸两种烹调环境中切换,使烹调好的食物兼具干煎炸和油炸的优点、口感和成色。并且与油池接触的食物,可以从高温油脂中吸收热量,该部分食物烹调更快,通过搅拌装置的搅动,可以使更多的食物从油池中吸收热量,从而缩短烹调的时间,提高烹调的效率。优选的,间距H在0.75mm-14.25mm范围选取,可以使食物实现干煎炸和油炸的最佳烹饪效果,满足人们烹饪不同食物的需要。优选的,间距H在0.75mm-5.25mm时,适用于烹饪需要保持干煎炸效果更多的烹调方式,间距H在5.25mm-8.75mm时,适用于烹饪需要保持干煎炸效果中等的烹调方式;间距H在8.75mm-14.25mm时,适用于烹饪需要保持油炸效果更多的烹调方式。优选的,搅拌叶的底面相对容纳装置底面倾斜设置,并且搅拌叶底面与容纳装置底面的最大间距在0.75mm-14.25mm范围内。优选的,搅拌叶的底面在旋转方向为倾斜面W,倾斜面W自主动搅动食物的一侧沿另一侧向上倾斜。优选的,主加热装置被设计成产生热流,该热流直接冲击到少一部分待烹调的食物,为食物提供至少主要的部分的烹调热。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剖视图图2为图1中A部放大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容纳装置底部形成有油池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剖视图图5为图4中B部放大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容纳装置底部形成有油池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剖视图图8为图7中B部放大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容纳装置底部形成有油池的示意图图10为实施例四的搅拌叶的底面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煎炸锅是半煎炸锅,“半煎炸”表示一种在烹调循环期间只将部分食物(部分和/或临时)浸入烹调介质中的烹调方式,即食物被烹调介质弄湿并且将部分浸入烹调介质中。这样,本实用新型的半煎炸锅的工作原理与传统的干煎炸锅和油炸锅的工作原理不同,本实用新型的半煎炸锅可使待烹调的至少部分食物在干煎炸和油炸两种烹调环境中切换,使烹调好的食物兼具干煎炸和油炸的优点、口感和成色。实施例一: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半煎炸锅,包括主体1,主体1内设有主加热装置2、搅拌装置3和容纳待煎炸的食物的容纳装置4,主加热装置1至少为食物提供主要的烹调热;搅拌装置3包括布置在容纳装置4底部的搅拌叶301,搅拌叶301的底面3011与容纳装置4的底面401之间被设计成具有一定间距H,该间距H可使部分油脂在容纳装置4底部汇集形成油池6,容纳装置4和搅拌装置3设计成相对彼此转动,从而将所述食物与油脂混合,并且将部分食物翻动使其与油池6直接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半煎炸锅在烹调过程容纳装置4底部形成油池6,烹调过程中可使待烹调的至少部分食物在干煎炸和油炸两种烹调环境中切换,使烹调好的食物兼具干煎炸和油炸的优点、口感和成色,并且与油池6接触的食物,可以从高温油脂中吸收热量,该部分食物烹调更快,通过搅拌装置3的搅动,可以使更多的食物从油池6中吸收热量,从而缩短烹调的时间,提高烹调的效率。间距H的高度是一种关键的参数,影响干煎炸和油炸的效果,间距H太小,油池6深度不够,油炸效果不明显;间距H太大,干煎炸效果不明显;因此,在0.75mm-14.25mm范围内形成的油池6,可以使食物实现干煎炸和油炸的最佳烹饪效果,满足人们烹饪不同食物的需要。优选的,间距H在0.75mm-5.25mm时,适用于烹饪需要保持干煎炸效果更多的烹调方式,间距H在5.25mm-8.75mm时,适用于烹饪需要保持干煎炸效果中等的烹调方式;间距H在8.75mm-14.25mm时,适用于烹饪需要保持油炸效果更多的烹调方式。主加热装置2被设计成产生热流,该热流直接冲击到少一部分待烹调的食物,为食物提供至少主要的部分的烹调热。这里的“热流”表示热的方向流,该热流可以从红外加热器发生,也可以为热空气流。采用热流作为至少主要的部分的烹调热,与采用完全通过静态加热而获得的烹调热相比,具有有效控制的动态特征。主体1设置有具有封闭位置和打开位置的盖5,在该封闭位置,该盖5与所述容纳装置4一起形成待煎炸食物的密封腔,而在打开位置时,可以将食物放入或取出容纳装置5。优选的,本实施例的盖5与主体1通过铰接机构连接,使盖5方便地打开或封闭容纳装置4。本实施例中,容纳装置4安装在相对于主体1固定的位置,而搅拌装置3相对所述容纳装置4可旋转,并且搅拌装置3由一驱动电机旋转驱动。作为另一种实施方案,搅拌装置3安装在相对于主体1固定的位置,而容纳装置4相对所述主体1可旋转,并且容纳装置4由一驱动电机旋转驱动。本实施例中,主加热装置2设置在所述盖5上,主加热装置2具有红外加热器,盖5位于封闭位置时,通电的红外加热器向容纳装置4照射远红外。当然,在其它实施方案中,主加热装置2也可以设置在主体的其它位置,只要能向容纳装置4照射远红外就属于要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作为另一种实施方案,所述热流是热空气流,主加热装置包括离心式风扇,该离心式风扇通过经由少一个设于主体上的进风口吸入空气,然后从设于主体上的排气通道向容纳装置排出该空气形成空气流;排气通道中设有加热元件,该加热元件将空气流加热形成直接吹向容纳装置的热空气流。为了保证加热效果,加热元件设置在靠近排气通道出口的位置,从而使吹向容纳装置的热空气流温度损失更小。实施例二:参见图4至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搅拌叶301的底面3011与容纳装置4底面401的距离是变化的,搅拌叶301的底面3011相对容纳装置4底面401倾斜设置,并且搅拌叶301的底面3011从中部沿侧部向上倾斜,并且搅拌装置底面与容纳装置底面的最大小间距Hmin和最大间距Hmax在0.75mm-14.25mm范围内。通过将搅拌叶301的底面3011相对容纳装置4底面401倾斜设置,在H较小的部位以煎炸烹饪为主,在H较大的部位保持油炸效果更多,而一般的搅拌装置3可以将食物翻转从位于H较小的部位搅动到H较大的部位,使两种烹饪方式更好的结合并切换。同时,搅拌叶301搅拌过程中将油池6中的油脂从H较小的部位拨向H较大的部位,从而使油池6形成流动而与更多食物接触,食物可以加速升温,从而提高烹调效率。其它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详细描述。实施例三:参见图7至图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搅拌叶301的底面3011从侧部沿中部向上倾斜,其它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二相同,在此不再详细描述。实施例四:参见图1、图2和图1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搅拌叶301的底面3011在旋转方向为倾斜面W(图10中箭头为旋转方向),由于搅拌叶301的底面3011与容纳装置4的底面401之间具有一间距H,在烹饪过程中会导致部分食物会从间距H中穿过造成卡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搅拌叶301的底面3011在旋转方向为倾斜面W,倾斜面W自主动搅动食物的一侧沿另一侧向上倾斜,搅拌叶301的底面3011与容纳装置4的底面401之间的间距为H’通过这样的设置,当食物卡在搅拌叶301的底面3011与容纳装置4的底面401之间时,由于倾斜面W的作用,H’自主动搅动食物的一侧沿另一侧增大,从而使被卡的食物沿倾斜面W很快补释放。优选的,倾斜面W的低侧Wmin与容纳装置4的底面401之间的间距H’min在0.75mm-14.25mm范围内,图10中的Wmax为倾斜面W的高侧,这是因为在0.75mm-14.25mm范围内形成的油池6,可以使食物实现干煎炸和油炸的最佳烹饪效果,满足人们烹饪不同食物的需要。优选的,倾斜面W的倾斜角度为2-15度,在这个角度范围内,搅拌的效果最好。另外,本实施例的方案也可以应用于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